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4:产权的起源
- 格式:ppt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43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经济制度及其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产权理论为主线,对第四章《产权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产权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它规定了资源和收益权的归属和使用方式。
产权的存在对于经济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不仅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权益的分配,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组织效率和创新能力。
因此,理解产权的性质、特征和变迁对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强化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的定义和性质、产权的决定因素、产权的变迁以及产权的制度设计。
首先,产权的定义和性质是理解产权理论的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一种特定的权限,它规定了资源的使用方式和经济权益的归属。
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
私有产权是指资源和收益权归个人或企业所有,公有产权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私有产权具有明确的界定、完整的权益和自由的流转特点,而公有产权则具有权力集中、界定不清以及权益不明确等问题。
其次,产权的决定因素是影响产权性质和变迁的核心因素。
产权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所有权、承受成本和交易成本。
所有权决定了资源和收益权的归属,是产权制度的基础;承受成本是指个体为获取和保护产权所付出的成本,其高低决定了个体对产权的保护程度;交易成本是指在产权交换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协调成本和执行成本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产权的性质和效率。
第三,产权的变迁是产权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产权的变迁是指产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变动和演变。
产权的变迁对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着重要影响。
例如,从集体产权向私有产权的转变可以降低资源的浪费和提高生产效率,而从私有产权向公有产权的转变则可能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
因此,深入理解产权变迁的规律和机制对于推进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率非常重要。
最后,产权的制度设计是产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与流派(一)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将参预主体看做是“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物质承担者”,超出了古典经济学对于“理性人”的假设,将其看做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下的“人。
”马克思所研究的“制度”本质是经济主体参预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以及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即上层建造。
在新制度经济学时期,诺思将意识形态列入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并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二)以自发秩序理论为核心的旧制度经济学凡勃伦以人的本能作为出发点,从本能-习惯-习俗-制度,认为制度是个人或者群体普遍存在的思想习惯。
制度变迁的原因在于人们一些思想习惯被自然淘汰,又由于个人对环境的强制适应过程,而浮现环境随社会发展和制度变化而变化。
康芒斯继承和发展了凡勃伦的制度分析。
康芒斯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他在综合了“从洛克到 20 世纪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之后,提出了“集体对个人交易关系的控制”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康芒斯的研究从“稀缺性”出发,说明了稀缺性“不仅产生冲突,而且产生因为相互依存而建立秩序的集体行动”,因此制度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
康芒斯强调法律制度对经济制度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法律保护所有权,并提出了法制优先于经济的观点。
康芒斯在我国曾经被认为是代表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制度经济学》也被认为是“为垄断资本主义辩护的错误思想。
”但是,他对稀缺性和效率的分析,已经成为了分析不彻底竞争的基础之一(james,1937),甚至对于反垄断法的建立影响颇深(三)以产权和交易成本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williamson (1975)提出的。
新制度经济学向来致力于回答“为什么正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我们在构建经济模型的时候必须将制度视为内生变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为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即制度对于经济运行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重点细看: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二节、第十三章)二、名词解释:1、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2、产权制度:不过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3、科斯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在市场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初始分配状态不能通过无成本的交易向最优状态变化,因而产权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科斯第三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4、所有权(广义):具有产权概念的全部内涵,它集中体现为对财产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
5、剩余索取权:是指对企业进行团队生产产生的合作剩余的要求权,或者是对企业总收入中扣除固定契约性报酬(固定工资、固定利息等)后剩余收入的要求权。
6、剩余控制权:定义为没有在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力,并认为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有权决定资产除最终契约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的所有用途。
7、非正式制度(软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那些对人的行为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
8、正式制度(硬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再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9、制度创新:是指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等。
10、制度需求:是因为制度能够给人们提供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这种便利和利益就是制度发挥的功能。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一、产权的概念何为‚产权‛?各个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美国经济学家阿尔钦指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
‛。
他不仅把产权看作一种权利,而且更强调产权作为一种人们对资产的排他性的规则,是形成并确认人们对资产权利的方式。
E〃吕菲博腾和S〃佩杰维奇则从分配的角度定义了产权,指出:‚产权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引起的人们之间的一些被认可的行为性关系。
产权分配格局具体规定了人们那些与物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个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或者说必须承担不遵守这些关系的成本。
这样,社会中盛行的产权制度便可以被描述为界定每个人在稀缺资源利用方面的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
‛H〃德姆塞茨把产权看作:‚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以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
‛即在德姆塞茨看来‚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
‛美国经济学家费希尔给产权的定义:‚产权是享有财富的收益并且同时承担这一收益相关的成本的自由或者所获得的许可—产权不是有形的东西或事物,而是抽象的社会关系。
‛这个定义里包含了产权的四个主要内涵,即产权表现对财富收益的享有;产权是承担相应成本的义务;产权有‚许可‛的约束和保障;产权是抽象的社会关系。
尽管由于产权学派研究产权问题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同,他们对产权给出了不同的概念,但是他们都认为:产权是财产的权利,是包括财产的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臵权等在内的一个‚权利束‛;都强调产权是一组行为性权利,是界定人们行为关系的一种行为规则;他们都把产权视为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对物的关系:产权的核心是规范人们之间的行为关系,帮助人们形成合理预期,如德姆塞茨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一文中指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
第五章产权的基本理论从高房价、土地产权谈起第一节产权的含义和形式第二节产权的特性和功能第三节产权的起源和变迁第四节产权界定、配置和保护第一节产权的含义和形式一、产权的含义☐?产权最初只是一个法学范畴,法学理论的产权概念强调所有权,承认所有权的绝对性、排他性和永续性,它所关注的是公平、合理及所有权的具体内容。
☐与法学上的产权范畴相比,经济学上的产权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宽泛得多,它更强调产权制度与个人经济行为的内在联系,更重视产权制度对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阿尔钦: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德姆塞茨:产权包括一个人或他人收益或受损的权利☐菲吕博顿: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巴泽尔:产权是使用经济物品的人权☐科斯的解释:产权就是一种权利☐中国学者对产权的两种理解:财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权责利关系;产权即财产权☐产权的一般定义:☐产权(property right),是一定社会所确认的人们对一定财产或资产的相关权利,是围绕一定的经济品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提问:租房是否是一种产权。
☐现代产权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物权,包括对一切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和价值的资产的权利。
知识产权、无形资产产权、肖像、名誉等都属于广义的产权。
☐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基于对一定的资产的占有和使用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权责利关系。
物权与产权☐这种权利不是自己以为的,而是社会所确认的,这种社会对产权关系的确定,就是产权制度。
社会确认可以是国家法律强制确定,也可以通过习俗、惯例,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权不是一个权利,而是一束权利,一般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
资产的不同属性,可以分解和界定为不同权利。
☐产权、所有权、所有制?☐5.产权与交易☐产权制约市场交易产权界定是交易的前提交易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易权利的价值规定了商品的价值☐交易是产权价值实现的机制市场交易是实现产权价值的条件市场竞争是优化产权安排的动力(招拍挂)二、产权的形式1。
西方制度学派关于产权起源的逻辑.(1)摘要:随着公共领域内权利价值的增加,内部化的收益变得大于内部化的成本,人们将有获取它们的动机。产权的排他性和可交易性需要归制的力量来维持,起初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类社会机制提供的;但产权制度的演进最终将这种力量安排给国家来提供。事实上,因交易费用的存在,由政府来界定产权有时也难保证促进产出增长的产权结构调整。关键词:产权;制度学派;起源一、引言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或权力构成。产权作为一种规则,决定了社会应该如何组织生产和进行产品分配,以确保经济活动主体具有创造精神,减少浪费和损失,以此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早在17 40年,苏格兰经济学、法哲学家Hume认为,财产所有权安排是由“一种自发秩序形式”的自利活动所决定的。但这种所有权的个人主义理论是基于社会生活的“预先建立的和谐”,即自由国家组织的内在稳定性的假定,抛弃了追求和实现所有权的社会功能,并不能满意地解释产权的起源问题。基于此,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一批学者开始使用新古典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财产的起源问题,以弥补这一不足。二、产权起源的动因分析1.原始产权理论Demsetz(1967)深信市场力量会将经济组织向有效率的方向推进,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市场力量可以消除非效率的产权结构,并加速引进更好地适应人们利用经济机会的新制度安排。他的主要论点是:当内在化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产权就会发生,将外部性内部化。内在化的动力主要源于经济价值的变化、技术革新、新市场的开辟和对旧的不协调的产权的调整;在社会偏好既定的条件下,对于私人所有还是社会所有的偏好,新的私有或国有产权的出现总是对应于技术变革和相对价格的变化。从个人决策制订者的角度来看,是否应该努力改变现存的制度结构的问题,现在已变为如何对成本和收益进行评估的问题。Demsetz运用这一理论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解释了加拿大北部印第安部落土地私有权的产生以及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部落为什么没有发展起相似的产权,指出土地产权的发展与商业皮毛贸易增长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随着毛皮贸易规模的扩大,与自由狩猎有关的外部性效应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产权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以适应这种环境。正因为排他性权利的确立可以提高社会的净财富量,所以,加拿大北部印第安部落有确立这一权利的经济激励,而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部落之所以没有确立相似的产权是因为建立私有狩猎区对他们来说成本太高而收益较小。对这一理论的检验包括对大气层的权利界定、出租人权利、交通事故中的责任认定规则,等等。在Demsetz之后,Anderson和Hill(1975)进一步扩展了原始产权模型,增加考虑了界定排他性的成本因素,并研究了19世纪后半叶美国西部太平原的土地、水和牛的排他性权利的演变。原始产权理论同样可以适用于远古时期各种产权制度的演变研究。North和Thomas(1977)利用私有化的一般逻辑对史前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最早的定居农业社区是基于土地的独占性社区财产,不同的群体共享一个公地,传统和习俗限制了过度使用资源的动机。2.扩展原始产权模型Field(1986)试图对私有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各种成本有个更为全面的把握,模型假设有N个家庭拥有R单位的自然资源,他们希望将R与其他投入相结合从R中获得最大的租金。问题的焦点转为N个家庭必须确定如何在他们中间分配N。从而可能的所有权结构成为一个变量,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要求确立最优的公地规模。模型还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成本函数:新古典生产成本函数、内部治理成本函数以及排他性成本函数,其目的就是为区分使产权结构趋近于或远离于私人排他性的各种力量。治理成本产生于共有问题,此处指判断对于资源过度使用进行限制是否会增加净产出所要支付的费用,其直接受到每块公地内家庭数目和对可变投入组合的限制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建立排他性权利的成本产生于对外部侵权行为的抵制,收益则表现为每一种投入水平上产出的增加,可以认为排他性成本与财产的边界长度负相关。模型需要确定三个内生变量:公地的数目、每一份排他性资源的数量以及每块公地上可变投入的规模,假设最后一个变量保持取最优值。Fi eld模型的一个简略形式如下:m=m*(e)和e=e*(m)分别表示每种确立排他性的努力程度所对应的最优公地数量、每一公地数量所对应的最优的确立排他性的努力程度,二者共同决定最优公地数量。当人们更加同质或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时,内部治理成本会降低,在新的均衡条件下,公地数量会减少但规模会扩大,这一过程表现为m曲线向上移动;当土地价格上升时,最优化的目标要求对于任一规模的公地投入更多的排他性投资,在新的均衡下,公地数量增多,而规模变小,表现为e曲线向上移动;非法侵权的增加与技术发生变革对e曲线的影响效果相反,导致更少的公地和更大的规模。原始产权理论认为,资源价值的提高会促进排他性权利的确立,而Field扩展之后的原始产权模型得出的结论却是:不管是由于需求的增加还是由于人口膨胀所导致的资源价格的上升,对于最优共同体数量m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上升与价格上升之后侵权行为的增加对e曲线影响总效果不确定引起的。据上分析,共享资源的租金耗散可以通过集体行动来降低,但这种方法会产生内部治理成本,如果对过度使用进行限制从而导致净产出增加,这种成本就是合理的,排他成本是当产权用来防止局外人的侵占而产生的。3.利益集团理论由于产权对财富和政治权威的分配同时进行了界定,产权结构的变化很可能不是单纯受到效率方面考虑的影响。事实上,正如Libecap(1989)所认为的,如果要对产权演化进行全面的分析,重要的是要对建立和修订财产规则和法律背后的政治谈判过程有个清楚的认识。当然,政府在产权起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权的利益集团理论假设,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既定的,在此基础上解释在政治市场中各个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许多产业中产权结构的形成。在给定现行技术、信息成本和不确定的约束条件下,在稀缺与竞争世界中以最小成本解决方案而存在的产权形式将是有效率的。实际上,产权的出现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交换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合作的结果。对于规模较小,组织较好的特殊利益集团,如果通过产权结构的调整都会有较大的收益,而且集团比较容易获得、控制和加工信息,那么,其对产权结构的变化影响较大。规模较大的集团之所以对产权结构变化影响较小,主要是较高的内部组织费用、监督费用以及过高的个人信息成本的存在。North(1981)关于国家产权和生产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可以描述如下:社会的知识存量和资源禀赋决定了生产率和产出量的技术上限,即经济的技术生产边界。对于各种产权结构,都存在一种从一切可行的组织形式中选择出来的结构性生产边界,这种结构性边界能使在技术边界以内成本最小而产量最大。产权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可行的经济组织形式,而产权体系依赖于社会的政治结构。North还借助于历史证据论证,国家一般并不能提供促使经济接近其技术生产边界的产权结构。Findlay和Wilson(1984)建立了一个规范模型进一步探讨了North的国家理论,模型假设政府有征税权但不能控制税率,唯一可控制的变量就是公共部门的就业人数。政府为寻求福利最大化是通过选择一个公共部门总就业水平进而使收益超过支出来实现的。模型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就业水平低造成政府未能最大化经济产出;(2)低税率造成低收益和高支出;(3)政府向经济提供经济服务不足,导致经济产出偏离帕雷托效率;(4)政府不能充分控制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三、结论及现实意义通过以上对产权起源的动因分析,从理论的角度可以看出:个人通过他们自己的行为能够控制并影响对财产权利的界定。当个人发现权利界定的现有水平不能令人满意就会对它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因此在任何时候,他们的权利都得到精确的界定,以致他们并不想改变产权结构的均衡状态。但是,经济条件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均衡产权的界定也随之在发生变化。随着个人拥有商品的权利变得更有价值,他们将对这些权利加以更彻底的界定。随着公共领域内权利价值的增加,人们将花费资源来获得它们并将它们变为私有财产。这种从公共领域到私人所有的转变,有时由个人实施,有时由政府实施。由政府来界定产权有时也难保证促进产出增长的产权结构调整,主要原因是交易费用的存在。事实上,由于正的交易费用的存在,一国政治权利的分配和指定规则的制度结构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随着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价值的上升以及技术革新,现有的产权结构中潜在的利润没有被人获取,使得人们有动机采用更为合适的产权制度。依据现代产权理论的要求,在经济发达地区,将农村土地权利界定给集体会导致更大的共有领域空间,为获得这部分权利而导致的租值耗散增加了交易成本。而如果将这些权利界定给农民,权利落入共有领域里的可能性降低,为攫取共有领域的权利导致的租值耗散减少,交易成本随之降低,资源配置就会更有效率,同时也解决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缺位问题。。
产权起源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一、引言德姆塞茨(Demsetz,1964,1967)认为“产权出现”是这样的:当成本太高而难以定价时,物品可能出现一个市场(假如有的话)的零的价格。
但是技术的、人口的或社会的变化可能带来正的价格。
然后产权有效的配置物品,以免造成错误使用(如造成污染)或者过度使用(如公地的悲剧)。
市场配置因此取消指令配置或者最初的配置。
⑴德姆塞茨的解释存在着新古典政治经济的典型缺陷(William,1988),“为均衡规定条件和规定均衡的财产,而没有规定这些条件在真实世界里如何产生。
”⑵从现实中来看,有时条件被满足,但是产权并没有出现。
实际上,德姆塞茨的条件充其量是必要的,而不是充分的。
这是因为,新古典方法把政治结构完全排除(Riker,1988),⑶但是,真实的经济活动深深地镶嵌在政治活动中,“产权必然是政治制度,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现存权利结构的性质和实施都是由政治力量决定的”,⑷因此,有必要以一个比新古典模型更为现实的背景,来研究产权的起源。
与德穆塞茨不同,本文关注的是政府官员和政治家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5)此外,这种演进无疑是动态的,其中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到结果,而且影响各种参与者的处境。
在这里,发挥作用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力量。
二、70年代末至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经验研究(一)1978年至1983年在1978年中国农村的一些地区,土地的“集体所有”产权向相对较小的群体或个人控制转变这一趋势是很明显的,在浙江温州、安徽的肥西县、凤阳县以及四川的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分产到户”,以及“分组作业”、“定产分工”、“超产奖励”等土地产权的初级形式。
这种趋势很明显同诺思和托马斯(1973)以及德姆塞茨(1967)阐述的产权理论假设相一致,正如博什阿普(Boserup,1981)的研究所表明的:人口压力最大、商业性农业收益最高和最可能接近技术进步的地区,如果不是完全私有化的话,它们将最快地朝着排他性产权的方向发展。
产权的起源和保护1. 如何理解“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起源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因新的财产出现而需要建立的新产权,它与已经建立的不管什么形式的产权没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具有起源的意义对原有产权关系的否定或改变,建立一种新的产权关系,亦即一种新的产权关系的起源所谓产权的起源,应是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起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变化,而不是在人类社会的某个时期新的产权或产权关系的产生。
产权的起源,是指私有产权的起源,私有产权是产权制度演进的起点。
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前提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等的性对有限性。
显然稀缺性是对人类经济消费的限制。
鲁宾逊世界不需要产权在现实世界里,如果不存在对于稀缺资源使用进行约束的制度,没有一个社会是能够生存在。
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自由使用(open access)将会导致一个社会的资源和财富急剧―耗散‖。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资源的稀缺程度及其变化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变迁。
离开稀缺性,难以说明产权的起源于产权制度的演变。
物品稀缺性,一般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
潜在利益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动力潜在利益或预期收益产权能够界定潜在利益或预期收益(物权法)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只有当界定权利的费用与权利带来的好处在边际上达到相等时才会产生,或者说,只有当产权界定的收益大于产权界定的成本时,人们才有动力去制订规则和界定产权。
–案例:18世纪印第安人狩猎(海狸)活动(从吃肉到皮毛贸易)几个关于产权起源的模型–德姆塞茨模型(产权起源的乐观理论)德姆塞茨的《关于产权的理论》(1967),是原始产权理论中的经典之作。
德姆塞茨运用海狸的相对价格的变化解释了加拿大北部印第安部落土地私有权的产生。
主要论点是:―新的产权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成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
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产权的含义、构成与类型第二节产权的属性与功能第三节产权的起源与保护第四节产权安排的多样性及其效率第一节产权的含义、构成与类型一、产权的含义二、产权的构成三、产权的类型回目录一、产权的含义(一)产权的含义(二)产权的客体——财产(三)产权与产权制度的关系(一)产权内涵的界定对产权的本质特征,新制度经济学家做出过不少的界定。
大体上可以将这些界定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从人与财产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另一类是以财产为基础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
(一)产权内涵的界定一个被罗马法、普通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现行的法律和经济研究基本上同意的产权定义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二)产权的客体——财产 1.财产的概念。
财产是与主体相分离或相对分离、能够被人们拥有、对人们有用的、稀缺的对象,是人们建立产权关系的客观基础。
2.作为财产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①必须是独立或相对独立于主体(人或人的群体)的意志而存在的对象。
②必须是能够被人们所拥有并被人们所控制和利用的对象。
③必须对人具有使用价值。
④必须具有稀缺性。
3.财产的不同分类按形态来划分,财产可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财产。
按使用方式来划分,财产可以分为生产性财产和非生产性财产。
按可变动性来划分,财产可区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按对象形成的方式来说,财产可分为自然形成的财产和劳动创造的财产。
按照物品本身的消费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财产(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俱乐部物品等。
(三)产权与产权制度的关系产权的本质是人对财产的一种行为权利,这种行为权利又体现了人们之间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认可的关系。
人们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关系总是离不开产权制度的维系,有产权关系必然存在产权制度。
所谓产权制度,不过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产权即财产权利,是财产权的泛称?由于人们研究侧重点和视角不同,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存在不同的理解?产权,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相关理论在经济发展与运行中的作用,它已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最为引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而产权问题的产生也可追溯到这个时期。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最早提出了产权存在的必要,其后继者,如德姆塞茨、诺思等又对产权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本文即将重点讨论产权问题的提出及其相关发展。
一、产权问题的提出制度经济学以研究制度本身的产生、演变及制度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为主,研究或倾向于制度与分配的关系, 或倾向于制度与经济增长、资源配置的关系。
制度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流派,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不同,在于它从现实问题谈起,扩展了以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它们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使得经济理论对现实有了更强的解释力。
新制度经济学把对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产权理论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科斯是其创始人和领袖,在他的《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等文章中体现了他对产权的理解。
在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前,经济学家一直认为:经济体制是自行运行的,生产要素受到价格支配而得到良好配置。
科斯由此提出质疑:如果价格支配是完美的,那如何解释企业的存在呢?又何须企业家发挥协调者的作用?鉴于现实和理论的差异,科斯尝试给出解释。
科斯认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而通过建立企业,不仅可以“签订一个较长期的契约以替代若干个较短期的契约,那么,签订每一个契约的部分费用就将被节省下来”,而且“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并且“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机构常常对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同样的交易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