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学
- 格式:docx
- 大小:30.27 KB
- 文档页数:7
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与功能土壤是支撑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各种生物体生存、繁殖和生态过程发生的重要场所。
因此,土壤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
一、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1.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基础要素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环境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而土壤则是这个系统的一个基础要素。
它通过提供生物体支撑、提供养分、调节水分和温度等方面,对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2.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壤是一个生命体系,其中生活着各种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
它们在土壤中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同时也为生态系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
3.土壤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土壤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运作的重要部分。
不同生物体之间通过食物链的转化,让后代生物得以存活,同时还能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以供其他植物和微生物利用。
二、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1.提供生物物质生产和分解功能土壤为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和空间,同时也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生活环境。
通过物质的生产和分解,土壤使植物能够生长、繁殖,进而在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能量转移作用。
2.提供水分和养分调节功能土壤能够调节水分的供应和分配,并将含有养分的水分供给植物进行生长。
此外,土壤还能够吸附和释放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将它们转化成植物可以利用的形式,供给植物进行生长。
3.维持和改善土地质量土壤是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力的改善和保持,促进土地的持续利用和发展。
4.调节气候和环境土壤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有机物含量等具有调节作用。
通过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吸附、转化和储存,也能够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总之,土壤生态系统是复杂的生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
通过不同层次的互动,它为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社会学理论知识:生态和环境社会学——生态学、土地和资源生态和环境社会学是一门有关于人类与其生活空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生态学、土地和资源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它旨在探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将重点探讨生态学、土地和资源相关的研究内容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生态学是生态和环境社会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它研究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等方面。
近年来,生态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因为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生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当时研究生态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自然界的神秘之处。
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日益重要的科学。
生态学的建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的应用范围涉及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城市生态学等领域,这些研究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管理非常重要。
土地和资源的研究也是生态和环境社会学中的重要内容。
人类对土地和资源的需求将导致环境的不可逆转破坏。
因此,土地和资源的研究成为了理解生态和环境的标准之一。
土地和资源的研究范围涉及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管理、矿产资源利用等。
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涉及土地规划、土地保护、土地利用权的分配、土地使用改变等。
水资源管理研究涉及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水环境污染等。
矿产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对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勘探开发与加工等相关。
土地和资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国土、自然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多维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
此外,土地和资源研究还有助于寻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从而更好地适应资源开发的需求和生态保护的要求。
生态和环境的社会学主要贡献是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社会在环境问题方面的表现和决策影响。
土地生态学1.土地的含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种种结果。
2.土地的重要功能:①生物栖息和支撑功能②植物生产和生物养育功能③环境净化和修复功能④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功能⑤生态环境变迁和历史记载功能3.生态学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4.土地生态学的概念: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组成与特征、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优化利用与调控机制的学科。
5.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于演替②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③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与修复途径④土地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与可持续利用及管理⑤土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工程技术应用。
6.土地生态学的特点:①空间的地域性②时间的动态性③对象的宏观性④问题的综合性⑤方法的多样性。
7.土地生态伦理研究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土地利用或资源配置必须兼顾代内均等和代际均等(代内均等:即当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而而且有责任使人们拥有同等的权利开发、利用和占用土地资源)(代际均等:我们子孙后代与我们当代人具有同等的权利享受土地资源的收益和福利,拥有安全和舒适的土地生态环境)②人类对土地的监看有一种责任感,对土地生态系统中的个体,也对土地生态系统本身负有道德义务。
8.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9.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10.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11.土地生态系统的性质:①复杂性②层次性和高维性③土地生态系统中个子系统关联的复杂性④土地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⑤土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⑥土地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12.土地生态系统的分类:①按照土地生态系统的大小可以将土地生态系统分为小区域、中等区域、大区域、全球区域②按照土地生态系统的用途,可将土地生态系统划分为农用地生态系统、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和未利用生态系统三个大的类型。
土壤生态学研究前沿与热点1、大尺度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近年来,大尺度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备受重视,全球尺度上土壤细菌和真菌、线虫、蚯蚓和原生动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陆续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
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在宏观层面揭示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分布格局,探讨了土壤生物群落构建的机制及其潜在的功能特征。
例如,全球尺度土壤生物地理学研究发现,细菌和蚯蚓的物种丰富度往往在中纬度地区达到峰值,而线虫则在高纬度地区的丰度最高,表现出与地上动植物分布相异的模式。
进一步的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发现,在全球尺度上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的构建主要受土壤pH值和降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土壤动物(蚯蚓/原生生物)则主要受到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影响。
未来这一研究方向需要考虑更多不同的土壤生物类群,以及土壤生物的不同功能属性,才能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连接起来,进而更好地预测全球变化情形下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演变规律。
2、土壤生物互作与土壤食物网土壤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物种间的共生、竞争和捕食等作用构成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共同参与土壤生态过程。
例如,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定向调控,研究人员发现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土壤生物之间还可以通过由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土壤食物网影响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最新的研究发现土壤原生动物在低温下对细菌和真菌的捕食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CO2的释放;类似的,基于弃耕土地自然恢复过程的研究发现,土壤食物网复杂度的升高伴随着土壤养分循环和碳吸收效率的提高。
此外,土壤原生动物还可以通过对植物根际细菌和真菌的捕食作用广泛参与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构建,从而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例如,Jiang等研究发现,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可以通过食物网的捕食作用影响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群落组成和生物量从而影响地上植物的生产力。
这些研究都强烈暗示着土壤食物网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中的关键作用,而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
土壤生态学的前沿研究土壤,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础,是支撑着全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的基石。
而土壤生态学,则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福祉的重要问题。
因此,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不仅需要了解土壤生物、生态过程和土壤碳循环等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关注全球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关治理手段和措施。
一、土壤微生物基因组学土壤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多功能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维持和生物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土壤微生物的基因组学研究,为深入了解微生物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对土壤细菌、真菌、原生生物等微生物的基因组学研究,可以探测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生境适应性、代谢途径、功能基因等,从而为深入理解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作用和环境适应性提供基础支撑。
同时,基于微生物基因组的重构和编辑,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和生物功能,实现土壤养分利用、生物降解、环境修复等目标,为土壤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新的可持续性策略。
二、土壤碳循环与碳库效应土壤碳循环和碳库效应是近年来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土壤碳循环包括土壤有机碳的输入、输出和转化过程等,它与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密切相关。
而碳库效应,则是指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储存能力和稳定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土壤碳循环和碳库效应已经成为制定土壤碳管理和治理策略的主要依据和方向。
因此,建立全面、精准的土壤碳循环和碳库效应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同时也可以提高全球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三、土壤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功能土壤生态系统内部的多样性和功能是评价其生态服务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
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植物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
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生态系统,其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也呈现出多样性和特殊性。
生态学与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而土地资源管理则是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进行规划与管理的过程。
生态学和土地资源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首先,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评估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为土地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生态学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片土地上的植被类型、物种组成、生境特点以及生物多样性等信息,从而为土地的管理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方针。
其次,土地资源管理对于生态学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土地资源管理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从而促进了生态学的发展。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农业用地,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农业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此外,生态学和土地资源管理还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持,而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土地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生态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然而,生态学和土地资源管理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生态学的研究地域和尺度要与土地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才能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和方案。
其次,土地资源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实现各种利益之间的平衡,这对于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土地资源管理也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以更好地评估和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生态学知识点一、绪论1. 土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等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开展土地利用优化与调控的学科。
其任务有两点:一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二是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2.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相比,更侧重土地单元中的物质能量流动与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土地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相比,更侧重于立地条件与利用方式的空间异质性.3. 土地生态学的产生背景与应用领域(了解当今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二~五、生态学基础(一)1.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 A.G.Tansley爵士(1871-1955)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区域内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有机整体2.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显著的特点: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沿着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顺序逐级被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一方向,不可逆过程。
3.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
4. 生态系统从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固定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回归于环境中,这种生物之间、生态系统之间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及其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为物质循环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5. 根据物质循环路线和周期长短的不同,可将循环分为:生物小循环与地球化学大循环.6. 生物小循环与地球化学大循环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生物小循环是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进行,以生物为主体与环境之间进行迅速的交换,流速快、周期短。
地球化学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相比较,有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等特点。
❖1、比较分析种群增长的非密度制约指数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密度制约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成立的条件和建模的要求,各模型具有哪些生态学意义。
非密度制约指数增长模型:⑴种群离散增长模型(差分方程)成立的条件和建模的要求:①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增长,增长率不变②世代之间不重叠,增长不连续③种群没有迁入、迁出④种群没有年龄结构⑵种群连续增长模型(微分方程)成立的条件和建模的要求:①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增长,增长率不变②世代之间有重叠,连续增长③种群没有迁入、迁出④种群有年龄结构生态学意义:种群在无外界压力下的增长模式,这种理想的模型使得物种的数量得以壮大和延续,但从另一方面讲又会给本地物种带来压力。
密度制约增长模型:⑴种群离散增长模型成立的条件和建模的要求:①周限增长率λ随密度变化的关系是线性②群密度存在一个平衡密度Neq⑵种群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成立的条件和建模的要求:①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增长,增长率不变②世代之间有重叠,连续增长③种群没有迁入、迁出④种群有年龄结构⑤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表示),当N t = 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 = 0⑥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生物学意义:即使在外界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种群内部的特征(即种内竞争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特点)就足以出现种群动态的种种类型,包括种群平衡、周期性波动、不规则波动及种群消亡等。
❖2、为什么要防止种群大爆发和生物入侵?原因:①无意引入外来物种多,不利于当地物种②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③防止生态平衡的破坏④防止入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⑤生物入侵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⑥保护原有景观生态⑦保护农业❖3、比较分析r选择和K选择的异同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说明在生物保护中应采取的对策。
r-对策者和k-对策者是在不同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
对r-对策种群来说,被选择的基因型常能使种群达到最高的内禀增长力,且个体小、发育快、早熟、只繁殖一次、后代多、但缺乏亲代的保护。
土地生态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东北农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生态学仅仅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参考答案:错2.生态学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作为整体来研究。
()参考答案:对3.以土地这一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 )在土地上的传输与交换。
参考答案: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4.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去综合地、长远地评价、规划、设计和协调人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的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率,寻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共同进步的路径。
()参考答案:对5.土地生态整治一般是指对那些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治学和影响使其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
()参考答案:对6.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
参考答案:土地生态管理;土地生态类型的研究;土地生态评价的研究;土地生态整治;土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7.土地生态管理包括( )。
参考答案: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管理;土地生态伦理8.土地生态管理是指,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必须兼顾代内均等和代际均等,人类对土地的健康有一种责任感,对土地生态系统中的个体,也对土地生态系统本身负有道德义务。
()参考答案:错9.环境学一般以生物为研究对象。
()参考答案:错10.生命系统是指自然界具有一定姐都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老三论: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参考答案:对2.控制论是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器内部的控制与通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着重于研究过程中的数学关系,使得系统的运行符合人们的期望。
()参考答案:对3.新三论包括( )。
参考答案: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4.地域发展规律的本质说明地域分异和区域综合都有历史性、阶段性,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
就是绪论(一)土地: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全部自然要素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地球陆地表面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垂直高度的三维空间,以及该空间内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的组合及其与历史和现在人类活动影响结果相叠加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包括内陆水域、滩涂……属性:1自然属性:客观性、综合性、整体性、时空性2经济属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位变化性、权属性、稀缺性、增值性3社会属性:社会保障性、粮食安全性、美学特征功能:提供产品、服务和美学价值(提供人类休憩的资源和场所)联合国粮弄组织和环境规划署1999年提出土地的十大功能:1储存个人、群体或社会财富2生产人类食物、纤维、燃料或其他生物物质3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场所4全球能量平衡和水循环的决定者之一,提供资源和沉淀温室气体5规定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6人类使用的矿物和原料的储存场所7化学污染物的缓冲性、过滤器或调节器8提供聚集、工业和娱乐空间9保存历史或史前记录(化石、过去的气候证据、人类遗迹等)10提供或制约动物、植物和人类的迁徙(二)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个体(individual):主要集中于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属于生态学和生理学交叉学科。
种群(population):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群落(community):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ecosytem):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三)土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组成与特征、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以及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等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开展土地利用优化与调控的学科。
研究任务: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的评价、规划、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管理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3阐明土地生态系统形成和演化及其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研究内容:1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于演替2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与修复途径4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与可持续利用及管理5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工程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论:“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一)老三论系统论: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
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科学。
基础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
(系统: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干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
系统具有一定的边界,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的结果决定系统的功能。
)控制论:是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体内部的控制与通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着重于研究过程中的数学关系。
三个组成部分:信息论、自动控制系的理论、自动快速电子计算机。
(控制: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控制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造出的、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做控制。
)主要特征:1要有一个预定的稳定状态或平衡状态2从外部环境到系统内部有一种信息的传递3具有一种专门设计用来校正行动的设置4这种系统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自身的稳定,内部都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换言之,控制系统都是一种动态系统。
信息论: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门学科密切相关,他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二)新三论——???生态系统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新车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四个基本含义:1客观存在实体,有时间、空间概念2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3以生物为主题4各成员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具有统一的整体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与生物;非生物环境(光、热、水、土壤、营养元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绿色植物等自养生物(树木、草、藻类、光合细菌、化能细菌)制造有机质。
消费者:各种动物,他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并从中获得能量。
作用:对初级生产者起着加工、再生产的作用,对提前生物种群数量起着调控作用。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功能:吧动植物的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这些简单的无机物在回归环境后可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分层、各组成要素之间互相交织在一起、边界不确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昼夜、季节、年份→群落演替→生态系统进化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的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
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阶层。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除少数食性专一物种以外),它往往是交叉链锁,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即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具有特定的空间概念2复杂、有序的大系统3具有明确功能的单元4是开发系统,具有自动调控功能5具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环境与生物:(关系-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环境:对于生态系统而言,一般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体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要素的综合体,强调现实生态环境。
环境理论:地带性规律、最小因素理论、忍受性理论(1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忍受范围2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忍受的范围是不一样的3不同物种,对同一环境因素忍受的范围有区别4忍受行事生物的一种特性,受遗传、进化规律所制约)环境因素作用:1环境因素彼此不可替代2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3主导因素:在生物生存的各种环境中,必然会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因素,对其生存和生态特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为主导因素。
4环境因素的整体效应大于各环境著因素之和生态适应:生物有机体或它的各部分,在环境的长期向好作用下,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的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运行,自然界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使用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这种适应性常在变化环境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构成生物分化的基础(生态型: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植物在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种群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通过遗传固定下来,这样在一定种内就分化出了不同的种群类型,这些种内的不同类型成为生态型,他是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的结果)。
稳定因素:气候、光、温度非生物因素周期性变动因素:相对湿度、水环境因素非周期性变动因素:其他因素、气候以外的自然因素、水域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因素--变动因素:生物因素、食物因素、种内因素、种间因素气候是由许多生态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为生物生存发展提供了不同量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资源,是最基础的自然资源;对生物的影响,直接.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方式.间接.通过影响其他环境因子,影响生物的生存发展.物候:只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受气候影响,在一年中随即将变化而出现的现象非生物因素的生态作用:1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a太阳能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最终来源b太阳辐射式构成地表热量、水分和有机质分布的能量c光对生物生存产生各种物理、化学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信号作用(昼夜性、季节性)2温度、热和生物的关系:a温度(生命活动不可缺少,在任何时间、任何生态系统都起作用)b生物生命活动的温度是有范围的(最适宜、最高、最低)c有效积温法则(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3温度、水分和生物的关系:a水是一切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b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原因、意义-简答:水的沸点高、蒸发热大、热容量高、最好的溶剂、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c生命起源于水4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主要用相对湿度这个指标b湿度有时间变化c湿度存在空间变化d湿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e湿度对动物的繁殖有一定的影响f湿度对动物的寿命有一定影响5干旱和水涝对生物的影响:a干旱对植物的影响(影响植物体内各部分水分的重新分布,降低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影响植物产品的质量)b受危害的原因(能量代谢的破坏,蛋白质代谢的改变,合成酶活性降低)c应对策略(生理结构改变,增加体内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生态适应)d动物的应对策略(滞育、夏眠、迁徙、饮食和取水通过体壁-卵壳从环境中取水,减少体内失水,从自身的生物氧化中获得水分)e水涝的影响(对植物根系的不良影响、植物地上部分被淹、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土栖动物)f应对策略(植物器官组织发生变化-根木质化、植物生理代谢过程发生变化、动物逃避)6降水对生物的作用:a降雨(对植物生长发育最有效的一种形式、雨量大小与植物的关系、对动物的影响)b降雪(雪的覆盖、增加土壤含水量、雪的冻害作用、对动物的生态作用)7温湿度的综合作用:两者同时存在,共同作用8风对生物的生态作用:a风的生态学意义(风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风的直接影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b风对植物的作用(对植物的形态、破坏植物水平衡)9火对生物的生态作用:a毁灭与重生:涅槃(火常作为营养物质分解和循环的因素)b 火的生态学意义(火的焚烧作用、火的压力作用、在物种竞争中的作用)c对动植物的影响(许多植物的正常更新需要火的参与、对动物来讲不利,对一些有蹄类、嚼齿类、鸟类有利、降低生物数量,改变土壤性质)10土壤:a土壤的生态学意义(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所)b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生态学意义(土壤质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c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生态学意义(土壤空气与大气的异同-成分基本相同、含量有所不同)d土壤化学性质及其生态学意义(土壤酸碱度对动物植物的影响、土壤有机质)e土壤生物对土壤的生态学意义(促进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生物因素的生态作用和特点:1种内个体之间,不同中间之间2捕食者与被食者之间的关系—营养关系:a对物质的影响只涉及到某个种群中的某些个体b对生物种群影响的程度通常与种群密度有关c协同进化d生物因素一般仅涉及两个物种或者与其邻近密切相关物种之间的关系3食物的生态学意义:a食物的联系时生物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最基础的联系b食物联系是生物界种间关系最普遍、最基本的内容,反应在生态系统时间和空间的各个方面c食物的联系从本质上而言是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传递d食物的不同数量和质量可以对生物产生多方面的影响e食物是联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纽带f食物是生物最重要的生态因素之一食物性质:植食动物、食肉动物、食腐者、杂食动物生物的分类取食方式:滤食性生物、食碎屑生物、牧食生物、捕食者、寄生生物食物成分的多寡:单食性、寡食性、广食性、杂食性取食对策:生物都有其适宜的食物、不同食物有不同的生存营养效价和生殖的营养效价、不同食物中,没每单位内所含的能量有很大的差别,影响了生物有机体的选择、在生物取食对策中,行为对策有了高度的发展、动物在能量利用的对策上有很大不同,取决于食物的质量、食物常因发育阶段而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能量: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所有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转化;从物理学的意义上讲,是指物体做功能力的量度,物体具有多少能量,就具有多少做功的能力;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能量流动则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能源:所以能够提供能量和做功的自然资源的总称量度: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