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环境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环境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环境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体内的超微小生物。

2、特点:

⑴个体极小,测量单位为nm;

⑵无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只含有一种核酸;⑶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不以横分裂法而是复制方式增殖;

⑷有感染性。

3、亚病毒: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包括:类病毒,朊病毒,拟病毒

4、类病毒:只含独立侵染性的RNA组份,比病毒更小的致病感染因子。

5、朊病毒:一种引起牛羊疾病只含单一蛋白质组份的感染因子。

6、病毒粒子: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体。

7、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复制与聚集、释放。

8、噬菌体的溶原性: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在许多代不发生裂解的宿主细胞中检查不到噬菌体的存在,但他们却具有产生成熟噬菌体粒子的潜在能力。

9、细菌的细胞结构:

普通: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

特殊: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衣鞘、光合作用层片。

10、内含物:多聚磷酸盐颗粒(P源)、聚β-羟基丁酸(C源)、硫粒(S源)。

11、是否含有鞭毛的判断:⑴菌落特征:有鞭毛的菌落边缘不齐且表面具有绒毛;⑵半固体试管穿刺培养,有鞭毛的能运动;⑶用鞭毛染色剂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12、菌胶团+吸附物=活性污泥。

13、革兰氏染色法:

⑴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95%乙醇)—复染—(番红染剂)—镜检—①紫色—阳性菌,②红色—阴性菌;

⑵机制:①与细菌的等电点有关:革兰氏,阳性PH2~3,阴性4~5;②与细胞壁有关:阳性:壁厚,结构简单,脂质含量很低,肽聚糖含量高,独含磷壁酸;阴性:壁薄,结构复杂,含极少量肽聚糖,脂质含量高,无磷壁酸。

14、蓝细菌的意义:在污水处理水体自净中起积极作用,可去除N、P,可做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

15、放线菌的生活史: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16、原生动物指示生物的应用:⑴鞭毛纲:污水处理效果差;(眼虫:存在于多污带,α-中污带);⑵肉足纲:洼水池塘,水流慢藻类多的浅水,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存在(变形虫α-中污带,β-中污带);⑶纤毛纲:游泳型:中污带,活性污泥培养中期或处理效果较差;固着型:寡污带,水体自净程度高,污水处理较好;⑷孢子纲

17、微型后生动物的指示作用:⑴轮虫:寡污带,污水处理较好;⑵线虫:水体自净程度差;

⑶寡毛类:多污带;⑷浮游甲壳类:判断水体清洁程度。

18、四大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19、微生物的营养物:⑴水:必不可少的溶剂及运输物质、参与重要的生化反应、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良好的导体,有利于散热,调节细胞温度和保持环境温度恒定;⑵C源和能源:构成细胞骨架、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及运动所需的能量;⑶N源: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原料,一般不提供能量;⑷无机盐:⑸生长因子: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的,但不能用简单的C,N源自我合成的有机物。

20、微生物的培养基:按功能和用途分:⑴选择培养基:根据某些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配置的培养基;⑵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化学物质,与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产生的代谢产物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特征变化而区分的培养基;⑶加富培养基:由于样品中细菌含量少或对营养要求较苛刻,故用特别的物质或成分促使微生物快速生长的培养基。

21、营养物进入细胞的方式:⑴单纯扩散:非特异,不需要能量和载体;⑵促进扩散:高浓

度→低浓度,需要载体有较高的专一性,不需要能量;⑶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可分为单一运载,协同运载,反向运载。

22、基因转位:存在于原核生物中需要能量的一直物质运输方式。

23、生长:正常情况下,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微生物的细胞质量不断迅速增长。

24、繁殖:单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有一个亲代细胞分解为两个大小、形态与亲代形同的子细胞,使得个体数目增加的增殖方式。

25、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分批培养: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体积液体的培养基中,保持一定的文帝、PH和溶解氧量,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

⑴停滞期:特点:分裂迟缓,代谢缓慢;原因: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合成新的细菌,积累必要的中间产物;现象:细菌不立即生长繁殖,活菌数基本不增加;

⑵对数期:特点: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定;现象:代谢活性最强,合成新细胞的速度最快,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数较一致;

⑶静止期:特点:新生细菌数与死亡细菌数数目相当,总数达到最大值,并维持一定时间;原因: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有害代物的累积,物化条件不适合;常规活性污泥法常用静止期。

⑷衰亡期:特点:利用自身储藏的物质进行内源呼吸,细胞死亡数增加,细胞出现多形态、畸形或衰退型。原因:生长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分解代谢大大超过死亡代谢。

26、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区别:

27、微生物的生长因子:⑴温度:酶的活性,细胞膜的流动性,物质的溶解性;⑵PH:膜表面电荷及膜的通透性,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离子化程度,改变酶活性,酶促反应的速率及

代谢途径。⑶氧化还原电位;⑷溶解氧:作用:好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参与物质的合成;

⑸太阳辐射;⑹活度与渗透压;⑺表面张力。

28、微生物之间的关系:⑴竞争:不同微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对着食物等营养、溶解氧、空间和其他共同要求的物质相互竞争,相互受到不利影响;⑵原始合作: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存在于同一环境中,相互提供营养及其他生活条件,双方互为有利,相互收益;⑶共生:两种不能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共同生活与同一环境中,各自执行优势的生理功能,在营养上互为有利而组成的共生体;⑷偏害:共存于同一环境的两种微生物。甲方对乙方有害,乙方对甲方无影响;⑸捕食;⑹寄生:一种微生物在另一种微生物体内生活,从中摄取营养才得以生长繁殖。

29、菌种的退化和复壮:⑴退化:菌种在保存或储藏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些原有的优良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等现象;⑵复壮:使衰退的菌种回复原有的优良性状;方法:纯种分离;通过寄主进行复壮;联合复壮。

30、质粒:在原核微生物中除有染色体外,还含有另一种较小的。携带少量遗传基因的环状DNA分子。

31、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由生物与他们的生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组成的一个自然体。基本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2、生态平衡:即使有外来干扰,生态系统也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回复到原有的稳定状态。

33、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是土壤回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34、土壤生物修复: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加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土壤速降解和转化,恢复土壤的天然功能。方法:原位生物修复,异位生物修复,植物生物修复。

35、空气微生物的测定方法:⑴固体法:平皿落菌法;撞击法;过滤法。⑵液体法

36、水体富营养化:湖泊、河流和海洋中N、P营养过剩,使得水体中藻类过量生长,使淡水水体发生水华,使海洋发生赤潮,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蓝细菌和藻类等指示生物、测定生物现存量、测定原初生产力、测定透明度、测定N、P等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

37、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降解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甲烷形成、光合作用。

38、N循环:包括氮化、硝化、反硝化、固氮。

39、好氧活性污泥法:(利用悬浮生长絮体处理有机废水的一类好养性微生物的处理方法)

⑴原理:好氧活性污泥能絮凝有机物和无机固体污染物,同时吸收和分解水中溶解性污染物。

⑵结构与功能中心:

菌胶团(能起絮凝作用的细菌形成的细菌团块)。

菌胶团的作用:①有很强的生物絮凝、吸附能力、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②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物环境;

③为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提供附着栖息场所;

④有指示作用。

⑶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指示作用;净化作用;促进絮凝作用和沉淀作用。

⑷培育及驯化:自然培菌,接种培菌。

40、好氧生物膜:(利用微生物在固体表面的附着生长对废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技术方法)

⑴构造:由外到里:污水,流动水层,附着水层,生物膜,滤料

⑵特性:高度亲水的物质,微生物高低密集的食物链

⑶微生物组成:①生物膜生物:菌胶团辅以浮游球衣细菌,净化稳定污水水质;②生物膜面生物:纤毛虫及微型后生动物:提高净化速度;③滤池扫除生物:轮虫、线虫、寡毛类,除去滤池污泥,防止污泥积聚。

41、与好氧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的特点:微生物多样性高、生物膜各段的微生物类群不同、生物膜中食物链较长、具有较高脱N能力、单位处理能力大、系统维护方便、操作运行方便。

42、脱氮:

⑴原理:①氨化: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和水解化转化为氨氮;②硝化: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和硝酸态氨;③反硝化:硝酸态氨在缺氧条件下进行脱氮。

⑵细菌:①氨化:中性,25~35℃,好养为主,兼性为辅;②硝化:革兰氏阴性,好养,大多为无机化能营养型。世代时间长;③反硝化:有机化能营养,繁殖快,分布广。

⑶运行操作的关键:①污泥龄较长;②供给足够的DO;③控制适度的曝气时间;④PH7.5~8;

⑤温度25~30℃。

43、除磷:

⑴原理: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放P,好氧条件下可摄取超过其生理需要过量的P,则先让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放磷,再在好氧条件下充分的过量吸磷,再通过人工排泥从污水中去除部分磷。

⑵影响因素:溶解氧,温度5~30℃,PH6~8,污泥龄短较好(P含量高),BOD负荷和有

机物性质(进水BOD/P>15,低分子易降解,有机物易呗聚磷菌吸收)。

⑶微生物:①聚磷菌:细胞内的异染颗粒是区别于其他微生物的标志;生长较慢,能适应厌氧-好氧交替环境而成为优势菌种;②发酵产酸菌:将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供聚磷菌使用。

44、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

⑴酶的提取:预处理、酶的提取:

①水溶液提取法(稀的盐溶液、缓冲液,水):PH为等电点两侧,西浓度盐溶液可促进酶蛋白的溶解度;

②表面活性剂提取法;

③有机溶剂(丁醇)提取法。

⑵酶的纯化:浓缩、去杂质、纯化(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层析法)、结晶。

⑶固定化酶:从筛选、培育获得的优良菌种体内中提高活性极高的酶,再用包埋法(或交联法、载体结合法、逆胶束酶法)等方法将酶固定在载体上,制成不溶于水的固态酶。

⑷固定化微生物:以与固定化酶相同的固定方法将酶活力强的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的方法。

⑸:固定化酶和微生物的方法:载体结合法,交联法,包埋法,逆胶束酶系统。对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最适用凝胶包埋法。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水处理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大、面积大(比面积大)。 (2)种类多,目前已知的微生物种类有10万多种而且这一类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3)分布广。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以及高温、高盐等极端环境。 (4)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如果条件适宜,10h就可以繁殖为数亿个。 (5)适应强,易变异。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3.水中常见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 4.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为核区的裸露的DNA,无细胞器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革兰氏染色:丹麦医生(革兰)于1884年发明了一类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根据此染色法,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6.菌落:单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生长繁殖时产生大量细胞排序便以此母细胞为中心而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 7.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基团。 8.芽孢:某些细菌(特别是杆菌)在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细胞内会形成一个圆型或椭圆型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9.酵母菌:单细胞出芽生殖的真菌总称。 10.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具有核膜与核仁分化的较高等的微生物,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11.硝化作用:由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 12.生物监测:利用水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对水体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状况的一种监测方法。 13.体内积累速率=吸收速率-(体内分解速率+排泄速率) 14.余氯:氯加入水中后,一部分被能与氯结合的杂质消耗掉,剩余的部分称为余氯。 15.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混合营养物。 16.生物浓缩系数(富集因子):BCF=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7.烈性噬菌体:大多数噬菌体感染细菌细胞后产生大量的子噬菌体并能使细菌细胞裂解。1.试述微生物在给排水工程的应用。 (1)污染水体。了解水中的致病菌并设法去除,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使水生色或者产生气味。(2)阻塞作用。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行:冷却器、凝结器阻塞。 (3)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4)利用微生物进行自净: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细菌和藻类互生的原理让细菌分解有机污染物,即氧化塘法。

环境工程学(整理知识点)

一、水质指标 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的种类: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 固体、碱度、硬度、COD、BOD、TOC、TOD 固体:在一定温度下(103~105℃),将一定体积的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的总量 BOD:表示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经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氧量。用单位体积污水所耗氧量表示(mg/L) 二、水中的杂质: 按颗粒大小分为:粗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溶解性物质 三、污水的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 四、沉淀的类型 四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 五、浅层理论及其斜板沉淀池 浅层理论: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以处理与原来的沉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果。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间 斜板沉淀池: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分层沉淀池,排泥十分困难,所以一般将分层的隔板倾斜一个角度,以便能自行排泥,这种形式即为斜板沉淀池。 六、混凝 1、胶体双电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原因 (1)胶体结构:胶体结构很复杂,是由胶核、吸附层及扩散层三部分组成。 (2)胶体颗粒在污水中之所以具有稳定性,其原因有三: 首先,污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质量很轻,在污水中受水分子热运动的碰撞而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同时,胶体颗粒本身带电,同类胶体颗粒带有同性电荷,彼此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从而不能相互靠近结成较大颗粒而下沉; 另外,许多水分子被吸引在胶体颗粒周围形成水化膜,阻止胶体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妨碍颗粒之间接触并凝聚下沉。 2、混凝的机理 污水中投入某些混凝剂后,胶体因电动电位ζ降低或消除而脱稳。脱稳的颗粒便相互聚集为较大颗粒而下沉,此过程称为凝聚,此类混凝剂称为凝聚剂。 但有些混凝剂可使未经脱稳的胶体也形成大的絮状物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絮凝,此类混凝剂称为絮凝剂。 按机理不同,混凝可分为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四种。 3、搅拌的作用 促使混合阶段所形成的细小矾花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形成大的、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絮凝体(可见的矾花),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池内下沉。 七、离子交换 (1)实质:不溶性的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其他同性离子间的交换反应,是一种可逆的化学吸附过程,又称离子交换吸附。 (2) 结构:树脂本体、活性基团(由固定离子和活动离子组成) (3) 离子交换过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主要吸附水中的离子,并与水中的离子进行等量交换(4)物理性能指标:外观、粒度、密度、含水率、溶胀性、机械强度、耐热性

环境微生物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2011环境微生物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包含体: 细胞膜: 衣原体: 同宗配合: 酵母菌: 生态系统: 碳源: 拮抗: 菌种复壮: DNA的变性: DNA复制: 根际微生物: 物质流: 类菌体: 硝化细菌: 细菌活性污泥法: 生物反应器: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 堆肥化: 自生固氮作用: 二、是非题 原噬菌体是整合在宿主DNA上的DNA片段,它不能独立进行繁殖。() 细菌的异常形态是细菌的固有特征。() 真核微生物比原核微生物更能在高温下生长。() 芽孢是芽孢细菌的繁殖器官。() 光合细菌和蓝细菌都是产氧的光能营养型微生物。() 用来固化细菌培养基的多糖是琼脂。() 微生物生长的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超过细胞分裂速率。() 碱基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存在于RNA或DNA,但只RNA中有胸腺嘧啶。() 真菌最适的生长条件是有点碱性的。() 凡是影响微生物生长速率的营养成分均称为生长限制因子。() 三、选择题 1.大部分微生物___。

(a)是原生动物(b)帮助改善生活质量 (c)生活在海洋的底层(d)发现于外层空间 2.噬菌体是一种感染____的病毒。 (a)酵母菌(b)霉菌 (c)放线菌和细菌(d)原生动物 3.G+菌由溶菌酶处理后所得到的缺壁细胞是___ (a)支原体(b)L型细菌(c)原生质体(d)原生质球 4.下列微生物中,______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a)大肠杆菌(b)金黄葡萄球菌(c)巨大芽孢杆菌(d).肺炎双球菌5.下列能产游动孢子的霉菌是____。 (a)腐霉(b)毛霉 (c)赤霉(d)青霉 6.硝酸细菌依靠____方式产能。 (a)发酵作用(b)有氧呼吸(c)无氧呼吸(d)光合磷酸化 7.酵母菌适宜的生长pH值为____ (a)5.0-6.0(b)3.0-4.0(c)8.0-9.0(d)7.0-7.5 8.进人三羧酸循环进一步代谢的化学底物是____。 (a)乙醇(b)丙酮酸(c)乙酰CoA(d)三磷酸腺苷 9.称为微好氧菌的那些细菌能___生长。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①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⑤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附着龈下菌斑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龈下菌斑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环境微生物学练习题与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二、选择题 1.微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是(D )。 A、科 B、属 C、目 D、种 2.各种微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点,下列选项中描述错误的是( C ) A.分布广,种类多 B.适应强,易变异C.体积小,表面积小 D.生长速,繁殖旺 5.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C )。 A、单细胞 B、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C、个体微小 D、细胞结构简单 6.在分类系统中,细菌和蓝细菌皆属于( A )。 A、原核生物 B、真核生物 C、多细胞 D、单细胞 三、填空题 1. 微生物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一个___属名____和一个___种名____构成;书写排列上,____属___名在前,___种___名在后。 四、简答题

1.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各自包括哪些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完善,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②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③能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微生物: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 五、论述题 3. 结合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作用: 保持生态平衡 污染物的降解 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 污染水体、土壤的生物修复 2、研究内容包括: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原理 饮用水卫生细菌学 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 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 污染水体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 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为人类造福。防止、控制、消除微生物的有害活动,化害为利。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 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 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 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 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 确实施检验。 ①人员修改为检验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 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 规范(2002))。 品。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 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于正压,适用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于负压,适用 II级生物安全 )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四级(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蒸法消毒) 消毒剂表面消毒 微生物实验 高压灭菌 干热灭菌(180℃1h或170℃2h) 培养基和试剂灭菌 过滤除菌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灭菌目的。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得外部世界,环境就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得就是环绕于人类周国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囤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得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得总体。 环境法中得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天然得与经过人工改造得自然因索得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与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得研究对象,它就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得发生与发展、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得科学。其目得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域得影响及其环境质量得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与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祢环境基质,就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得^个独立得討生质不同得而又服从整体;^化规律得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究变或人类活动引起得环境坏与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得不利影响?其原因就是人类认识得局限性与环境得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得,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得环境问題。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進成得环境问題。 第二章大乞环境 概念: 千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与固体杂质以外得整个混合乞体。主要成分就是氮气(78、09%)与敦%(20、94%)O其次就是氮气(0. 934%体积)与二敦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得体积百分含量在0、1-0. 5%之间,其余得大乞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得浓度,达到了足够得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得舒适、健康与福利或危害了环境得现象。 大气汚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域产生有害影响得场所,设备与戕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得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得生产活动所形成得汚染源。) 大弋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与环境产生有毒影响得物质。气溶胶体:就是空气中得固体与液体颗程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得悬浮体,它得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穎粒物(TSP):D(粒径)在WOmm以下,其中多数在10mm以下,就是分散在大气中得各种粒子得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lOpm得颗粒物能被鼻腔得鼻毛吸留住,而小于lOum得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 O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枳于肺泡,且沉枳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次污染物:又祢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得汚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汚染物,指进入大气得一次汚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得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得新得汚染 光化学烟雾: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与低温等),氮氧化物与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得高氣化性得泯合气团,就是一科带刺激性得淡篮色烟雾。 弋温垂亘递减半;在对流层内,%温垂直变化得总趙势就是,随着高度得增加气温逐渐降低,这就是因为地面就是大%得主要与直接得热源,所以近地面层得温度比上层要高;另一方面,水汽与固体杂

2018环境微生物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2018环境微生物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包含体: 细胞膜: 衣原体: 同宗配合: 酵母菌: 生态系统: 碳源: 拮抗: 菌种复壮: DNA的变性: DNA复制: 根际微生物: 物质流: 类菌体: 硝化细菌: 细菌活性污泥法: 生物反应器: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 堆肥化:

自生固氮作用: 二、是非题 原噬菌体是整合在宿主DNA上的DNA片段,它不能独立进行繁殖。( > 细菌的异常形态是细菌的固有特征。( > 真核微生物比原核微生物更能在高温下生长。( > 芽孢是芽孢细菌的繁殖器官。( > 光合细菌和蓝细菌都是产氧的光能营养型微生物。( > 用来固化细菌培养基的多糖是琼脂。( > 微生物生长的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超过细胞分裂速率。( > 碱基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存在于RNA或DNA,但只RNA中有胸腺嘧啶。( > 真菌最适的生长条件是有点碱性的。( > 凡是影响微生物生长速率的营养成分均称为生长限制因子。( > 三、选择题 1.大部分微生物___。 (a>是原生动物(b>帮助改善生活质量 (c>生活在海洋的底层(d>发现于外层空间 2.噬菌体是一种感染____的病毒。 (a>酵母菌(b>霉菌 (c>放线菌和细菌(d>原生动物 3.G+菌由溶菌酶处理后所得到的缺壁细胞是___

(a>支原体(b>L型细菌(c>原生质体(d>原生质球 4.下列微生物中,______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a>大肠杆菌(b>金黄葡萄球菌(c>巨大芽孢杆菌(d>.肺炎双球菌 5.下列能产游动孢子的霉菌是____。 (a>腐霉(b>毛霉 (c>赤霉(d>青霉 6.硝酸细菌依靠____方式产能。 (a>发酵作用(b>有氧呼吸(c>无氧呼吸(d>光合磷酸化 7.酵母菌适宜的生长pH值为____ (a>5.0-6.0(b>3.0-4.0(c>8.0-9.0(d>7.0-7.5 8.进人三羧酸循环进一步代谢的化学底物是____。 (a>乙醇(b>丙酮酸(c>乙酰CoA(d>三磷酸腺苷 9.称为微好氧菌的那些细菌能___生长。 (a>在高浓度盐中(b>在低浓度氧中 (c>没有ATP或葡萄糖(d>只在有病毒时 10.深层穿刺接种细菌到试管固体培养基中____。 (a>提供厌氧菌生长条件(b>除去代谢废物的一个机会 (c>增加氧气(d>增加钾和钠离子的数目 11.微生物分批培养时,在延迟期_____ (a>微生物的代谢机能非常不活跃(b>菌体体积增大 (c>菌体体积不变(d>菌体体积减小 12.下面所有特征皆适用于胞嘧啶和胸腺嘧啶,除了___之外。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完整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绪论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接受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动物界和植物界。 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5、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 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桔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 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答:(一)个体极小 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 (二)分布广,种类繁多 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2.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 2. 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成分种类比例明确,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生产) 点,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3. 源包括CO2、 NaHCO3 N2、NH3、NO3-、NH 4 + 4.培养基还需满足 菌需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需将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需提供无氧的条件。 5. 6.消毒与灭菌的区别是: ,包 (酒精、氯气、石炭酸) 7. 。8.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倒平板操作的步骤包括: 。③ 再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 )倒入培养皿,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④等待平板冷却凝固然 。 9.倒平板时若不慎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上,则这个平板不能用来培 10. ,以达纯化菌种的目的。 11.平板划线操作时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 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是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 12. 取少量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8 ~10s 13.4 ℃ 2.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 土壤中有一类细菌能 2.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是: (包括营养、温度、PH 等) 3.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 等。

4. 5.原理是: 当样品的稀 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 6. 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7. 8.用具和药品, 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9.土壤取样: 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 潮湿、pH ≈7的土壤中取样。 104、 105、 106般选用 103、104、 105102、103 、 104)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 11.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细菌30-37 ℃ 1-2天;放线菌25-28℃5-7天;霉菌25-28℃3-4天。 12.每隔 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唯独及培养时间),同种微 13.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 :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 :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 );M : 代表稀释倍数) 14. 后,如果PH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 是地球上含量 2.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3.它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