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233.50 KB
- 文档页数:26
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使得其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活动。
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就是说不一定会在当前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由于适应、疾病或服药暂时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是后天习得的。
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区别(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除了直接经验外,还有间接经验。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语言是使事物之间关系抽象化、概括化的信号。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安德森的学习分类安德森根据知识表征方式的不同。
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想,怎么做。
3、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符号学习(主要指词汇学习、实物图像、地形地貌,历史人物事件),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包括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我国的学习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配下被动形成S—R联结,⽽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引导,⽽不是受习惯所⽀配。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猩猩的问题解决⾏为进⾏了⼀系列的实验研究,从⽽提出完形⼀顿悟说。
苛勒指出:“真正的解决⾏为,通常采取畅快、⼀下⼦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发⽣的⾏为截然分开来⽽突然出现的特征。
”这就是所谓顿悟,⽽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种。
⼼理完形。
其基本观点是: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本⾝的智慧与理解⼒对情境及情境与⾃⾝关系的顿悟.⽽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的尝试。
学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有结构的逐步改组和新的结构的豁然形成,顿悟是以对 ⽬标和达到⽬标的⼿段与途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格式塔⼼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种⼼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构成⼀种“完形”来实现的。
格式塔⼼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不断地构建完形的过程。
总的来说,完形⼀顿悟说作为最早的⼀个认知学习理论.虽不如联结⼀试误说那样完整⽽系统,其实验范围也较有限,在当时的影响也远不及联结说,但它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强调⼼理具有⼀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这对反对当时⾏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性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的。
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的认知教育⼼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式。
《重力与弹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和弹力的观点和性质。
2. 掌握重力与弹力的干系以及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重力和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和弹力的观点,重力与弹力的干系。
2. 教学难点:运用重力与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弹簧等实物道具。
2. 准备教学视频:关于重力和弹力的动态展示视频。
3. 准备练习题:针对重力和弹力观点的练习题,以及一些应用题。
4. 安排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理解重力和弹力的干系,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重力与弹力的基本观点,掌握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通过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 引入:起首,我们将通过一些平时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重力与弹力的观点。
例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重物会下落,而轻物不会?为什么跳高时需要应用弹簧?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观点讲解: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讲解重力和弹力的基本观点,包括定义、原理和应用。
我们也会讨论一些常见的误解和容易混淆的观点,帮助学生澄清思路。
3. 实验演示: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重力和弹力的原理。
例如,演示弹力玩具手枪或弹簧的收缩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诠释发生的现象。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思考平时生活中常见的重力与弹力现象,并诠释其原因。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案例分析:我们还将分析一些实际案例,如建筑结构、交通工具中的重力与弹力应用,让学生了解这些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 答疑解惑:在课程结束前,我们会回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并强调重力和弹力在平时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安置:安置一些与重力和弹力相关的作业,如撰写小论文、制作PPT进行讲解等,以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学习的本质一、什么是学习(一)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
第二,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经验的载体。
第三,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室指导下展开的。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二、学习的种类(一)依学习水平划分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系列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一)依学习内容和结果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三、学习理论(一)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创立的。
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应,从而得出结论:S-R。
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命题点1: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二)教学的本质1.教学活动即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实践活动。
(三)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四)教学与教育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教育包括教学,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
3.教学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4.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教学途径实现。
同时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全面实现。
命题点2:教学的模式及任务(一)教学的模式1.形式教育(17世纪)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形式教育强调古典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即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无关紧要。
形式教育论的片面性在于设想官能因纯形式训练而得到发展,并使迁移的条件脱离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它所依据的官能心理学把心理理解为独立的精神实体,并且把各种官能看作各自孤立的心理现象,这些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原理2.实质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实质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赫尔巴特把在教育中提供给学生的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知识,都称为观念。
新观念被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赫尔巴特称为“统觉”。
教育就在于观念的获得,促进统觉的过程。
他重视课程和教材,反映了实质教育的立场。
斯宾塞坚决主张实科教育,同时竭力抨击当时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认为一般智力的发展是次要的,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学习与教学1、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冯忠良的学习分类。
p20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讲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一是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
二是技能学习,又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
三是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
2、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 认知、情感和心理运动。
P233、学习的含义:学习是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活动。
学习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而且广泛出现于动物世界。
P154、学与教基本关系。
P301)学与教可以明确区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学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目的是为了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并以习得人类文化知识、社会行为规范为主要活动内容。
教是指教师的教授活动,其活动主体是教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社会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2)学和教又是紧密联系的,同处于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相互相成缺一不可。
3)学与教的紧密联系还体现在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上。
5、教学的主要任务。
P29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6、教学不等于智育,教学也是通过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进行的途径。
P29第二章:学习理论1、19世纪晚期, 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p342、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p 423、感觉经验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p33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p43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
2)人本主义的学理论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感情,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较直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滨州学院教案2012 ~2013 学年第一学期系(院)部教育科学系姓名周盼盼(201210041)年级2010级,2012跨校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05121005)授课对象10学前本1,12跨学前1-2 教材名称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五日滨州学院教案第5次课第13-15学时章节第三章学习理论及其解释课题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目的要求1. 理解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2. 掌握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了解加涅学习的八个阶段和九大教学事件。
重点难点重点: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的学习理论难点: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评课案例:山东某幼儿园中班教学活动《颜色对对碰》:教学过程:1.教师用蓝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混合,引导儿童观察实验结果,教育幼儿识别蓝色、黄色、绿色,利用色卡展示并强化实验结果。
2.教师指导任选幼儿两种不同的颜色,进行混合,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
3.教师指导幼儿识别混合新形成的颜色,帮助幼儿回忆混合过程,利用色卡展示来强化实验的结果。
4.教师引导认识并联想生活中的色彩,让幼儿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更好地了解各种色彩,并强调多种色彩的重要性。
5.教师提问幼儿喜欢的颜色以及原因引导儿童发散性思维。
评课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颜料进行混合后,幼儿不能很好地回忆混合前颜料颜色的种类,建议教师提供三个杯子,分别盛装原来的颜料和混合颜料,帮助幼儿记忆混合前后的颜料颜色。
并且给每个幼儿发1张白纸、两支颜料画笔,把混合前和混合后的颜色用画笔涂在白纸上,可以更好的进行观察和认识;【动作性表征】2.建议老师给幼儿发一张空白简笔画,例如小房子、草地等,让幼儿用刚刚自己调配出来的颜色给简笔画上色,轻松自然的掌握颜色的运用,例如草地为绿色、天空是蓝色,选用具体形象思维来丰富幼儿的经历,提升能力。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中学教学知识点考点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中学教学知识点考点梳理专题八教学◆考点 1:教学的内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考点 2: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势教育(17 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2.实质教育(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考点 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其他略)◆考点 4: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其他略)◆考点 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考点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考点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考点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教好课的前提(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考点 9:教学原则 1. 启发性教学原则-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2.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乡土教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3.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4.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顺序性5.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阶段性6.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别差异性 7.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8. 巩固性教学原则著作教育思想《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