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点的测定毛细管法0304
- 格式:ppt
- 大小:775.00 KB
- 文档页数:11
熔点的测定实验目的: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熔点。
一个纯化合物从开始熔化(始熔)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叫做熔点距,也叫熔点范围或熔程,一般不超过0.5℃。
当含有杂质时,会使其熔点下降,且熔点距也变宽。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熔点都在300℃以下,较易测定,故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的纯度。
实验步骤毛细管法测定熔点(1)熔点管通常用内径约lmm、长约60~7Omm、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作为熔点管,这种毛细管的拉制见实验2-4。
(2)样品的填装取0.1~0.2g样品,放在干净的表面皿或玻片上,用玻棒或不锈钢刮刀研成粉末,聚成小堆,将毛细管的开口插入样品堆中,使样品挤入管内,把开口一端向上竖立,轻敲管子使样品落在管底;也可把装有样品的毛细管,通过一根(长约40cm)直立于玻璃片(或蒸发皿)上的玻璃管,自由地落下,重复几次,直至样品的高度约2~3mm为止,操作要迅速,防止样品吸潮,装入的样品要结实,受热时才均匀,如果有空隙,不易传热,影响结果。
样品:A.R 尿素,A.R 肉桂酸,肉桂酸和尿素的等量混合物。
样品一定要研得很细,装样要结实。
(3)测定熔点的装置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装置甚多,本实验采用如下两种常用的装置:第一种装置如图2-3(1),首先取一个100mL的高型烧杯,置于放有铁丝网的铁环上,在烧杯中放入一支玻璃搅拌棒(最好在玻棒底端烧一个环,便于上下搅拌),放入约60mL浓硫酸作为传热介质[1]。
其次,将毛细管中下部用浓硫酸润湿后,将其紧附在温度计旁,样品部分应靠在温度计水银球的中部,并用橡皮圈[2]将毛细管紧固在温度计上[如图2-3(2)]。
最后,在温度计上端套一软木塞,并用铁夹挂住,将其垂直固定在高烧杯底约lcm的中心处。
图2-3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第二种装置(如图2-4)是利用Thiele管(又叫b形管也叫熔点测定管)。
将熔点测定管夹在铁座架上,装入浓硫酸于熔点测定管中至高出上侧管时即可,熔点测定管口配一缺口单孔软木塞,温度计插入孔中,刻度应向软木塞缺口。
熔点的测定(一) 熔点的测定纯粹的固体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的压力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熔点范围称为熔程或熔距),温度差不超过0.5~1℃。
如果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者为低,且熔程也较长。
因此,根据熔程的长短可定性地检出化合物的纯度。
这对于纯粹固体化合物的鉴定,具有很大的价值。
熔点测定,用毛细管法最为简单。
将毛细管的一端烧熔封闭,制成熔点管,然后将毛细管的开口端向下插入待测样品粉末中,再把熔点管的开口端向上,让其从一支长约30-40厘米的玻璃管中自由落下,反复多次,使样品粉末紧密地填在熔点管的底部,高约2-3厘米。
要测得准确的熔点,样品一定要研得极细,装得结实,使热量传导迅速均匀。
使用毛细管测熔点,装置有提勒管、双浴式等。
常用的是提勒管[图2-25(1)],也称b 形管。
加热时,管中溶液呈对流循环,温度较为均匀。
在测量操作时,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加热浴液应高于b 形管的上支管口;②熔点管的开口端不能没入浴液中;样品应处于温度计水银球中部;③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于b 形管两支管口之中部;④严格控制浴液的温度,开始时升温速度可以快些,当热浴温度距该化合物熔点约10~15℃,应调整火焰使每分钟上升约1~2℃,愈接近熔点升温应愈慢,但不准忽升忽降。
图2-25 提勒管测熔点装置 另外使用全自动熔点测定仪来测定熔点,实现测定及记录全面自动化,避免人工观察熔点温度所造成的误差,操作简便、结果准确,也是常用的熔点测定方法。
(二) 沸点的测定沸点的测定分为常量法和微量法两种,常量法的装置和操作与下述蒸馏相同,通过温度计,记下开始馏出时和最后一滴时的温度,就是该液体的沸程。
微量法测定沸点可应用图2-26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将一段一端封闭的5毫米玻璃管用橡皮圈或用薄薄的一片橡皮管切片缚在温度计上。
用滴管将欲待测定沸点的液体上,这一段玻管中,并投入短短一段熔点毛细管(一端封闭),其开口端向下。
熔点测定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2.熔点测定固液两相的蒸气压相同而且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就是该固体物质的熔点。
测熔点时几个概念:始熔、全熔、熔点距、物质纯度与熔点距关系。
混合熔点测定法——鉴定熔点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试样是否为同一物质?测定熔点实验关键是:由于毛细管法是间接测熔点方法,所以加热升温速度是本实验的关键,当接近熔点时升温速度一定要慢,应小于1~2℃/min;密切观察加热和熔化情况,及时记下温度变化。
实验关键1.样品填装(研碎迅速,填装结实,2~3mm为宜)2.毛细管安装在温度计精确位置、再固定3.加热升温测定、注意观察、做好记录加热升温速度:开始时可快些~5℃/min将近熔点15℃时,1~2℃/min接近熔点时0.2~0.3℃/min每个样品至少填装两支毛细管,平行测定两次。
操作要点和说明影响毛细管法测熔点的主要因素及措施有:1、熔点管本身要干净,管壁不能太厚,封口要均匀。
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封口一端发生弯曲和封口端壁太厚,所以在毛细管封口时,一端在火焰上加热时要尽量让毛细管接近垂直方向,火焰温度不宜太高,最好用酒精灯,断断续续地加热,封口要圆滑,以不漏气为原则。
2、样品一定要干燥,并要研成细粉末,往毛细管内装样品时,一定要反复冲撞夯实,管外样品要用卫生纸擦干净。
3、用橡皮圈将毛细管缚在温度计旁,并使装样部分和温度计水银球处在同一水平位置,同时要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b形管两侧管中心部位。
4、升温速度不宜太快,特别是当温度将要接近该样品的熔点时,升温速度更不能快。
一般情况是,开始升温时速度可稍快些(5℃/min)但接近该样品熔点时,升温速度要慢(1-2℃/min),对未知物熔点的测定,第一次可快速升温,测定化合物的大概熔点。
5、熔点温度范围(熔程、熔点、熔距)的观察和记录,注意观察时,样品开始萎缩(蹋落)并非熔化开始的指示信号,实际的熔化开始于能看到第一滴液体时,记下此时的温度,到所有晶体完全消失呈透明液体时再记下这时的温度,这两个温度即为该样品的熔点范围。
实验一(一) 熔点的测定(毛细管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
2、掌握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操作。
二、基本原理物质的熔点是指物质的固液两相在大气压下达成平衡时的温度T M 。
当温度高T M 时,所有的固相将全部转化为液相;若低于T M 时,则由液相转变为固相。
纯粹的固态物质通常都有固定的熔点,但在一定压力下,固液两相之间的变化对温度是非常敏锐的,从开始熔化(始溶)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熔程)较小,一般不超过0.5—1℃。
若该物质中含有杂质时,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物质的熔点低,而且熔程也较大。
因此,熔点的测定常常可以用来识别和定性地检验物质的纯度。
若测定熔点的样品为两种不同的有机物的混合物(如肉桂酸和尿素),他们各自的熔点均为133℃,但把它们等量混合,再测其熔点,则比133℃低得多,而且熔程较大。
这种现象叫做混合熔点下降,这种实验叫做混合熔点实验,是用来检验两种熔点相同或相近的有机物质是否为同一种物质的简便的物理方法。
本实验采用简便的毛细管法测定熔点,实际上由此法测得的不是一个温度点,而是熔化范围,所得的结果也常高于真实的熔点,但作为一般纯度的鉴定已经可以了。
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时,温度计上的熔点读数与真实熔点之间常有一定的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温度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温度计中的毛细管孔径不均匀,有时刻度不精确。
温度计刻度有全浸式和半浸式两种。
全浸式温度计的刻度是在温度计的汞线全部均匀受热的情况下刻出来的,在使用这类温度计测定熔点时仅有部分汞线受热,因而露出来的温度当然较全部受热者为低。
另外长期使用的温度计,玻璃也可能发生体积变形使刻度不准。
为了消除上述误差,可选择几种已知熔点的纯粹有机化合物作为标准,以实测的熔点作纵坐标,测得的熔点与应有熔点的差值作横坐标,绘成曲线,从图中曲线上可直接读出温度计的校正值。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b 形管、毛细管、酒精灯、铁架台、玻璃棒、表面皿、温度计、缺口软木塞。
药品熔点的测定方法摘要:一、药品熔点的定义与重要性二、药品熔点测定方法概述1.试管法2.毛细管法3.差热分析法4.热分析法5.红外光谱法三、各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对比四、药品熔点测定中的应用实例五、药品熔点测定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的作用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药品熔点的定义与重要性药品熔点是指药品在升温过程中,从固态向液态转变的温度。
这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对于药品的质量控制、药物研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熔点的高低可以反映药品的纯度、晶型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准确测定药品熔点是药品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二、药品熔点测定方法概述目前,常用的药品熔点测定方法有以下几种:1.试管法:将药品样品放入试管中,采用水浴或油浴加热,通过观察样品的变化来测定熔点。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熔点较低的药品。
2.毛细管法:将药品样品放入毛细管中,通过逐渐升温,观察样品在毛细管中的位置变化来确定熔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熔点较高的药品,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3.差热分析法:利用差热分析仪,在程序控温下,对药品进行加热,通过检测样品与参比物的热量差来确定熔点。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适用于各类药品的熔点测定。
4.热分析法:采用热分析仪,对药品进行升温过程的实时监测,通过分析药品热膨胀、热失重等参数来确定熔点。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5.红外光谱法:利用红外光谱仪,通过检测药品在升温过程中产生的红外吸收峰的变化来确定熔点。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适用于熔点较窄的药品。
三、各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对比试管法和毛细管法操作简便,但对药品的纯度和形状有一定要求。
差热分析法、热分析法和红外光谱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设备投入和操作复杂度较高。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药品的特性、测定要求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药品熔点测定中的应用实例在药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药品熔点测定方法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下是一些应用实例:1.原料药的纯度检查:通过测定药品熔点,可以判断原料药中是否存在杂质,以确保药品质量。
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测定固体有机物熔点;鉴定固体有机物及其纯度;2.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物质熔点的测定是有机化学工作者经常用的一种技术,所得的数据可用来鉴定晶状的有机化合物,并作为该化合物纯度的一种指标.二、实验原理什么叫熔点——用物质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理解.熔点的定义:固液两相的蒸气压相同而且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就是该固体物质的熔点.测熔点时几个概念:始熔,全熔,熔点距,物质纯度与熔点距关系.混合熔点测定法——鉴定熔点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试样是否为同一物质测定熔点实验关键是:由于毛细管法是间接测熔点方法,所以加热升温速度是本实验的关键,当接近熔点时升温速度一定要慢,应小于1~2℃/min;密切观察加热和熔化情况,及时记下温度变化.三、实验仪器及药品毛细管法测熔点,用b形管测熔点装置(本实验使用)其它测定方法:显微熔点测定仪数字熔点测定仪四、实验步骤及实验关键1.样品填装(研碎迅速,填装结实,2~3mm为宜)2.毛细管安装在温度计精确位置,再固定在b形管中心位置。
3.加热升温测定,注意观察,做好记录。
加热升温速度:开始时可快些~5℃/min将近熔点15℃时,1~2℃/min接近熔点时0.2~0.3℃/min每个样品至少填装两支毛细管,平行测定两次。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样品:偶氮苯1次2次3次操作要点和说明影响毛细管法测熔点的主要因素及措施有:1、熔点管本身要干净,管壁不能太厚,封口要均匀.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封口一端发生弯曲和封口端壁太厚,所以在毛细管封口时,一端在火焰上加热时要尽量让毛细管接近垂直方向,火焰温度不宜太高,最好用酒精灯,断断续续地加热,封口要圆滑,以不漏气为原则。
2、样品一定要干燥,并要研成细粉末,往毛细管内装样品时,一定要反复冲撞夯实,管外样品要用卫生纸擦干净。
3、用橡皮圈将毛细管缚在温度计旁,并使装样部分和温度计水银球处在同一水平位置,同时要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b形管两侧管中心部位。
新乡医学院医用化学实验课教案首页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新乡医学院化学教研室实验毛细管法测定样品的熔点一、实验目的1•了解固态有机化合物熔点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2•掌握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如果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某物质的固液两相置于同一容器中,可能发生三种情况:I、S并存。
为了决定在某一温度时哪一种情况占优势,质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曲线来理解(见右图)为固体的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曲线,LM为液体的蒸气压图物质温度与蒸气压曲线与温度的关系曲线,由于固相的蒸气压随温度变化的速率较相应液相大,使两条曲线在M点相交,在此温度时,固液两相同时并存,此时的温度T M 即为该物质的熔点。
熔点的定义应为在标准大气压下物质的固态与液态成平衡时的温度。
通常将结晶物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即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此时的温度可视为该物质的熔点。
只有T=T M时,固液两相的蒸气压才是一致的,此时固液两相可同时并存,一旦温度超过T M,甚至只有几分之一度时,如有足够的时间,固体就可全部转变为液体。
这就是纯粹晶体物质之所以有固定和敏锐熔点的原因。
纯粹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一般不超过350 C),较易测定,而且从初熔到全熔的温度范围(熔程)不超过0.5~1 C,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非常敏锐。
当试样含有杂质时,不仅熔点降低,而且熔程也会增大。
因此通过测定熔点可以检验固体有机化合物的纯度,同时根据熔程长短又可定性地判断该化合物的纯度。
当有杂质存在时(假定两者不成固熔体),根据拉乌尔(Raoult )定律可知,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质的摩尔数,会导致溶剂蒸气分压降低因此该化合物的熔点要比纯粹物低。
在鉴定某未知物时,如测得其熔点和某已知物的熔点相同或相近时,不能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
还需把它们混合,测该混合物的熔点,若熔点仍不变,才能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
若混合物熔点降低,熔程增大,则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
实验九熔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通常当结晶物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即从固态转变为液态。
此时的温度为该化合物的熔点,或者说,熔点应为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
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它固定的熔点。
常用熔点测定法来鉴定纯粹固体有机化合物。
纯化合物开始熔化至完全熔化(初熔至全熔)的温度范围叫熔程。
温度一般不超过0.5℃~1℃。
如该化合物含有杂质,其熔点往往偏低,且熔程也较长。
所以根据熔程长短可判别固体化合物的纯度。
三、仪器和药品⑴仪器提勒管或双浴式熔点管温度计(150℃)橡皮塞熔点毛细管长玻璃管(70-80cm)玻璃棒表面皿小胶圈酒精灯铁架台显微熔点测定仪。
⑵药品萘乙酰苯胺苯甲酸尿素浓硫酸。
四、实验操作由于熔点的测定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因此如何测出准确的熔点是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测定熔点的方法以毛细管法最为简便。
现介绍如下:⑴毛细管法测定熔点①样品的装入放少许待测熔点的干燥样品(约0.1克)于干净的表面皿上,用玻棒或不锈钢刮刀将它研成粉末并集成一堆。
将熔点管开口端向下插入粉末中,然后把熔点管开口端向上,轻轻地在桌面上敲击,以使粉末落入和填紧管底。
或者取一支长约30~40厘米的玻管,垂直于一干净的表面皿上,将熔点管从玻管上端自由落下,可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为了要使管内装入高约2~3毫米紧密结实的样品,一般需如此重复数次。
沾于管外的粉末须拭去,以免沾污加热浴液。
要测得准确的熔点,样品一定要研得极细,装得密实,使热量的传导迅速均匀。
对于蜡状的样品,为了解决研细及装管的困难,只得选用较大口径 (2毫米左右)的熔点管。
②熔点浴熔点浴的设计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受热均匀。
下面介绍两种在实验室中最常用的熔点浴。
a.提勒管(Thiele):又称b形管,如图[2-27左]。
管口装有开口软木塞,温度计插入其中,刻度应面向木塞开口,其水银球位于b形管上下两叉管口之间,装好样品的熔点管,借少许浴液沾附于温度计下端,使样品的部分置于水银球侧面中部 [见图2-27中]。
熔点测定熔点测定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压⼒下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也可简单理解为固体物质在⼤⽓压⼒下加热熔化的温度。
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即在⼀定的压⼒下,固液两态之间的转化是⾮常敏锐的,⾃初熔⾄全熔的温度不超过0.5~1℃(熔程)。
因此,测定熔点时记录的数据应该是熔程(初熔和全熔的温度),如123~124℃,不能记录平均值123.5℃。
如果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者为低,且熔程较长。
测定熔点可初步鉴定固体有机物和定性判断固体化合物的纯度,具有很⼤的价值。
例如:A 和B两种固体的熔点是相同的,可⽤混合熔点法检验A和B是否为同⼀种物质。
若A和B 混合物的熔点不变,则A和B为同⼀物质;若A和B混合物的熔点⽐各⾃的熔点降低很多,且熔程变长,则A和B不是同⼀物质。
测定熔点的⽅法有⽑细管法和显微熔点测定法。
⼀、⽑细管法测熔点⽑细管法测定熔点⼀般采⽤提勒(Thiele)管(b形管),如图1所⽰。
管⼝装有具有侧槽的塞⼦固定温度计,温度计的⽔银球位于b形管的上下两叉管⼝之间。
b形管中装⼊加热液体(浴液,⼀般⽤⽢油、液体⽯蜡、浓硫酸、硅油等),液⾯⾼于上叉管⼝0.5cm即可,加热部位如图2-31b所⽰。
加热时浴液因温差产⽣循环,使管内浴液温度均匀。
1. 样品的填装将⽑细管的⼀端封⼝,把待测物研成细粉末,将⽑细管未封⼝的⼀端插⼊粉末中,使粉末进⼊⽑细管,再将其开⼝向上的从⼤玻璃管中垂直滑落,熔点管在玻璃管中反弹蹦跳,使样品使粉末进⼊⽑细管的底部。
重复以上操作,直⾄⽑细管底部有2~3mm粉末并被墩紧。
样品粉碎不够细或填装不结实,产⽣空隙导致不易传热,造成熔程变⼤。
样品量太少不便观察,产⽣熔点偏低;太多会造成熔程变⼤,熔点偏⾼。
2. 仪器的安装将提勒(Thiele)管(b形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装⼊热浴液,使液⾯⾼度达到提勒管上侧管时即可。
熔点管下端沾⼀点润湿后黏附于温度计下端,并⽤橡⽪圈将⽑细管紧缚在温度计上,样品部分应靠在温度计⽔银球的中部(如图1c)。
毛细管法测熔点:
1将固体产品真空干燥。
2,毛细管封底:将毛细管一端置于酒精灯外沿旋转并受热。
数次后,自动封底。
3.将固体研磨成粉末状态后堆成小堆,将毛细管的开口端插入样品中,装取少量粉末。
然后,熔点管竖起来,在桌面上蹲几次,重复数次,是样品调入管底。
将熔点管从一根50-60cm的玻璃管中调到培养皿上,数次,使样品粉末装置添密,减少缝隙存在有利于熔点测定的准确性。
3.把提勒管(b形管)中装入在热体(eg浓硫酸,甘油,液体石蜡,硅油等。
)
4.酒精灯加热。
先较快速度加热,在距离熔点10℃时,以每分钟1-2℃的速度加热,越接近熔点越慢,直到熔程。
在测定未知熔点是,先粗侧,再细测。
5.观察和记录样品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产生时,和固体完全溶解时的温度,即物质的熔程。
熔点测定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2、掌握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物质的熔点是指其在大气压下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而混合物的熔点通常会降低且熔程变宽。
通过测定熔点,可以鉴别物质的纯度,并确定其化学组成。
本实验采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
将待测样品装入毛细管中,然后置于加热浴中缓慢加热。
当样品受热达到熔点时,在毛细管中会出现明显的液体相变,此时对应的温度即为熔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提勒(Thiele)管温度计(量程 150 300℃,分度值 1℃)毛细管(内径 1 2mm,长度 70 80mm)酒精灯表面皿玻璃管铁架台放大镜2、试剂尿素(分析纯)肉桂酸(分析纯)四、实验步骤1、样品的装填将干燥的毛细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封,使其封闭。
取少量干燥的待测样品(如尿素或肉桂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研细。
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样品中,使样品进入毛细管约 2 3mm 高。
然后将装有样品的毛细管通过一根直立于实验台上的长玻璃管自由下落,重复多次,使样品紧密堆积在毛细管底部。
2、装置的安装将提勒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倒入适量的传热液体(如浓硫酸或液体石蜡),高度约为提勒管上侧管的上沿。
将温度计插入提勒管中,使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提勒管的中央,且与提勒管的管壁不接触。
将装有样品的毛细管通过橡皮圈固定在温度计上,使样品位于温度计水银球的中部,并与温度计紧密接触。
3、熔点的测定用酒精灯缓慢加热提勒管的底部,控制加热速度为每分钟上升 2 3℃。
密切观察样品的变化,当样品开始熔化时,记下此时的温度,即为初熔温度。
继续加热,直到样品完全熔化,记下此时的温度,即为终熔温度。
重复测定 2 3 次,每次测定前需更换新的样品和毛细管。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尿素的测定数据|测定次数|初熔温度(℃)|终熔温度(℃)||::|::|::|| 1 | 1325 | 1332 || 2 | 1327 | 1330 || 3 | 1326 | 1331 |尿素的平均初熔温度=(1325 + 1327 + 1326)÷ 3 = 1326℃尿素的平均终熔温度=(1332 + 1330 + 1331)÷ 3 = 1331℃尿素的熔程=终熔温度初熔温度= 1331 1326 = 05℃2、肉桂酸的测定数据|测定次数|初熔温度(℃)|终熔温度(℃)||::|::|::|| 1 | 1328 | 1335 || 2 | 1329 | 1334 || 3 | 1327 | 1333 |肉桂酸的平均初熔温度=(1328 + 1329 + 1327)÷ 3 = 1328℃肉桂酸的平均终熔温度=(1335 + 1334 + 1333)÷ 3 = 1334℃肉桂酸的熔程=终熔温度初熔温度= 1334 1328 = 06℃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尿素的熔点为 1326 1331℃,熔程为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