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复习整理之内容理解及概括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30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记叙文阅读之概括内容(解析版)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标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考查重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题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命题趋势】 (2)【备考策略】 (2) (2)考点1.对段落内容的归纳 (2)考点2.对层次内容的归纳 (5)考点3.对全文内容的归纳 (7) (9)中考记叙文阅读之内容概括 (9)10【课标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话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和要点进行具体地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考查重点】可以是客观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简答题或填空题;可能是整体概括,也可能是局部概括;可能是概括情节,也可能是补充情节。
【主要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概括)2、作者想起了哪些与“××”有关的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整体概括)3、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
(局部概括)4、根据文章内容,结合示例将情节补充完整。
(局部概括)5、阅读全文,概括“××”的特征。
(整体概括)【命题趋势】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中考语文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概括专题复习一、知识点讲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掌握主要内容,还要掌握中心思想。
分析中心思想是中考记叙文阅读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因为这项内容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在历年中考的记叙文阅读试题中占分比例很大,而且命题者一般又都是围绕阅读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来设计试题。
所以只有把握了文章中心,才能纲举目张,熟练应对。
因此,阅读得分率的高低取决于能否正确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记叙文的中心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的内容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的,是文章的灵魂。
一般讲,概括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方法:1、从分析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文章题目鲜明,扼要地反映了文章的重点,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生命的意义》;有的文章以比喻或象征手法命题,如《白杨礼赞》。
阅读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用心揣摩,分析文章的比喻义或象征义,中心就把握了。
【典型例题解析1】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美】拉凡·斯蒂恩我家住在北达科他州莫特市的一个草原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个小商店,我们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
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类的零活,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
在这期间,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和销售。
在此期间,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那是在圣诞节前,当时我上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
这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进商店,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
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
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
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
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拿起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爸爸下楼走到小男孩身边,望着他那微笑着的眼睛以及脸颊上深陷的两个漂亮酒窝,和蔼地问小男孩想买什么。
记叙文阅读技巧专题一:——提取信息,找准线索概括事件传说有几个盲人摸象,摸到身子的说大象似一堵墙,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而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如一条蛇,大家争论不休。
同学们,大象像什么呢?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像“盲人”一样把局部当成整体,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整体感知文章能避免我们成为这样的盲人,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比较快速地提取文章的信息,把握全文的主旨了。
一、阅读全文,知其大意1、阅读方法:速读全文,并作适当的勾画圈点。
应该特别注意开头、结尾,看文中是否具有概括性的段落,每段的开头或结尾是否有概括或总结性的语句,必要时还应将各个段落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整合。
二、基本题型:考点之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况文章的主要事件2、补充有关情节3、梳理文章的感情变化(或心理变化)过程4、概括情节答题方法: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①文章标题法。
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六要素法(必要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基本格式:(时间/地点)+谁+干什么+结果也就是表述思路: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怎样要求:“谁”即主人公。
“干什么”应是主要事件或各个事件的整合。
“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以能突出人物精神及中心来取舍。
5、补情节,填变化答题方法:1、尽量在原文中找词语。
2、注意变化,所选词语不要重复。
练习:爱的权利马德(1)这座城市有一档叫“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这几天,不断播送着这样一个消息:一个农村小女孩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来这座城市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的父母花尽了所有的钱。
可女孩非但没有好起来的迹象,反而情况越来越糟糕,绝望的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求助电视台,希望能够有好心人帮他们一把。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下面故事的主要内容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
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 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
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
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
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让学生试着概括该故事,要求快、准、短。
可以提高难度,要求学生概括的字数越来越少)—— 1.把握全文结构2.概括文本内容3.概括人物形象4.归纳主旨第一步:筛选1. 圈画①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2. 归类选择②与标题有关的信息3. 概括要点③描写对象及特点④议论抒情句⑤心理、感情变化的词语晶莹的眼泪陈忠实①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九年级语文中考记叙文概括内容专题复习+导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考复习专题——概括内容》导学案学习目标:复习记叙文内容概括的答题方法,准确严谨回答问题。
一、回顾教材,寻找源点册数篇目考点探源七上《皇帝的新装》七下《老山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八上《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九下《变色龙》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一)阅读七上课本《散步》,完成题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结解题思路:(二)阅读八上课本《藤野先生》,完成题目:概括“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有哪几件事?总结解题思路:(三)阅读八下《社戏》,完成题目: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平桥概况___ ______月夜行船赵庄看戏总结解题思路: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一)《走一步,再走一步》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一颗小桃树》问题: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三)《孤独之旅》问题: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时段情节杜小康心理行程最初辍学随父亲前往芦苇荡放鸭②到达放鸭地点①恐惧、孤独放鸭中期③从容、坚强八月的一天清晨④惊喜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1.阅读文章《往事温柔》,回答问题。
(2021年福州质检题)往事温柔管朝涛清晨,天空还没亮,恍惚中被大雨惊醒,我起身坐了一会。
窗外的雨水在腾起的雾气中渐渐小了,转而淅淅沥沥的。
初夏的雨总是这样没完没了,时而冷雨,时而闷雾。
我困意未消,闭上眼睛,半梦半醒的,似乎回到家乡。
记得九岁多的时候,也是这个季,凌晨五点左右,总是在睡梦中被叫醒,因为水稻秧苗在地里疯长,我们全家必须在五到六天里完成所有插种。
乡间的清晨一般是大雨滂沱,我总希望着它一直别停,这样可以拖到八九点出门。
因为那时候蚊子就不会再光顾我们柴火棒一般的腿上了。
乡间不知名的小黑蚊,在这个季节对你的裸露的部分总是毫不留情的,每次从地里回来,腿上被蚊子叮咬后,如黑芝麻撒在一只长条黄面包上一样,密密麻麻的小血包令你奇痒无比。
考向22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梳理例:【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下雨天出门远行沈婧懿①多年以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
②那天下午,他收拾完上路必需的行装,背上吉他,拖着行李箱出门了。
③天在下雨,让原本就显得有些悲壮的远行更添了一份凄凉。
雨不大,缠绵如丝,像是故土对他恳切地挽留,轻轻柔柔飘落在他的头发上,于发梢积出细小的雨珠连成网,将他的薄外套淋得到处是深浅不一的痕迹。
天阴阴的,压下来,世界晦暗。
透过这迷离的雨雾,他恍惚看到路上的行人向他迎面走来,汇成浩荡的人潮,或者说,是他感到自己正孤独地在人潮中逆流而行。
④“我要去哪里?”他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个问题,但他马上清醒过来,他要去赶公交,去火车站,去寻找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多么诱人的字眼,那里春风十里,鲜花遍地,阳光从枝叶间斑驳落下,湖面静若碧玉。
⑤彼时正是十一月,冬寒料峭。
他站在公交车站台上,缩着脖子,手插口袋,望着坑坑洼洼的马路,内心茫然。
雨越下越太,雨珠一串串沿着站台的棚檐滴落下来,形成一片雨帘将他包围在里面。
⑥破旧的公交车终于摇摇晃晃地来了。
门打开的那一刻,他真想扭头回去。
车上乌泱泱地挤满了人,污浊的空气冲出车门,巨浪一般朝他扑面而来,天地间雨的清新与惆怅顿时消失全无。
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在司机不耐烦的催促声中上了车。
⑦车上真挤。
他背着吉他,拖着行李箱硬着头皮使劲往里面挤去,车上的人勉强闪开身为他攒出一条缝。
他艰难地裹挟在乘客当中,动弹不得,在这密不透风的小匣子一般的空间里,各种人身上散出的气味和发动机的汽油味混合在一起闷得他喘不过气来,胃里翻江倒海。
顿时,他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⑧诗和远方连影子都未照见,生活已给了他当头棒喝。
⑨车外,雨还在下。
车窗上的雨越积越多,由细细密密的小颗聚集成大颗,从玻璃窗上艰涩地滚落,像一个人哀怨的泪水。
他看得出了神,觉得这场雨应该下在马孔多①。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考点解读概括主要内容是对新课标规定的“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主要内容”目标的考查,该考点是记叙文阅读中考查频率最高的考点之一,考查考生对记叙文“写了什么人,叙述什么事”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命题形式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根据文意,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4.概括或补全故事情节。
▲解题思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六要素”综合法。
“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用“六要素”综合法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表述: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
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某些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关键词句提炼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3.文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晴”,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文章信息。
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我们可以借助文题来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读懂文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文章内容把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4.段意合并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段落,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
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段落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可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5.去粗取精法。
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一)概括要点: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
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课》。
2.抓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4.六要素概括法,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策:首先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根据文章线索。
(1)线索的特点:①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②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枣核》以“枣核”为线,17年中考以单车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16年中考以爸爸教我读中国诗为线索。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如《孔乙己》。
④以时间为线索:如《老山界》。
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感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散步》《老山界》。
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
(二)概括主题中心思想1.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
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
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2.分析标题,概括中心。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
如《秋天的怀念》、《夏衍的魅力》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
如《背影》、《顶碗少年》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