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2010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摘要: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的发展既受到宏观经济的大环境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
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股价指数会逐渐下跌;到经济危机时期。
股价指数跌至最低点;当经济复苏开始时。
目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一、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基本展望(一)投资回落,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和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在基数效应、政策刺激力度有所调整,以及中央可能遏制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势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0年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在27%左右,仍处在较高水平,考虑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1. 政府刺激投资的政策将继续推动投资增长2. 中长期贷款的资金将继续支撑项目投资3. 社会投资会有所复苏,但仍不稳定(二)外需改善,但贡献力度有限1. 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利于我国出口的反弹2. 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等因素将影响出口的改善幅度(三)消费持续增长,贡献不断加大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超过2009年,我们预计2010年社会品零售总额增速约为17%-18%,但由于物价涨幅的提高,消费实际增长将会略低于2009年,实际增速约为13%-16%。
1. 城市化进程为国内消费提供持续动力2. 收入绝对水平上升、消费刺激政策持续及收入改革政策的深化(四)货币政策方向不变,但力度可能减弱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得到明确,但根据对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形势的预测,我们预计2010年的货币政策将“名松实紧”逐步渐进的退出,在调控效果上逐步回归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的收紧,2010年货币政策仍然相当宽松。
IMF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10%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化工》》
【年(卷),期】2010(041)004
【摘要】2010年4月2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IMF表示,世界经济复苏情况好于预期,但风险犹存,预计世界经济在2010年将增长4.2%,2011年将增长4.3%。
【总页数】1页(P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专家预测2010年GDP增速将在8.5%~10% [J],
2.IMF总裁卡恩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增速将达10% [J],
3.2010年卡车市场增速将大幅回落——2009年卡车市场深度分析及2010年预测 [J], 付泽
4.IMF报告:IMF预测缘何将中国经济增长上调0.2%? [J],
5.IMF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超过8%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经济发展国内外环境及走势2010年,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但由于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复苏存在波折,甚至有出现较大起伏的可能。
相比之下,国内经济则相对稳定,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由于投资增幅过快、结构性产能过剩及通胀的压力,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会适时进行调整,特别是在下半年,政策调整的幅度和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一、国际经济走势与环境分析(一)2010年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
1.发达经济体有望实现低速增长。
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的历程。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下滑的速度在2009年下半年明显放缓,到年末已纷纷出现正增长。
据美国商务部2010年1月29日公布的数据,2009年美国GDP同比名义下降了1.3%(现价),同比实际下降2.4%(2005年不变价),其中,2009年第三、四季度按年率计算分别增长了2.2%、5.7%,为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的明显反弹。
美联储预测,2010年美国经济有望增长2%-4%。
欧元区16国和欧盟27国2009年第三季度GDP分别取得0.4%和0.2%的增长。
日本经济在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之后,也分别在第二、第三季度实现2.3%和1.2%的增长。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先行指标均呈现向上势头。
2009年11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3.6%,12月份为55.9%;欧元区PMI从10月的53.0%进一步上升至11月的53.7%,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点;日本PMI达到54.3%,均显示出经济景气向好的趋势,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明显。
表一:发达经济体季度GDP增长比较及走势预测(%)资料来源:GDP实际值来自各经济体官方统计网站,预测值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加“*”预测值来自欧盟官方网站。
2.新兴经济体引领全球复苏。
2009年上半年,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表现出了强劲的复苏态势,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回暖的领头羊;非洲国家除南非外,虽然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但大多都还保持正增长;新兴经济体中出现负增长的国家大部分在2009年二季度已显现复苏迹象。
统计局: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约合6.04万亿美元(1)2011年1月21日 8点54分来源:燕赵晚报相关标签:GDP[下一页]第 [1] [2] [3] [4] 页昨日,备受瞩目的2010年宏观经济数据公布。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全年CPI上涨3.3%,符合市场前期预测。
12月份CPI高位回落,同比上涨4.6%。
业内认为,在翘尾因素以及季节因素、恶劣天气的影响下,短期通胀压力将有增无减。
数据发布GDP 2010年增长10.3%国家统计局昨发布数据,初步测算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201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平稳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增长31.3%。
CPI 2010年上涨3.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3%。
其中,12月份CPI上涨4.6%,涨幅有所回落。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此间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2010年市场物价同比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较大。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获得了巨大成就。
面对挑战,中国现有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上是稳健、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有望超过十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增速始终保持在8%以上。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主要表现为物价上涨稳定,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稳中有升,尤其是消费投资增长较快,发挥了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其次,中国实现了从规模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的转型。
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积极发展新动能,加强宏观调控,改善了营商环境,实施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加强了改革以及结构调整,有效地提高了质量效益方面的指标。
再次,中国的内需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消费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消费投资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后,中国实现了经济稳定和货币稳定。
中国金融市场稳定,利率和汇率也比较稳定,有利于经济平衡和稳定发展。
总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上是稳健、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中国具备很好的发展潜力,在经济政策的合理运用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宋国青-中国宏观经济状况分析先来讲讲最新数据:1. 工业跳水很厉害6月份16.0%跌到11月份5.4%,5个月的跌幅是自有月度数据以来最厉害的。
由于以前没有月度数据,我们用年度数据来推测一下,应该过去三十年以来是下跌的最厉害的。
尽管增长率比89年要好一点,但从热到冷的转变是最猛的。
2. 重工业下跌得最凶(下跌了17-18个百分点),轻工业跌得不太凶,11月份轻工业只跌了10.1%(自6月以来下跌了3个百分点)。
重轻工业的比例一下子就下去了7%,这是过去很长时间没有的现象。
从主要产品的产量也可以看出严峻情况。
发电量下跌得最凶,过去两个月每月下跌四五个百分点,两个月跌了10%,算年率是5%的速度往下跌,这样看来过去的波动简直是不算波动。
从月度数据推测,如果明年下半年没有非常强劲的增长,明年将负增长,不能确定,但可能性很大。
这将是1950年来很少有的情况。
自1950年以来,1961调整时大炼钢铁后,1967/68年文革企业停产,其他时候没有发电量负增长,包括1989年全年发电量也在上升。
1991/95/98年都无发电量的负增长。
钢材三四个月以来产量的下跌也有十几个百分点了。
从86年以来的月度数据来看,过去一直也没有达到这次的一半大的波动幅度,足见这次的波动幅度之凶。
我们看到,这之前重工业的比例上升很凶,从97到07年十年间以现价(以当年价格计算)的重轻工业比例上升了一倍,以不变价格计算的重轻工业总产值上升了三分之一。
过去讲重轻工业比例稍微波动二三十个百分点就已经算是很厉害了。
为什么引起重轻工业比例有这么大的变动?国内投资能解释一部分:这几年投资率上升。
看投资/消费比例上升了,00年以来这个比率上升了50%。
但完全用来解释还不能完全说通。
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出口:以前说是中国出口消费品,进口投资品,现在完全不是这样了。
从出口结构来看,出口的是制造业里面的重工业产品,其实就是投资品(机器设备特别高)。
因此说,国内投资率上升加上出口的重工业品的比率上升导致了重工业比例迅猛上升。
2011-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由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中国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1年秋季预测发布会”于2011年8月20日上午在狮城举行。
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陈永财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教授、厦门大学校长助理韩景义教授,以及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副总编辑陈宝玖等专家学者与会并讲话。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抗教授、厦大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就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政策模拟进行了演讲。
《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认为,201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驱动下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较为显著。
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剧。
以数量控制为主、旨在吸收流动性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主导的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由升转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PPI上涨的压力。
然后,通货膨胀对居民实际收入的侵蚀以及城乡差距削弱了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投资驱动的增长。
2011年下半年,尽管国内外经济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基于谨慎的乐观判断,《报告》假设美国经济能在2011年结束疲软的复苏,从2012年开始常态增长;同时,2011年欧元区能够避免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但在2012年因危机深化而导致经济小幅回落;另外,中国货币政策继续以稳定物价为主要任务,2011年维持利率稳定,并保持货币增速16%、2012年17%的常态水平。
《报告》预测,由于外部经济复苏缓慢,在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向常态回归后,GDP的增长将转入高位稳中趋降的态势,价格水平也将缓慢下降。
2011年GDP将增长9.28%,但CPI依然可高达5.34%;2012年GDP增速可能减缓至8.91%,CPI也将缓慢回落至4.93%,但依然高于4%的政策目标。
2010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减轻居民负担最重要
2010-02-08 09:20 来源:世界财经报道
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6日在北京联合举行“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0年春季预测发布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10年春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将同比增长9 .1 3 %,C PI增长2.25%,并且建议在国际经济形势尚未充分明朗和恢复之前,适度的扩张性政策不宜过急退出。
本报告课题组提出,2009年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遏制了经济增长率的过快下滑,而且为稳定世界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然而重视总量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超额实现了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既有的经济结构却进一步恶化了。
今后数年,中国的经济可能难以继续保持2003至2007年阶段的两位数增长;而实现结构调整,也必须适当地控制增长速度。
因此未来数年,将经济增长预期调整到9%左右,可能更为现实,也更为有利。
经济总量方面,报告预测:如果2010年和2011年美国和欧元区温和复苏,2010年央行继续维持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2011年后降低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那么,2010年中国可实现9.13%的增速。
但是,2011年,GDP增长率将回落到8.51%。
物价方面,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于2009年11月由负转正,12月同比上升1.9%,说明通胀预期已经显现。
不过根据IMF最新预计,2010、2011年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3%、1.5%,即今明两年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率仍然较低,我国经济不存在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威胁,加之央行对M2增速的控制以及前期大量投资将逐步形成生产能力,预计2010年我国CPI有望保持在2.25%的水平。
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模拟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可能采取的一些手段,预测政策效果,并给出相关建议。
首先就是当前货币政策调整的力度选择问题。
央行2010年1月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后,关于央行是否将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以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胀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
课题组假设央行的收紧力度在2010年一季度进一步加强,让存款准备金率再上调1.5个百分点,把2010年M2的增速控制在17%,并持续至2011年。
模拟结果表明,在此外生假定下,GDP增长率将大幅下降,2010年和2011
年分别比基准模型下降2.15和1.68个百分点,仅能维持6 .99%和7.83%的增速。
投资和消费也将受到影响。
按可比价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总额的增长率,2010
年和2011年将分别比基准模型下降4和1.52个百分点,为7.97%和6.41%。
居民消费在2010年和2011年也将分别比基准模型下降1.56和0.53个百分点,为3.86%和5.94%。
同时,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滞后于M2,控制信贷规模对CPI的影响2010年尚不会显现,到2011年,CPI的下降才将开始显现,预计将比基准预测减少0.29个百分点,为1.63%。
基于以上预测结果,报告建议:现有的扩张性政策不宜过急退出。
课题组认为,旨在控制通胀预期而对信贷进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力度不宜过强。
一方面,在外部市场复苏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大幅度调低M2增速将导致GDP、投资、消费增速在2010年和2011年大幅度下降。
在国际经济形势尚未充分明朗和恢复之前,适度的扩张性政策仍是维持8%左右增长率的必要手段。
另一方面,由于滞后效应,价格指数的下降将在2011年才开始显现。
第二个政策预测则是增加居民收入对扩大消费的实际效果分析。
根据课题组的预测,假设2010年将住户部门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4%,根据既有的消费倾向,居民消费可相应提高2.5%。
同时,GDP增长率2010年将比基准预测提高0.89个百分点;2011年则基本维持在基准模型预测的水平。
这说明在目前情况下,由于短期内居民行为方式不易改变,即使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其对消费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
课题组对资金流量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如果让2010年保持199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那么2010年的居民消费会增加5万亿元。
其中,35%来自可支配收入的变化,65%来自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
由上述政策模拟及分析可以得出两方面的结论:其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国民收入结构。
其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需着力于降低居民的储蓄倾向。
这就需要从导致居民强制储蓄的体制因素上做文章,切实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上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