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四章+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第四章测试已完成本次成绩:82.41【单选题】商品是(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我的答案:B得分:0.4分2【单选题】价值的本质是( )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我的答案:D得分:0.4分3【单选题】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我的答案:A得分:0.4分4【单选题】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我的答案:D得分:0.4分5【单选题】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我的答案:D得分:0.4分6【单选题】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我的答案:B得分:0.0分7【单选题】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我的答案:D得分:0.0分8【单选题】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因此(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我的答案:A得分:0.4分9【单选题】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0【单选题】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1【单选题】剩余价值来源于(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2【单选题】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3【单选题】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4【单选题】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5【单选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6【单选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7【单选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8【单选题】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B、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9【单选题】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我的答案:B得分:0.0分20【单选题】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我的答案:A得分:0.4分21【单选题】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我的答案:A得分:0.4分22【单选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经济依据是( )A、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B、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C、生产要素都创造了价值D、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可以参与分配我的答案:B得分:0.4分23【单选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B、生产使用价值或商品C、生产价值D、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供资本家使用我的答案:D得分:0.0分24【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我的答案:D得分:0.4分25【单选题】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我的答案:B得分:0.4分26【单选题】利润本质上是( )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我的答案:D得分:0.4分27【单选题】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我的答案:B得分:0.4分28【单选题】利润率是(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我的答案:A得分:0.0分29【单选题】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我的答案:A得分:0.4分30【单选题】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 )A、成本价格的产物B、生产价格C、利润D、利息我的答案:C得分:0.4分31【单选题】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 )A、价格竞争为特征的B、资本循环为特征的C、资本周转为特征的D、资本转移为特征的我的答案:D得分:0.4分32【单选题】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出发点是(AA.对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进行研究B.时自然经济进行研究C.对生产力进行研究D.对生产关系进行研究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同—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A.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小B.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慧变大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大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完大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A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堆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遗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6.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将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就是(C)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贷本原始积累D.贷本集中7.商品价值量的多少是由(D)A.商品的供求状祝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8.在竟品经济中,那或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周本主义生产方式9.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便生严商品的( D)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布成的前提条件是(C)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考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贷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私人占有的矛盾12.资本精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寰本13,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予贸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有( A)A.顾客用10 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B.顾客购买1台电视,一周后付款1000元C.顾客用4000元钱购买了1台电脑D.顾客向蛋糕店以98元的价格预订了一个蛋糕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C)A贷本主义基本矛盾B.您本主又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16.下列实物形态的债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17.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B)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歌法18.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C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19,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密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20,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A.刺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AD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的实现形式2.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第四章资本积累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指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2.指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3.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4.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5.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6.由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7.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8.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③3.③4.②5.④6.④7.②8.④9.②10.①11.②12.②13.①14.③15.①16.②17.①18.③19.④20.③21.①三、多项选择题1.③④2.④⑤3.②④4.②③④⑤5.②③6.①②③④⑤7.①②③⑤8.①④9.①②③④⑤10.②③④⑤11.①③⑤12.①②③④13.①③④⑤14.①②③④⑤15.①②16.③④⑤17.②③18.③⑤19.①②20.②③④⑤21.①②④四、填写题1.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剩余价值3.外延扩大再生产生产要素量的增大内涵扩大再生产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4.提高提高5.可变资本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7.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8.资本家财富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9.生产关系10.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11.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竞争规律12.不变资本可变资本13.劳动力资本五、简答题1.答:(1)资本主义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再生产。
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资资料,此与同时,任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它们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并且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看,与市场经济对应的是A.自然经济 B .商品经济 C .计划经济 D.产品经济2.市场机制的核心是A.价格机制B.竞争机制C.供求机制D.利率机制3..商品是: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D.价值规律起基础性作用5.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A.社会分工B.货币的使用C.机器的出现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6.存在商品经济但未形成市场经济的社会是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D.社会社会主义社会7.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8.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A.社会属性决定的B.价值决定的C.交换价值决定的D.自然属性决定的9.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10.价值的本质是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11.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A.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C.价值D.价格12.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1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14.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是A.商品的二因素B.劳动的二重性C.商品的交换价值D.商品的使用价值15.具体劳动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16.抽象劳动不存在于A.简单商品生产中B.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C.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D.自给自足的产品生产中1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18.商品的二因素是由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19.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A.商品二因素B.劳动二重性C.价值规律理论D.剩余价值理论20.下列各因素中与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的是A.生产条件B.劳动强度C.劳动熟练程度D.生产规模2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为尺度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三篇与第四篇课后题答案第三篇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1. 什么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商品的价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以劳动为中介,具备交换价值的物品。
价值形成的基本要素是劳动时间。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来自劳动时间的支出。
劳动时间包括直接劳动时间和间接劳动时间。
直接劳动时间是指生产商品所需直接投入的劳动时间,而间接劳动时间则是指用于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 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如何产生?剩余价值是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超过其自身维持生活所需的价值的价值量。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在一定时间内被资本家兑现,这段时间内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自身维持生活所需的价值,这部分超过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3. 剩余价值率是如何形成的?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占可变资本的比例。
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剩余价值率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因素:•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人的劳动强度越大,劳动时间相对缩短,剩余价值率相对增加。
•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同样的劳动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剩余价值率相对增加。
•行业竞争度:行业竞争度越大,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尽力降低工人的工资水平,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率。
4. 什么是剩余价值率下降趋势?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是什么?剩余价值率下降趋势是指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剩余价值率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技术进步导致生产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劳动时间相对缩短,从而减少剩余价值的产生。
•资本积累导致剩余价值率下降,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多,需要投入的资本也相应增加,而剩余价值的增加不足以抵消这种增加。
剩余价值率下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是矛盾的。
一方面,剩余价值率下降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加深,因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源泉,剩余价值率下降会导致利润率下降,进而影响资本积累。
第四章习题(2011年1月31日修改)(单项选择)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2.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3.“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6.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7.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A.不变资本的产物B.可变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9.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12.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13.资本的周转速度()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14.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物质存在形态不同C.与劳动力的关系不同D.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1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6.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A.改进技术B.价格竞争C.资本转移D.降低成本17.资本主义银行利润应()平均利润A.高于B.低于C.相当于D.无关于平均利润。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A.G—W—GB.W—G—W(正确答案)C.G—W—G’D.W—G—W’答案解析: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2.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A.消费B.获取使用价值C.获取剩余价值(正确答案)D.获取价值答案解析:剩余价值可以认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润,这样更好理解3. 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A.价值上B.使用价值上(正确答案)C.创造价值上D.价值转移上4.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A.必要劳动时间(正确答案)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剩余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5.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资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正确答案)C.资本在生产使用价值中的作用不同D.资本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不同6. 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划分,机器、厂房是()A.可变资本B.不变资本(正确答案)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答案解析:机器厂房属于生产资料,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不变资本7.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A.雇用工人的必要劳动B.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正确答案)C.雇用工人的私人劳动D.雇用工人的社会劳动8. 在雇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生产的剩余价值是()A.绝对剩余价值(正确答案)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垄断剩余价值9. 雇用工人的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A.生理因素B.社会道德因素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正确答案)D.必要劳动时间10.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B.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正确答案)C.部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D.个别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11.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正确答案)D.平均剩余价值12.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正确答案)C.劳动的价值的转化形式D.劳动的价格的转化形式答案解析:工资就是用来支付工人们的劳动,也就是劳动力13.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A.名义工资一般呈下降趋势B.名义工资一般呈增加趋势(正确答案)C.实际工资一般呈下降趋势D.实际工资一般呈增加趋势答案解析:名义上工资增加,实际上工资有时降有时增14. 社会再生产就其规模来讲,可以分为()A.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B.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正确答案)C.外延再生产和内涵再生产D.粗放再生产和集约再生产15.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A.资本积累(正确答案)B.资本集中C.资本积聚D.资本垄断16.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价值B.剩余价值(正确答案)C.使用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17.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资本积累(正确答案)B.资本集中C.资本积聚D.资本垄断18. 从物质形态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做()A.资本的技术构成(正确答案)B.资本的价值构成C.资本的有机构成D.资本的物质构成19. 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称做()A.资本的技术构成B.资本的价值构成(正确答案)C.资本的有机构成D.资本的物质构成20. 资本有机构成表示为()A. m:vB. c:v(正确答案)C. v:cD. v:m21.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A.随着资产积累而出现的生产技术进步B.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两极分化(正确答案)C.资本积累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D.资本积累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缓和二、多项选择题1. 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是()A.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选题1.价值规律是()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D.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答案:B解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
2.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B.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D.它包括历史跟道德因素.答案:D解析:劳动力作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价值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和习惯的制约。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答案:C解析: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剩余劳动时间答案:A解析: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答案:D解析: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6.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工人的()A.具体劳动B.必要劳动C.个别劳动D.剩余劳动答案:D解析: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B.三权分立制度C.国家制度D.选举制度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1.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当前的金融海啸的根本原因。
(这个好长。
截取吧)1)、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马克思曾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日益扩大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08年金融海啸,正是这对矛盾激化到极端激烈的结果。
在生产领域,发达的美国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造成了美国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达,结果是生产严重过剩。
房地产业的过度供给正是生产过剩的典型表现。
而在消费领域,美国民众的需求早已不能适应过剩的生产,即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寻求与生产相适应的消费需求以保证资本周转得以持续,一方面,美国将其金融体系运行模式和经济思想推广到全球,将全球市场纳入本国资本周转的循环之中;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者引导民众透支未来,以他们未来的劳动力作抵押,来换取资本家的物质产品,这也使美国进入“负债经济时代”。
民众未来的需求看似是可以无限透支的,只要在金融市场里操控模型,资本家们就不必再担心民众的有效需求难以适应过剩的生产,因为当下需求的不足完全可以用未来的需求弥补,这样资本家们又可以高枕无忧地继续他们对民众的榨取。
但事实上,金融杠杆为资本家提供的并不是永远榨取剩余价值的方式,而是效率高于其他方式几十倍的榨取方式,金融市场在给资本家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在短短几年内将民众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的消费需求榨取一空。
所以看似可以无限透支的民众的未来需求也在资本家疯狂追逐利润的榨取中消耗殆尽,有效需求更加难以满足极度过剩的生产,被掩盖了的矛盾此时表现的更为激烈,且再也找不到其他方式来刺激需求,危机的爆发也已在所难免。
马克思曾预言,资本主义经济总是呈现周期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爆发,每次爆发过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生产会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进入萧条期,萧条期过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复苏期,进而达到高涨,最终会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每个周期都不是以往周期的简单重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不断加深,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尖锐化的表现。
第四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A.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 )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 (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3.商品经济是:()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5.市场经济是:()A.和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C.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 ( )D.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一种经济形式 ( )6.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A.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 )B.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7.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 )8.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括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是:()A.劳动商品的出现 ( )B.雇佣劳动的存在 (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 ( )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9.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 ( )B.创造剩余价值 ( )C.创造必要价值 ( )D.创造使用价值(√)10.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A.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对立 (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 )C.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 ( )D.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11.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A.价值构成的 ( )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C.资本构成的 ( )D.货币构成的 ( )12.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对矛盾解决有赖于:()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 )B.货币的出现并充交换媒体(√)C.商品的出现 ( )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 )13.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他们:()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16.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 ( )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 ( )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在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本套单元测试共 26 题,共 32 分【题型:单选】【分数:1分】[1]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题型:单选】【分数:1分】[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 享乐主义B 拜金主义C 利己主义D 自由、平等与博爱【题型:单选】【分数:1分】[3]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C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4]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A 议会制B 君主立宪制C 民主共和制D 普选制【题型:单选】【分数:1分】[5]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B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C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D 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题型:单选】【分数:1分】[6] 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A 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B 剩余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C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D 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7] 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 它由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决定B 它由其使用价值决定C 它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D 它包含习惯和法律因素【题型:单选】【分数:1分】[8] 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A 利己主义B 拜金主义C 自由主义D 享乐主义【题型:单选】【分数:1分】[9] 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商品含义的是A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B 具有稀缺性的物品C 为自己而生产的有用物品D 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10] 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封建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题型:单选】【分数:1分】[11]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A 二者成正比B 二者成反比C 二者总按相同比例变化D 二者总按不同比例变化【题型:单选】【分数:1分】[12] 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交换价值D 剩余价值【题型:单选】【分数:1分】[13] 商品交换中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表现为A 价格总是高于价值B 价格总是低于价值C 价格总是等于价值D 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题型:单选】【分数:1分】[14]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A 成正比例关系B 成反比例关系C 按同比例变化D 无直接联系【题型:单选】【分数:1分】[15]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A m:vB v:mC m:(c+V)D (c+v):m【题型:单选】【分数:1分】[16]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A 市场供求关系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个别劳动时间D 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题型:单选】【分数:1分】[17] 在商品赊购赊销中,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职能是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支付手段D 贮藏手段【题型:单选】【分数:1分】[18]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 商品按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B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 劳动力成为商品【题型:单选】【分数:1分】[19]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 价值规律B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C 剩余价值规律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题型:单选】【分数:1分】[20]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A 简单再生产B 扩大再生产C 粗放型再生产D 集约型再生产【题型:多选】【分数:2分】[21] 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正确表述有A 它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 它指的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C 它决定商品的二因素D 它由商品的二因素决定【题型:多选】【分数:2分】[22] 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A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 实行等价交换C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D 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题型:多选】【分数:2分】[23]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有A 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B 促进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平衡C 白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题型:多选】【分数:2分】[24]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A I(v+m)=IIcB I(c+v+m)=I(c+△c)+II(c+△c)C I(v+△v+m/x )=II(c+△c)D II(c+v+m)=I(v+△v+m/x)+II(v+△v+m/x)【题型:多选】【分数:2分】[25]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所需要的基本经济条件有A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B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C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D 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题型:多选】【分数:2分】[26] 资本主义三权分立中的“三权”是指A 财政权B 行政权C 司法权D 立法权。
(马工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四章+习题第四章资本积累一、名词解释题1.外延扩大再生产2.内涵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5.资本积累6.资本有机构成7.资本积聚8.资本集中二、单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①物质资料的再生产②生产关系的再生产③简单再生产④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
①资本②货币③剩余价值④扩大再生产3.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②不就业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③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④由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4.资本积累就是()。
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剩余价值资本化③资本的积聚④资本的集中5.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因是()。
①为了扩大再生产②竞争③价值规律的作用④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6.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
①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②资本家的财富积累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④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7.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是指()。
①劳动者人数太多②劳动者人口相对资本的需要太多③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④人口的增和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8.资本积聚是通过()。
①许多分散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扩大个别资本总额②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③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④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通过剩余价值不断地资本化,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9.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
①个别资本减少②个别资本增大③剩余价值率提高④剩余价值率降低10.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过程,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这个物质条件是()。
①社会化大生产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③生产资料公有制④资本主义灭亡的掘墓人——无产阶级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③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1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①完全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②完全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③首先是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同时也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④首先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属于价值的需要,同时也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13.剩余价值资本化是()①资本积累②资本积聚③资本集中④资本增大1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①资本家的省吃俭用②克扣工人的工资③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④资本家的勤劳节俭15.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情况③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处在高涨阶段时才出现的④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粗放经营阶段出现的16.资本有机构成是()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比例②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④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17.在资本家的全部资本C:V中,C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是()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②资本有机构成降低③资本技术构成提高④资本技术构成降低18.资本积累是通过()①许多分散资本合并成大资本,扩大个别资本总额②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③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通过剩余价值不断地资本化,扩大个别资本规模④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19.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源是()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②工人生儿育女太多③人口增长的无政府状态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20.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
第四章测试已完成本次成绩:82.41【单选题】商品是(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我的答案:B得分:0.4分2【单选题】价值的本质是( )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我的答案:D得分:0.4分3【单选题】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我的答案:A得分:0.4分4【单选题】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我的答案:D得分:0.4分5【单选题】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我的答案:D得分:0.4分6【单选题】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我的答案:B得分:0.0分7【单选题】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我的答案:D得分:0.0分8【单选题】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因此(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我的答案:A得分:0.4分9【单选题】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0【单选题】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1【单选题】剩余价值来源于(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2【单选题】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3【单选题】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4【单选题】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5【单选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6【单选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7【单选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8【单选题】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B、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9【单选题】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我的答案:B得分:0.0分20【单选题】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我的答案:A得分:0.4分21【单选题】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我的答案:A得分:0.4分22【单选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经济依据是( )A、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B、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C、生产要素都创造了价值D、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可以参与分配我的答案:B得分:0.4分23【单选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B、生产使用价值或商品C、生产价值D、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供资本家使用我的答案:D得分:0.0分24【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我的答案:D得分:0.4分25【单选题】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我的答案:B得分:0.4分26【单选题】利润本质上是( )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我的答案:D得分:0.4分27【单选题】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我的答案:B得分:0.4分28【单选题】利润率是(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我的答案:A得分:0.0分29【单选题】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我的答案:A得分:0.4分30【单选题】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 )A、成本价格的产物B、生产价格C、利润D、利息我的答案:C得分:0.4分31【单选题】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 )A、价格竞争为特征的B、资本循环为特征的C、资本周转为特征的D、资本转移为特征的我的答案:D得分:0.4分32【单选题】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 )。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辨析题1、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错误。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然劳动时间决定的。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价值量是不变。
2、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没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正确。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构成了商品。
因此,对人有用即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就不具有价值,也不是商品。
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正确。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不是金银。
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金银具有一般商品无法比拟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损害,宜于长期保存;硬度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逐渐稳定在一种商品,即货币上。
4、相对m是超额m产生的前提错误。
⑴相对m的概念⑵超额m的概念⑶由于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m,使得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实现了相对m的生产,可见,相对m是超额m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前提。
5、全体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只有少数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错误。
(1)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虽然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全体资本家都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只有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6、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错误。
⑴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m生产中作用不同划分的⑵划分的内容不同,C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因只包括劳动资料,V单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⑶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揭示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而后者的划分是为了揭示m的真正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选择题第四课一、单选题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独立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D.劳动力成为产品2、商品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A.价值 B.生使用价值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价值B.价格C.交换价值D.使用价值4、具体劳动()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B.反映社会生产关系C.是劳动的社会责任D.创造剩余价值5、商品生产者要获得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A.成反比B. 成正比C.不成比例D.反向变化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B.价值和使用价值C.价值和交换价值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8、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流通手段C.价值的表现形式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9、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A.支付手段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C.价值尺度职能D.价格标准职能10、价值规律是()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D.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A.商品价格同价值相等B.商品价值同价格相等C.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D.商品价值围绕价格波动1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B.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产品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的过程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统一C.劳动过程和创新价值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14、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B.价值增值过程C.价值形成过程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1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是()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6、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A.可变资本B.不变资本C.流通资本D.流动资本17、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剩余价值B.资本积累C.可变资本D.剩余劳动18、资本的价值构成是()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D.生产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19、G-W…P…W/…G/是()A.生产资本循环公式B.商品资本循环公式C.货币资本循环公式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A.长期萧条B.生产过剩C.商品短缺D.持续高涨22、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对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
”这主要是因为无论谁穿()A.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C.上衣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A.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引起的B.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C.商品价格和价值之间量的不一致引起的D.社会总产品两大部类比例失衡引起的3.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小B.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大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大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大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6.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将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就是()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原始积累D.资本集中7.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每次投资的剩余价值率为150%,该资本家每次投资的利润为()A.20万元B.25万元C.30万元D.35万元8.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9.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12.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3.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有(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B.顾客购买1台电视,一周后付款1000元C.顾客用4000元钱购买了1台电脑D.顾客向蛋糕店以98元的价格预订了一个蛋糕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5.在英国,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政府曾经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
第四章资本积累一、名词解释题1.外延扩大再生产2.内涵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5.资本积累6.资本有机构成7.资本积聚8.资本集中二、单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①物质资料的再生产②生产关系的再生产③简单再生产④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
①资本②货币③剩余价值④扩大再生产3.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②不就业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③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④由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4.资本积累就是()。
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剩余价值资本化③资本的积聚④资本的集中5.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因是()。
①为了扩大再生产②竞争③价值规律的作用④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6.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
①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②资本家的财富积累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④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7.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是指()。
①劳动者人数太多②劳动者人口相对资本的需要太多③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④人口的增和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8.资本积聚是通过()。
①许多分散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扩大个别资本总额②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③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④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通过剩余价值不断地资本化,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9.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
①个别资本减少②个别资本增大③剩余价值率提高④剩余价值率降低10.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过程,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这个物质条件是()。
①社会化大生产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③生产资料公有制④资本主义灭亡的掘墓人——无产阶级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③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1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①完全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②完全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③首先是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同时也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④首先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属于价值的需要,同时也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13.剩余价值资本化是()①资本积累②资本积聚③资本集中④资本增大1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①资本家的省吃俭用②克扣工人的工资③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④资本家的勤劳节俭15.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情况③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处在高涨阶段时才出现的④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粗放经营阶段出现的16.资本有机构成是()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比例②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④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17.在资本家的全部资本C:V中,C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是()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②资本有机构成降低③资本技术构成提高④资本技术构成降低18.资本积累是通过()①许多分散资本合并成大资本,扩大个别资本总额②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③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通过剩余价值不断地资本化,扩大个别资本规模④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19.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源是()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②工人生儿育女太多③人口增长的无政府状态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20.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
①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②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
①资产阶级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同时增长②剥夺者被剥夺③资本家借助于暴力,积聚货币财富和剥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三、多项选择题1.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包括()①简单再生产②扩大再生产③物质资料再生产④劳动力再生产⑤外延的扩大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的形式是()。
①物质资料再生产②生产关系再生产③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④内涵的扩大再生产⑤外延的扩大再生产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由()决定的。
①价值规律②剩余价值规律③供求规律性④竞争规律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4.资本集中()①能够增大社会资本②能够增大个别资本③能够使资本所有权发生变化④加速了资本积聚⑤是已存在的众多资本的合并5.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是()。
①资本积累②资本积聚③资本集中④资本原始积累⑤机器设备的大量积累6.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可以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即()。
①追加资本一开始便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②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源泉③资本家是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再来购买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④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⑤资本积累是剥削工人的结果,又是加强剥削工人的手段7.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是()。
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③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④资本有机构成高低⑤预付资本量的大小8.资本集中的主要方式是()。
①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②资本积累③资本积聚④组织股份公司⑤提高剥削程度9.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区别是()。
①资本积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②资本集中不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③资本积聚能够增大社会资本④资本集中不能增大社会资本⑤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10.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①两者不可同时进行②两者可以同时进行③相互促进,相互加强④能使个别资本增大⑤都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11.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主要是()。
①流动的形式②固定的形式③潜在的形式④现实的形式⑤停滞的形式1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①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②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出发点③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④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的延续和发展⑤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的简单相加13.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①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②资本主义再生产是为了社会的进步③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作创造的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⑤资本主义再生产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14.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有()①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②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③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④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⑤预付资本量的大小15.资本的有机构成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①资本的技术构成②资本的价值构成③不变资本的构成④可变资本的构成⑤生产资本的构成1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①单个资本增大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⑤平均利润率的下降17.单个资本增大的两个途径是()①资本积累②资本积聚③资本集中④资本原始积累⑤机器设备的大量积累18.促使资本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是()。
①资本积累②资本积聚③资本主义竞争④资本主义垄断⑤资本主义信用19.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因为相对过程人口()。
①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②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③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④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就业问题⑤有利于提高资本主义人口素质20.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力供应量绝对增加的原因是()。
①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②大量的女工和童工加入雇佣劳动的队伍③大量农民破产,成为劳动力出卖者④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雇佣工人⑤一些破产的中小企业的资本家进入劳动力市场21.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失业和半失业人口的经常存在并且在增加②工人实际工资有时出现下降③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一直趋于下降④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⑤所有工人的生活都生况愈下四、填空题1.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它的价值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构成的。
2.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角度,可以看出,资本不仅是带来____________的价值,而且它来源于____________。
3.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形式,一种叫____________,表现为____________;另一种叫____________,表现为____________。
4.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本家在竞争中不断采用新技术,资本的技术构成趋向于____________,资本有机构成也呈现出明显__________________的趋势。
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_______________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日益下降。
6.产业后备军不仅是____________的产物,也是____________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7.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8.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
9.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________________再生产的统一。
10.______________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源泉。
11.资本家之所以进行资本积累,首先是由_____________决定的,其次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1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全部资本中,___________所占比重日益增加,而_____________所占比重则日益减少。
13.相对过剩人口,是指______________的供应量超过了_____________对它的需要量。
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所看不到的哪些重要特点?3.个别资本扩大的两种形式及其关系是什么?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5.简述资本的有机构成。
6.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7.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是什么?8.简述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六.计算题1.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资料:1958年制造业工人工资占本行业国民收入份额为35%,从1958年到1970年,该行业工人工资增长了85%。
国民收入增长了112%,试计算:①1970年工人工资占本行业国民收入份额为多少?②1970年该行业剥削率为多少?2.某资本家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有机构成(C:V)为9:1,工人平均周工资为50美元,这周按19:1有机构成追加资本4万美元,原来资本进行更新使有机构成也提高为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