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反应》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并初步理解盐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对中和反应和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一些细微、短暂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实验探究相结合四、教材分析:本课以中和反应的原理为核心内容,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证明中和反应的产物,初步了解盐的概念。
通过活动与探究,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新课引入]:H C lCu CO2NaClFe2O3FeCu CO2H2SO4NaClCuNaOHH2SO4CO2NaClCaCO3H2SO4NaClCu CO2H2SO4入口其他几条路中通过盐酸“羊”选择哪条路才不会羊入狼口,通过明显的现象学生知道盐酸可以与铁、氧化铁、碳酸钙反应,而盐酸为什么遇见氢氧化钠时也是遇见狼哪?引出中和反应(一)中和反应1、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先后倒入少量NaOH和稀HCl溶液,振荡。
[设疑]:无色的NaOH和HCl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呢?[讲解]:从实验中,我们无法看出NaOH和HCl是否发生了反应。
[设疑]: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个反应是否发生了?酸和碱是两类不同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类物质放在一起,它们会发生反应吗?(1)、取一个50ml烧杯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2)、往1中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3)、分组观察现象,讨论结果并派代表汇报。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学习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知道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测定pH的方法。
【学习重点】1、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2、溶液pH的范围及测定方法。
【学习难点】:1、溶液具有酸碱性的原因,酸碱盐的概念。
2、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练习1】1、(1)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和酸根离子;(2)碱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和金属离子;(3) 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离子和离子。
2、下列化合物属于酸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碱的是,属于盐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
①CaCO3、Na2CO3、NaCl、FeCl3②H2SO4、HNO3、H3PO4、HCl、H2S③H2O、H2O2、CO2、P2O5、Fe2O3④Ca(OH)2、NaOH、Fe(OH)32、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遇碱性溶液变。
3、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遇碱性溶液变。
【思考1】为什么盐酸、硫酸、醋酸等酸的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都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都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答:因为所有酸溶液中都具有相同的离子: (写离子符号,下同)。
【思考2】为什么氢氧化钠、熟石灰等碱的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答:因为所有碱溶液中都具有相同的离子:。
【学习新课】一、中和反应:酸跟碱生成和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2)、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3)、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4)、氢氧化钙与硫酸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小结:中和反应:酸+碱→盐+水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1)改变土壤的。
(2)处理工厂的。
(3)用于医药:如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此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2、溶液酸碱性的定量表示—pH:常用pH试纸测定。
合作交流:使用PH试纸时直接将试纸放入到待测溶液中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能不能先用水把试纸湿润后再测量?一位同学测三种物质:①NaOH溶液②NaCl溶液③盐酸的pH,他先用水湿润pH试纸,再分别滴三种待测液,然后再与比色卡比色,请问其中的一处错误为,得出的结果: NaOH溶液pH偏,盐酸的pH 偏,NaCl溶液pH 。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教学难点(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酚酞溶液.稀硫酸溶液pH试纸.纸巾.标准比色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常见的三酸三碱,谁能正确书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获取的信息思考回答问题你认为这些酸碱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反应。
并写出自己的猜测。
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猜测结果。
引导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板书所有猜测。
板书:NaOH+H2SO4 NaOH+HClCa(OH)2+H2SO4 Ca(OH)2+HClBa(OH)2+H2SO4 Ba(OH)2+HCl学生书写猜测结果,并相互讨论。
提问:通过什么现象可以判断化学反应的确发生了?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分析:NaOH+H2SO4 NaOH+HCl 无现象Ca(OH)2+H2SO4 Ca(OH)2+HCl 前者有浑浊后者无现象Ba(OH)2+H2SO4 Ba(OH)2+HCl 前者有白沉后者无现象(以上各组反应都有热量放出)问题:通过明显的现象我们可以判断反应已经发生,你对那些无明显现象的怎么看?板书:无现象的可能1.发生反应2.反应了无明显现象选派代表黑板简单书写自己的实验方案和简单实验流程。
编写:杨金艳审核:化学组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学习目标】1、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善于展示。
3、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预习案1、常见的酸有、等。
2、在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色。
这说明了酸能跟反应.3、在酸中加入锌粒,会看到,这说明了酸跟反应。
4、往生锈的铁钉中加入酸,看到铁锈会,这说明了酸能跟反应。
5、常见的碱有、等。
其中比较便宜的是 ,它可以用与水反应直接制得。
6、在碱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色,这说明了碱能跟反应。
7、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石灰水变,这说明碱能跟反应.探究案一、自主学习1、和作用生成和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例(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用于、、2、由和构成的化合物叫盐,例。
二、合作探究1、演示实验【10—9】:向1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_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____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_____,最终呈_____色,说明此时溶液不再显_____性,此时溶液显______性。
2、为什么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碱性减弱,最终不再显碱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图10-13发现,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中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____(填离子符号)与稀盐酸中的____(同上)结合形成了____, _____(同上)不断减少直至消失,最终溶液变为无色。
请尝试写出另外两个酸与碱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学释疑:(一)讨论交流,加强理解1.课本58页中和反应的实验①。
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顺河初中余海明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响。
(2)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响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会用分析^p 、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络实际。
(4)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响。
2.中和反响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p 、归纳、联络生活、活动理论。
四、教具准备:老师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五、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中和反响及其应用。
六、教学过程〔一〕知识回忆、设境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想看魔术吗〔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开场做实验•纸折好的白花→喷少量酚酞→喷适量的NaOH溶液→花由白色变红色→喷适量HCl溶液→花由红色变白色。
•观察现象,分析^p 原因你们想知道这个微妙吗?要想揭开这个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响。
〔二〕感悟新知、合作探究中和反响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响,探究借用指示剂。
•【学生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观察:无现象•分析^p 原因: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反响了、没反响〕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前面同学们已学过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响吗?要正确答复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展活动与探究。
接着引导学生进展实验探究方案一:稀NaOH溶液〔无色〕→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红色变无色方案二:稀盐酸〔无色〕→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无色→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无色变红色2 方案三稀NaOH溶液〔无色〕→滴石蕊溶液→振荡→→ 溶液变蓝色→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变紫色方案四:稀盐酸〔无色〕→滴石蕊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色→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变紫色3、深化探究中和反响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响和盐的概念•取适量方案1反响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网上微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导学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盐的概念。
⑵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⑴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化学反应发生的探究方法;⑵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
⑵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三、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发生中和反应。
四、教法选择:创景设疑—活动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练习实践。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准备:1、药品与仪器:NaOH溶液、石灰水;盐酸、稀硫酸、酚酞;坩埚钳、试管、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火柴等。
2、相关的CAI课件。
七、教学过程:项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意图(一)创景设疑投影:根据所学知识,下列物质中哪些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HCl、NaOH、Fe2O3、CO2、CaCO3、Fe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疑: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如果发生化学反应,又会有什么特点?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描述获取的信息、思考教师的设问。
既复习了物质的类别,又复习了酸的性质以及碱的性质,同时引起一个思维冲突,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会不会反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活动探究1、设计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具体针对这个问题设计、探究。
设计实验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①回顾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时借助于紫色石蕊来判断,引导学生利用酚酞试剂来判断反应是否进行?设计实验2: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酸碱中和反应》选自于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同时又为下一章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4、难点: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中和反应的实质二、学情分析认知状况: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酸碱的性质及用途,知道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因。
初步形成了“类”的概念,知道一类物质的性质是相似的。
能力状况: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学生已初步具备实验探究能力,但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心理状况:学生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欲望。
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但没有将感性认识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三、教法与学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这样,不但使学生始终处干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自主学习等学习方法。
2024年初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了解其本质是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分子。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本质。
(2)酸碱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教学难点(1)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如被蚊虫叮咬后涂抹肥皂水止痒、胃酸过多服用胃药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酸碱中和反应。
2、新课讲授(1)实验探究:酸与碱的反应实验一: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实验用品: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玻璃棒、烧杯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约 5mL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②用玻璃棒慢慢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实验现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实验二: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实验用品:氢氧化钙溶液、稀硫酸、石蕊试液、玻璃棒、烧杯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约 5mL 氢氧化钙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变蓝。
②用玻璃棒慢慢滴加稀硫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恰好变为紫色。
实验现象:溶液由蓝色变为紫色。
实验结论:氢氧化钙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两个实验,得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反响》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中和反响及其实质。
2、学会利用中和反响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3、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响一、知识探究——酸和碱的反响活动一: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盐酸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反响?①不反响②反响,但无明显现象思路点拨:1、盐酸和氢氧化钠如果发生化学反响,溶液的酸碱性会怎样变?2、如何检验溶液酸碱性减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药品: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其它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类似的反响吗?常见的酸和碱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书写〔1〕硫酸与氢氧化钡:〔2〕盐酸与氢氧化钙:〔3〕硫酸与氢氧化钾:〔4〕盐酸与氢氧化钾:归纳:中和反响:〔根本反响类型:〕中和反响的实质:二、知识应用——中和反响的应用1、 2、3、 4、当堂检测:1、以下物质之间的反响属于中和反响的是 ( )+ H2SO4=CuSO4+H2OB. CaCO3+2HCl=CaCl2+H2O+CO2↑C. Fe+2HCl=FeCl2+H2↑D. 2NaOH+H2SO4=Na2SO4+2H2O2、制作松花蛋常用到熟石灰(氢氧化钙)和纯碱等原料,因此食用它时常有涩味,为了减轻涩味,可在食用前添加调味品。
这种调味品最好是 ( )3、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响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下图曲线.以下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响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4、《奔跑吧,兄弟》中,队员用水枪将酚酞溶液喷射到对方的“名牌〞上,立即变红色.事先浸泡“名牌〞的溶液可能是〔〕,如果要使红色褪去,喷射的液体可能是〔〕A.水 B.柠檬酸C.食盐溶液 D.石灰水。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教案标题: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 能够判断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3.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提问和引导,复习酸和碱的概念及性质,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
步骤二:讲解和示范1.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化学方程式。
2. 示范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步骤三:实验操作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好酸和碱溶液、酸碱指示剂和实验器材。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步骤四:实验分析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出酸和碱的化学式。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步骤五: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归纳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步骤六: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中和胃酸、清洁剂的选择等。
步骤七: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进行互动讨论。
教学资源准备:1. 酸和碱溶液(如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2. 酸碱指示剂(如酚酞、溴蓝等)。
3. 实验器材(如试管、玻璃棒等)。
4. 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评估:1. 实验操作过程的观察和记录。
2. 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思考的口头表达。
3. 实验报告的书写和评分。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和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2. 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3. 研究其他与酸碱中和相关的实验和应用。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中和反应,会判断某反应是否为中和反应;
2.从微观角度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3.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旧知回顾】
1.酸碱指示剂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用的酸碱指示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学习】
一、中和反应
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混合,_________(“有”或“无”)明显实验现象。
2.无色酚酞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_________,遇稀盐酸_________。
3.中和反应是指_________与_________作用生成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反应,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考:利用教材图,从微观角度分析:
(1)反应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2)反应后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3)去掉反应前后相同的离子,还剩下哪些粒子?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土壤中的酸性过强不利于作物生长,你向农民朋友提出的建议是向土壤里撒
_________________以中和酸性物质。
2.某硫酸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用_________________进行中和处理。
你能写出化学方程式吗?请试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胃酸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
胃药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Zn+ 2HCl = ZnCl2+H2↑
B.CuO + 2HCl = CuCl2+ H2O
C.Ba(OH)2+ H2SO4 = BaSO4↓+ 2H2O
D.AgNO3+HCl = AgCl↓ +HNO3
2.下列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二者发生反应的是()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石灰水和稀盐酸
C.铁锈与稀盐酸
D.镁和稀硫酸
3.小松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
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松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
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他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小松同学的结论,你可以选择的试剂是()
A.紫色石蕊试液
B.稀硫酸
C.铁粉
D.铜片
E.碳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