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 格式:ppt
- 大小:353.00 KB
- 文档页数:47
直言命题的结构和类型•直言命题是一个主谓式命题,它断定了某个数量的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
也称“性质命题”。
其基本结构是:•(量项)+主项+(联项)+谓项各成分的定义•主项是表示走廊命题所述说的的那个词项(普通词项、单独词项、限定词项)•谓项是表示直言命题所述说的对象所具有的性质的那个词项,它可以是形容词。
•联项是连接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的词项,它直言命题的质。
•量项是表示直言命题所刻画的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的词项。
量项的种类•全称量词表示该命题陈述了主项所指称的对象的全部,即陈述了主项的全部外延。
表示全称量词的语词通常有“所有”、“一切”、“任何”、“凡”等。
全称量词可以省略。
如[例1]就可省略量词“凡”变为“违反法律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
省略联词后,其含义不会改变。
•特称量词表示该命题至少陈述了主项所指称的对象中的一个,即对主项作了陈述,但未陈述主项的全部外延。
表示特称量词的语词通常有“有的”、“有些”、“有”等。
特称量词不能省略。
应当特别说明的是,特称量词“有的”等的含义与我们日常用语中所说的“有的”的含义有所不同。
日常用语中,当我们说“有的是什么”时,往往意味着“有的不是什么”;当说“有的不是什么”时,也往往意味着“有的是什么”。
即是说,日常用语中的“有的”的含义是“仅仅有一些而不是全部”。
而作为特称量词的“有的”等,只是陈述在某一类事物中有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至于有多少对象具有或不具有这种性质则没有做出明确的陈述,少者可以是一个,多者可以是全部。
因此,当一个具有特称量词的命题陈述某类中有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时,并不必然意味着该类中有对象不具有这种性质,反之亦然。
这就说明,特称量词的含义是“至少有一个”,它并不排斥全部。
换言之,特称量词只是表示主项所指称的对象是存在的,所以,特称量词又称存在量词。
•二、直言命题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直言命题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质可分为: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
一、填空1.任何命题都有两个特征,即___都有所断定__和__都有真假__。
2.直言命题由__主项___、__谓项___、__联项___、__量项__四个部分组成。
3.在直言命题中,主、谓项周延的是___E__命题;主、谓项都不周延的是___I__命题。
4.已知SAP真,根据对当关系,可推知SEP___假___,SOP___假____,SIP____真_。
5.根据直言命题对当关系,____反对___关系可以由真推假,但不能由假推真。
6.“有的大学生是党员”这一命题的种类是___特称肯定命题__,其逻辑形式是_ __SIP___。
7.“有些刑事被告人是有罪的”这一命题的逻辑常项是__有些;是_,逻辑变项是__刑事被告人;有罪的。
8.根据换位法规则,__O___命题不能换位;SAP换位后得__PIS___。
9.违反“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变为周延”这一三段论的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叫__大项不当周延___或__小项不当周延____。
10.在三段论前提中,__中项__至少要周延一次,否则就要犯__中项两次不周延_的逻辑错误。
11.在三段论中,两个前提中有一特称的,结论必____特称__;两个前提有一否定的,结论必____否定____。
12.三段论第一格,中项分别是大前提的___主项____和小前提的___谓项___。
13.如果第二格三段论的大前提为PEM,结论为SOP。
那么小前提应为___SIM___。
14.一个正确的三段论,若中项周延两次,则它不可能是第一格,也不可能是第二格。
15.AEE可能是三段论第二格和第四格中的式。
二、单项选择题1.根据对当关系,由SAP假,可推出( C )真。
A.SEPB.SIPC.SOPD. PIS2.如果A、B两个命题不能同假,但却可以同真,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C )。
A.差等关系B.矛盾关系C.下反对关系D.上反对关系3.“所有的商品都是有使用价值的”为前提进行换位法直接推理,推出的结论是( C )。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和推理在相同素材(谓语部分有相同内容或对象)的A、E、I,O直言命题之间的推理简称直言推理,也称直接推理,是以一个直言命题为前提,直接推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直言命题。
相同素材的A、E、I、O直言命题之间的关系,称作对当关系。
有如下对当关系:矛盾关系:指A与O、E与I的关系,它们之间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因而必有一真,也必有一假。
差等关系:指A与I、E与O之间的关系,如果全称命题真,则相应的特称命题真;如果特称命题假,则相应的全称命题假;如果特称命题假,则相应的全称命题假;如果全称命题假,则相应的特称命题真假不定;如果特称命题真,则相应的全称命题真假不定。
反对关系:指A与E的关系,它们之间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于是,若一个为真,则另一个必为假;若一个为假,则另一个真假不定。
下反对关系:指I与O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
于是由一个为假,可以逻辑地推出另一个为真;但从一个为真,不能确切的知道另一个的真假。
1.(广东2006—83):在毕业考试结束后,班长想从老师那里打听成绩9班长说:“老师,这次考试不太难,估计我们班同学的成绩都在70分以上吧。
”老师说:“你的前半句话不错,后半句不对。
”根据老师的意思,下列哪项必为真实?( )A.少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上,多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下B.多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上,少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下C.有的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上,有的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下D.如果以70分为及格,肯定有的同学成绩不及格[答案]D[解析](1)“你的前半句话不错,后半句不对。
”,即“一所有人都70分以上”,推出O命题“有些人不是70分以上”;(2)根据有人不是70分以上可推知D:如果以 70分为及格,肯定有的同学成绩不及格。
[误区]:从断定O命题“有些人不是70分以上”,推不出I命题“有人70分以上”。
C是错误选项。
(3)B项是对I命题的否定;C项是O命题;D项是I命题,均不能由对A命题的肯定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