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 格式:ppt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61
第一章测试1.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淡水资源。
()A:对B:错答案:A2.水资源的最大特性是经济上的利害双重性。
()A:对B:错答案:B3.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克服时空分布的不均匀特性的工程措施包括(),以对天然水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
A:提水工程B:调水工程C:引水工程D:蓄水工程答案:ABCD4.从资源角度考虑,水资源的基本含义应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A:资源性B:限制条件性C:物质性D:可利用性答案:ABCD5.水资源的有限性是指水量的有限性。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约1亿km3。
()A:错B:对答案:A2.可利用淡水资源主要储存在以下水体()。
A:湖泊水B:600m深度内的地下水C:深层地下水;D:河水;答案:ABD3.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A:7700.0亿m3B:6700.0亿m3;C:6000.0亿m3 ;D:7000.0亿m3答案:D4.河流开发利用率,国际公认的合理限度是()。
A:40%;B:50%;C:45%D:55%;答案:A5.水循环的外因是常温常压条件下水的“三态”变化。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绘制河流径流量的皮尔逊Ⅲ型理论频率曲线,需要计算出河流径流量总体样本的参数()。
A:变差系数B:偏差系数C:均值D:极值比答案:ABC2.表述水资源量空间变化的参数可以用()表示。
A:多年降水量变差系数等值线图B: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等值线图C: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D: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答案:ABCD3.描述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错误的是()。
A:粘土层一定是隔水层B: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是根据透水的能力来划分的C:弱透水层是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D: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都含水答案:A4.地下水资源特点包括()。
A:无限性B:可调节性C:系统性D:可恢复性答案:BCD5.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名词: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
(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7、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8、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9、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
(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语句: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
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
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
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
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第一章测试1.下列不属于侠义水资源范畴的是()A:雨水B:中水C:海水D:冰川水答案:CD2.水循环包括()A:社会循环B:小循环C:自然循环D:大循环答案:AC3.下列不属于水资源特性的是()A:储量的有限性B:水资源的厉害两重性C:水资源的循环性D:水资源的污染性答案:D4.关于水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资源是可再生的B:水资源是可重复利用的C:水资源是一种矿产资源D:水资源是可无限开发的答案:D5.按污染途径来说,水资源的污染主要分为()多选A:人为污染B:物理性污染C:自然污染D:化学性污染E:细菌性污染答案:AC第二章测试1.下面哪些是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多选A:水质评价B:水量评价C:开发利用评价D:管理与保护评价答案:ABC2.影响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是()多选A:开发B:径流C:蒸发D:降水答案:BCD3.下列不属于河流径流的特征值的是()A:径流系数B:径流广度C:径流深度D:径流模数E:流量F:径流总量答案:B4.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多选A:固态水B:重力水C:毛细水D:结合水E:气态水答案:ABCDE5.多年的使用经验表明:哪一种频率曲线更适合我国多地区水文现象实际情况()A:耿贝尔频率曲线B:经验频率曲线C:修订后的经验频率曲线D:皮尔逊III频率曲线答案:D第三章测试1.1.下列那个指标属于不物理性水质指标()A:色度B:硬度C:悬浮固体SSD:电导率答案:B2.2.影响锅炉用水水质的三个作用()多选A:起泡作用B:吸附作用C:中和作用D:腐蚀作用E:成垢作用答案:ADE3.3.农业用水水质主要考虑以下那些评价指标()多选A:氮磷B:酸碱度C:有机污染物D:温度E:重金属离子答案:BCDE4.4. 下列属于氧平衡指标的是()A:溶解氧B:生化需氧量C:化学需氧量D:消耗氧E:总需氧量答案:ABCE5.5. 水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三大类()A:物理性指标B:生物性指标C:化学性指标D:政策性指标答案:ABC第四章测试1.1. 我们常用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方法是()A:典型年法B:数理统计法C:系列法D:动态模型法答案:A2.2. 可供水量与以下那几个因素有关()多选A:水质条件B:工程条件C:用水条件D:来水条件答案:ABCD3.3. 关于生活供水保证率9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多年供水过程中,供水得到保证的年数占总年数的95%B:多年供水过程中,供水量的95%用于生活供水C:多年供水过程中,95%的用户用水可以得到保证答案:C4.典型年中丰水年的设计频率是()A:20%B:50%C:10%D:80%E:75%F:25%答案:F5.下列对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过程描述正确的是()A:对区域可供水量进行计算,无需平衡校核,直接进行供水B:分别对区域可供水量和需水量进行计算,然后平衡校核,最后提出解决策略C:对区域用水量进行计算,无需平衡校核,直接进行供水答案:B第五章测试1.可供水量的来源有()。
农业水管理学,第八章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管理第一节农业用水的水质评价与水质标准一、水质分析与评价方法1.水质分析方法:水质分析是为了了解水体化学组成陈分的性质含量来源形态与分布。
对采集的水样进行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1)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是利用化学方应产生的结果,对被测物质进行测定。
有重量方法,和容量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被测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特性进行分析。
有:光化学分析方法和色谱分析法,电化学法。
2.水质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是准确的反应水质污染状况,为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管理以及是否可利用提供依据。
步骤:搜集资料数据;确定评价要素;选择评价方法;计算分析;得出结论;评价方法:生物评价法,以化学指标为主的水质指数评价法,模糊数学评价法。
二、水质标准1.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不传染疾病;控制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适用人体需要的水化学成分;感官性状;2.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水温标准:水温要适宜,麦类15~20℃睡到不低于20℃含沙标准,一般情况下,灌溉水允许的含沙粒径魏0.005~0.01mm,含盐标准,其他微量元素和病菌标准。
第二节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优化管理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就是从全区的角度出发,从作物整个生育期的灌溉全过程出发,合理的待遇各种不同的水源如地表水、降水、地下水、微咸水、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等进行最充分地利用,以充分发挥现有水资源的作用于效益。
优化管理,就是在综合利用的同时,对各种水源进行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作物生育阶段、不同土壤条件等之间的最优搭配和最优分配。
,在使整个效益达到尽可能高的同时,又能将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
单一水库的优化调度模型与应用;多个水库的调度技术;地面水地下水的联合调度与管理。
第三节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特殊问题干旱半干旱地区淡水资源短缺,为了获得一定的农作物总产,需要利用一些质量不高的水,如浑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微咸水和灌溉回归水进行灌溉。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保护策略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水资源现状当前,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
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极度缺水。
在缺水地区,人们为了获取水资源,往往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许多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为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
此外,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
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 40%左右,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也有待提高。
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例如,推广节水器具和技术,加强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改进农业灌溉方式等,都可以在不增加水资源总量的情况下,满足更多的用水需求。
其次,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工业生产、农业发展和服务业运营的重要基础。
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可以减轻对水生态系统的压力,维护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策略(一)农业方面农业是用水大户,因此,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
可以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同时,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实现精准灌溉。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广州大学广州大学第一章测试1.引水工程可解决水资源的()问题。
A:时间分布不均 B:水质差 C:空间分布不均 D:高程差答案:空间分布不均2.水资源的特性包括()。
A: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B:利用的多样性 C:资源的循环性 D:储量的无限性答案: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资源的循环性第二章测试1.全球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全球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A:小于 B:无关系 C:等于 D:大于答案:等于2.我国用水量占比最大的是()。
A:农业用水 B:生态用水 C:工业用水 D:居民生活用水答案:农业用水3.小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
()A:错 B:对答案:错4.水源污染将造成“水质型缺水”,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A:错 B:对答案:对5.人为水循环可引起自然水循环中水量和水质的改变。
()A:对 B:错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程度常用()表示。
A:最小降水量 B:均方差 C:最大降水量 D:极值比答案:极值比2.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是()。
A:包气带水 B:上层滞水 C:潜水 D:承压水答案:承压水3.我国河流的补给包括()。
A:冰川、融雪水补给 B:海水补给 C:地下水补给 D:降雨补给答案:冰川、融雪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降雨补给4.按照孔隙类型,含水层类型可分为()。
A:岩溶含水层 B:孔隙含水层 C:均质含水层 D:承压含水层答案:岩溶含水层;孔隙含水层5.地下水流速较快,流速常用“m/s”来表示。
()A:错 B:对答案:错6.降水补给的河流Cv值大于地下水补给的河流Cv值。
()A:错 B:对答案:对第四章测试1.下列属于化学性水质指标的是()。
A:温度 B:pH C:细菌总数 D:色度答案:pH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饮用水水质指标中的微生物指标。
()A:病毒 B:菌落总数 C:耐热大肠菌群 D:总大肠菌群答案:病毒3.下列哪一项属于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基本控制项目。
第一章1.简述水资源含义、分类及特征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水资源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按存在形式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特性:①资源的循环性;②储量的有限性;③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④利用的多样性;⑤利害的两重性。
第二章1.简述地球上的水循环与其作用(课件)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体,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入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能量交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水循环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水体的更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水源,同时在全球起到热量传递等重要作用。
(书)水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指水灾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
海洋中的水蒸发到大气中以后,一部分飘移到大陆上空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到地面。
降落到地面的水,其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通过江河汇流入海洋;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又以地下径流或泉流的形式慢慢地注入江河或海洋。
小循环是指陆地或者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作用(包括江、河、湖、水库等水面蒸发、潜水蒸发、陆面蒸发及植物蒸腾等)上升到大气中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表面形成径流。
海洋本身的水循环主要是海洋通过蒸发成水蒸气而上升,然后再以降水的方式降落到海洋中。
作用:(1)输送热量和调节气候;(2)对地球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重大作用和影响;(3)水的不断循环和更新为淡水资源的不断再生提供条件,为人类和生物的生活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
2.简述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一)空间分布特征(1)降水、河流分布的不均匀性。
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是指生活在水体中的各类生物。
水生生物资源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不仅丰富了水域生态系统,还提供了人类所需的食物、药物、材料等重要物资。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原因,水生生物资源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因此,可持续开发与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生生物资源的状况水生生物资源分布广泛,包括淡水和海洋两大类。
不同水域的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例如,淡水湖泊中存在着大量的鱼类、水生植物以及其他水生生物。
海洋中更是拥有丰富多样的鱼类、软体动物和海草等。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行为,这些资源正逐渐减少。
二、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可持续开发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于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首先要加强科学研究。
通过对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等深入了解,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其次,加强监控和管理。
在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开发过程中,应设立合理的渔业管理机构,加强资源的监测和管控,严禁非法捕捞和超额捕捞。
此外,鼓励渔民采用合理的捕捞工具和技术,避免对水生生物资源造成过度损害。
三、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生生物主要生活在水体中,因此对水体的污染控制至关重要。
应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水体污染防治的法规和政策。
其次,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的建设。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手段,通过划定保护区的范围和进行管理,可以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资源。
此外,鼓励公众参与保护水生生物资源。
通过开展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减少不负责任的捕捞和盗猎行为。
四、水生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水生生物资源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例如,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此外,海洋生物的药物价值也不可忽视。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水生生物中提取药物成分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笔记第一章水与人类文明1.1 水的星球-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其中97.5%为海水,2.5%为淡水。
-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地方。
-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7%。
1.2 水的解读- 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H2O。
- 水具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这些状态的物质。
- 水具有高比热容、高热膨胀系数和良好的溶解性等特点,对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这一特性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1.3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和空间位置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入渗、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等环节。
- 蒸发是指水从地表和水体表面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的过程。
-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包括雨、雪、雾、露等形式。
- 入渗是指降水或地表水进入土壤并被土壤吸收的过程。
- 地表径流是指降水或融雪后,在地表流动并最终汇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过程。
- 地下水流是指地下水在地下的岩石或土壤空隙中流动的过程。
1.4 水之利害- 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利益包括提供饮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发电等。
- 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危害包括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
- 洪涝灾害是由于降雨过多、河流泛滥等原因导致的水灾,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 水资源短缺是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工农业发展等原因导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 水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水质恶化,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第二章面临的水问题2.1 洪涝灾害频繁成因与危害- 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过多、河流泛滥等原因导致的水灾,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 洪涝灾害的成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含义: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分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
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不可替代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
时间:夏多冬少;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4、简述中国水资源面临的挑战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趋势/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第二章水循环及水资源形成3、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5、简述地表水资源的类型与形成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永久积雪。
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作用(江、河、湖、水库等蒸发)上升到大气中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表面形成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