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考种
- 格式:doc
- 大小:52.01 KB
- 文档页数:4
小麦品种比较试验作者:王振学王钦秋来源:《科学种养》2011年第04期目前市场上小麦品种较多,经销商为了利益最大化,极力推销对农民来说比较生疏的小麦品种,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因品种选择不当,出现减产现象屡见不鲜。
为帮助农民朋友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确保小麦丰收,2009年我站对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试验安排在我市的郭里镇独山村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开阔,土质为褐土,有良好的耕作基础,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全氮含量0.08%,碱解氮110毫克/千克,速效磷27毫克/千克,速效钾93毫克/千克,小麦全生育期排灌方便。
前茬作物为玉米。
供试小麦品种:泰农18、济麦12、汶农6和临麦4。
试验方法:本试验自东向西设置12个小区,每小区长40米、宽2.5米,面积100平方米。
玉米收获后按常规量施肥然后深耕,耕深20~22厘米,小区规划好后,在10月10日播种。
各品种随机排列,播种量为泰农18号9千克、汶农6号8.5千克、临麦4号9.5千克、济麦22号7.5千克。
播前为了预防小麦根腐病、黑穗病的为害,用2.5%咯菌腈种衣剂拌种,每亩用量7毫升。
二、田间管理1. 冬前管理。
出苗后及查苗补苗,确保苗全、苗匀,杜绝10厘米宽以上的缺苗断垄。
在小麦3~4片叶期,日均温度10℃以上时,及时防除田间杂草。
在小雪节前后,酌情浇足越冬水,一般在“日消夜冻”时进行,灌水后适时划锄松土,破除土壤板结,以利于增温保墒。
2. 春季管理。
冬前未进行除草或春季杂草较多的麦田,在小麦返青期间日均气温10℃以上时,进行化学除草。
常用除草剂有苯磺隆等。
返青后拔节前,为防止小麦徒长造成倒伏,对叶面均匀喷施壮丰安,每亩用量30~40毫升,以抑制底部节间伸长,控旺防倒。
拔节后期进行春季追肥,每亩施46%尿素14~17.5千克、50%氯化钾12.5~15千克,结合追肥,酌情浇返青水。
还要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
小麦测产及农艺性状调查测定姓名:班级:农学11-3 学号:1.目的意思1.1了解小麦生长发育的特性。
1.2学习和掌握小麦测产的方法。
1.3学习和掌握小麦农艺性状调查测定的方法技术。
2.实验材料及用具2.1实验材料:每小区选取1m2长势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小麦植株,一共选取4个1m2。
2.2实验用具:纸袋、纱网、剪刀、卷尺、天平、铅笔等。
3实验内容3.1小麦的栽培技术3.1.1整地:要精细整地,做到上虚下实,无大颗粒。
3.1.2施肥:底肥要注意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并适当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
一般亩施磷酸二胺20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6-10公斤。
追肥在不缺肥的情况下可尽量少施或不施,如必需施用则日期应尽量提前,一般可在2月上、中旬亩追尿素5公斤左右。
3.1.3浇水:生育期间要尽量满足对水分的要求。
一般要浇好四水: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麦黄水。
3.1.4播期播量:最适播期为10月底到11月上旬。
3.1.5化控措施:在拔节前每亩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克,可降杆壮苗。
3.1.6防治病虫害:抽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正常防治即可。
要注意防治蚜虫,特别是穗蚜,需连片及时彻底防治。
3.2计算内容3.2.1播种-拔节历时、拔节-开花历时、开花-成熟历时、全生育期;3.2.2单株分蘖力、单株成穗数;3.2.3有效穗、小穗数(结实小穗和不实小穗)、穗粒数、千粒重、亩产量;3.2.4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3.2.5农艺性状:株高、穗长、节间长(从上而下分节测量)3.2.6叶姿:旗叶着生高度、旗叶与倒二叶间距、倒二叶与倒三叶间距。
3.2.7着粒密度(grain cm 1) = 穗粒数/穗长(cm)。
3.3方法与步骤3.3.1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小麦播种、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开花、灌浆和成熟期的各时期。
3.3.2苗情调查在小麦2叶1心时框定1×1 m2,定点调查基本苗和最高苗(12月22日左右)。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
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而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
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匐匍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3)半匍匐(5)直立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项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第一节国家小麦品种试验记载标准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
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
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级),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匍匐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
(3)半匍匐。
(5)直立。
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1)纺锤型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小麦育种选择和记载所包括的项(性状)小麦育种工作有轻重缓急之分,育种人不是每天都忙得贼死,更不是有多辛苦!大多时候,育种人还是很清闲、很舒坦的。
我形容小麦育种人工作的形式就是:“紧车工慢钳工,溜溜达达是育种”。
原本的话是:“紧车工慢钳工,溜溜达达是电工”。
对!我们和电工差不多。
当然,育种也不能总是溜溜达达的闲在,而忙的时候虽然不多,但也要“玩命”才行、或是肯“玩命”才行啊!最近几天,有同行朋友问我小麦育种选择的项目都有哪些?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想到了我的一篇博文。
在2010年7月,我写了博文《去漯河考种,打最后一个“勾”》。
博文的意思是说,北京这边的脱粒考种结束了,我该去河南漯河考种了。
将此次的考种说成是“去打最后一个‘勾’”的意思是说,我们在此前已经做过了一些选择工作,已经对一些表现好的、有希望的材料进行了打“√”,但最终材料行不行还要看考种这一关的最好打“√”。
材料田间表现我们都看过了,有了印象、也做了必要的记载,唯独籽粒表现我们尚不知道,这就是室内考种工作该干的事儿了。
现在我们的室内考种已经变的非常简单和省事儿了——把好的小麦籽粒留下叫做中选;把(包括太小、太瘪,黑胚、病残粒多等)不好的小麦籽粒扔掉叫做室内的淘汰;并把中选的籽粒性状逐一的进行评价与描述,包括籽粒的大小、籽粒的颜色、籽粒的饱满度、籽粒的硬度和综合商品性等。
这些描述一般我们用数字表示,可分三六九级。
一般把距目标近的定为最小的级别,如1级比2级好;3-比3 好等;最后,对于那些种子数量大的产量比较类,还可以做一下千粒重和容重的测定。
那么,在这次考种之前我们又都做了哪些与选择有关的工作呢?虽然育种讲究经常下地,但也不是每次下地都有具体的选择工作或具体的观察,大多时候还是熟悉材料、增加印象,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另外,提倡经常下地,也是为了熟悉材料在田间的分布,等到忙了不因为找不到某一个材料而浪费时间、破坏心情;更值得一说的是,我们熟悉了田间材料和种植位置以后,可以减少弄错田间行号错误事情的发生!而这种田间行号的错误,我认为是最要命的!它往往都是将材料的背景、记载、利用等给“张冠李戴”了,甚至这些是无法弥补和纠正的!所以,好的育种家或您想要成为好的育种家,就是经常下地和经常下地!不想下地,或下地几分钟后就想要跑的人,您肯定不是好的育种家,也根本成为不了好的育种家。
小麦考种指标及方法一、引言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处于全国农业生产的前列。
而小麦的品种选择和考种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麦考种指标及方法,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二、小麦考种指标1. 品质指标(1)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是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越高,面筋性能越好,面包口感越佳。
(2)色泽:小麦颖粒应具有金黄色或淡黄色,无发黑、发紫等现象。
(3)筋力值:筋力值是评价面粉加工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2. 抗逆性指标(1)耐旱性:耐旱性好的品种对缺水条件下也能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
(2)抗病性: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有效地减少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产量指标(1)单穗粒数:单穗粒数多的品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千粒重:千粒重越大,意味着每穗中的小麦粒越多,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三、小麦考种方法1. 田间考察法田间考察法是一种直接观察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情况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试验区域:在同一地块内选择不同品种进行比较。
(2)播种: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播种,注意保持土壤湿度和施肥措施。
(3)生长观察:在小麦生长期间,观察其生长状态、病虫害情况、单株穗数等指标,并记录下来。
(4)收获:待小麦成熟后进行收获,记录下每个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指标。
2. 室内测定法室内测定法是通过对小麦籽粒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来评估其品质和性状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样本采集:从田间选取代表性好的小麦籽粒样本,并进行标记。
(2)样本处理:将样本进行干燥、筛分、称重等处理,得到符合要求的样品。
(3)实验测定:通过实验室测定蛋白质含量、色泽、筋力值等指标,并记录下来。
(4)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对各个品种进行比较和评估。
四、小结小麦考种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取合适的品种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品质指标、抗逆性指标和产量指标等。
田间考察法和室内测定法是常用的小麦考种方法。
小麦考种指标及方法一、引言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小麦的种植质量和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供给和农民收益。
因此,科学准确地评估小麦的考种指标,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小麦考种指标及方法,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小麦的种植。
二、小麦考种指标2.1 生育期小麦的生育期主要分为秋季生育期和春季生育期。
其中,秋季生育期一般从9月下旬到11月中旬,春季生育期为3月底到5月初。
生育期的长短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起着重要影响。
2.2 生长胚乳率生长胚乳率是指小麦籽粒中胚乳的增加速率。
胚乳是小麦的食用部分,胚乳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
通过选择具有较高生长胚乳率的品种和优化种植条件,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
2.3 抗逆性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各种逆境的影响,如干旱、病虫害等。
因此,小麦的抗逆性也是考种的一个重要指标。
选择具有较强抗逆性的品种,可以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小麦的稳产能力。
2.4 品质指标小麦的品质直接关系到其加工价值和营养价值。
常见的小麦品质指标包括面筋吸水性、面团发酵性能、蛋白质含量等。
通过选育高品质的小麦品种和优化种植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面筋的质量,增加小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小麦考种方法3.1 实地考察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需要进行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可以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农田环境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为选种提供参考依据。
3.2 试验研究试验研究是评估小麦考种指标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设置试验田地,选取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管理措施进行对比观察,可以得出科学准确的数据和结论,指导农民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和种植方式。
3.3 综合评估综合评估是在考虑多个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小麦选种的方法。
根据小麦的生育期、生长胚乳率、抗逆性和品质指标等综合信息,选择种植适应性较强、生产效益较高的小麦品种。
四、小麦考种的意义4.1 提高产量和质量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估小麦的考种指标和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粮食的需求。
小麦考种系统区域试验记载项目与标准小麦考种系统区域试验记载项目与标准一、小麦考种系统简介概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其背后有众多育种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为了选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高质小麦品种,育种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测量工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小麦考种,而为了更加方便考种人员开展工作,现代农业中,往往是采用专业的小麦考种系统来测量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
过去采用人工开展考种工作,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数据测量上面,有时候为了确保小麦试验示范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资料的完整性,往往还需要进行大量重复的试验,以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再加上工作量一增加,考种的周期又必须要延长,因此育种的周期往往得不到保障。
但是应用小麦考种系统这种仪器法来开展考种工作之后,不仅获取小麦考种数据快而准,而且可以有效环节考种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大大缩短了育种的周期,保证了农业播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托普云农小麦考种系统帮助考种人员严格把关考种工作,通过科学化的分析调查技术来获得准确的试验结果,既提高了当前小麦考种工作的技术含量,又准确的删选出了适合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今后的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小麦种植的品质。
小麦考种系统对于小麦作物的产量提高和栽培管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它的帮助下,小麦种植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持续不断的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小麦粉制品,既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满足了现代人群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托普云农小麦考种系统可以测量水稻、小麦、油菜、大豆等作物种子,采用高精度称重传感器及高分辨率摄像头拍摄被测种子图像,在获取种子重量的同时,计算出被测种子的粒数,根据被测种子粒数和重量,可快速获取种子的千粒重、平均长、宽等信息。
二、小麦考种系统技术参数:1. 种子直径测量范围:1.5-10mm2. 种子数量测量范围:0-500粒3.重量测量误差:±0.01g4. 数量测量误差:±0.5%5. 种子尺寸测量误差:±2%6.工作环境:-20~50℃三、小麦考种系统功能特点:1.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种子图像并进行分析;2.可通过已存储的图片获取种子粒数;3.实现多种不同检测对象的实时检测;4.快速计算出各粒种子长短轴等信息;5.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稻麦田间试验产量预测及室内考种方法一、目的通过收获前田间调查取样和室内考种等,分析测定植株性状,计算割方产量与理论产量,分析测定养分含量,以及进行品质鉴定等。
二、调查时间稻麦收获前进行。
三、调查方法2010年各分场的水稻试验正常是4个处理采集4个样品,加上1个常规大田样品,共5个样品。
1、田间目测:田间观察穗整齐度,选取有代表性的位置,确定为取样点位置。
2、取样:(1)每点准确量取面积1~2㎡,取全株(连根拔)或只取穗头,作为“测产样品”。
(2)如上述样点只取穗头,则需另外在取样点旁边拔取10株(或3~5穴,或30个单茎),作为“全株样品”。
样品穗头一律用袋子套住,捆绑结实,防止损失,各样品务必写好标签,注明分场、大队、田号、处理名称、代表面积、取样面积等!。
3、室内考种:将取回各样点样品分组进行考种。
内容为:测产样品:(1)数测产样品总穗数,并折算出每亩穗数。
(2)在测产样品中随机抽取30个单穗,脱粒数取总粒数,折算出每穗实粒数。
(3)将测产样品脱粒连同抽出的样品一起称籽粒总重,并折算成每亩产量(割方产量)。
割方产量(每亩千克)=样品籽粒总重kg÷取样面积m2×666.7(4)在测产样品中测定千粒重,充分混匀后,称取40g籽粒,计数粒数,计算千粒重。
千粒重(g)=40/粒数×1000(5)样品保存好,供品质分析用。
(6)计算理论产量:理论产量(每亩千克)=(平均每㎡穗数×666.7×平均穗粒数×千粒重g)/1000×1000全株样品:(1)从测产样品中选出10株(或3~5穴,或30个单茎)有代表性的植株,或从取样点旁边拔取10株(或3~5穴,或30个单茎),分别测定主茎高度、第1、2节间长度、穗下茎节长度、穗长、每穗小穗数(有效小穗、无效小穗)、每穗实粒数、瘪粒数、每穗粒重,求出平均数。
(2)将考种后的10株样品,脱粒后分别称取籽粒和秸秆的重量,算出谷草比,70℃烘干并粉碎供养分含量测定用。
小麦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农作物田间试验目前国内尚无规范性文件,为了规范小麦品种产量比较的试验行为,减少试验误差,获取可靠数据,科学分析数据,得出可靠结论,结合自己多年的田间试验的工作经验特提出本规范,以便于和广大同仁交流。
1.适应范围本规范适合于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比较为目的的品种比较试验。
2.试验地选择(TJSD-750-IV土壤紧实度仪)2.1地形地貌宜选川平地或水平梯田,山坡地要求坡度≤5°,无遮阴、无积水、远离村庄。
2.2土壤肥力试验地选择应在试验所在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肥力地块,在前茬作物生长中后期进行预选。
通过对前茬作物的生长势来判断土壤肥力是否均匀一致,是否适合做试验用地。
备用的试验用地在以后的耕作、施肥等作业要尽可能做到均匀一致,符合当地多数生产者的作业习惯。
3.编制田间试验方案(TMJ-I区域面积测量仪)依据试验的目的、试验因素、结合试验地实况,编制试验方案。
试验方案应当包括:试验的目的、参试品种、对照品种、小区面积、播种密度、小区排列方式、试验设计的种类(如:顺序排列、随机排列、正交设计等)、记载标准等。
3.1.试验设计参数参试品种数(含对照)≤15,行距10-25cm,小区间距30cm,区组间距50cm,每小区的行数≥8,5 m2≤小区面积≤15m2。
小区的长或宽必须是行距的整数陪。
小区计产面积即两侧各收割两行后,测量新小区长宽,在此基础上每边的两端各延长半行距长计算计产面积,使之尽可能接近营养面积,使测产结果更接近大田真实产量。
不应用小区面积代替计产面积。
重复次数≥2.选择的对照品种应当是试验区域内的主栽品种,可以设置副对照。
参试品种要求无包衣。
注:小区面积是指种植作物边行长与边行宽的积。
3.2. 种植图根据试验方案和试验地的地理实况画种植图,种植图应标示清楚各小区和各区组的排列顺序,以及试验地的地理方位,便于田间记载和作业查照。
3.3.试验地的规划割方:指把不规则的试验地通过几何方法割去多余部分,变成矩形田的过程称为割方。
小麦田间记载及室内考种项目和标准一、田间记载( 一 ) 物候期 :1.出苗期:全区有 50% 以上植株的幼芽销露出地面时,以月-日表示 , 以下各生育期间记载同此。
2.抽穗期:全区有50% 以上穗部顶端小穗(不连芒)露出剑叶的日期,或棍棒型穗在叶稍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
4.全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1”匍匐“3”半匍匐“5”直立2.株高:从地面起至穗的顶揣,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以下五种。
“1”长芒:芒长40 毫米以上;“2”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4”顶芒:穗顶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5”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4.穗型:分五种。
“1”纺锤型: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2”长方形(柱形): 穗子上、中、下、正面、侧面基本一致。
“3”圆锥形:穗部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4”棍棒形:穗部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5”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端稍小,近似椭圆。
5. 壳色 : 分两种“1”红壳“2”白壳6. 粒色: 分两种“1”红色 ( 包括淡红色 )“2”白色 ( 包括淡黄色 )( 三 ) 生育动态 :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在每小区生长比较均匀一致的地段设立两个固定样区,每样区不小于 1 平方尺,调查记载生育动态。
1.基本苗数:于全苗后三叶期前,在固定样区内数取苗数,折成万/亩表示。
2.最高总茎数:拨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在固定样区内调查,折算成万/亩表示。
3. 有效穗数:成熟前在固定样区内调查,以万/亩表示。
4. 有效分蘖率:亦即成穗率。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OO(四)抗逆性:1.耐寒性:(1)地上部分冻害:分五级,于越冬返青时,每次冻害发生后记载,记明时期及低温情况。
小麦测产及农艺性状调查测定
姓名:班级:农学11-3 学号:
1.目的意思
1.1了解小麦生长发育的特性。
1.2学习和掌握小麦测产的方法。
1.3学习和掌握小麦农艺性状调查测定的方法技术。
2.实验材料及用具
2.1实验材料:每小区选取1m2长势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小麦植株,一共选取4个1m2。
2.2实验用具:纸袋、纱网、剪刀、卷尺、天平、铅笔等。
3实验内容
3.1小麦的栽培技术
3.1.1整地:要精细整地,做到上虚下实,无大颗粒。
3.1.2施肥:底肥要注意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并适当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
一般亩施磷酸二胺20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6-10公斤。
追肥在不缺肥的情况下可尽量少施或不施,如必需施用则日期应尽量提前,一般可在2月上、中旬亩追尿素5公斤左右。
3.1.3浇水:生育期间要尽量满足对水分的要求。
一般要浇好四水: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麦黄水。
3.1.4播期播量:最适播期为10月底到11月上旬。
3.1.5化控措施:在拔节前每亩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克,可降杆壮苗。
3.1.6防治病虫害:抽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正常防治即可。
要注意防治蚜虫,特别是穗蚜,需连片及时彻底防治。
3.2计算内容
3.2.1播种-拔节历时、拔节-开花历时、开花-成熟历时、全生育期;
3.2.2单株分蘖力、单株成穗数;
3.2.3有效穗、小穗数(结实小穗和不实小穗)、穗粒数、千粒重、亩产量;
3.2.4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3.2.5农艺性状:株高、穗长、节间长(从上而下分节测量)
3.2.6叶姿:旗叶着生高度、旗叶与倒二叶间距、倒二叶与倒三叶间距。
3.2.7着粒密度(grain cm 1) = 穗粒数/穗长(cm)。
3.3方法与步骤
3.3.1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
小麦播种、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开花、灌浆和成熟期的各时期。
3.3.2苗情调查
在小麦2叶1心时框定1×1 m2,定点调查基本苗和最高苗(12月22日左右)。
3.3.3生长期病虫害发生调查
记录小麦生长期间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以及防治措施。
3.3.4成熟期有效穗调查
调查一幅小麦有效穗数(5粒以上可算有效穗),测量调查区域面积,计算亩有效穗。
在此次田间取样中,根据田间小麦种植具体情况,分别随机选取3个面积为1m×1m大小的田块进行测定有效穗。
3.3.5穗粒数、千粒重及其他农艺性状调查
在1m×1m大小的田块中连续取样30株,取3次,3次重复:分别调查株高、穗长、节间长、叶片间距(计算叶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将穗子剪下,脱粒,计算穗粒数,晒干后称量,计算千粒重(两个500)粒;将剩余茎干、颖壳、穗轴合在一起,晒干后称重,计算生物产量,将籽粒产量除以生物产量,得到经济系数。
4.数据记录及计算
表一:小麦各生育期记载情况
表二:小麦产量指标以及农艺性状调查表
4.1测得平均基本苗数263、分蘖数315、茎蘖数578、最高苗为581.3,因此
每亩基本苗数=每平方米基本苗数×666.7
=263×666.7=175342.1≈17.5万株/亩
每亩分蘖数=每平方米分蘖数×666.7
=315×666.7=210010.5≈21.0万株/亩
每亩茎蘖数=每平方米茎蘖数×666.7
=578×666.7=385352.6≈38.5万株/亩
每亩最高苗数=每平方米茎蘖数×666.7
=561.3×666.7=374218.71≈37.4万株/亩
4.2小麦常发生的病虫害有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红蜘蛛等。
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关键时期,3月下旬小麦孕穗期是吸浆虫化蛹盛期,此时正是防治吸浆虫的最佳时期。
4.3有效穗数分别为274、276、252,267因此,每平方米的有效穗为267.33
每亩的有效穗数=每平方米的有效穗×666.7m2
=267.33×666.7=178231.1333≈17.82万穗
4.4 小麦经济产量(kg/亩)=(千粒重×穗粒数)/1000/1000×亩有效穗
=(47.59×26.53)/1000/1000×178231.13=225.03 (kg/亩) 小麦生物产量(kg/亩)=(茎干、颖壳、穗轴重+穗粒重)/30/1000×亩有效穗
=(67.89+47.59)/30/1000×178231.13=686.07 (kg/亩)
小麦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225.03/686.07=0.328
着粒密度=穗粒数/穗长=26.53/10.18=2.61
5.结果分析
5.1播种的时候鼠鸟害比较严重,有一半的种子被吃。
第二次补种的时候,种子拌防鼠鸟害的农药,小麦苗基本上都出土了。
5.2小麦苗期,遇到干旱,浇水不及时,这严重影响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
5.2小麦经济产量225.03kg/亩,比较低,可能原因:追肥不及时,病虫害防治不到位,除草不及时,管理不当。
5.3小麦生物产量68
6.07kg/亩,苗期氮肥施用过量,P,K肥过少。
应增加P,K肥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