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细胞培养(医学相关)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42
生物致病因子的鉴定和分析生物致病因子(Biological Pathogenic Factors)是指能够导致生物体发生致病性反应的一类因素,包括病原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细胞毒素、过敏原等。
鉴定和分析这些因子是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环节,也是实验室诊断的基础。
一、鉴定生物致病因子的方法1. 细菌鉴定细菌鉴定是指通过分离纯化、生化测定、药敏试验、免疫学检验等手段,鉴定出所感染的细菌种类。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传统的细菌培养、气体色谱技术、质谱分析等方法。
细菌培养是细菌鉴定的基础,常用的包括Blood、MacConkey、Sabouraud、m-FC等培养基,通过菌落数、形态、颜色等特征指导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气体色谱技术是基于细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特征,通过检测细菌产生的挥发物来鉴定细菌种类。
质谱分析是基于质量分析的原理,通过测量细菌样品的质量来鉴定细菌的物种。
2. 病毒鉴定病毒鉴定是指通过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形态学结构、核酸序列等手段,鉴定出所感染的病毒种类。
常用的方法有传统的电镜观察、细胞培养、免疫荧光检测、PCR扩增等方法。
电镜观察是病毒鉴定的基础,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颗粒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进行初步的病毒鉴定。
细胞培养是指在细胞培养基中培养病毒,通过病毒感染细胞、繁殖、形成细胞病变等特征,鉴定出所感染的病毒种类。
免疫荧光检测是基于抗原-抗体作用原理,通过抗体和荧光标记,检测标记的荧光信号来鉴定病毒。
PCR扩增是指通过核酸扩增技术,扩增出病毒的基因片段,从而鉴定病毒物种。
3. 真菌鉴定真菌鉴定是指通过真菌的形态、解剖、培养特性、生物活性等鉴定手段,鉴定出所感染的真菌种类。
常用的方法有传统的菌落形态观察、显微镜观察、培养鉴定、PCR扩增鉴定等方法。
菌落形态是真菌鉴定的基础,通过菌落外形、颜色、质地等特征,指导真菌的分类和鉴定。
显微镜观察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真菌的形态、位置、颜色等特征,进行真菌鉴定。
培养鉴定是指通过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特征,如生长速度、芽孢的形态、颜色、培养温度等方面,鉴定真菌种类。
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卷六)一、A11、目前,病毒分离培养最常用的方法是A、肉汤培养基培养B、鸡胚培养C、细胞培养D、动物接种E、人体接种2、检测病毒并进行微生物学检查时,不是标本采集原则是A、无菌操作B、发病早期采集C、采集病变部位标本D、查抗体时,采早期血清即可E、尽快送检,暂将标本低温冷藏3、对病毒性感染进行血清血诊断时,双份血清抗体效价至少增高几倍时,才有诊断意义A、2倍B、4倍C、8倍D、16倍E、32倍4、病毒的灭活疫苗包括A、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B、狂犬病灭活提纯疫苗C、森林脑炎灭活疫苗D、乙型脑炎灭活疫苗E、以上均正确5、不能用于检测抗病毒抗体的方法是A、ELISAB、中和试验C、红细胞凝集试验D、血凝抑制试验E、补体结合试验6、不适用于培养病毒的方法是A、适龄鸡胚接种B、传代细胞培养C、组织器官培养D、易感动物接种E、人工合成培基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细胞培养为分离病毒最常用的方法。
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查的成败关键,在于标本的正确采集和递送。
发病初期或急性期采集的标本,易于分离出病毒。
应根据不同的病毒感染,采集不同类型的标本。
病毒在室温中很容易灭活,故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往病毒实验室,否则应将标本低温冷藏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血清学诊断的标本,应在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各取一份血液,以便对比双份血清中抗体效价,通常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4、【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病毒的灭活疫苗:主要有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或称Salk疫苗)、乙型脑炎灭活疫苗、人用狂犬病灭活提纯疫苗。
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等5、【正确答案】C。
第18章病毒分离培养的细胞培养法一、细胞培养用于病毒研究的优点:细胞培养在病毒学方面的研究最为广泛,除用作病毒的病原分离外,还可研究病毒的繁殖过程及其细胞的敏感性和传染性(细胞的病理变化及包涵体的形成)。
观察病毒传染时细胞新陈代谢的改变,探讨抗体与抗病毒物质对病毒的作用方式与机制,以及研究病毒干扰现象的本质和变异的规律性,可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抗原的制备及疫苗,干扰素的生产、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近年来,可用于繁殖病毒载体以用于基因治疗。
应用细胞培养来研究病毒有下列优点:1、没有隐性感染:动物可能带有某些病毒的隐性感染,往往有干扰作用和假阳性出现。
细胞培养一方面是来源于动物部分组织,减少了隐性感染的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培养细胞可进行预先检查而加以克服。
2、没有免疫力:动物经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对接种病毒会发生抵抗,但由于后天免疫一般不表现在细胞抵抗力的增加,因此离体细胞无免疫力,利于病毒生长。
3、容易选择易感细胞:细胞来源方便,可供作病毒敏感性的筛选,可以从中选择最敏感的细胞以满足实验要求,同时还利于从单一细胞水平上研究病毒的繁殖过程和病毒一细胞的相互关系。
4、接种量大:动物和鸡胚的接种均受数量、年龄、途径的限制,细胞不仅可以大量生产,而且还可较久地持续培养,便于病毒生长,特别是对那些生长缓慢或需在新环境中逐渐适应的病毒更为有利。
5、培养条件易于控制:由于细胞培养可以用人工控制温度、气体、pH、培养基成分,因此可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来生产细胞和病毒及其细胞产物。
6、提高了疫苗的产量和质量:细胞的大量生产可满足疫苗产量的需求,而且异性蛋白少,引起变态反应机会少。
疫苗中污染菌少或无,可随制随用,成本低,来源方便,便于贮存,且效力均匀,易标准化。
7、加速病毒分离过程:病毒分离采用细胞培养不仅阳性率高,而且分离过程可显著加速早出结果,但应用对该病毒敏感的细胞。
二、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一)接种标本的处理:1、粪便标本:用于分离肠道病毒之粪便标本放入装玻璃珠40ml沉淀管内,大约每2克粪便用15ml Hanks液稀释(其余粪便于-20℃保存备用),用橡皮塞紧后剧烈振摇,使粪便乳化,经2500r/min沉淀15分钟后,按将上清用无菌八层纱布过滤,于4℃以10000r/min沉淀1小时再取其上清,1.8ml加入0.2ml抗菌素液进行处理(浓度为25000u/ml的双抗及250mg/L二性霉素B)剩下的悬液保存于-20℃备用。
《医学微生物学》动物接种实验与病毒培养技术实验实验动物在病原微生物中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
利用实验动物可以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毒力的检测、制备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进行各种皮肤试验;建立人工感染的动物模型;进行发病机制、疾病防治以及免疫机制的研究等。
一、实验动物的管理1.实验室常用的动物:家兔、豚鼠、小白鼠、大白鼠、地鼠、绵羊、鸡等,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最适宜的动物。
2.实验动物必须与正常动物分开饲养,动物室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和空气畅通,并应有防蚊、防蝇、防逃跑及保暖设备。
3.实验动物要精心饲养,喂以适当的饲料并给以充足的水,任何动物也不要断水。
4.实验动物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性别、体重、体表特征(如毛色等)、接种材料、接种日期、接种途径、剂量、次数以及接种变化等。
5.实验动物应做好标记,对较大动物如家兔、豚鼠等可用金属号码牌固定于耳朵上,对较小动物如大白鼠、小白鼠等可用复红(或苦味酸等染料)涂于身体的不同部位,以资识别。
盛装动物的笼具等,也应付以标签。
6.接种后的动物应每天观察1~2次,注意动物的精神状态,活动能力、饮食和大小便情况,体温、注射部位的反应以及全身反应,如不安、耸毛、震颤、弓背、麻痹及死亡等,并应详细记录之。
7.感染动物死亡后,应立即剖检或暂时冻存。
动物的排泄物及使用的笼具等必须严格消毒。
任何用过的动物,不宜再做其他试验。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应注意以下几点:1.易感性:是选择实验动物的首要条件。
2.动物健康:体质健康、发育正常、体重适宜;最好使用自己繁殖的动物,由市场购买的动物至少经过一周的隔离观察,证明无隐性感染方可使用;某些特殊实验应需选用专门喂养繁殖的无菌动物;实验动物应容易获得,便于喂养和管理。
3.动物大小:同一实验应选用大小一致的动物,通常以年龄或体重为标准。
4.性别:某些实验最好选用同一性别,特别是免疫的动物和需要观察较长时间的实验动物。
5.动物品系:某些实验要求使用纯系动物,纯系小鼠用于免疫学、杂交瘤及病毒感染等研究。
人工培养病毒的方法
人工培养病毒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在病毒学研究以及疫苗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人工培养病毒的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胞是人工培养病毒的关键。
不同的病毒对宿主细胞有不同的选择性,因此需要根据病毒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胞。
常用的宿主细胞包括Vero细胞、MDCK细胞、HEK293细胞等。
其次,培养基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对病毒的生长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培养基中需要含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以满足病毒的生长需求。
接着,病毒的接种和感染是人工培养病毒的关键步骤。
在选择好宿主细胞和培养基之后,需要将病毒接种到宿主细胞中,使其感染并开始复制。
这一步需要严格控制感染的条件,以确保病毒能够有效地感染宿主细胞。
随后,对感染后的细胞进行培养和观察。
在感染后,需要将细
胞继续培养,并观察病毒的生长情况。
这一步需要耐心和细心,以
确保病毒能够充分地复制和繁殖。
最后,收集和提取病毒。
当病毒充分复制后,需要进行病毒的
收集和提取。
这一步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如离心、超声波破碎等,将病毒从细胞中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和浓缩。
总之,人工培养病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实验技术,它需要在
选择宿主细胞、培养基、感染和观察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
病毒能够充分复制和繁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病毒的
生物学特性,为疫苗研发和病毒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RNA的病毒:A.HAVB.HBVC.HCVD.HDVE.HEV2.属于噬肝DNA病毒科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3.下述病毒中,属于缺陷病毒的是:A.HAVB.HBVC.HCVD.HDVE.HEV4.属于小RNA病毒科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5.目前唯一用细胞培养获得减毒株的肝炎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6.可导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A. HAV.HBV和HCVB. HBV.HCV和HDVC. HCV.HDV和HEVD. HDV.HEV和HAVE.HEV.HAV和HBV7.关于病毒性肝炎,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甲型肝炎急性期血中难以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B.乙型肝炎急性期血中可检出抗-HBsC.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和抗-HBe,表示预后较好D.病人血清抗-HBc阳性时,无传染性E.献血员HBsAg(—)即无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危险8.关于肝炎病毒与传播途径的组合,哪项是错误的?A.HAV一消化道传播B.HBV一输血和注射C.HCV一输血和注射D.HDV一输血和注射E.HEV一输血和注射9.HAV感染者粪便排毒高峰期是:A. 潜伏期早期B. 潜伏期末期C. 黄疸期D. 转氨酶高峰期E. 急性末期10.甲型肝炎病毒隐性感染后的结局是:A.免疫力下降时会重复感染B.病毒长期潜伏于机体某部位C.成为慢性肝炎D.血液中检测不到甲肝病毒E.一般不会再感染该病毒11.关于甲型肝炎叙述错误的是:A. 是单股正链RNA病毒B. 能在体外组织细胞中培养C. 接种疫苗可特异性预防D. 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E. 隐性感染多见12.诊断甲型肝炎最实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是:A.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颗粒B.ELISA法检测血中抗-HAV IgMC.取粪便标本作病毒分离培养D.PCR检测血液中HAV RNAE.粪便标本中特异性抗原的检测13.下列理化因素中,能杀死HAV的是:A.乙醚B.加热60℃,lhC. pH3D.氯仿E.加热100℃,5分钟14.对甲型肝炎病毒的错误叙述是:A.病原体是单股正链RNA病毒B.病毒能在组织培养中增殖并传代C.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患者粪便具有传染性D.早期诊断可测定特异性IgGE.一般不转为慢性15. HA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输血B.母婴垂直C.公用注射器D.媒介昆虫E.粪-口16.Dane颗粒是:A.甲型肝炎病毒体B.乙型肝炎病毒体C.流感病毒体D. EB病毒体E.脊髓灰质炎病毒体17.下列物质中,具有感染性的是:A.管形颗粒B.小球型颗粒C.Dane颗粒D.HbeAgE.HBcAg18.下列疾病中,可形成慢性携带状态的是;A.麻疹B.带状疱疹C.流行性乙型脑炎D.乙型肝炎E.脊髓灰质炎19.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A.HBsAgB.HBcAgC.HBeAgD.pre-S1E.pre-S220.乙肝病毒的核酸类型是:A.单股RNAB. 双股RNAC.单股线状DNAD. 单股DNAE. 双股环状DNA21.具有高度传染性的HBV感染者血液中可检测到:A.HBsAg.HBcAg .HBeAgB.HBsAg.抗HBc .抗HBeC.HBsAg.抗HBs .HBeAgD.抗HBs.抗HBc .抗HBeE.HBsAg.抗HBc .HBeAg22.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血清阳性是传染性高的指标B.其相应抗体有一定保护作用C.血清持续阳性是疾病慢性化的指标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23.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正确叙述是:A.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螺旋对称包绕核酸外B.因抗原性不强故血循环中不易检测到C.由HBV的DNA多聚酶构成D.其相应的IgM类抗体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E.其相应抗体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24.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衣壳B.可表达在受感染的肝细胞表面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D.其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E.是导致受感染肝细胞受损的因素之一:25.关于HBc-IgM的正确叙述是:A.由HBV表面抗原刺激产生B.阳性为早期诊断HBV感染的依据之一C.有抗HBV再感染的作用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26.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粪-口途径B.呼吸道C.血液D.性接触和母婴接触E.媒介昆虫叮咬27.对乙型肝炎的错误叙述是:A.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B.感染途径主要是经血液C.人受感染后,可表现为无症状抗原携带者D.转为慢性及反复迁延的多见E.有些可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28.与HBV致病机制不符的是:A.肝细胞的损伤主要由体液免疫介导B.病毒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C.感染肝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导致免疫攻击D.病毒发生变异而逃避机体对病毒的体液与细胞免疫E.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病理损伤29.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群是:A.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HBsAg阳性血清者D.无症状HBsAg携带者E.接受了HBsAg阳性器官的移植者30.下列方法中,不能灭活HBV的是:A.煮沸100℃,30minB. 高压蒸汽121℃,20 minC.0.5%过氧乙酸浸泡30~60minD.70%乙醇浸泡30~60minE.5%次氯酸钠,60~120min31.下列理化因素中,能灭活HAV的是:A.乙醚B.加热60℃1hC.pH3D.氯仿E.加热100℃,5min32.HBV的基因组中不包括:A.S基因B.P基因C.C基因D.X基因E.V基因33.不属于HBV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的是:A.HBV血源疫苗B.HBV亚单位疫苗C.HBIGD.HBV基因重组CHO疫苗E.HBV基因重组酵母疫苗34.HBV的核酸类型是:A. 单股RNAB. 双股RNAC. 双股线状DNAD. 双股环状DNAE.单股DNA35.不符合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A. 急性乙型肝炎B. 慢性乙型肝炎C. 乙型肝炎恢复期D. 无症状携带者E. 血清有强传染性36.可抵抗HBV感染的最重要抗体主要是:A. 抗HBsIgAB.抗HBsIgGC. 抗HBeIgAD. 抗HBcIgGE.抗HbcIgM37.血清中抗-HBs(+),抗-HBc(-),HBsAg(-),最可能是:A.HBV正在肝内复制 B.HBV携带者 C.乙型肝炎已变成慢性D.血清具有传染性E.乙型肝炎已痊愈38.下列HBV的抗体哪项对机体无保护作用:A.抗-HBs B. 抗-HBc C. 抗-HBe D. 抗-Pre-S1 E. 抗-Pre-S239.HbsAg:A. 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B.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C.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D.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E.有感染性,无抗原性,不产生任何抗体40.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血清阳性是传染性高的指标B.其相应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血清持续阳性是疾病慢性化的指标D.化学成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41.HBV基因组含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其中最长的是:A.X区B.P区C.S区的PreS基因D.C区的C基因E.C区的PreC基因42.在HBV感染中,参与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包括:A.l型和Ⅱ型超敏反应B.II型和Ⅲ型超敏反应C.I型和Ⅳ型超敏反应D.II型、Ⅲ型和Ⅳ型超敏反应E.l型、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43.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核酸为双股线状DNAB.DNA合成酶无逆转录酶功能C.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标志之一D.可用减毒活疫苗特异预防E.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44.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血清中检出最重要的指标是:A.HBcAgB.HBsAgC.HBeAgD.抗HBeE.抗HBs45.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后,获得免疫力的指标是:A.HBcAgB.HBsAgC.HBeAgD.抗HBeE.抗HBs46.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B.日常生活接触C.血液和血制品D.性接触E.母婴传播47.目前控制HCV传播的主要措施是:A.接种疫苗B.注射高效价免疫血清C.对献血者进行抗-HCV筛选D.注射丙种球蛋白E.注射干扰素48.HCV的核酸是:A.+ssRNAB.dsRNAC.dsDNAD.ssDNAE.-ssRNA49.下列哪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肝炎易于慢性化并占输血后肝炎第一位?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巨细胞病毒E.黄热病病毒50.在严格选择供血员,排除HBsAg携带者情况下,仍发生输血后肝炎,可能由下列哪种病毒引起:A.柯萨奇病毒B.ECHO病毒C.甲型肝炎病毒D.HCVE.乙型肝炎病毒51.关于丙型肝炎病毒,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目前还无法培养B.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C.多为隐性感染,一旦发病,极易发展成慢性过程D.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E.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52.对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描述,哪是错误的?A.数HCV感染者呈隐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经是慢性肝炎B.肝内因长期存在HCV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C.HCV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D.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E.HCV经粪—口途径传播53.目前HCV感染的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是:A.电镜观察血液中的HCV颗粒B.取血作病毒的细胞培养C.检测血液中的HCV抗原D.检测血清中的抗-HCV抗体E.检测肝细胞中的HCV RNA54.不符合体内抗-HCV抗体阳性的解释是:A.感染了HCV,已恢复B.血中含HCVRNA,有传染性C.急性丙型肝炎D.慢性丙型肝炎E.HCV携带者55.HCV与HBV的不同点是:A.主要经血液传播B.可慢性化.转为肝硬化和肝癌C.不能细胞培养D.表面蛋白抗原易变异,其抗体不可抵抗再感染E.抗原携带者为重要传染源56.δ因子是指:A.HCVB.EBVC.CMVD.HBVE.HDV57.HDV必须随下列哪种病毒共同感染宿主:A.HAVB.HBVC.HCVD.HEVE.HIV58.HDV的核酸为:A.单股正链RNAB.双股RNAC.双股线状DNAD.双股环状DNAE.单股负链RNA59.关于丁型肝炎病毒错误的是;A.核酸为RNAB.包膜主要为HBsAgC.是缺陷病毒D.常与HBV共同感染E.症状较轻60.HDV的复制中,已知需要HBV为其提供的主要物质是:A.复制酶B.整合酶C.逆转录酶D.外衣壳蛋白E.核蛋白61.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均为RNA病毒B.都需要依赖HBV完成其复制C.都主要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62.20岁男性,喜食毛蚶,一周前突然发病,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肝区疼痛,尿色渐加深至浓茶状。
细胞培养名词解释细胞培养是一种人工模拟体外环境,使细胞能够在实验室中生长和繁殖的技术。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被放置在适当的培养基中,提供合适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以促使细胞进行正常的生长和分裂。
细胞培养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与技术相关的名词,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细胞培养名词的解释:1. 细胞培养基(Cell culture media):细胞培养基是一种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液,提供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维持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2. 无血清培养基(Serum-free medium):无血清培养基是一种不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用来替代传统的含有血清的培养基。
无血清培养基可以减少很多血清相关的问题,如感染风险、批次差异等。
3. 细胞传代(Passage):细胞传代是指将细胞从一个培养瓶转移到另一个培养瓶中,使细胞继续生长和繁殖。
细胞传代可分为原代培养、一代传代、二代传代等,每代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4. 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凋亡是一种自我调节的细胞死亡过程,通过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特定的信号通路来实现。
细胞凋亡在细胞培养中可能会发生,影响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5. 细胞凝集(Cell aggregation):细胞凝集指的是培养基中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团块的现象。
细胞凝聚可能会对细胞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如影响细胞的生长速度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6. 细胞冻存(Cell cryopreservation):细胞冻存是将细胞保存在极低温下的过程,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
细胞冻存可以延长细胞的保存时间,并在需要时重新变活。
7. 细胞培养污染(Cell culture contamination):细胞培养污染是指培养基中存在不应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细胞培养污染会影响实验结果和细胞的健康。
细胞培养是生物医学研究中重要的实验技术,通过细胞培养可以深入研究细胞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问题,为疾病的研究和新药的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第十二章病毒的培养一、实验动物二、鸡胚三、组织培养(一)组织(块)培养(二)器官培养(三)细胞培养(四)组织和细胞的培养方法(五)细胞克隆技术(六)细胞的保存四、病毒的组织培养五、病毒蚀斑技术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又无核糖体等细胞器,所以不能在任何无生命的培养液内生长。
因此,实验动物、鸡胚以及体外培养的器官和细胞就成为人工增殖病毒的基本工具。
而大量病毒的培养,又是病毒学实验研究以及制备疫苗和特异性诊断制剂的先决条件。
培养病毒最早应用的方法是实验动物和鸡胚,但从50年代简便适用的细胞培养广泛应用于病毒培养以来,前两种方法已降到次要地位,但至今仍有部分病毒的分离鉴定还离不开实验动物或鸡胚,特别是在免疫血清制备以及病毒致病性、免疫性、发病机理和药物效检等方面。
在禽类病毒病和流感、副流感类等病毒病的研究方面,鸡胚(含其它禽胚)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长期以来分离和增殖病毒、制造病毒抗原和病毒疫苗以及病毒病实验研究的常用材料和工具。
但是后来发现,实验动物经常自身带有病毒,常常混淆试验结果,并给病毒疫苗的生产带来严重的潜在危险,例如被某些致瘤病毒所污染等等。
为了克服这个缺陷,目前已通过微生物控制手段,培育出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 简称GF)、已知菌动物或称悉生动物(Gnotobiotics, 简称GN)和无特定病原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简称SPF)。
GF动物体内和体外均检不出任何微生物、寄生虫或其它生命体。
GN是确知所带微生物的动物。
只带一种菌的叫单菌动物,其次为双菌和三菌动物,四菌以上则称多菌动物。
SPF是指体内无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动物。
从微生物控制的程度讲,SPF动物虽是这三类中最低的,但它无人畜共患病,无主要传染病,无对实验研究产生干扰的微生物,所以能满足病毒学一般实验的需要,比应用普通实验动物取得的结果更为科学与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