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2.古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11
浙教版学校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课前透视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
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沉醉。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
荷枯,菊败,橙黄,橘绿,颜色鲜亮,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鄙视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
内容形象生动,颜色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
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同学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同学早已会吟诵。
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同学的实际阅历,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同学感悟诗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沟通其他古诗,激发同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丰富同学的积累。
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爱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信息资料文件资料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资料文件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
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同学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取得美的感受。
今日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给同学呈现的机会,体验学习的欢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爱好。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同学观看,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借助奇异的图画吸引住同学,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索,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对话平台初读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沟通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沟通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肯定自主学习的力量。
一年级上册古诗汇总《咏鹅》诗题:《咏鹅》作者:(唐)骆宾王诗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南》诗题:《江南》作者:汉乐府诗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画》诗题:《画》作者:(唐)王维诗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悯农(其二)》诗题:《悯农(其二)》作者:(唐)李绅诗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朗月行(节选)》诗题:《古朗月行(节选)》作者:(唐)李白诗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风》诗题:《风》作者:(唐)李峤诗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静夜思》诗题:《静夜思》作者:(唐)李白诗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诗题:《春晓》作者:(唐)孟浩然诗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赠汪伦》诗题:《赠汪伦》作者:(唐)李白诗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寻隐者不遇》诗题:《寻隐者不遇》作者:(唐)贾岛诗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9. ◦ ◦ ◦ 10. ◦ ◦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案一、整体设计思路1.1 教学背景分析本节内容为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在学生接受过拼音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古诗词教学。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1.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夜书所见》的内容,能正确朗读诗词,初步理解其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激发他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优美的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优美的文字。
二、教学过程安排2.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晚上读书的场景,引出诗歌内容。
2.2 学习诗文(15分钟)教师朗读《夜书所见》,学生跟读,师生共同感受诗歌意境。
2.3 诗歌赏析(20分钟)教师解读诗歌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意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2.4 朗读和表演(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5 诗歌感悟(10分钟)课堂结束前,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而流畅地朗读《夜书所见》。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3.2 教学难点•部分生字生词的理解和掌握。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后记通过《夜书所见》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诗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培养了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引入优秀的古诗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文学修养。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一共14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超级有趣呢。
你看,骆宾王小朋友(那时候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是个小娃娃哦),就像在给我们介绍他家的大白鹅。
一上来就“鹅,鹅,鹅”地叫着大白鹅的名字,大白鹅呢,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唱歌。
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绿绿的水上,红红的脚掌在水里划动着,就像船桨一样拨弄着清澈的水波。
这诗读起来就像一幅画在我们眼前展开啦。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在说江南是个采莲的好地方呀。
莲叶长得密密层层的,好多好多呢。
然后一群小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玩耍。
一会儿游到东边,一会儿游到西边,一会儿在南边,一会儿又跑到北边。
就像小朋友们在捉迷藏一样,特别调皮可爱。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可神奇啦。
远远看过去山是有颜色的,可是走近了听,流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都过去了,花儿却还开着,人走过来了,鸟儿也不飞走。
原来这是一幅画呀,画里的东西都是静止的,不会像真实的世界那样变化,是不是很有趣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在告诉我们农民伯伯种地可辛苦了。
大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农民伯伯还在田地里拿着锄头干活呢,汗水一滴一滴地掉到田地里的泥土上。
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要知道盘子里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可不能浪费哦。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小时候可真逗。
他不认识月亮,把月亮叫做白玉做的盘子呢。
后来又怀疑月亮是瑶台仙境里的镜子,飞到高高的青云上面去了。
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过这样奇奇怪怪又超级可爱的想法呀?“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可厉害了。
它能把秋天的树叶吹落,又能让春天的花朵开放。
它吹过江面的时候能掀起千尺高的浪,吹进竹林的时候,能让好多好多竹子都歪歪斜斜的。
风就像一个有魔法的小精灵,到处施展它的威力呢。
浙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课时安排•课时一:《静夜思》教学•课时二:《登鹳雀楼》教学一、《静夜思》教学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静夜思》,使学生能够: - 理解古诗中描述的情境和意境; - 认读古诗中的常见字词; - 听、说、读、写《静夜思》。
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认读古诗中的常见字词。
3. 教学准备•《静夜思》的课件或板书;•学生课本、课后习题。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夜晚的思考:“同学们,你们晚上睡觉前会有什么感觉?”2.引出新课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静夜思》。
”步骤二:理解古诗情境1.回顾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到《静夜思》。
”2.播放课件或展示板书,朗读诗歌:“请同学们认真听课件朗读或者老师朗读《静夜思》。
”3.向学生提问:“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什么情境?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步骤三:认读诗句1.分段展示诗句:“请同学们注意课件/板书上的诗句。
”2.帮助学生解读生字词:“请同学们念出生字词,然后进行解读。
”3.导读学生朗读诗句:“请同学们跟随课件/板书上的诗句,朗读出来。
”1.进行齐读练习:“请同学们跟我读,读几遍,然后停下来,再试着读。
”2.随机提问学生:“请随机点名一位同学,让他/她朗读诗句。
”5.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古诗《静夜思》。
通过诗歌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古诗中的情境和意境,还认读了一些常见的字词。
二、《登鹳雀楼》教学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登鹳雀楼》,使学生能够: - 理解古诗中的写景手法; - 认读古诗中的常见字词; - 听、说、读、写《登鹳雀楼》。
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中的写景手法;•认读古诗中的常见字词。
3. 教学准备•《登鹳雀楼》的课件或板书;•学生课本、课后习题。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学到了哪些内容吗?”2.引入新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一年级上册必背第一单元《金木水火土》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对韵歌》云对雨,雪对风。
花对树,鸟对虫。
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谜语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
(谜底:雪)《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第四单元《秋天》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个“人”字,一会排成个“一”字。
啊!秋天来了!《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四季》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珍惜时间的名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五单元《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小多少》一个大,一个小,一只黄牛一只猫。
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
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日月明》日月明,田力男。
小大尖,小土尘。
二人从,三人众。
双木林,三木森。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升国旗》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国歌声中,徐徐升起。
迎风飘扬,多么美丽。
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
第六单元《比尾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谁的尾巴弯?谁的尾扁?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的尾巴弯。
鸭子的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前后左右东西南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一年级语文背诵课文(上册)第一单元《金木水火土》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对韵歌》云对雨,雪对风。
花对树,鸟对虫。
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咏鹅》骆宾王唐代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第四单元《秋天》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书上落下来。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啊!秋天来了!《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四季》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日积月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五单元《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大小多少》一个大,一个小,一只黄牛一只猫。
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
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升国旗》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国歌声中,徐徐升起。
迎风飘扬,多么美丽。
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
《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六单元《比尾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谁的谁的尾巴弯?谁的尾扁?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的尾巴弯。
鸭子的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日积月累前后左右东西南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第七单元日积月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古诗两首夜书所见第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
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
(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古诗两首》整体阅读感知一年级语文教案⑴文章的主旨本课是两首古诗,《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小池》的大意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
这首诗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⑵文章结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
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两首古诗语言朴实流畅,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读来琅琅上口,在诵读的同时深感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对古诗产生学习的兴趣。
■《所见》: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玩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小池》: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热爱之情。
将蜻蜓拟人化,增添了诗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