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城市广场比较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26
建筑空间布局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 米,“万神殿”高43.5 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 米。
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中西方城市的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形式的比较分析(一)中国的院落空间院落空间的代表是合院。
合院建筑以庭院为中心,所有房屋均面向庭院开敞,对外一般不开窗,形成内敞外闭的向心空间。
院落的围墙把外部空间又分为“内”和“外”两个层次,分别对应着私密(或半公共)和公共两种氛围。
建筑物和墙围合的“内部的外部空间(庭院) ”为人的存在划分了一个个“院”的空间。
它虽是一种简单的空间格局形式,却营建了一种秩序。
摘要城市广场作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展现形式,在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本文以城市广场是民众交流场所为切入点,通过对中西方城市广场起源、设计以及城市广场民众活动的分析。
认为中西方城市广场是不同的两种体系,西方城市广场发展特点是不断生长完善,功能多样化。
中国城市广场则是注重整体谐和规范化,功能则趋于单一。
关键词城市广场;中西比较:功能设计;和谐多样Analysis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 Squares //Dai Wenxin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public space in modern cities,city squares have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in the daily life of urban residents.Taking city squares as the place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desig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 squares,as well as public activities on city squares.It is considered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 squares are two different systems.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ty squares is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growth and perfection and diversified functions.Chinese city squares focus on overall harmony and standardization,while their functions tend to be single.Key words city squares;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function design;harmony and diversity自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广场成为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
中国与美国MALL 之差异分析MALL ———大型购物中心, 作为崭新的商业业态概念在近几年得到了中国商业市场的极大关注,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涌现了许多大型的购物中心。
珠江三角洲新一代MALL ———广州正佳广场的建设便是很好的一例。
而美国的MALL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 已经趋于成熟, 我们想通过对中国与美国MALL 的差异的分析, 从中借鉴与学习, 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繁荣发展的MALL 。
MALL (中文译为大型购物中心) 是指在一个毗邻的建筑群中或一个大型的建筑物中, 由一个管理机构进行开发和管理, 把一系列的零售商店和服务机构组织在一起, 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站式消费中心。
Mall不仅规模巨大, 有2 - 5 个有特色的主力店, 集合了百货店、超市、大卖场、专卖店、大型专业店等各种零售业态, 而且有各式快餐店、小吃店和特色餐馆、电影院、儿童乐园、健身中心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
最早的MALL 是在美国出现的, 至今已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成熟, 我们想通过对中国与美国MALL 的差异的分析, 从中借鉴与学习, 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繁荣发展MALL 的道路。
一、中美MALL 差异分析(一) 发展模式不同大型购物中心大体上有两种: 一是城市中心型的购物中心。
这类购物中心都处在城市中心地带, 它面对的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客户市场, 发展商就不用花太多时间进行市场培育, 城市中心型的购物中心要受空间、交通条件、停车设施的限制, 而更多依赖公共交通条件; 土地价格高, 一般属高层建筑。
这是我国购物中心的一般模式, 如北京的国贸商城、广州正佳广场等; 二是郊区型的购物中心。
它通常位于城市边缘地带, 且往往处在数条高速公路交汇处, 交通便利。
它的特点是土地成本低, 从而决定其占地面积较大,停车场大, 低层建筑。
美国是MALL 的发源地, 1954 年, 美国第一个MALL 在底特律郊区开业, 名为北国购物中心, 当时美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涨阶段, 州际公路计划的实施使美国的高速公路形成网络化; 汽车工业的发展使私人轿车日益增加并得到普及; 城市中产阶层追求自然新鲜空气, 远离城市喧闹, 迁入郊区, 使市郊得以发展。
国内外城市广场异同——利益与观点2200字摘要:现今中国的发展飞速,各地大量的广场的设计和建设层出不穷,好坏也参差不齐。
本文着重分析了国内广场的不同类型,并同外国城市广场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有缺点,总结中国广场在设计上的不足。
并且收集了一些非专业人员对广场设计的观点与意见,为今后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一绪论中国存在现今意义上的广场的时间并不长,广场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引入的。
在古代的中国,老百姓主要的公共活动中心大都是庙会,市集,街巷,市井......而且这些公共活动空间的尺度也同广场这类公共活动空间的尺度相差甚远。
在现今的中国,广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市民广场,建筑广场和纪念广场,商业广场及市民广场,生活广场,交通广场。
其实国外的广场的种类也无外乎这些,而且某几类广场的形式也无太大的差异。
例如交通广场,它一般用于疏导道路交通上多条道路交汇时出现的不同车流与人流,或者在大型公共建筑前对大量的人流进行集散的作用。
二国内外城市广场的差异关于中国同西方城市广场的共同点不想多说。
还是主要讨论一下中二国共西方的差异。
1 市民活动广场:在中国我们想象中的市民活动广场应该有宽阔的公共空间,在广场上,有成群的人在跳健身舞;孩子在滑旱冰,滑滑板;晨练.....例如沈阳的红旗广场,市政府广场。
而西方的广场多由建筑围合,广场的尺度适宜,在广场上会有商业咖啡吧等市民休闲的设施人们会在这个广场渡过一个下午,可以交谈,可以发表言论,可以悠然自得的享受美好的时光。
2广场的围合:如果去观察欧洲著名的城市广场,不难发现,欧洲的很多广场是以建筑围合的,整个广场会有更好的围合感,空间十分的紧凑,界面也十分漂亮。
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但是,这样就为城市交通造成了问题,在处理这种围合的广场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城市交通的矛盾处理到最小。
在中国现今的广场大部分是用道路交通围合的,如果配以绿化,整个广场会有很强的延伸感,通透。
这样的城市市民广场也可兼作交通广场,解决城市交通上的一些问题。
浅谈城市广场-中外城市建设史朗读本贴摘要:经过这学期《中外城市建设史》的学习,使我对于中外古今的城市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使我明白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同时也感觉到这其中的纷繁复杂与绚丽多彩。
但在老师与TEAM13的帮助下才略有一个提纲。
以学生的知识也就只能择取自己感兴趣的城市广场进行一些探讨,并将对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城市城市广场西方城市广场古罗马城市广场一、城市的概念城:都邑四周的城垣。
《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其意均重于有形的墙体和防御职能。
市,指交易买卖的场所。
《易•系辞》下:“列麈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诗•鄘•定之方中》:“文公徙之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得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疏据《毛诗正义》曰:“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处,始建市,使民得交易。
”所以,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古代城市是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是从氏族社会迈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城市是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地理现象之一,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类需求和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式,用具体特殊的空间结构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
历史上,城市社会的变化比起农村或牧区来说,速度要快得多,留给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形或无形的遗产也比后者丰富得多。
“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并将它的产品变成可以储存和复制的形式。
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文字记载、有序的风俗和交往的联系,城市扩大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并且使这些活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 因此,可以说人类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载体主要是由城市文明来体现的。
而在城市文明中城市广场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一)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是城市中开敞的部分,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称为“城市的客厅”。
中西方几大代表性的广场设计的讨论中国与西方主流的建筑文化中,对于公建的设计都有过自己的探索,并且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包括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一次次创新与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各种类型的公建都有着不同的外貌特征与设计手法。
而由于在设计公共建筑时,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环境布局的问题,所以我想就环境中公建前广场部分在不同的地域与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特点,与超越时代而依然为我们所用的相关的设计与艺术处理手法做一个探讨,来准确的把握在今后的设计中如何运用优秀前例的经验来为自我所用。
中国是一个以5000年历史为傲的国家,然而磅礴的历史并未留下千百年来匠人们所创造的大量建筑,而传世的稀少之作也在一波一波的人为破坏中逐渐凋敝。
古代匠人更被认为是社会阶层的下者,而被一向轻视,以至于大量的建筑技术与工艺失传。
加之古代的大型公共建筑,大多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者的需求,并未成为平常百姓的活动空间,所以能举出的有代表性的公建广场是极少的。
我仅举太和门至太和殿前的广场,进行分析。
太和殿前的广场是故宫建筑群体中的第三段高潮的一部分。
在设计这种帝王皇家的正式广场时,我认为他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功能实用性,这点不仅在东方甚至在西方也是如此。
考虑到他设计的目的,所以在设计时他所面临的矛盾会有很多。
首先,广场要满足参拜朝臣的集散所需又要满足具有一定的尺度来象征皇帝参政议政之处的威严,所以广场的面积足够大,其面积有三万平方之巨;广场严格的遵守中轴线对称布置,且东西两边开相同的门建相同的房舍。
其次,从太和门过来看到太和殿应该尽收眼底又要体现太和殿的威压之感,所以广场未种植一草一木以防止视线被遮挡,而太和殿建于三层汉白玉台阶之上,其建筑物之高耸对于广场的开阔,正相互对比,相互承托。
然后整个广场要与太和殿一道形成整个建筑群体的第三个高潮部分,所以要体现前两部分所未有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必须将窄长的空间变为近似正方形的横直空间,以体现视觉对比感来烘托彼此的重要程度。
第37卷第1期2009年2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 f F uz hou U n i versity(N a t ura l Sc i ence Ed iti on)V o.l37No.1F eb.2009文章编号:1000-2243(2009)01-0086-08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林翔(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基于广场型公共空间概念界定下,归纳了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的类型.从空间结构、空间功能、空间形态和空间文化方面进行东西方比较研究,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而总结出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的几个特征.关键词:传统城市;广场;公共空间;中国;西方国家;比较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the co 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ity plaza-kind public s pacein China andW estern CountriesLIN X iang(Co ll ege o fA rchitec t ure,Huaqiao U n i versity,X i a m en,F uji an361021,Ch i na)Abstract:Based on the defi n ition of plaza-k i n d public space,the types of trad itional city p laza-kind public space i n Ch i n a and W estern Countries were d iscussed,the ir d ifferences o f ur ban struc-ture,f u nction,shape feat u re and cultura l bet w een Ch i n a and W ester n Countri e s w ere co mpared andanalyzed,and also,the causes o f those differences w ere po i n ted ou.t F i n ally,so m e characteristics o ftrad iti o na l c ity p laza-k i n d pub lic space in Ch i n a w ere put for w ard.Keywords:traditi o na l city;plaza;pub li c space;Ch i n a;W ester n Countries;co mpare传统的研究认为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差异性在于/街道0与/广场0,即中国传统城市的社交性外部空间形态以街道为主,而西方传统城市空间则以广场为主.这种认为中国传统城市缺乏广场型外部公共城市空间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学术研究与探索.在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中,城市空间日益开放化、集聚化的趋向使得广场型外部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国现有的大多数城市广场设计多借鉴国外城市广场的理论.但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建成的广场冷冷清清,缺乏人的活动,而一些商业步行街却因为与人们的生活模式相契合而运作良好.什么样的广场才是一种美好的选择?本研究试图探讨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城市有没有类似西方/广场0性质的公共空间?如果有的话,它的特征又是什么?1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广场的概念和意义来自于西方,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它是西方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传统城市是否具有集中式公共空间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广场的概念与意义来分析,不同的地域、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就会导致许多误解.如法国人认为美国城市缺乏文化结构,而美国人则又认为伊斯兰城市不存在结构形态等.这些误解实质上都是以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体系去理解另一种异质的城市体系.所以,研究中国传统城市是否有广场型公共空间的存在必须首先抛弃文化层面的差异,而从其功能概念上来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收稿日期:2008-10-16作者简介:林翔(1977-),男,硕士,讲师.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0740008);国务院侨办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4QZR08)第1期林翔: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指向是为多数民众服务.包括街道、广场和公园绿地等.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公共性0特征,即其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是对所有个体开放的,是城市的共享空间.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在此基础上还具有以下几个功能特性:¹集聚性.集聚性是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的作用特征,表示空间对城市各种物质流能量的高度容纳和集聚.人流的暂时性相对/静态0活动是其主要的社会表现,以区别于/动态0的街道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º独立性.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与街道这种/线性0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同,道路的/线性0形态决定了一条道路是不能孤立存在的,而广场型公共空间的/静态性0能使空间自成一体,虽然它与城市其他要素具有联系,但保持了一定的独立完整性.2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简述图1 古希腊科林斯集市广场F i g .1 P laza of Corint h o f anc i ent G reece学术界对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的研究成果较多.从时间维度上看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历经了早期民主见证的古希腊集市广场(图1)、集权与民主双重定义的古罗马集市与帝国广场(图2)、三权鼎立象征的中世纪广场(图3)、从多元走向绝对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城市广场(图4)和集权专制写照的古典主义城市广场(图5)几个历史阶段.从不同阶段的广场研究可以看出,从古希腊始,西方传统的城市广场基本起到两个功能作用,一是市场,二是城市政治活动的中心.广场空间是市民公共生活的写照,尽管广场的空间形态随着随着时代的变化并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这一基本特征一直保持到文艺复兴(罗马帝国广场除外).而巴洛克以后广场的人文背景发生转变,广场成为成为烘托主题建筑的方式,并强烈打上了君主专制思想的烙印,从而不断丧失广场的本原意义.#87#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3 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的类型本文中的中国传统城市包括城镇.城镇的范畴主要指宋代始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以经济职能为主的镇,因为从经济能量、人口数目等方面考量,这时的镇/应该列为城市,只是没有城墙而已0[1].以前文的广场型城市空间概念来着手研究,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除了以线性的街道为主外,仍然存在着一定量的广场型公共空间,主要由4种类型组成:第一种是由传统寺庙、祠堂等建筑为主而展开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定期开放的庙会广场、寺院前广场及其内部庭院空间(图6).其主要满足两种功能,一是宗教功能,如祭祀、法事;二是市俗功能,即满足市民活动的需要,尤以后者为重.世俗功能在宋以前主要是佛家的文化表演,宋代最大的变化则是广场新功能的产生)))庙会的出现,即/寺庙集市化0的情形.庙会者,/每月定期借大寺院之广场,陈售百货,以便城郊居民0[2].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宋东京的大相国寺(图7),对于该市的盛况,5东京梦华录6卷三/相国寺百姓交易0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在傅崇矩5成都风情风俗6中也记载到清朝寺庙活动在中国士庶游冶中占2/3左右[3],在中国传统城市公共空间中,这一类型的存在对丰富市民生活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88#第1期林翔: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 第二种是宋代由于开放的街巷制取代了封闭的里坊制,给民间艺术表演提供了新的空间,导致宋代以/勾栏0为中心的/瓦子0)))新型公共娱乐和商业集中式开放空间的产生(图8).勾栏,原是/栏杆0之意,民间艺人原在交通要道旁的街旁空地上演出,后来逐渐用栅栏或绳子把一定的空间围圈起来,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故称为/勾栏0.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了寺庙戏台的一些特点,一般由戏台、戏房(即后台)、神楼、腰棚(看席)组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0,随着勾栏的产生与发展,以勾栏为中心就自然形成了商业集市,进而变成了勾栏周边的繁华市场,因此/瓦子0也被称为/瓦肆0.如北宋东京最大的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0[4],南宋临安的瓦子也都设有饮食、酒楼和茶坊.开放性的城市空间与开放性的演出商业空间相结合,使得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大大丰富,进而促进了城市文化生活的繁荣.图10 河南社旗镇山陕会馆F ig .10 Shaanx i C l ubhouse i n Sheq,i H enan第三种是明清以来会馆建筑所附带的公共活动空间,平面呈院落式的会馆建筑具有集聚性的/面0状特征(图9).会馆都附建有戏楼和观戏庭院,其中山陕会馆尤为典型.山陕会馆在各地多被俗称为/花戏楼0,戏楼下常有万人庭院,如聊城山陕会馆、河南社旗镇山陕会馆(图10).这里/万人庭院0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而包含着某些本质的变化,观戏人数达万人以上,意味着会馆已打破地域乡籍的限制,对当地居民开放,成为当地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同时/馆庙合一0逐渐向/馆市合一0转变,河南5汝南县志6描述会馆庙会活动是/俗人借会馆以为娱乐,农工商借会馆以为交易物0[5].因此/不难看出会馆建筑具有浓厚的公共性与世俗性特征0,/是传统城镇居民平淡生活的补充,在民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力0[6].第四种是与街道相结合的放大的集市、墟市空间,这种集中式公共空间的面积不大,数量很少,但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段.如四川罗城古镇/船型街0(图11)、云南小城镇的/四方街0(图12).广场上可进行商业贸易;周边设置商业、饮食、茶楼等店铺,有的还设有檐廊,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空间形态;同时广场还设有戏台,或位于中间或居于一侧,举行聚会庆典之用.#89#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4 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特征比较对于城市空间的把握,需要从4个方面去理解:空间结构、空间功能、空间形态、空间文化,这是空间解析的框架,也是进行空间比较的重要方面.4.1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描述了特定空间在城市中的分布、联结状态、可辨识性以及层级性,也体现了城市内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等隐性结构.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曾说过:/我们相信,不引入结构的概念,就不可能理解一座建筑,一组建筑群,尤其不能理解城市空间.0[7]前苏联学者柯斯特里金在他的研究中把古代城市的结构划分为方格网和同心圆放射两种类型,并认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构图属于前者,而西方古代城市平面构图属于后者.事实上,在西方古代城市中也大量存在着方格网结构,如古埃及的卡宏城、古希腊的米列都城(M ilet)(图13),但究其结构形态和同心圆放射城市(图14)一样,城市的核心都是城市中心的广场,是开放性的空间,市民们沿着街道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此节庆、游行,举行宗教、政治活动.正如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 a n N or berg Schulz)所认为的,广场是西方城市结构中最明确的因素,从古到今,广场向来都是城市的心脏.因此,西方城市结构是广场y 街道的层级结构,广场具有/核心型0空间属性,街道附属于广场.而中国传统城市的核心是宫殿或府衙,虽然宫城前面一般也有宫廷广场,地方城市的府衙也有前庭,但都不供公众活动使用,反而要求/回避0、/肃静0,只用于体现皇家专制地位和维护官府权威,因此从空间形态上来说中国传统城市的核心空间是封闭的空间,不属于公共空间意义的范畴.而宫殿或府衙占据城市核心的同时也就造成了城市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边缘化0、/分散性0.所以中国传统城市真正具有开放性、公共性的广场型公共空间是从属于整个城市街道网络结构之中,以大小不等的节点空间均布#90#第1期林翔: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的存在.其通常位于街道交接处或在居住组群之间,往往是城市世俗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衍生0,在线性街道空间体系中以放大的节点存在,如上文所述的庙会、瓦子、会馆所衍生出的广场型公共空间.从宋东京的平面复原图上可以看到,寺庙与瓦子是从属于街道网络的,并与城市人口分布状况相吻合成均质分布(图15).因此,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式公共空间位于从属地位,即街道y 广场的层级结构.与城市中的广场型公共空间不同,前文所述的中国传统广场型公共空间的第四种类型)))与街道相结合的放大的集市、墟市空间,往往位于城镇中心,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城镇相对宽松的政治气氛、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紧密的血缘纽带的缘由,另一方面传统城镇很多是在/草市0、/墟市0的基础上并以市场为中心发展起来,从这层含义上而言与西方中世纪在商业交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相似之处,如英格兰的赫尔福德(图16).4.2 空间功能传统城市广场在功能类型上可分为宗教信仰、市民政治、节日庆典、商业贸易和民众娱乐等几种类型.西方的广场多具有以上功能,是一种多样化的社会活动空间,混合式的功能是西方城市广场的特点.相比较,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的最大缺失就是市民政治,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广场文化并不发达,甚至没有城市广场.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大多是一种/衍生性0产物,如寺庙、会馆,在历史发展中,宗教信仰的功能在逐渐减弱,娱乐功能由娱神娱人转变为娱人为主,同时商业功能逐渐增强.因此商业和演艺活动是中国传统广场型公共空间的活力源泉.4.3 空间形态朱文一把东西方城市空间符号原型定义为/地标原型0和/边界原型0[8].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城市广场形态突出内外沟通性,呈中心发散式的形式.街道引向广场,在广场中展示着纪念碑或纪念碑式的宗教建筑与塔楼,具有雕塑般的震撼力,是一种英雄史诗般的建筑文化语言.而中国传统城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更偏好于克制的内向空间.中国传统城市显著的特征)))院落体系在中国传统广场型公共空间中也得到了充分应用,庙会类型的广场式公共空间也是隐藏在沉默的/墙0背后,表现出一种内外分隔性,形成使人滞留的内向性特征.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尤其是南方城市,如闽粤一带,众多的庙宇、祠堂构成了散布状的公共空间体系.不仅是这些庙宇的前庭,其庭院也往往是一些地方聚落性的公共空间,上至祭祀、聚会,下至邻里交流,都发生在这一系列空间中,并体现出一种/小0的亲情与氛围,其中的视觉中心也往往是精致的戏台、一株生机盎然的古树,抑或充满生活情趣的古井.在这里空间的氛围远比包容其的建筑更为重要.而不象像西方传统广场中的那样在相对矮小的街道中点缀拥有宏伟的市政厅和教堂的广场,从而使人深深感受它的存在的物质形态.#91#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图17 德国斯特劳宾F i g .17 S traub i ngG er m any 而中国传统广场型公共空间中呈线性特征、与街道相结合放大的集市、墟市空间类型,在考察西方中世纪的城市广场中得到时空印证.西方最初的城市广场也多呈线性空间,在德国南方和瑞士尤为普遍.如德国的斯特劳宾(图17)、布尔克豪森(图18)、穆尔多夫(图19)的广场形态与前文所述的中国罗城/船型街0有着相似之处,这些在商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镇,在某种相似发展背景的情况下中西方有着类似之处.但这种形态的广场/大多停留在小城市的规模上,甚至到了工业化时代也未能得到很大的发展0[9],也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广场形态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在进一步研究中深入探讨.4.4 空间文化对于任何事物的研究都要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对形体环境的表现性和功能性的分析,这正是上面三点所阐述的内容,但这只是研究的外延部分.要对一种形态进行研究和认知,还要把握其特定的文化价值观,这是研究的内涵部分.如果我们不去了解某种形态存在于城市社会文化网络中的含义,就不可能达到对这种形态的真正认识.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形态的不同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中西方社会中,大部分的广场型公共空间是与宗教建筑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其文化内涵也必然与各自的宗教文化发生关联,本文也主要从这一方面加以论述.在西方传统城市社会中,上帝是唯一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神,基督教观念中人与神属于观念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神是绝对神圣的,是一种高耸入云,直指神秘的上苍观念,人们在其中要不断地进行心灵的忏悔和洗涤,是一种现世与彼岸的时空图式.西方传统广场作为一种/地标原型0的象征,其中蕴含着的宗教性成为了人们精神上的支撑点,让广大市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而到了近代,科学精神的出现依旧沿续了传统精神的幻像,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在5西方的没落6一书中把西方近代精神归结为一种对/无尽空间0的向往的科学精神.而/无尽空间0在城市中的表现就是具有发散特征的城市广场,这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而且在水平上也突出了这一特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灵的信仰,则体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人神同一,二是世俗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灵大部分都具有人化的文化内涵,许多更是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宗祠就更不用说.祠、庙,人的灵化与神的人化混淆不清,二者常你我难分.因此也体现出一种与西方宗教(科学)无限性相对的一种祖宗(人神)的有限性的时空观念.另外,从信仰上来看,中国传统社会缺乏西方式的唯一神的概#92#第1期林翔: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念,而体现为一种泛神论观点,而其信仰也相当的具体和实际,民众对宗教信仰的诉求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神与人之间的互惠关系,是一种诸如/有求必应0、/因果报应0等具有功利性的信仰,并不象西方宗教那种单纯、虔诚,至于诉求的对象反而居其次,因而才会出现象广州华林寺五百罗汉中的马可波罗造像、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中的耶稣造像的情形,而这在西方宗教中是绝不会出现的.因此在中国以庙宇、祠堂为中心的一种开放公共空间中,并不会出现象西方式的无尽的迷狂追求,而是把这当作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只是作为/家0的概念的扩大与延伸.这种文化的差异正如林语堂先生在5中国人6一书中所说的/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平和和知足,其最好的体现是私人住宅与庭院建筑.这种精神不象哥特式建筑的尖顶那样直指苍天,而是环抱大地,自得其乐.哥特教堂暗示着精神的崇高,而中国庙宇宫殿则暗示着精神的安详与宁静.0[10]体现在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中诸如庙会广场,明显是淡于宗教的,广场的空间性不如它的活动性来的强烈,而其象征性也远不及空间本身的机能性.5 结语从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所具有的几个特征:¹分散衍生式的布局;º以商业娱乐为主的主要功能;»内向性、小尺度、生活化的空间特征;¼世俗的文化形态特征.观察今日中国的广场建设,无论是处于主观愿望还是其他原因,许多广场的设计都是基于17世纪以来西方巴洛克城市设计的概念,也就是说强调的都是大尺度、几何规整的形态和较强的中轴对称关系.广场上的建筑物采用/纪念碑0式的处理手法,而前文已论及巴洛克时代的广场在西方传统中已渐渐背离广场的本原意义.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正越来越倾向于开放性的形态,在吸收外来文明精华的同时,如何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保持地域性特征,必须成为我们的共识.在当今城市设计学科的研究中应加强地域性因素的探讨,不应该消极地照搬国外的理论模式,而应该认真对城市地域性传统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昔日的生动见证对于人类和对那些从中找到其生活方式缩影及其某一特征的民族,是至关重要的.0[11]对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这一城市空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必须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探讨,使其以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式得到延续与传承.参考文献:[1]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北京市东城区园林局.故都见闻录#庙会[M ]//北京庙会史料通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3]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李刚,宋伦.明清时期工商会馆/馆市合一0模式初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1):35-40.[6]何俊萍.会馆建筑与会馆文化[J].华中建筑,1998(3):11-13[7]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分析[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M ].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9]蔡永洁.城市广场)))历史脉络#发展动力#空间品质[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林语堂.中国人[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1]张松.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M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杨青)#93#。
中西方广场的对比中西方城市广场的对比研究摘要:城市广场作是城市中常见同时又特殊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形成城市意象的重要符号之一,而且为多种多样的市民生活行为提供了场所。
本文首先对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发展进行了整理,然后结合广场的实例对中西方广场的空间特质进行了对比和研究,进而有利于借鉴欧洲城市广场的成功因素,探索中国城市广场的理想形式。
关键词:城市广场、中西方、起源、公共空间、广场文化前言广场作为人类为自身存在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人类在一定时间范畴内对于空间的分割和占有,是人类社会或人类的存在达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的出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一定数量个体按照相对稳定的关系构成“类群”;二是“类群”需要居住并且长期的居住。
居住就是存在,是人的“类群”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占有的形式。
至于怎样占有才能适宜于占有者的生存,则取决于文化,取决于主体存在的精神。
广场文化的根源,正是由此而来。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人类举办的庆典和祭祀一类的集体活动,欧洲传统广场的发展几乎和城市的发展是同步的,它们是欧洲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也是各国兴衰变迁的见证。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就把广场叫做“Agora”,意思是“集中”,即表示人群集中的地方。
从这时起,广场就一直伴随着世界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寄托着公众的理想、信仰、和希望,同时扩大了公众的活动空间和生存时间,提供给公众比住宅更为广阔自由的交流和休憩的场所,凝聚着公众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和历史文明。
一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1.1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时期,建筑物的布置就是以神庙为中心,各种建筑围绕着它而形成了广场如著名的阿索斯广场。
这时候的广场主要是担负起作为一个宗教中心的功能。
到了古罗马时期广场的建设达到了一个高峰,广场的类型变得逐渐多样化,出现了纪念性广场、政治性广场等。
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的拓展使城市广场成为了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