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0.16 KB
- 文档页数:9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领会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豪放派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两首词的意境、主题和风格特点。
3. 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辛弃疾豪放派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词的主题和风格特点,分析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中的意象、典故和风格。
5.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领会豪放派词风的特色。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模仿辛弃疾的词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心得体会和课外阅读分享。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背景和文化底蕴;2.学习并理解辛弃疾的词作;3.学会欣赏和赏析辛弃疾的词作;4.培养学生的词意把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辛弃疾的词作;2.学生能够欣赏辛弃疾的词作;3.学生能够通过词作体会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准备:1.辛弃疾的词作材料;2.辛弃疾的生平介绍;3.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2.教学活动:学生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3.启发探究: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学生自主思考并发表意见;4.欣赏赏析:学生理解后,集体欣赏并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思辨评价: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2.学生可以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写出自己的词。
六、反思:本节课针对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导入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阅读词作,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理解和理解词意的能力。
在启发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欣赏赏析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词作,并通过集体欣赏和赏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思辨评价环节,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促进了学生对辛弃疾的艺术成就的思考和评价。
在教学延伸环节,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并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发展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其词作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辛弃疾词作的特点。
2. 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和寓意。
2.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辛弃疾词两首:《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在宋词史上的地位。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词作特点。
2. 分析词中的典故和寓意。
3. 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三、对比阅读(15分钟)1. 发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作。
2.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词作特点。
3. 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对比阅读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让学生了解了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词作,介绍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2.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
七、词作欣赏(10分钟)1. 播放辛弃疾词作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2. 引导学生关注词作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辛弃疾的词风。
八、写作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以辛弃疾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小令。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辛弃疾的两首词《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词作的激情与豪放,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通过对词中社会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人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包括其生活年代、仕途经历等。
简述辛弃疾在词坛上的贡献和影响。
2.2 《青玉案·元夕》词歌解析解读词的题目“元夕”的含义。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2.3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歌解析解析词题“丙辰中秋”背后的历史背景。
分析词中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3.2 教学难点词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词中复杂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辛弃疾及词的背景。
步骤二:分组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三:分析《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具体内容。
步骤四: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步骤五:总结词人的情感态度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4.2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加深对词艺术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5.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辛弃疾生平、词作特点的掌握情况。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程度。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一:辛弃疾词两首表格《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教学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二、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
三、学生朗读四、重点把握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么?五、具体赏析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天尽的秋意。
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
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辛弃疾词作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和豪放精神。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理解辛弃疾词作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弃疾的词作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辛弃疾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魅力。
4.2 讲解讲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包括其爱国情怀和豪放精神。
分析《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4.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辛弃疾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⑴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去品读
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
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⑶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多媒体辅助法: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
1、自由朗读
2、齐声朗读
3、指名朗读
4、熟读背诵
5、配乐朗诵
6、范读。
【教具准备】CAI课件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
朗诵、范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
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
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
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
呈献愁恨。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
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
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
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
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
英雄流下的眼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
昔日
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
为乌有。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
裕曾在这里寄住。
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
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
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
逃窜。
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
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
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三、知识积累(12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遥岑()远目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
揾()英雄泪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
2、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解释下列词语,领会在词中的意思:
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
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⑵“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⑶“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
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
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⑷气吞万里:
⑸草草:
⑹北顾:
⑺可堪:
⑻风流:
四、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8-91和语
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22-24,并自主完成“整体感知”1-2题。
(8分钟)
1.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
什么异同?
答:
2.辛弃疾这两首词的在主旨和风格上有哪些异同点?
答:
五、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6分钟)
教案(教学过程)
一、分发《辛弃疾词两首》纸质学案。
二、作者简介(内容参见幻灯片2-3)(3分钟)
三、指名朗读、齐声朗读、MP3范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
(早读或课外)
四、精讲并点拨“知识积累”1-3题、“整体感知”1-2题(答案见幻灯片4-8)(10分钟)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齐声朗读、自由背诵课文《辛弃疾词两首》。
二、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8-91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22-24,并自主完成“问题探究”1-6题。
(18分钟)
1.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答:
3.试以《水龙吟》这首词为例,谈谈你对辛弃疾词作刚健雄放这一独特风格的体会。
答:
4.《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答:
5.辛词长于用典。
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
6.“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
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
在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都提到
了“英雄”,它们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
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几例。
答:
三、小组讨论(3分钟)
四、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5分钟)
五、自我创新展示(质疑问难)
①题目(要求就课文提问):
②答案(字数在50-100个之间):
教案(教学过程)
一、指名背诵课文《辛弃疾词两首》。
(2分钟)
二、指导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8-91
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22-24,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问题探究”1-6题。
(18分钟)
三、点拨精讲“问题探究”1-6题(10分钟)(答案见幻灯片9-14)
练案(自主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断鸿hóng水龙吟yín遥岑远目cén玉簪螺髻zān B.拍遍piàn倩何人qiàn鲈鱼堪脍guì季鹰归未wèi C.元嘉jiā永遇乐lè舞榭歌台xiè寻常巷陌mò
D.仓皇huáng佛狸祠cí神鸦社鼓gǔ尚能饭否fǒu
2.下面对词作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鹰------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B.寄奴------刘裕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
作者借英雄人物,表达自己虽年事已老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C.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庆。
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
D.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3.对下面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
呈献愁恨。
B.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
登临楼台的用意。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如果不能买田置屋,建立功业,怕会羞于看见才
气横溢的刘备。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
雄流下的眼泪?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天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
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具体赏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中的人物形象
以及写法。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
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
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答:
6.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
(答案见幻灯片15-16)
教后反思
刘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