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设计的十二种风格

建筑设计的十二种风格

建筑设计的十二种风格
建筑设计的十二种风格

从古典到当代,建筑设计的十二种风格

作者Julia Daudén | 译者Laurene Cen

历史的教学方式通常是线性的。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且主要关注西方世界。

然而,我们也知道,去理解一种现象如何引起另一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创建一个关于人类发展的广泛概述。在建筑史上,理解随着时间流逝而出现的设计运动和建筑风格是很有趣的,更确切地说,是去了解它们的连续性或断绝对迄今为止所产生的建筑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这里呈现了历史上几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风格和运动,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独特风格。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建筑建于公元前7世纪到4世纪的古希腊。它最著名的是用石头建造的大型宗教神殿,通过柱式、对称、几何和透视的原则来设计。表达古典主义风格最显著的特征是古希腊的三种“建筑柱式”:多立克(Doric)、爱奥尼(Ionic)和科斯林(Corinthian)。帕特农神庙是古典建筑中最伟大的作品。该神庙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它展示了引人注目的特点:建筑体积建造在基座之上,基座支撑着一系列的圆柱和柱头上的体量,接着再支撑一个山花。

罗马式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是欧洲在6世纪到9世纪之间发展起来的,改风格与它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欧洲各国处于战争状态、担心受到敌军入侵的时期,这些建筑受到古罗马共和国的启发,以厚重而坚固的墙壁和半圆形拱门的最小开窗方式为特色。这种风格的主要范例是在该时期建造的教堂,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Santiago de Compostela Cathedral)。它是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建造的,是这种风格最伟大的作品。

哥特式建筑

我们现在所知的哥特式建筑最初被命名为 Opus Francigenum,或“法国式作品”,因为它起源于法国中世纪晚期,在公元900年到1300年之间。直到启蒙运动时期,“哥特式”(Gothic)这个名字才出现,指的是那个时期建造的垂直高耸而宏伟的建筑。哥特风格的主要作品与教会建筑有关,通常是教堂和大教堂,带有尖形拱门(ogival arches)和肋状拱顶(rib vaults)。大多数哥特式建筑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如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兰斯大教堂。

巴洛克风格

从16世纪开始,在欧洲君主政体的统治下,巴洛克建筑也可以在宗教建筑中看到。巴洛克建筑利用装饰物和建筑元素试图建立一种戏剧性的感觉,尤其是通过明暗对比将结构元素也同样视为一种装饰。这种风格的早期典型作品之一是罗马的耶稣堂(Church of Gesù),它拥有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巴洛克式外观。

新古典主义

从18世纪开始,新古典主义建筑试图复兴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建筑。这种表达风格与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它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欧洲的工业革命、中上阶层的学生开始环游世界并重新接触到古代作品。因欧洲文化所引起的复兴对巴洛克建筑做出了回应,并在此基础上带来了一种理性对称的建筑。这种风格一直持续到19世纪,并在许多国家得到体现。

学院派建筑

这种学院风格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巴黎的美术学校。它参考其他时期的风格建立了一种设计语言,如法国新古典主义,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不同之处是,改风格也使用现代材料,如玻璃和铁。虽然它出现在法国,但这种风格也影响了美国的建筑,并作为一些建筑师的参考,如“摩天大楼之父”: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这种风格的建筑呈现了与现代线条相融合的雕塑装饰。在欧洲,最重要的例子是巴黎的大皇宫,在美国,则是纽约的中央车站。

新艺术风格

新艺术最初对几个学科都起到指导作用,从建筑到绘画,从家具设计到版式设计。作为对欧洲折衷主义风格的一种回应,新艺术在建筑中通常体现为装饰元素:充满弯曲和蜿蜒线条的建筑,在设计和色彩的运用上都受到植物、花卉和动物等有机形状的启发。该风格最早的作品是由比利时建筑师维克多·霍塔 (Victor Horta) 设计的,然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由法国人赫克托·吉马德 (Hector Guimard) 创作的。

艺术装饰风格

艺术装饰风格出现在法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像新艺术一样,影响了很多艺术和设计领域。这种运动融合了现代设计、手工制作的元素和奢华的材料,代表了人们对社会和科技进步的伟大信念。法国建筑师奥古斯特·贝瑞(Auguste Perret)是早起运用钢筋混凝土的大师,他负责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装饰艺术建筑之一。1913年,贝瑞将这一艺术运动的特点结合起来,并体现于它的香榭丽舍剧院(Champs-Elysees Theater),标志着这种运动与之前提出的新艺术风格的不同。

包豪斯风格

20世纪末,包豪斯风格出现在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校。重塑了崭新的教学方式,从家具设计到造型艺术,再到德国的先锋派。工业生产和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对学校的设计方案至关重要,在设计过程中采取了高度合理化的立场。它的创始人之一:沃尔特·格罗佩斯 (Walter Gropius) 执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教学方法,并在他的现代和实用作品中应用了这些原则。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诞生于20世纪上半时期。可以说,它始于德国的包豪斯 (Bauhaus),或法国的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又或是美国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然而,勒·柯布西耶对理解现代建筑的贡献最为显著,尤其是他总结设计规则,并将其运用在他的作品、设计和论述中的能力。一个例子是他在1926年提出的宣言“新建筑五点”,也被称为现代建筑的五点。

后现代主义

从1929年开始,随着大萧条的开始,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对现代建筑的批评,并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后现代建筑无论是从论述还是建筑作品,都从一个新的历史和构图的角度审视了现代主义的一些核心原则。为此,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提问策略,有时是使用讽刺,有时是对流行文化的浓厚兴趣。《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开创性著作之一。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设计的规则和过程提出质疑,并将非线性动力学融入到该领域的思考中。解构主义涉及两个主要概念:所谓解构,一种文学和哲学的分析使人们重新思考并拆除传统的思维模式;还有结构主义,是一种来自20世纪早期的俄罗斯艺术和建筑运动。解构主义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由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 策划的1988年MoMA展览。此次展览汇集了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伯纳·屈米(Bernard Tschumi) 和沃尔夫奖(Wolf Prix) 的作品。

浅谈建筑风格设计与特殊创意(16页)

浅谈建筑风格设计与特殊创意 摘要:设计风格“最贫乏而无益的,莫过于被现代性蛊惑纠缠,并且刻意忘记历史。古代文明留传给我们的浩瀚遗产乃是建筑与设计最堪彪炳的地方之一。这是古今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对话。但我们所要传达的讯息不应是描摹设计发展的历史,而是一种远为深切的领悟:只要我们可以想到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建造不出来的”。 现代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富现代化格调的设计工程,仿佛已是城市的商标;综观过去多年来的城市改造工程,在种类和风格上均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古典、传统或是现代化的呈现、凭着设计者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创意,经过他们的一番塑造之后,房舍的每一处,都散发出独特的神韵。 在发展设计事业的初期,设计者虽然把目标放在城市的住宅设计上,但对商业设计的市场从未忽视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办公室、酒店、餐厅、商场,还是住宅等各类工程在设计上是向往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创意空间。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设计者对每一个新的工程就是一项新的挑战,他们将会全力以赴去创造自己的新作品。设计是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出发,具体来说,一位主观性强的人走进现场环境里,一眼便能够洞悉出它的利弊所在,知道其适当的处理手法,这就要他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周边事物有主观性的认识。再者,对周围事物不断观察可以训练自己的分析能力,随着观点与角度的转变,视野的拓宽,又可进一步激发设计灵感和创意,而且,经

常赏析别人的设计做到知已知彼也是十分重要的。 众多的设计者认为现在的设计主流就是80年代的简约主义的复苏,设计师多随大流,因此设计出来的作品风格都十分接近,显得毫无个性,我主张不断注入新元素,推陈出新,不容许因循或抄袭,惟有这样才能创出佳作。但如果太拘泥于此,整个设计会不够饱满。所以,它必须借鉴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装饰模式。建筑设计非常注意彰显不同区域的个性,同时,为了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连续,不至于由于风格的过于强烈而形成跳跃感,设计时也十分小心地遵循协调一致的原则,其间的尺度就显得相当微妙。对设计者们的最大感悟是,“最贫乏而无益的,莫过于被现代性蛊惑纠缠,并且刻意忘记历史。古代文明留传给我们的浩瀚遗产乃是建筑与设计最堪彪炳的地方之一。这是古今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对话。但我们所要传达的讯息不应是描摹设计发展的历史,而是一种远为深切的领悟:只要我们可以想到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建造不出来的。” 众多的设计者挟建筑师之名而投身于室内设计的范畴里,确实是一有利的条件。一个专业、优质的设计师,并不局限于对家具配搭上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把整项装修工程联系起来,例如规划电器的位置、冷气机和风喉的装置等等,在懂得这些土木电工的知识之后,才能拟定出一个能得以实践的设计构思,否则,最后出来的效果便会跟原先的大相径庭,又或变得不切实际了。因此,具有建筑学知识背景对于室内设计工作确实有莫大的助益。 谈及设计风格,明净简洁最为设计者所喜爱,并多以富有现代感

浅谈住宅小区中高层建筑设计

浅谈住宅小区中高层建筑设计 摘要: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是确保住宅楼的建设质量和满足住户生活必备设施需求的关键,在高层住宅楼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广州方圆. 明月山溪花园住宅小区中高层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高层;住宅建筑;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及城市建设的不断快速发展, 人们对居住的条件和需求与时俱进, 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住宅的建设一直是城乡建设的热点, 住宅建设也开始从对量的要求逐渐过渡到对质的追求, 特别是住房制度的改革, 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安全感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 这就要求在商品价值观念、住宅的功能、质量等方面都要与其价格相联系, 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精心设计, 反复推敲, 力求住宅精巧与适用。 1 工程概况 方圆.明月山溪花园位于广州从化碧泉路与温泉东路交叉口,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基地四周群山环绕,内部山体起伏,植被丰富,有两条市政水渠从中穿过;东面紧邻名泉生态园,南面是流溪河,环境优美。 基地分两期开发,本案为一期四区,位于整个基地西南侧,一期总占地面积为16.0万m2。本案包括2栋9层的中高层住宅、1栋12层、2栋16层的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为69403平方米,建筑高度30-51m;共有六种户型单元,面积为110-140平方米。 2 总平面设计 2.1 总平面布置 (1)依据原有地形、地势,顺山势布置住宅,有效的利用了地形高差。 (2)南部充分利用组合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低层高档住宅及流溪河湿地生态公园,形成很好的小区外部环境。小区多层、高层住宅依山而上,面向开阔的湖面及绿化景观带,各单元住宅极好的利用了外部景观条件。 整个住区建筑布局以中心景观湖面为中心顺应地形特质向北侧展开,充分利用山体水景景观,并通过高低建筑的排布,强化了原生较缓的坡度变化,使优美的自然形态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这种以自然水系、人工建筑和环境相结合的布局,体现了东方人居智慧的理念,展现了建筑与空间、空间与环境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浅谈建筑设计

浅谈建筑设计 内容摘要:建筑一般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建筑设计一般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设备设计等方面。建筑设计一般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建筑设计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同时,还要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具体有良好的经济效果、并考虑建筑美观和总体规划的要求。建筑设计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有依据的进行,空间尺度的要求、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建筑规范的规定等。建筑装饰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十分密切,建筑设计是建筑装饰设计的基础,建筑装饰设计的建筑设计的继续、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要求;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设计的依据。 当今建筑设计的表现成为一种“多元化”的趋合计势。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或不同时代的建筑设计的风格、要求和条件不同。与世界上其他优秀民族一样,我国在建筑设计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为世人所瞩目和赞叹。正是在这一技术背景条件下,我国制定了一些建筑设计要求与基础条件,在这些基础要求、条件下,我国的建筑设计在不断的完善。 一、现设计需求状况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为了使自己的设计在市场占有率及各方面的优势地位,各企业不断开发和更新建筑设计技术,改进生产流程,加强企业管理,保持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而设计是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设计在企业地位的提高,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方面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及设计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设计给企业最大的价值是经济价值。通过设计的开展,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附加值,这使得设计在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同时,设计的价值也在科技发展、行业整合与竞争加剧的过程中突显出来,并且设计可以把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拉近。 二、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 建筑设计一般从平面设计入手,再进行剖面设计和立面设计,但是建筑物是

[建筑设计,高层,问题]浅谈高层建筑设计问题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问题 摘要:高层建筑以其较小的占地面积,提供较大的建筑面积的强大优势,在各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但高层建设由于设计的不足,存在对周围行人造成压迫感、资源浪费、造型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高层建筑设计进一步优化实现,设计时可通过广场设计、布局设计、造型设计对建筑物进行功能优化,将建筑物与自然结合的同时,实现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环保;布局;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设计及建设水平也随之提高,其中高层建筑由于占地面积小,而延伸空间大的优点解决了土地资源缺少的问题,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推崇。另外,高层建筑外形壮观、造型千变万化、视觉冲击力强,已经成为各个城市新形象的代表。 高层建筑解决土地资源紧张问题的同时,还存在采光不足、能源浪费较大的问题。 二、高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一)高层建筑物容易造成压迫感。高层建筑物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庞大,尤其是在高度上的延伸,与街道狭窄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容易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压迫感。另外,高层建筑物之间间距过小,相邻楼之间产生的压迫感更容易给行人及用户造成强大的视觉及心理上的冲击。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大于占地面积,可能造成人员拥挤,甚至交通堵塞。 (二)高层建筑物造成巨大资源浪费。高层建筑物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在建筑物内部设计一系列制冷设备、制暖设备、照明设备等,但在建成投入使用后,其消耗的能源是巨大的,增加了使用成本,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而自然界中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却没能充分利用。 (三)高层建筑物设计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国内大多数高层建筑物在设计上比较保守,仅突出了建筑物的功能设计,忽视了建筑物的文化内涵,这就造成了各个高层建筑物之间差异性极小,没有突出建筑物的特色,不能成为该城市的代表符号。 三、高层建筑建设建议 高层建筑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其发展速度,但如何合理设计才能避免出现以上问题,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高层建筑物设计要注意布局合理性。为减缓高层建筑物造成的视觉及心理上的压迫感,设计人员可采用广场作为建筑物的必要辅助建筑。宽阔的广场,在降低高层建筑压迫

浅谈建筑设计风格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东方建筑风格 (2) (一)古东方建筑艺术风格 (2) (二)中国古建筑艺术风格 (3) (三)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 (4) 二、西方建筑风格 (4) (一)古西方建筑艺术风格 (4) (二)宗教与君权的纪念碑 (5) 三、当代建筑风格 (6) (一)统一与变化中的新建筑 (6) (二)当代建筑风格 (6) (三)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 (6) 四、建筑风格艺术分析 (7) 参考文献: (7)

浅谈建筑设计风格 学生姓名:任晓含学号:20125172287 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甘露职称:讲师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社会文化及物质精神方面的高素质要求,建筑艺术文化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别具一格的建筑外观,丰富内涵的室内装饰正一步步深入人们内心,潜入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建筑的设计风格也逐渐丰富多彩。翻开世界建筑风格史,如果用精炼的方式概括五千年以来的建筑艺术风格,那么,古希腊的庙宇,哥特式大教堂,文艺复兴教堂,现代钢筋混泥土立方体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屋顶便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样式,现今世界较为普遍的建筑风格当为钢筋混泥土建筑风格。只有充分掌握各个风格才能就其发展创新出更为符合社会潮流的建筑风格,丰富其建筑形式,为人类提供视觉享受。 关键词:古埃及建筑;哥特式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新中式建筑;风格美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eople in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of social culture and the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architectural art and culture also gradually attention by people.Unique architectural appearance, rich connotation of interior decoration is deep inside people step by step, into the social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design style of architecture is increasingly rich and colorful.Opened the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style, if with a refined way, summarized the building art style since five thousand, so, the ancient Greek temples, gothic cathedrals, the Renaissance church, modern reinforced concrete cube construction and DaWuDing in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rchitecture style, now the world common architectural style a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style.Only can fully grasp the style with respect to its development innovation out more architectural style 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society, enrich its architectural form, for human visual enjoyment. Key words:the ancient egyptian building;gothic architecture;modern architecture;new chinese style building;style beauty 一、东方建筑风格 (一)古东方建筑术风格 1.古埃及建筑艺术风格 古埃及建筑在艺术象征,空间设置和功能安排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宗教意涵,反映了古埃及独特的人文传统和奇异的精神理念。因其独特的地理因素,其建筑艺术风格体现出了永恒和静态,如正方形,三角形一些稳固的几何形态就经常被运用到建筑上来。 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于建于公元前2613~公元前2449年屹立于尼罗河畔的巨大金字塔。230万块重2.5吨的巨石砌成了这座高达146.4米的建筑,且金字塔的东南角仅比西北角高1.5厘米,而胡夫金字塔的边长达230.6米,再加上建筑材料使用光滑的大块花岗石板铺设地面,使得金字塔整体未经风化,其内部保存较为完整。金字塔内部拥有富有表现力的巨大雕像,两旁树立着精美雕像的漂亮

教学设计《风格多样的建筑》(DOC)

教案首页 教材版本江西美术出 版社义务教 育教科书 学段小学学科美术 章节 六年级 第12册 第1课 课题 名 风格多样的建筑课时 1 执教教师单位南昌师范附属实验 小学 教师姓名蔡桑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欣赏中外著名建筑,了解中外建筑的艺术特色及高超的设计水平,了解建筑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艺术特性、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建筑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及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热爱生活、积极创造艺术人生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够对相关资料进行正确的收集、整理和提炼。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一定的美术术语,从功能、造型、色彩及材料等不同角 度,大胆表达自己对建筑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具课件、建筑纸模型、彩色卡纸、画笔、双面胶等 时间安排1课时 课后小结 学情分析 1.学生是11—12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达自己的

想法,对美术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建筑,但是对 建筑的知识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 3.学生对了解多种多样的现代建筑有着浓烈的兴趣; 4.学生已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能带着问题有组织地进行合作学 习; 5.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计算机使用基础,能够借助百度 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 第1课多种多样的现代建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实物——鹦鹉螺(世界四大名螺之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出示海螺实物),你们看 这是什么?它的形状像什么?观察它的颜色和花纹。 学生回答。 师:没错,就是一种海螺,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 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壳的表面呈白色或乳白色,生长纹从 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多为红褐色。 2.根据这个海螺的造型你能联想到什么?

建筑设计的十二种风格

从古典到当代,建筑设计的十二种风格 作者Julia Daudén | 译者Laurene Cen 历史的教学方式通常是线性的。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且主要关注西方世界。 然而,我们也知道,去理解一种现象如何引起另一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创建一个关于人类发展的广泛概述。在建筑史上,理解随着时间流逝而出现的设计运动和建筑风格是很有趣的,更确切地说,是去了解它们的连续性或断绝对迄今为止所产生的建筑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这里呈现了历史上几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风格和运动,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独特风格。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建筑建于公元前7世纪到4世纪的古希腊。它最著名的是用石头建造的大型宗教神殿,通过柱式、对称、几何和透视的原则来设计。表达古典主义风格最显著的特征是古希腊的三种“建筑柱式”:多立克(Doric)、爱奥尼(Ionic)和科斯林(Corinthian)。帕特农神庙是古典建筑中最伟大的作品。该神庙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它展示了引人注目的特点:建筑体积建造在基座之上,基座支撑着一系列的圆柱和柱头上的体量,接着再支撑一个山花。 罗马式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是欧洲在6世纪到9世纪之间发展起来的,改风格与它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欧洲各国处于战争状态、担心受到敌军入侵的时期,这些建筑受到古罗马共和国的启发,以厚重而坚固的墙壁和半圆形拱门的最小开窗方式为特色。这种风格的主要范例是在该时期建造的教堂,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Santiago de Compostela Cathedral)。它是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建造的,是这种风格最伟大的作品。

设计风格与理念

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 1、自然主义的开端与风格的摇摆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TheLateVictorianEclecticLandscape)、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2、现代主义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罗斯(JamesRose)所说的:“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使用机会。“他最为关心的是空间的利用而不是规划中的图案或所谓的风景秩序。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人物丘奇(Thomas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另一位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GarrettEckbo)则更为强调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尺度,强调景观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如果设计只考虑美观,就是缺乏内在的社会合理性的奢侈品“。而作品最具几何秩序感的克雷(DanKiley)同样认为设计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对功能的追求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图3)。最能象征这一时期景观设计理念和环境关怀的景观建筑师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学进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的社会作用、对适应自然系统的强调,以及功能和过程对形式产生的重要性等等。他的一系列以自然作为戏剧化景观场所规划灵感来源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不仅是优美的城市风景而且更是人们游憩的场所,从而成为城市中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图4)。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民主所带来的公众参与决策制度促进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景观建筑设计也同样如此,而哈普林正是这一变革的直接拥护者和倡导者,正是哈普林使他的公司的设计程序适应了新的社会现实,通过讨论会和信息反馈等方式实现的公众参与设计使社会意愿得以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现代主义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社会因素和功能的进一步强调,走上了与社会现实相同步的道路。 3、生态伦理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其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景观建筑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性质,景观规划成为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麦克哈格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上,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建筑实践而言,这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观除了是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只是艺术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设计方法相比,更为周详的设计思想是环境伦理的观念。虽然在多元化的景观建筑实践探索中,其自然决定论的观念只是一种假设而己,但是当环境处于脆弱的临界状态的时候,麦克哈格及宾州学派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作为景观建筑学意识形态基础的职业工作准绳的新生,其广阔的信息为景观设计者思维的潜在结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

高层建筑设计浅谈

高层建筑设计浅谈 发表时间:2010-05-26T17:00:27.280Z 来源:《赤子》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徐忠良尹明刚[导读] 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每栋高层都突出自我徐忠良尹明刚(哈尔滨学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061班,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每栋高层都突出自我,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外部体量 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认真仔细推敲,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尺度;城市环境首先定义一下尺度,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建筑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讲到尺度时应注意它与尺寸之间的区别,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实尺寸,而是表达一种关系及其给人的感觉,尺寸是用度量单位。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许多要素不是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 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1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1.1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体量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有实、虚之分,实的天际线即是建筑物的轮廓,虚的天际线是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的光滑曲线,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一个城市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也是一座城市给一个进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脱离城市,良好天际线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 1.2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如果得到这一点,就会认为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这一点,人对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2.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 1.2.2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 1.3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1.4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犹如玩具。 在近人尺度处理中,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1.5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在生活中,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有的事物我们不喜欢触摸--我们通过说“美妙”或“可怕”来对这些事物做出反应,形成人的视觉质感,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来塑造建筑物,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同我们的眼睛亲近感,或者换言之,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优美的感觉。 2 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

浅谈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 摘要:当代生活强调建筑与工业的结合, 强调建筑必须走向工业化的脚步, 这样建筑可保障质与量让建筑服务于工业化与商业 化的社会。这样同时强调技术在建筑中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建筑与艺术之间, 由技术决定了艺术的意涵,也决定了建筑形式呈现。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建筑形式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life emphasizes building and industrial union, emphasizes building must to the steps of industrialization, so building can guarante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let building services 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society. this also stressed that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al has decisive role, i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art, the technology to the meaning of art, also determines the building representation. keywords: modern socialist, building design, architecture for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 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节能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节能 陈波(广东五华县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514400) 摘要:叙述了高层建筑节能与气候、地理条件的关系。建筑位置、朝向是接受太阳辐射热能的关系及高层围护结构墙体的保温、隔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层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复合墙体。 我国的高层建筑有近七十年的历史,东北地区,现代化高层建筑的诞生仅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然而城市中任何建筑都是城市设计、规划的一部分,城市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多,而且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往往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工作不甚周密和协调,甚至失去控制,有许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有待于探索和改进,所以说,今天的高层建筑设计仍处在一个不太成熟的阶段。 高层建筑体形庞大,如容积率过高,相邻建筑互相遮挡、不通透,形成大面积阴影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市中心人口膨胀、交通拥挤。除此之外,近些年在某些城市建高层建筑已成风气,设计者往往贪大求高,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立面形式和使用功能上,而往往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筑设计节能意识淡薄,造成高能耗、低效益,影响常年使用,浪费巨大。 所谓建筑节能不仅是建筑本身的节能,且由城市的综合环境、气候条件、总体布局;建筑物的形体变化、朝向;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性能;门窗质量等许多综合性因素构成,因此,高层建筑的节能首先应为设计者重视。 1.优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设计 高层建筑的定位首先应考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容积率过高很难满足日照要求,阳光有着巨大辐射能量,在寒冷地区人们十分珍惜阳光带来的温暖。据有关资料分析,地球每年接收的能量有60亿亿千瓦,这么大能量弃之可惜,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球本身就是巨大的太阳能接收器,阳光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影响,对建筑的节能也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寒冷地区城市规划应注重应用日照原理,合理的确定建筑位置与朝向,使每幢建筑能接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热能,因此,建筑的方位与节能有着直接关系。如,在北纬40°~45°地区,冬天建筑的朝向所得到的辐射能量几乎比夏天多两倍,而在夏天东、西向所得到的能量比南向多2.5倍,不同朝向,不同季节,建筑物所得到的太阳辐射热能量不同,热损失也不同,尤其是在冬至前后,由于太阳高度角低,房间所接收的太阳光线的面积比夏天多得多。在确定建筑的方位时首先应考虑环境情况,按其太阳高度角做出日影响图,以确定冬季每天的日照时间,建筑南向开窗面积尽可能大些,在满足采光条件下,北向、东向窗尽可能小些,从而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线,减少热损失,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环境。 2.优化围护结构墙体设计 (1)外墙是围护结构的主体部分,高层建筑的围护结构不同于砖石结构房屋,前者是钢筋混

2021年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分析论文

2021年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分析论文 1自然主义的开端与风格的摇摆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TheLateVictorianEclecticLandscape)、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2现代主义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罗斯(JamesRose)所说的:“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使用机会。“他最为关心的是空间的利用而不是规划中的图案或所谓的风景秩序。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人物丘奇(Thomas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

精妙平衡。另一位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GarrettEckbo)则更为强调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尺度,强调景观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如果设计只考虑美观,就是缺乏内在的社会合理性的奢侈品“。而作品最具几何秩序感的克雷(DanKiley)同样认为设计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对功能的追求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图3)。最能象征这一时期景观设计理念和环境关怀的景观建筑师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学进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的社会作用、对适应自然系统的强调,以及功能和过程对形式产生的重要性等等。他的一系列以自然作为戏剧化景观场所规划灵感来源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不仅是优美的城市风景而且更是人们游憩的场所,从而成为城市中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图4)。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民主所带来的公众参与决策制度促进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景观建筑设计也同样如此,而哈普林正是这一变革的直接拥护者和倡导者,正是哈普林使他的公司的设计程序适应了新的社会现实,通过讨论会和信息反馈等方式实现的公众参与设计使社会意愿得以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现代主义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社会因素和功能的进一步强调,走上了与社会现实相同步的道路。 3生态伦理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

浅谈建筑设计风格

浅谈建筑设计风格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科技、文化等方面也随之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方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因此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在这种大环境下,能体现人们生活质量与居住环境的室内设计应运而生。这就要求设计师设计的建筑风格即不但具备应有的功能部分,还要有自然流露的文化气息。本文就建筑设计风格做一简单探讨。 标签建筑;设计风格;探讨 从2000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科技、文化等方面也随之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方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因此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能体现人们生活质量与居住环境的室内设计应运而生。这对设计师的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即不但具备应有的功能部分,还要有自然流露的文化气息。 1、建筑设计风格 1.1 简约明净的设计风格 设计者们十分钟爱简约明净的设计风格,而这种风格通常用充满现代感的设计方法体现出来。设计者们在准备设计时,需要注意:任何房子都有其特定的构造以及不同的房子主人也有其不同的喜好,不能将自己的审美认知和准则硬塞给客户,更不能生搬硬套某种现成的设计成果。通过与客户深入沟通了解其相关要求和喜爱的风格后,在满足这些需求的条件下,再融入自己的设计灵感,通过恰当的结合方法,展现出独特的室内设计效果。当然在各种设计元素里,对空间的利用、物料的搭配和色彩的组合是设计者们普遍使用且能体现个人设计特点的三个元素。其中如何合理分配间隔达到视觉上的空旷感是对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考察原则。而根据实际环境选取适当物料及利用色彩组合营造舒适氛围则成为后两个元素的使用标准。 1.2间接质朴的设计风格 穿梭于嘈杂且变幻莫测的社会中,已经烦扰不断的人们十分渴望得到安静、舒适的生活,因而对简单自然的生活空间十分推崇。这也是大多数人喜爱间接质朴的设计风格的主要原因。设计师可以根据人们这种心理诉求,定位自己的设计理念,即用简单明了的整体设计和素净质朴的物件搭配取代只注重形式美观的设计和大量运用的堆叠物件,从而创造出简洁、舒适、自然的室内坏境。 1.3 融入新元素、新理念的设计风格 因此,如果设计师把自己限定在某个方向,并且其设计风格一成不变,那么他想要成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可知,只有与时代和潮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简述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简述 发表时间:2019-05-29T16:49:31.74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作者:徐丽[导读] 现从建筑文化的内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种种关系。 黑龙江利源水利工程有限公司摘要: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 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现从建筑文化的内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种种关系。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建筑文化;内在关系 引言:在现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建筑物自身设计风格的要求也有很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风格进行详细的规划,还需要对建筑整体文化做出深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建筑物整体美观得到一定提升,使其更加符合现在社会发展需求。在对建筑文化和设计风格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文化特色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主要因为建筑物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发展水平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建筑文化的内涵 1.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轻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我们从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可以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2.科技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会带动建筑文化的发展和改变,建筑文化的变动也会通过“内核”和“外缘”两个方面发生改变。“内核”文化的改变是推动文化变更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文化变革是主动发生的,所以与原有文化并不冲突,可以实现新“内核”与原“内核”的完美融合。然而,“外缘”文化的变革是将外来文化渗入“内核”之中,由于“外缘”文化与自身文化存在差异,因此两种文化是在冲突中相互融合的,部分能够适应“内核”文化的外来文化就会实现由“外”到“内”的转变。 3.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时代,人们不断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外缘”文化不断与“内核”文化沟通交融,实现文化向“内核”文化的转变,促进文化的发展,新的文化内容也给建筑文化的改变提供动力,赋予建筑文化新的内涵,为建筑文化增添新的元素。 4.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5.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缘”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融入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将要不懈努力的。 二、对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在人类历史进程当中,无论是技术的进步还是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是创新和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 1.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多层次性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谓建筑文化。它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建筑文化的本质在于它是环境文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由内到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表层形态事务,即它的物化形态,主要是建筑物材料的选用,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客观的物所反映的;第二层次,中间形态是物结合,也可称作精神意志的外表。如各种规范、法规和创作理论等;第三层次,深层形态即心,是某一文化的整体精神,如伦理道德、宗教感性、民族习性和价值观念等。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决定了现代建筑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就必须具有多元性,而不能是单一的。建筑的作用在于给人类提供活动的场所,而现代人们的活动是多样的,建筑类型也具有多样性。不同种类的建筑形式和功能要求也就不同。现代建筑文化也就不同,居住建筑、工业建筑追求的是经济适用,公共性建筑则追求更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东西方的社会形态结构是不相同的,生活习惯、习俗等等都不相同,社会文化也不同,因此,现代建筑文化也具有多元性。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建筑文化同样向多元化发展,尤其是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或公共建筑,应该适合其所在地域的文化氛围,如果建筑风格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将会导致其受到舆论盛行。 2.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建筑文化在科技和信息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有了更广泛的交融范围,包容性更强,有着很巨大的融合空间。科技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考方式的转变,进而使得人们对建筑居住和生活功能需求增加,推动现代建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完善建筑理论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科技手段不断渗透到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当中,引导建筑理论和文化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激发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推动建筑风格的改变,从而促进整个建筑领域和装饰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结束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