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
- 格式:pptx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题与答案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题与答案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一、单项选择题1、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 )。
A、民法规则B、生活习惯C、社会公德D、职业道德2、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
A、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B、心理现象C、经济现象D、政治现象3、()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A、爱国守法B、团结友善C、勤俭自强D、诚实守信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A、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B、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C、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D、讲求中庸之道,注重人际和谐5、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A、整体主义B、个人主义C、集体主义D、先公后私二、多项选择题1、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态度是()A、全盘吸收,为我所用B、综合创新,古为今用C、取其精华,弃其糟粕D、学习了解,洋为中用2、道德具有()A 、阶级性 B、继承性 C 、稳定性 D、自律性 E、广泛性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有()A、爱国守法B、明礼诚信C、勤俭自强D、敬业奉献E、团结友善4、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要求是()A、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B、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顾个人利益,只顾集体利益C、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D、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三、判断题:(请在前面括号内正确打“∨”错误打“×”)()1、道德规范的认知是个体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前提,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是没有道德修养的。
()2、革命传统道德是与战争时期相适应的,在和平时期没有必要继承革命传统道德。
()3、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多,所以道德素质高。
()4、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大家都忙着挣钱,在这个时候再来讲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5、道德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因此,社会主义道德要立足于、服务于这种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第一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
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的内在精神动力。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
中国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
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他们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但都不能推理自身的民族性。
中国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推进。
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B)A.爱人 B.仁 C.义 D.德2.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B)。
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共产主义 D.社会公德3.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B)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爱国主义 D.共产主义4.下列哪个层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B)A.先人后己,先集体后个人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D.为人民服务5.现阶段我国的主要道德类型和对全体公民的共同要求是(B ) A.人民群众道德 B.社会主义道德C.共产主义道德D.资本主义6.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 C) A.政治措施B.历史传统C.上层建筑 D.习惯势力7.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对历史发展起( B)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总称。
A.阻碍作用B.消极作用 C.推动作用D.辅助作用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决议形式。
肯定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的会议是(C )A.十五大B.第十四届六中全会C.十三大D.第十三届五中全会9.道德的核心问题是(A )的问题。
A.人 B.物 C.自然 D.法律10.为人民服务包含着的高层次的社会主义道德是( C)A.奉公守法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先人后己11.集体主义中的集体的本质意义表现为以( C)为核心的利益集团。
A.中产阶级B.农民阶级C.无产阶级 D.多数群众1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价值取向是( A)A.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B.长远利益高于暂时利益C.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D.社会利益高于集体利益13.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实质是调整( B)A.政治关系B.利益关系C.思想关系D.社会关系14.社会主义社会确立的价值目标是( C)A.国家本位B.个人本位C.社会本位 D.民族本位15.集体是公共的自我,是由全体个人结合而成的(D )A.实体人格B.虚拟人格C.个体人格 D.公共人格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冲突集中表现为( A)A.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B.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C.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D.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17.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为了社会稳定和发展所必须遵守的( C) A.社会共同原则 B.法律准则C.行为规范D.必须的礼仪18.“五爱”作为道德基本要求是社会道德体系中( B)的行为准则,是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一、单项选择题1.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
A.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B.心理现象C.经济现象 D.政治现象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B、社会关系的形成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D、社会分工的不同3.()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关系 B.经济关系 C.风俗习惯 D.社会舆论4.道德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
A、社会意识B、社会实践C、社会认可D、社会规范5.()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A.劳动 B.经济 C.婚姻 D.思维6.道德是()的反映。
A.社会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家庭关系 D.地理环境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核心。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共产主义 D.爱国主义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原则。
A.共产主义 B.集体主义 C.文化建设 D.经济建设9.()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A爱国守法 B诚实守信 C敬业奉献 D勤俭自强10.道德所调整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许多方面,但实质是调整( )。
A.社会关系B.政治关系C.利益关系D.伦理关系11.在与人相处中,要尽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使自己的行为能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有益的结果。
这是( )。
A.小生产者的道德要求B.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C.合理利己主义的道德要求D.社会各阶级普遍要求12.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其( )。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3. 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持续不断地重复某种道德行为,使之积淀于心理之中,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念C.道德习惯D.道德理念14.在中华传统道德中,作为“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乃至一切伦理关系的根本的是()。
A.诚信B.平等C.尊重D. 竞争E.互助15.下面哪种说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目的要求】掌握道德的内涵与功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道德的内涵和功能(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核心和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践【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美德占据灵魂有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坐在郊外的旷野里上最后一堂课,一直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竟会问弟子的问题是: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弟子纷纷给出各种答案,有的说要铲;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在草上撒石灰;有的说要挖根。
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有掉的,一年后再来除草。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坐在谷子地边,等着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遗著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是:让美德占据灵魂。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如果让灵魂长上“杂草”,不可能有健康的人生,只有用美德去占据它,我们才能永远拒绝“杂草”,保持健康的心态。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康德曾经告诉我们:“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现实生活中道德几乎无处不在,但是到底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怎样产生的,我们该怎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这就是我们第七讲要解决的问题。
近期,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街头巷议的话题,牵动着每一位消费者的心。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一、单项选择题1.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
A.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B.心理现象C.经济现象 D.政治现象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B、社会关系的形成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D、社会分工的不同3.()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关系 B.经济关系 C.风俗习惯 D.社会舆论4.道德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
A、社会意识B、社会实践C、社会认可D、社会规范5.()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A.劳动 B.经济 C.婚姻 D.思维6.道德是()的反映。
A.社会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家庭关系 D.地理环境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核心。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共产主义 D.爱国主义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原则。
A.共产主义 B.集体主义 C.文化建设 D.经济建设9.()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A爱国守法 B诚实守信 C敬业奉献 D勤俭自强10.道德所调整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许多方面,但实质是调整( )。
A.社会关系B.政治关系C.利益关系D.伦理关系11.在与人相处中,要尽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使自己的行为能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有益的结果。
这是( )。
A.小生产者的道德要求B.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C.合理利己主义的道德要求D.社会各阶级普遍要求12.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其( )。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3. 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持续不断地重复某种道德行为,使之积淀于心理之中,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念C.道德习惯D.道德理念14.在中华传统道德中,作为“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乃至一切伦理关系的根本的是()。
A.诚信B.平等C.尊重D. 竞争E.互助15.下面哪种说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
1。
当代青年应切实践行(D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下好落细、落小、落实的功夫,使之成为自身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
选择一项:A. 修身、齐家、明辨、笃实B. 勤学、修德、明理、践行C。
爱国、敬业、明辨、践行D。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2。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D )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选择一项:A. 国家B. 社会C。
单位D。
公民3.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C),应下大功夫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选择一项:A. 仅需主观努力B. 可以速成C. 绝非一日之功D. 仅需良好的社会氛围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A )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选择一项:A. 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B. 先进性、群众性和真实性C. 先进性、人民性和实践性D。
引领性、人民性和真实性5.( A)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选择一项:A。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B.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C. 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D. 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 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选择一项: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科学社会主义C. 儒家文化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这一传统优秀文化观点出自( B).选择一项:A. 《大学》B。
《孟子》C。
《中庸》D。
《论语》8.( C)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
选择一项:A. 全体共识B。
重要前提C. 最大公约数D。
最小公倍数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 A).选择一项:A. 现实基础B。
道义力量C. 历史底蕴D。
灵感来源10。
(D)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A。
富强、法治、文明、和谐B. 富强、民主、法治、和谐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D。
第4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1.道德的本质和起源的科学解释答:(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2)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道德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
其一,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其二,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三,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是一种调节关系的方式,以人的意识发生为前提。
(简答)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其二,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头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其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必然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
其四,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多选)道德对现实生活的调节方式区别于政治、法律等其他意识形态的规范体系,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
其二,头等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
其三,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具有广泛性。
2.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是什么?答:(1)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对于社会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如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
(2)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道德对经济基础的这种能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1-3节)课堂笔记及练习题主题:第四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1-3节)学习时间:2015年10月19日-10月25日内容: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四章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学习要求1.掌握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二、主要内容(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世界观与人生观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端正的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能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需要的人生观。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能够指导个人处理好“立身”、“处事”这两个重大问题。
(1)反对拜金主义的人生观(2)反对享乐主义的人生观(3)反对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评判根据和标准。
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即要看是否有创造性的劳动以及是否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了贡献。
评价人生价值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2)实现人生价值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3)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锻炼道德品质一、单选题:1、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B、社会关系的形成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D、社会分工的不同2、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经济基础的形成B、社会舆论的形成C、社会关系的形成D、风俗习惯的形成3、道德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
A、社会意识B、社会实践C、社会认可D、社会规范4、()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A、道德B、法律C、法规D、规范5、人类最初的道德以()等形式表现出来。
A、社会舆论B、风俗习惯C、法律条文D、法律规范6、道德的()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A、调节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认识功能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核心。
A、集体主义B、为人民服务C、共产主义D、社会主义8、社会道德的原则是()。
A、集体主义B、利己主义C、利他主义D、爱国主义9、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
A、社会公德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伦理规范二、多选1、道德是( )。
A、人类特有的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B、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C、靠国家强制力量来维持D、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E、规定人们行为“必须怎样做”、“不准怎样做”2、道德主要功能()。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认识功能D、调节功能E、沟通功能3、道德的社会作用()。
A、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B、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C、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D、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E、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4、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