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SS与高血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68
高血压与时间治疗学上海中山医院诸骏仁教授人体的血压在24小时呈现节律性变化:清晨醒后数小时内血压迅速升至峰值,半夜至凌晨降至谷值。
通常夜间血压下降值大于白天血压的10%,呈勺型曲线。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与正常人相似,仅平均血压水平高于正常人,部分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小于白天血压的10%,呈非勺型曲线。
晨峰现象和血压的变异性是血压的两个重要特征。
一、血压的节律性变化规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血压受神经体液中的多种因素调控,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肾素、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等水平同样呈节律性变化,这些物质的活性在清晨明显增高是导致血压晨峰现象的主要原因。
与其相一致,多项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显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猝死、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均好发于清晨。
此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增大更易造成靶器官损害,在24小时平均血压相似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变异大的患者靶器官(心、脑、肾)损害的程度更严重;呈非勺型曲线的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损害也显著高于勺型曲线患者。
二、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认识血压的节律性变化规律及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对临床上进行高血压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想的降压药物,除具有良好的顺应性外,应能在24小时内平稳降压,显著降低患者清晨血压,使高血压患者安全度过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能够恢复患者"正常"的血压模式,降低血压变异性,有效保护靶器官功能。
这就是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Chronotherapy)"。
"时间治疗学"是一个较新的治疗概念。
"时间治疗学"针对人体的时间生物学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制剂及合理的给药时间或通过特定的给药技术,使药物作用与疾病发生的节律相一致,从而达到优化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对于目前的降压药物,应该遵循"时间治疗学"的原则进行客观的评价。
NAVIGATOR研究首次证实:缬沙坦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诸骏仁教授评价重点NAVIGATOR研究首次证实,对于合并心血管风险的IGT患者,在严格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采用降压药物缬沙坦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显著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
近日,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学术交流合作伙伴项目"第二届中美心血管高层交流峰会"在上海举行。
在这次学术交流峰会上,最新发布的NAVIGATOR研究结果备受中美心血管领域专家的关注。
该研究首次证实,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RAS抑制剂缬沙坦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NAVIGATOR研究糖耐量异常(IGT,即糖尿病前期主要形式)作为全球范围内的疾病负担,预防其进展为糖尿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临床意义。
NAVIGATOR研究是迄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有中国人参与的全球性、前瞻性糖尿病预防研究,实际随访时间7.8年,旨在评价那格列奈、缬沙坦或二者联合干预IGT人群的作用。
该研究纳入来自40个国家、806个研究中心的9306例IGT患者,均合并至少一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
研究为2×2析因设计,患者按1∶1∶1∶1比例随机接受那格列奈或安慰剂,以及缬沙坦或安慰剂治疗,同时接受饮食调整和锻炼为基础的严格生活方式干预。
主要终点包括:新发糖尿病及心血管死亡等心血管终点。
NAVIGATOR研究的结果在今年3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首次公布。
结果表明,IGT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包括饮食调整,锻炼以及减轻体重),采用RAS抑制剂缬沙坦能进一步预防新发糖尿病14%(P<0.001);同时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缬沙坦显著降低IGT人群的空腹血糖0.03mmol/L(P<0.01)和负荷后2小时血糖0.17mmol/L(P<0.001)。
由于入组人群较低危及观察时间短等原因,本研究中缬沙坦组心血管终点事件方面,及那格列奈组终点事件方面均未观察到显著差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郑寅;忻菁【摘要】@@ 肾功能逐渐丧失和心血管疾病高发风险是影响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预后的两个重要因素,故cKD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护肾脏和心血管系统,延缓肾脏病变进展,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是目前具有肾脏和心血管保护作用证据最多的治疗药物.本文就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及RAS阻断剂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和在CKD中的应用作一简述.【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11(032)002【总页数】3页(P61-63)【作者】郑寅;忻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脏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脏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4;R692肾功能逐渐丧失和心血管疾病高发风险是影响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预后的两个重要因素,故CKD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护肾脏和心血管系统,延缓肾脏病变进展,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是目前具有肾脏和心血管保护作用证据最多的治疗药物。
本文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及RAS阻断剂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和在CKD中的应用作一简述。
1 RASRAS主要由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I(Ang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II(AngII)和血管紧张素(AT)受体这6大组分组成。
其中,AngII为主要的生物活性肽,与AT1、AT2受体产生的效应现已较明确(表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血管紧张素1-7(Angl-7)也于近年被发现。
人体存在循环和局部两类RAS。
循环RAS是十分重要的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体液调节系统,而局部RAS的持续过度兴奋则会加剧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恶化。
中国当代医药2021年5月第28卷第13期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8No.13May 2021·封面报道·高血压患者应加强心率管理———《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版)》在京发布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潘锋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等联合主办的《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版)》(以下简称“共识”)发布会,4月1日在北京举行,共识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和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编写,近40位专家参与了修订和讨论。
共识牵头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共识修订的目的和意义,共识执笔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施仲伟教授介绍了共识修订前后的区别,重点对共识修订遵循的原则和重点进行了说明,解读了新版共识的亮点,介绍了高血压合并10种特殊疾病时的心率干预原则。
孙宁玲教授呼吁,希望通过共识的推广唤起全社会对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的关注,加深临床医师对心率管理重要性的认知,通过有效控制心率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降低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实践提供指引孙宁玲教授首先代表共识编写组致辞。
孙宁玲教授说,2017年我国发布的《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中国专家共识》针对心率增快是否导致靶器官损害以及如何界定心率增快等问题,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率管理提出了建议,为心内科医生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导。
由于心率增快的不利影响涉及到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内分泌、肾脏和神经内科等疾病,因此心率管理需要多学科参与,本次共识的修订邀请了来自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老年科、药学等多学科专家,凸显多学科管理特色,更贴近临床实际。
共识旨在唤起全社会对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的重视,通过有效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
评价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效果发布时间:2021-03-26T14:34:29.47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1期作者:任炜炜[导读] 分析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效果。
任炜炜 1 2()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201100),()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闵行分院心血管内科;上海201100)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效果。
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将94例我院收治的病例类型为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进行选取,对其使用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分为对照组(n=47例)和观察组(n=47例),其中,采取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的为对照组,采取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则为观察组,比较2组最终疗效。
结果: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方面,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经过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后的对应指标分别为82.98%、95.74%,相比较来说,观察组较高,P<0.05。
结论:在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中,左旋氨氯地平,厄贝沙坦均属于其有效治疗药物,且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行。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高血压疾病;左旋氨氯地平;厄贝沙坦;临床治疗效果糖尿病伴高血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同源性疾病”的一种,且该类疾病在近年来的发生率也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在逐渐上升,在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还会损伤其肝肾器官[1]。
对此,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务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稳定血糖、血压指标为目的进行干预,从而延缓其病程[2]。
本文研究中,主要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药物(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效果,现归纳如下。
1研究背景和方法1.1背景资料筛选94例来自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开展研究,其就诊时间介于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在此期间,按照随机数表法的原则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分配样本容量为47,具体如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源性休克VA-ECMO治疗规范(v1.2019)屠国伟;罗哲;王春生;刘岚;郑吉莉;薛燕;诸杜明;张颖;李欣【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9(026)004【总页数】6页(P667-672)【关键词】心源性休克;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规范【作者】屠国伟;罗哲;王春生;刘岚;郑吉莉;薛燕;诸杜明;张颖;李欣【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 ,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 ,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 ,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 ,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 ,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 ,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 ,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 ,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 ,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心源性休克是指左心和(或)右心功能不全导致的循环衰竭。
心源性休克除了表现为心脏泵功能衰竭,还会出现重要脏器和组织供血严重不足,继而导致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甚至重要脏器损害[1]。
对于初始治疗失败的顽固性心源性休克,机械循环辅助可以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2-3]。
近年来,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作为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在心源性休克中凸显出重要的治疗价值[4-7]。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组建的由重症医学科、心脏外科、呼吸科、护理部、麻醉科等组成的多学科ECMO团队在VA-ECMO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团队参考国内外的最新指南[8-9],根据我院ECMO团队近3年的临床经验,制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源性休克VA-ECMO治疗规范”。
中青年高血压的本质是RAS-交感系统的激活(全文)高血压,特别是中青年高血压发病率逐渐增加,不同于老年高血压,中青年高血压有其独特的血压升高规律及机制,探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中青年高血压发病特点、致病机理,很有必要。
中青年高血压特点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年纪越轻,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越低,隐匿性高血压常见,本身不容易被发现;年轻人不太重视血压的测量,就是服药以后,也不定期测量血压,对血压控制情况不关注。
2.缺乏典型症状:中青年人的高血压,很多人即便已经罹患高血压,但都并不知情。
很多人都是因为体检而发现自己血压升高,这主要是中青年人高血压症状不典型,因为没有症状所以不会就医或测量血压。
3.多数为轻度高血压:大多数青年人的高血压症状不典型,多数为轻度高血压,或处于临界水平,因此很多人认为是正常现象,而不去重视。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中青年高血压也有开始发现就已经是2级或3级高血压。
4.常见舒张压升高:中青年人血管尚未出现动脉硬化,弹性尚可,血压升高的原因多数都是因为紧张、焦虑、快节奏生活、饮食无节、肥胖、作息时间不规律等原因所导致,所以常见舒张压升高,也就是低压偏高,而高压正常或轻度升高。
5.家庭血压监测比例低:因为血压轻度升高,而又没有症状,所以很多患者即便知道自己是高血压,也很难坚持测量血压,或者压根就不监测。
还有部分中青年不测血压,也不会吃药,担心药物副作用,怕一旦吃药就要终身服药。
6.超重肥胖和代谢异常比例高:中青年高血压超重比例多,肥胖造成心血管负荷加重,交感神经兴奋,这也是导致舒张压轻度升高的一个原因。
体重超标所引发的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多,合并代谢异常的比例高,都与中青年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久坐少运动不无关系。
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所展示的特异性临床表现:中青年高血压心率加快、舒张压升高,动脉弹性无明显异常,但是外周阻力常明显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旺盛,这些特征都提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
论RAS系统降压药物对糖尿病肾病的积极作用沈洁;陈欢【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2(000)028【总页数】5页(P26-30)【关键词】RAS系统;糖尿病肾病;降压药物【作者】沈洁;陈欢【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587.1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在欧美等国家已成为透析的第一位原因,也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大量研究发现RAS系统的降压药物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上具有积极的降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
因此,了解肾脏病理改变、RAS作用机制、RAS系统降压药物机制及作用,对糖尿病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肾病病理改变1.肾小球结构改变糖尿病肾病可出现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增厚、肾小球系膜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1]。
曾有专家证实1型糖尿病发病1.5~2年后,肾小球已有GBM增厚[3];通过对23位尿蛋白阳性并GBM增厚患者及45位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Fernand[2]同样认为GBM增厚是糖尿病肾病最早出现的病理改变。
GBM增厚的同时,肾小球另一特征性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增生和基质增加,此情况一般发生在1型糖尿病起病后5~7年,并随病程逐渐进展为肾小球硬化[3]。
此外,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足细胞损伤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糖尿病肾病中,足细胞发生足突增宽,同时伴有细胞密度和数目的减少[4]。
White等[5]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肾组织中足细胞数量减少与蛋白尿之间存在有内在联系。
2.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糖尿病肾病早期出现肾小管基底膜增生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后期逐渐发生肾小管管腔扩张,肾小管萎缩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雌激素对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介导的相关疾病的影响张方怡;刁腾月;潘海;张岩【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年(卷),期】2013(029)012【总页数】5页(P2288-2292)【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雌激素【作者】张方怡;刁腾月;潘海;张岩【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上海,2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是一个激素系统,当大量失血或血压下降时,这个系统会被启动,用以协调体内的长期血压与细胞外液量(体液平衡)。
主要的RAS组分包括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血管紧张素I(angiotensin I,Ang I)和血管紧张素II(Ang II)。
AGT不断地由肝脏释放入血,肾素由肾小球入球动脉的球旁细胞分泌,分解AGT生成10肽物质Ang I。
位于血管和肺部内皮细胞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分解Ang I的C末端2个氨基酸,生成含8肽的AngII,其中Ang II是主要活性物质,进而通过与其1型受体(AT1R)和2型受体(AT2R)结合,介导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1]。
RAS还广泛分布在各组织和器官,包括心、脑、肝、肾、血管、脂肪、骨髓等组织中[2-4],组织RAS发挥自分泌、旁分泌和局部激素作用。
RAS在心脑血管病[5]、糖尿病[6]、神经系统疾病[7-8]和炎症免疫性疾病[9]中都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是人体内多种疾病防治的调节系统和靶分子的作用部位。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头号杀手,死亡率超过所有类型的癌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