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_(2)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0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创作的一幅巨大壁画,以其强烈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从巨画的整体构图、色彩运用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格尔尼卡》是一幅巨大的壁画,它长约7.76米,高约3.49米,占据了整面墙壁。
这种大尺寸的画面使得观众完全沉浸在毕加索所创造的世界之中。
画面中央是一只受伤的牛和一匹受伤的马,它们被扭曲和变形的线条包围着,整个画面散发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一种压迫感和不安的感觉,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毕加索对于战争的深沉思考和强烈谴责。
色彩运用也是《格尔尼卡》的一大特点。
整幅画面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没有明亮的颜色,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冷酷和无生命力。
毕加索通过简化形态和色彩的运用,强调对于死亡和痛苦的描绘,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战争的痛心和悲痛。
《格尔尼卡》通过象征手法,传达出一种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和谴责。
画面中牛和马的描绘被认为代表了无辜的受害者和底层劳动者,它们的受伤和死亡象征着无辜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
画面中的其他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如头部被火焰吞噬的人、拿着武器的战士以及崩塌的建筑物等,都代表了战争的毁灭力量和人类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纪念1937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而创作的。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愤怒和悲痛,以及对于无辜人民遭受苦难的深深同情。
这幅作品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艺术创作,更是为了唤起世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警醒。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其独特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象征意义,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内心。
通过这幅作品,毕加索呈现了对于战争的深沉思考和强烈的谴责,也唤起了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于战争的警醒。
《格尔尼卡》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份反战的呼声和对于人类尊严的哀悼。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于1937年所创作的油画作品。
这幅画以西班牙南部小城格尔尼卡的地中海沿岸为背景,反映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发生的一次空袭事件。
本文将针对该画作进行鉴赏。
首先,该画作的构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中部的压垮了的马、左侧被烧毁的建筑和右侧被炸毁的房屋。
这三个部分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线条和形状都非常饱和和强烈。
马的巨大和重量营造出的压迫感和震撼力,突显了时间、空间和存在的崩塌。
同时,三个部分中的每一块被强烈的对比和明暗处理所刻画的,透露出毕加索冷静的洞察力和烈士感。
其次,画面的色彩很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的怒视。
画面主题和利用色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象征性意义上的表达。
“红”代表了人民的热情、心血和民族的热爱,而“蓝”则意味着冷漠、无情和纳粹主义的威胁。
画中素描的不完整性,以及人物的畸形化处理则让画面更加生动逼真,面对荒诞的暴力,更具有令人无法置信的沉重感。
此外,毕加索的画面处理模式也让这幅画作显得非常独特。
他在创作当时,尝试将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新兴的现代表现力相融合。
这幅画作运用扭曲、畸形、简化的线条和形状,将人物呈现得非常笼统,流露出作者对人类丑陋狰狞性格的探究。
这种出人意料的技法,在当时非常引人注目。
总之,《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政治和社会性巨作的高潮之一,反映了西班牙独享的珍贵文化遗产。
这幅画作是一个强烈的批判,以下垂暮的艺术家对于德国的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深感忧虑,希望能够揭示现实的原型,突显出我们时代的丑陋性质。
通过其复杂的结构和突出的象征性,毕加索将其观察和遭遇转化为破碎的世界乱象。
格尔尼卡画作作品赏析《格尔尼卡》画作作品赏析。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著名艺术家毕加索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它描绘了1937年西班牙内战中德国纳粹飞机轰炸巴斯克地区小镇格尔尼卡的场景。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之一。
《格尔尼卡》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震撼人心的图像,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了一幅永恒的艺术经典。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幅作品的构图。
《格尔尼卡》以黑白灰色调为主,画面中央是一头受伤的公牛,它的身体被划分成了几块不同的部分,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分裂。
公牛的身体被刺穿了长矛,鲜血淋漓,表现出了极大的痛苦和绝望。
在公牛的周围,有一些人和动物的形象,它们也都受到了伤害,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恐惧。
整幅画面给人一种深沉的压抑感,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和悲悯之情。
其次,我们来谈谈这幅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格尔尼卡》所描绘的是一场战争的惨状,它呈现出了人类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和痛苦。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反感和悲悯之情,呼吁人们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这幅作品也成为了反战主题艺术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人们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再者,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
《格尔尼卡》采用了立体主义的绘画技法,将不同角度的物体和人物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扭曲的、不真实的效果。
这种绘画风格使得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震撼力,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此外,作品的色调也非常深沉,以黑白灰为主,给人一种沉重和艰难的感觉,与作品所表达的主题相得益彰。
最后,我们来谈谈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格尔尼卡》以其深刻的主题和震撼人心的形象,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之一,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一种反战主题艺术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人们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同时,作品还记录了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件,成为了人们对于战争和苦难的永恒纪念。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饶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课前准备: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
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2、交流:此时的心情?感受?印象深刻的形象?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
(时间:2分钟)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大师作品——《格尔尼卡》(不出示作者及作品名)5、提问:① 谁知道这幅画的作者?题目?(《格尔尼卡》毕加索1881—1973)(注:毕加索,现代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②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恐怖……)小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的感受。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老师也觉得“乱”,有点看不懂。
6、导入新课。
欣赏美术作品,感觉固然重要,但是有时候也要注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对于这幅画,我想大家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幅大师的作品。
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板书:战争之罪)二、自主探究、描述作品(5分钟)1、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课本P36-37,思考问题:⑴《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控诉、愤慨、抗议、同情)⑵ 找一找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看谁找的多?(抱孩子的母亲、举灯的女人、倒地的战士、奔跑的人、呼救的人、马、牛、灯)2、思考: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毕加索是怎样画的?(以“马头”、“牛头”、“人头”为例,从动作表情、象征意义上加以分析)马——仰头嘶鸣、痛苦——代表人民——象征手法,即用一种形象来代表某种事物牛头——面无表情、冷漠、龇牙咧嘴——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抱孩子的母亲——仰天痛哭、悲痛——象征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问题:你哭过么?像这位母亲这样哭过么?谁来表演一下,做个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心情?——极度悲痛)3、学生质疑: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大家对《格尔尼卡》有了进一步了解,那么对于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如构图上、造型上、色彩上、表现手法上等)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5分钟)1、围绕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接下来我们4人小组一起来共同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构图、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2、交流讨论,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介绍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强烈情感的艺术作品,它描绘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空军轰炸巴斯克地区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场景。
这幅作品展示了人类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和破坏,以及对暴力和压迫的强烈谴责。
毕加索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残酷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格尔尼卡》被认为是毕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之一。
它的艺术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元素,展示了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创新和大胆尝试。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同时也是毕加索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呼吁。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深入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毕加索的艺术理念和对于战争的反思,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幅作品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和力量。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苦难和希望的丰碑。
2. 正文2.1 格尔尼卡背景介绍《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纳粹飞机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情景。
这次轰炸是在西班牙内战中进行的,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谴责。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受伤的人们在惊恐和痛苦中呼喊和哭泣,房屋被炸毁,火焰熊熊燃烧,整幅画面充满了恐怖和悲伤的气氛。
毕加索运用了黑白灰三色作为主色调,强调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当时战争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对于战争和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呼吁人们停止战争,珍爱和平。
《格尔尼卡》至今仍然被认为是毕加索最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代表作之一,是对人类战争罪恶的最有力控诉之一。
2.2 毕加索的创作背景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正值西班牙内战期间,这场内战让他深受影响。
赏析《格尔尼卡》赏析《格尔尼卡》“绘画是一项可怕的事业,有人以为画一张画只不过是往画布上涂颜料,实际上,这是比死在角斗场还要艰难的。
” ——毕加索一、作者简介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立体派绘画的旗手,是欧洲现代美术的大师,是本世纪的艺术伟人。
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毕加索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他的艺术影响了各种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但他自己却不局限于某一流派。
他不断创新,从未满足过,终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种艺术形式。
他一生创作的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拼贴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有六万多件。
代表作品有:《亚威农少女》,《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梦》。
毕加索二、创作背景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
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
于是这幅被载入绘画史册的杰作《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格尔尼卡》彩色版三、作品赏析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因战争而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她的身后立着一个恐怖的牛头,牛脸上流露出残忍的狞笑。
根据毕加索曾在其他绘画作品中以牛头表示邪恶的习惯分析,这个牛头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画的中间部分,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张着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西班牙人民,它代表受难的西班牙。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格尔尼卡》是以黑白灰三色为主,画面呈现出一幅悲惨的场景。
整个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从左到右分别是女人、儿童和动物们的悲痛呐喊和死亡景象。
画面中间的部分是典型的毕加索式构图,融合了人、动物和物体等多种形象,呈现出混乱和压抑的氛围。
《格尔尼卡》表达了毕加索对于战争的无尽悲痛和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反思。
他通过画面中的不同形象,展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
女人的尖叫、儿童的哭泣、动物的呐喊,无不传递出无助和恐惧的情绪。
画面中的刺戳和断裂的象征、烧毁的房屋等图像,更进一步强调了毁灭和绝望的主题。
《格尔尼卡》的构图极具创新性和独特性。
毕加索摒弃了传统的透视法和人物比例,将人物和动物的形象进行了部分拆解和再构造,形成了一种扭曲和怪异的效果。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画面更加具有戏剧性和力量感。
破碎的形象象征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和生活的颠覆。
从象征和符号的角度来看,《格尔尼卡》中的很多元素都代表着特定的意义和符号。
握着武器的士兵象征着暴力和控制,象征着战争的始作俑者;哭泣的儿童代表着无辜的受害者;鲜花代表着生命的希望和对和平的渴望等。
毕加索通过这些象征和符号,传达了他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批评和反思。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对于战争的强烈抗议和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反思。
通过形象的变形和图像的破碎,他展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绝望。
他也通过象征和符号来传递他对于和平和人类尊严的热爱和希望。
这幅画作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之一。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格尔尼卡》是一幅以西班牙内战悲剧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也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诞生于1937年,当时的西班牙处于内战的动荡时期,毕加索受到了这场战争的深刻影响,因此创作了这幅反映战争悲惨景象的作品。
《格尔尼卡》以其震撼人心的画面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战争艺术的经典之作。
《格尔尼卡》的画面呈现了一个充满悲伤和凄凉气氛的场景,画中的人物和动物都被描绘成了扭曲变形的状态,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绝望和痛苦。
画面中央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她的眼睛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而她的手向着上天,仿佛在呼唤着神的庇护。
在母亲的下方是一个房屋的残骸,比邻着的是一头流着眼泪的牛和一匹被箭射中的马,它们的痛苦也成为了画面的一部分。
整幅画面中都弥漫着一种凄凉和无助的气氛,这正是毕加索想要表达的战争悲剧的真实写照。
这幅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代表着对战争和暴力的抨击。
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象征着无辜生命在战争中的惨死,而画中的牛和马也代表着生命在战争中的牺牲。
整幅画面中用到的黑白和灰色调,更加突出了画面中的恐怖和绝望,让观者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痛楚。
毕加索用简约的线条和颜色,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力量和情感的作品,而这种力量和情感正是对战争的无声呐喊。
《格尔尼卡》不仅仅是一幅反映战争悲剧的作品,它还是一幅具有政治意义的作品。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明确地表达了他对法西斯主义的憎恨和对战争的反对。
他将整幅画面都布置在黑白和灰色调中,这不仅是为了突出作品中的恐怖和绝望,更是为了象征着法西斯主义的黑暗和残酷。
而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了对法西斯主义的愤怒和憎恨,正是这种力量让《格尔尼卡》成为了对战争的有力控诉,也成为了抗议战争的标志。
除了政治意义外,《格尔尼卡》还有着深刻的艺术意义。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将立体派和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为一体,使得画面既有着对形式的扭曲和变形,又充满着对情感的表达和对现实的描绘。
西方艺术鉴赏~毕加索(二)~格尔尼卡我们再讲讲另外一幅美与丑的作品——《格尔尼卡》这幅画我们上课的时候专门讲过,还讲了两次,今天再来看看。
联合国会客大厅里,挂了一幅《格尔尼卡》的印刷品。
这是一幅巨作3mX8m油画,色彩只有黑白灰,素材是男人女人战士牛马,第一眼看,看不懂格尔尼卡第二眼看,找不到一个完整的部分,人物都是缺胳膊少腿散落在画面里,肢体都是几何形状,画面中间是肢体堆砌出的三角造型,一个侧面脸上长着正面的眼睛的,男人高举双手在嘶喊,一个女人拖着残缺的腿奔向中间,一头牛和一匹马在嘶鸣,地上有一位战士握着断剑的断肢,断剑旁一朵小花悄悄开放…(血腥混乱中的一颗美好种子)抱着孩子向天诅咒的母亲,盗火的手臂和灯泡的眼睛(炸弹)惊恐万状飘在空中的头颅,断壁残垣烽火狼烟!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可是没有多久,希特勒回来了!希特勒年青时候也是一名艺术人,两次被维也纳艺术学院拒绝后,他走上了不归路,最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从欧洲到亚洲,波及无数国家和人民,毕加索的家乡西班牙也没能逃脱此劫,1937.04.28格尔尼卡小镇,男人在劳动,女人在照顾孩子和准备餐饮,忽然,巨大的轰鸣声从远至近,顷刻,地动山摇!无数德国轰炸机略过格尔尼卡…炸弹、燃烧弹从天而降!机关枪弹如雨倾盆!三个小时,温馨的家园,熟悉的亲人,支离破碎,夷为平地!毕加索当时在法国,他听到这个噩耗,悲愤欲绝,作为一个画家,他决定用画笔向侵略者抗争!战争题材前人很多画家创作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德拉克洛瓦…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画面里没有飞机炸弹,一位惨白的母亲抱着孩子,眼睛仿佛两颗泪珠,一横一竖,她的牙齿化作尖利的刺,朝向天空!是什么样的痛苦能让慈爱的母亲嘴里长出利刺?!怀中的孩子耷拉着已经死去,眼睛似乎闭着,又似乎睁到最大…一个艺术家要用艺术呐喊!这就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丑陋、夸张、多角度、多维度、多思想!残暴恐怖痛苦死亡,对战争的表现是极度的“丑化”,黄金比例、曲线柔美、肌肤细腻,这些美的标准被打破了,毕加索用丑画丑,开创了不可逆转的立体派。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反映西班牙内战悲惨场面的巨作,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政治力量和社会影响的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画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发生的悲惨事件,包括无辜平民的惨死和城镇被毁的景象。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深刻表达了他对暴力和战争的强烈谴责,展示了艺术家对人性的深刻关注和社会责任感。
《格尔尼卡》成为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最具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的作品之一,不仅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广泛共鸣和关注,也成为了后世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向世人呈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并反映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格尔尼卡》不仅是一幅具有政治意义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幅令人深思和震撼的作品,引领着人们思考和反思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伤害。
2. 正文2.1 题材背景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描绘西班牙内战中瓦伦西亚的一个小镇被纳粹轰炸时发生的惨剧的油画作品。
这幅作品的题材背景源自于1937年4月26日的格尔尼卡大屠杀,当时纳粹德国的军队在支持法西斯的西班牙国民党的要求下,对该小镇进行了炸弹轰炸,导致数百名无辜平民丧生。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这场惨剧的愤怒和悲伤,同时批判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死亡。
他选择用抽象的方式来描绘这一事件,通过扭曲和变形的形式来突出作品的暴力和悲惨性,使观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视角,让观者反思战争带来的可怕后果,呼吁人们珍惜和平,拒绝战争的暴行。
《格尔尼卡》的题材背景深刻而震撼,使其成为毕加索艺术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2 画面特点描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反映战争惨痛的伟大艺术作品。
在画面的构图中,毕加索运用了典型的立体主义手法,将画面分成了几个明显的区块,使得整幅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几何形状和线条。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它以油画的形式,将西班牙内战中马德里市破坏殆尽的广场“格尔尼卡”所见所感表现出来。
这幅作品呈现出极度纷乱和震荡的场景,刻画出作为西班牙政府中心的广场和周围建筑物在内战中所遭受的严重破坏。
《格尔尼卡》的画面被分为三个部分。
画面左侧呈现出一个拱形的形状,从这个圆形的中心向外,展现出了许多极度扭曲和变形的人体和动物。
这些生物似乎在模糊不清的空间中互相穿插,形成一个距离感和透视感都非常模糊的有机体。
其中有许多被画成了黑白相间的颜色,这些就是当时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在格尔尼卡中的红军。
画面的右侧也是一个拱形的形状,从这个区域中展现出了大量的场景。
其中,一个由两个巨大尸体和一个眼泪流淌的妇女组成的形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这个场景象征着内战带来的痛苦和悲伤,这些痛苦和悲伤是几乎无法表达出来的。
画面的底部呈现出一组几何形,它似乎象征着瓦解的建筑物的被摧毁。
这个场景不是象征性的,而是完全的现实主义。
它向观众展现了广场上所有的建筑物都已被摧毁,一切变成了废墟。
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特别的动态感。
毕加索似乎把一切都添加进画面中。
每个部分都占据着画面的一个区域,但它们之间结合得非常好,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画面。
这幅作品表现出痛苦和不幸,但却从不带有一种伤感或是同情。
虽然它很残酷,但却毫不妥协。
在形式上,《格尔尼卡》是一个完全的现代艺术作品。
毕加索利用了许多艺术风格和技巧,同时又表达出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思考方式。
他坚信,他的作品将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帮助人们理解和面对现实。
正如毕加索所说,“艺术是一种沟通方式,可以使我们看到和听到我们从未看到和听到过的东西。
它可以挑战我们的看法,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唤醒我们的慈悲心。
”总的来说,《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杰作之一,是一幅极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作品。
它表达了战争和人类战争所带来的恐怖和痛苦。
它向社会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战争从未是正确的选择,他的残酷和痛苦会给人类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简介《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创作的著名油画作品,创作于1937年,作品以西班牙内战中发生在巴斯克地区的格尔尼卡镇被纳粹空军轰炸的惨剧为题材。
这幅巨大的油画作品展现了被炸弹摧毁的小镇、哭泣的民众以及受伤的牛和鸽子,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毁灭。
《格尔尼卡》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也被认为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独特的表现主义风格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这幅作品不仅在艺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也成为了反战和和平运动的象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2. 正文2.1 作品内容分析《格尔尼卡》作为毕加索的杰作,内容上反映了1937年西班牙内战中德国空军轰炸格尔尼卡镇的残酷场景。
作品中心描绘了被炸毁的房屋和痛苦的人们,特别是哀嚎着的母亲和她死去的孩子。
画面中还包含了受伤的牛和鸽子,增加了悲惨的氛围。
毕加索运用了黑、白、灰等冷色调,并通过线条简洁而有力的描绘,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画面中心的哀嚎母亲和孩子构成了作品的核心,他们的姿态和表情都充满了绝望和悲伤。
母亲的眼神充满了痛苦和无助,而孩子则显得柔弱而无助。
整幅作品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感觉,毕加索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现方式,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深刻的悲剧元素,引起观者对于战争的深思和反思。
毕加索通过《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呼吁人们停止战争,珍爱和平。
2.2 艺术风格特点分析:在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明显的立体主义风格,通过将人物、动物和建筑拆解重组,呈现出多角度的视觉效果。
这种不同于传统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让人感受到作品中的形式和空间的多样性。
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例如黑白与红色的激烈对比,以及冷暖色调的巧妙搭配,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对比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作品中的主题,也增强了观众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
浅析《格尔尼卡》及其作者毕加索(一)作者简介: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二)作品《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49.3×776.6厘米,索菲亚皇后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是表现战争题材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
画中表现的是1935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
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
毕加索他那潜在的变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曲着,膨胀着,激情在奔腾驰骋,这便是《格尔尼卡》。
作品以强音奏出了悲怆曲,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并使我们感到极端的恐惧。
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
作品充分表现了法西斯暴行的残酷和人民受难的痛苦。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
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
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
(三)图形解构分析(1)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被刺伤的马昂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
(4)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分析
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对现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格尔尼卡》(La Girliecaina),它显然反映了他的技术和练习的特点。
把《格尔尼卡》和毕加索的其他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时,可以发现重大的变化。
毕加索一般会在画作中展现时间不统一性,让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穿梭在不同的时空。
"La Girliecaina" 表达的内容完全不同,作品中多以传统的画面来展示,而并没有出现不同年代的混淆。
从这幅画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毕加索对西班牙文化和艺术的敏锐理解。
画中展现了他深厚的仪式感,也体现了他对历史的影响力和熟悉的西班牙民族音乐的家园的感受。
他特别注重绘画的构图,使用一幅画中的线条和色彩来突出画面的张力和美感。
此外,《格尔尼卡》表现出毕加索深厚的绘画能力,源于他仔细捕捉真实世界,并混合其中深层的社会文化,以创造出独特的绘画创新。
当一张画中将艺术家的审美与社会内涵融合时,画面会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语言特征,也就是毕加索所说的绘画语言。
总而言之,《格尔尼卡》是毕加索西班牙文化的力作,深刻地表达了他对西班牙文化的深刻理解,尤其是他神圣的仪式感。
同时,他也把他对真实世界的捕捉和绘画能力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格尔尼卡作品赏析《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事件为背景创作的一幅画。
整幅画由黑、白与灰色三种色调构成,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与沉闷,好似有一种魔力,让一颗浮躁的心开始平静下来,融入到画的世界中去。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抱着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
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格尔尼卡》形象地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表达了毕加索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无辜人民及伤亡士兵的同情与哀悼。
画是支离破碎,拼凑而成的,十分杂乱。
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是不完整的,但这似乎与狂轰滥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也正因这种扭曲和重组,使人对死亡的恐惧感同身受、悲从中来。
画中有如炼狱般的惨状:哀嚎的丧子之母、遍体鳞伤的妇人、英勇牺牲的士兵、惊惶失措的人畜、着火的房屋、神情淡然的公牛,更加反衬了这一惨状。
这一切都以无声似有声的方式控诉着战争的残暴。
作品以画笔的强音奏出了悲怆曲,时而紧凑,时而舒缓。
人们透过它看到了挖苦与怜悯,悲剧与诙谐,还有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
唯有面对着死亡的人,才能真正明白死亡的恐惧。
我在仔细欣赏了《格尔尼卡》之后,心中也充满了悲伤,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于那个可怕的场景。
也许这就是毕加索能够永垂不朽的神奇魁力。
《格尔尼卡》毕加索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
他要求着一种权力,他有一种“破坏精神”,他渴望解剖有形的世界,他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
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
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
”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
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
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
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
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
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
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
格尔尼卡欣赏评述如下是有关格尔尼卡欣赏评述:1937 年4 月,法西斯空军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惨绝人寰的狂轰乱炸,把这个西班牙古城夷为平地,约有2800多名无辜居民在轰炸中丧生。
闻听这一噩耗的毕加索极为愤怒,在巴黎创作了这幅控诉法西斯暴行,表达对和平向往的反战作品——《格尔尼卡》。
在这幅画上毕加索综合运用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表现手法,把战争带给人们灾难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立体主义风格的反战画作,不比任何一幅写实主义画作逊色。
在画面的最右端,战火烧着了一座房子,一个尖叫的女人仰望着眼前的一切,高举着双手,绝望而无助。
接着,窗口伸出一个惊恐的头来,她手上平举着一盏灯,仿佛是为逃难的人群照明道路,更象征着让战争的罪恶大白于天下。
在她的下方,有逃难的人;有负伤倒在地上仍手握武器想要继续战斗的人……画面的左边一个年轻母亲抱着刚被炸死的孩子,仰天呼号、痛不欲生。
她的头顶是一个扭曲的牛头,眼睛错位、面目狰狞、凶狠无比。
画面中间有一头四肢不断痉挛、痛苦不堪、惊恐万状的马,这匹马嘴被撕裂,脖子痛苦地扭曲成弓形。
按画家的解释,画中的牛代表残暴的法西斯黑暗势力,马代表被战争摧残的格尔尼卡的人民。
画面通过这些扭曲和痛苦的象征性形象,对万恶的战争发出了强烈和震撼人心的抗议。
整幅画色彩单调、黑白分明,就如同战地记者从前线带回来的黑白战地照片一样,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烦躁而惊恐。
这幅画也因特殊的表现效果,而被人们尊称为“抗议地球上所有战争的永恒纪念碑”。
画面上画家运用了多种象征物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关于这一点曾有人问过毕加索,为什么要用这些象征物来表现这个主题呢?毕加索回答说:“我不是超现实主义画家,我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因此不会用更有文学味道,或者更有诗意的弓和箭头来表现战争,美感固然重要,但是要表现战争,我就一定会使用冲锋枪和炸弹。
”所以这幅画充满了画家对祖国人们感同身受的痛苦和同情,更凝聚着对侵略者极端的厌恶和鄙视。
格尔尼卡作品欣赏评述《格尔尼卡:黑白之间的震撼》一提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可真是一幅超级有名的画作。
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是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艺术展览上。
刚站到这幅画前,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乱”。
画面上全是黑、白、灰的色调,没有一点鲜艳的颜色。
各种奇形怪状的人和动物挤在一起,就像一场噩梦突然被定格了一样。
你看画面中间,有一匹受伤的马在仰头嘶鸣。
那匹马的脖子伸得老长,眼睛瞪得大大的,像是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它的嘴巴张得老大,我仿佛都能听到它那凄惨的叫声。
这匹马的身体扭曲得不成样子,感觉就像是被什么巨大的力量给拧成了麻花。
我当时就想,这匹马肯定遭遇了特别可怕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乡下看到一头牛不小心掉进了沟里,那牛挣扎的时候,眼睛里也是这种惊恐和痛苦的神情,不过和这匹马比起来,那头牛的遭遇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再看旁边,有一个举着灯的女人,她的表情充满了绝望。
那灯发出的光也不像是温暖的光,反而有一种冷冷的感觉。
她像是在寻找着什么,又像是在目睹着灾难却无能为力。
在画面的其他地方,还有一些断了的肢体,破碎的东西,整个画面就像是一个被轰炸后的废墟一样。
从这幅画里,我能感受到那种战争的残酷。
毕加索用这种独特的抽象手法,把格尔尼卡这个小镇遭受轰炸后的惨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直接画炸弹,没有画鲜血,但是那种死亡和毁灭的气息却扑面而来。
这可比那些直接画战争场景的画更让人觉得震撼呢。
我在这幅画前站了好久,越看越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就好像我自己也经历了那场灾难一样。
我想这就是伟大艺术作品的魅力吧,它能让你感同身受,即使你没有亲身经历过画里的事情。
现在再想起《格尔尼卡》,还是会被它深深吸引。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讲述者,在黑白的世界里,把战争的恐怖和人们的苦难,讲给每一个观看它的人听。
这可不是一幅简单的画,而是对战争的强烈控诉,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之情。
教学难点:
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课前准备:
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
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
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此时的心情?感受?印象深刻的形象?
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
(时间:2分钟)
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大师作品——《格尔尼卡》(不出示作者及作品名)
5、提问:
① 谁知道这幅画的作者?题目?(《格尔尼卡》毕加索1881—1973)
(注:毕加索,现代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
②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恐怖……)
小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的感受。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老师也觉得“乱”,有点看不懂。
6、导入新课。
欣赏美术作品,感觉固然重要,但是有时候也要注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对于这幅画,我想大家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幅大师的作品。
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板书:战争之罪)
二、自主探究、描述作品(5分钟)
1、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课本P36-37,思考问题:
⑴《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控诉、愤慨、抗议、同情)
⑵ 找一找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看谁找的多?
(抱孩子的母亲、举灯的女人、倒地的战士、奔跑的人、呼救的人、马、牛、灯)
2、思考: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毕加索是怎样画的?
(以“马头”、“牛头”、“人头”为例,从动作表情、象征意义上加以分析)
马——仰头嘶鸣、痛苦——代表人民——象征手法,即用一种形象来代表某种事物
牛头——面无表情、冷漠、龇牙咧嘴——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
抱孩子的母亲——仰天痛哭、悲痛——象征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问题:你哭过么?像这位母亲这样哭过么?谁来表演一下,做个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心情?——极度悲痛)
3、学生质疑:
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大家对《格尔尼卡》有了进一步了解,那么对于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如构图上、造型上、色彩上、表现手法上等)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5分钟)
1、围绕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接下来我们4人小组一起来共同探讨一下: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构图、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
2、交流讨论,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
⑴ 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似乎布“满”了可供我们观赏的内容(感觉到处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
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与“不安”。
⑵ 造型:破碎、变形、夸张——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问题1:画面的形象完整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问题2:画中马头、牛头、人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
⑶ 色彩:黑白灰为主色调——为什么要这样画?——突出恐怖、哀痛的气氛
问题1:为何用黑白处理方法而不是用彩色的?哪种方法更适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⑷ 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夸张、变形、对比
问题1:什么是立体主义?
实例分析“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如:牛头)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3、故事激趣
① 导语:毕加索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不光我们大家喜欢,就连那些德国法西斯们也是爱不释手。
② 讲述小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
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
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③ 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其实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4、再次谈感受。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对于《格尔尼卡》大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果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画,你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还觉得它“乱”吗?
(从中感受到什么?——悲惨、痛苦、死亡、恐惧……)
5、小结:
控拆战争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灾难,《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毕加索采用破碎、夸张、变形、象征性的形象、黑白灰
的色彩、不安的构图、对比度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与抗议,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格尔尼卡事件“发生在1937年,那么1937年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又发生了那些类似格尔尼卡的事件?(7·7卢沟桥事变,12·13南京大屠杀)
四、自主表现,创新体验(10分钟)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请你以“战争之罪”为主题,借鉴《格尔尼卡》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一幅关于控诉战争罪恶、支持和平的画。
要求:不要只表现残酷的一面,也可以把自己的“希望”、“想法”表现在画面上。
1、整理创作思路:
想画什么?怎样去表现?(可在前一幅画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再创作)
2、再次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提供学生创作灵感——机动
3、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业展评,开拓思维。
(3分钟)
1、说一说创作心得(2-3个创意比较好的作品)。
2、评一评:哪一幅画的最有意思?评出“最佳创意奖”。
评价建议:
①
作品是否是否围绕主题,中心突出?
②
作品是否有创意,表现了自己的感受。
③
画面有何优点?你有什么建议?
六、归纳总结,拓展延伸(2分钟)
1、总结: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毕加索作品赏析。
毕加索的作品确实令人费解,但当你了解了他的艺术语言后,你就可以很顺利地进入他的艺术世界,进而得到精神享受。
附:板书设计:
战争之罪
夸张变形象征对比立体主义
参考资料:
附:问题解惑:
问题1:《格尔尼卡》一画现存于何处?(现保存在马德里,索菲娅王后博物馆)
问题2:格尔尼卡小镇现在怎么样了?(现有人口1.5万。
20世纪90年代末,格尔尼卡被国际旅游界纳入地球上自然环境保护得最好、人文景观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间天堂”之列。
)
问题3:现在德国人对他们在格尔尼卡所犯下的罪行是什么样的态度?(德国没有忘记那场悲剧。
1997年时值格尔尼卡被炸60周年之际,德国驻西班牙大使专程前往格尔尼卡,代表总统就德国空军当年轰炸格尔尼卡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