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季风环流
- 格式:docx
- 大小:22.59 MB
- 文档页数:11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凹凸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2)六个风带⎩⎪⎨⎪⎧⎭⎪⎬⎪⎫B 为低纬信风带D 为中纬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把握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都受中纬西风带把握 终年温存潮湿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把握终年酷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把握终年高温多雨(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气候类型 成因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把握,冬季受西风带把握夏季酷热干燥,冬季温存多雨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把握,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把握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旱季时受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把握,雨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把握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深度思考1.分析下面图示,总结说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答案 (1)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即2个气压带之间为1个风带;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也是相间分布的。
(2)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关于赤道对称分布。
2.有同学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简洁记忆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对不对?为什么?答案 不完全对。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假如就南半球而言则相反。
高三地理教案:《气压带风带整合》教学设计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气压带风带整合复习教案第8 讲气压带、风带【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1. 环流的形成(1) 低纬环流: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o 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
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2)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
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o 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
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附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可以利用示意简图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例1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I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⑴~⑵题。
⑴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A.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⑵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命题意图:本题灵活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各圈层的关系,让学生明确考查的方向。
第8讲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气压带与风带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1.以区域分布图、统计图等形式,考查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以等值线图为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及季风等。
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的命题形式均有呈现,分值4~8分,难度中等。
[梳 理 知 识 体 系][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a 低纬环流圈b 中纬环流圈c 高纬环流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B 为信风带D 为盛行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季节移动规律:①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②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易错提示】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气温高低造成的,属于热力型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气流运动造成的,属于动力型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建立在理想地球(球体、组成物质均一等)基础之上的。
但是,由于地球某某陆分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海洋、陆地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其影响有:①陆地高压(冬季)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冬季风。
②陆地低压(夏季)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夏季风。
气压中心M 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第八讲季风环流读图1和图2,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代表北半球的冬季,判断理由是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气压中心M 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仅存在于海洋之上,如北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低压(冰岛低压)。
(2)图2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判断理由是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气压中心N 是亚洲(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仅存在于海洋之上,如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
(3)图中风向D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A、B、C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5)季风的性质是寒冷干燥,所经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
考向一季风环流及其成因1.(2015·江苏学测41)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季风环流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东部地区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图反映了北半球________(季节)的季风环流。
(2)该季节甲处形成了________(高或低)气压中心,在其控制下多出现________天气。
(3)乙处的风向为________,丙处位于________(风带)。
(4)此季节,图中赤道低压带处于一年中偏________(南或北)的位置,受该气压带影响,丁地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2)高晴朗(或干冷)(3)西北(或偏北)东南信风带(4)南高温多雨解析(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东亚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夏季陆地上气温高,近地面形成低压,而同纬度洋面上气温相对低,近洋面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冬季陆地上气温较低,近地面形成高压,而同纬度洋面上气温相对高,近洋面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北季风,天气阴冷干燥。
据此分析,该图反映的应该是北半球冬季。
(2)甲处位于内陆,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称亚洲高压),气流下沉,不易降水,形成阴冷干燥天气。
(3)乙处此季节吹西北风。
据图可看出丙位于南半球东南信风带控制下。
(4)此季节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偏南,该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上升,降水多,而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刻丁处是夏季,高温多雨。
知识整合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异。
南亚地区的季风环流对北印度洋的季风型大洋环流产生重要影响。
注意两者之间的关联。
考向二季风环流的影响2.(2017·南通模拟)图1为“亚洲某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图2为“三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图1所示季节为________季,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处气候特征与图2所示a、b、c三气候类型中的________比较吻合。
该气候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乙处典型自然植被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丙处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夏盛行海洋吹向陆地的风(东南风、西南风)(2)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拓展延伸东亚与南亚的季风气候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跟踪检测(2016·湖南长沙高一月考)季风指数是指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值越大表示季风现象愈明显,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季风的强弱程度。
下图表示东亚地区近百年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曲线。
读下图,回答1~2题。
1.1890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出现下列现象可能性较大的是()A.南涝北旱B.南旱北涝C.南北皆涝D.南北皆旱2.20世纪末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其原因可能是()A.夏季风减弱B.冬季风减弱C.海陆热力差异减小D.温室效应加剧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季风指数,1890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指数低,说明夏季风势力弱,对北方影响时间短,南方影响时间长,所以最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现象,A对。
第2题,20世纪末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说明冬季风势力弱,其原因可能是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冬季气温不是太低,冷高压势力弱,D对。
冬季风减弱是冬季风指数减小的反映,不是原因,B错;与夏季风减弱无关,A错;海陆热力差异一般不会减小,C错。
3.(2015·江苏学测信息卷)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填表比较甲、乙、丙三地的气候差异。
答案答下列问题。
若此图表示季风环流圈的冬季环流,C、D位于近地面,则代表海洋的是________,季风②的性质是________(暖湿或冷干)。
答案D冷干一、选择题(2015·南京学测模拟)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2.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此时亚欧大陆上近地面受高气压控制,同纬度太平洋上为低气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北风。
第2题,根据气压带分布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推断此时北半球为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A项中气压带北移。
C项为南半球,风向错误。
D项为春秋分前后,无移动。
(2015·江苏学测模拟)读“亚洲某月季风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a、b季风风向、成因的判断,正确的是()A.a为西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a为东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b为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b为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4.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季风影响下温和湿润B.b季风影响下高温干燥C.此时节,我国东部高温多雨D.此时节,我国多受寒潮影响答案 3.D 4.C解析第3题,a为东亚夏季东南风,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为南亚夏季西南风,主要成因是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右偏而形成。
第4题,此时为夏季,受a、b季风影响的地区高温多雨。
(2017·徐州学测二模)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称为向岸风。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离岸风和向岸风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
读图回答5~6题。
5.①②③④中,形成原因与其他3个明显不同的是()A.①B.②C.③D.④6.下列关于图示离岸风和向岸风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全年受①控制,光热充足B.乙地受②控制季节,寒冷干燥C.丙地草木茂盛的季节,③势力强盛D.丁岛东侧降水丰富,与④密切相关答案 5.B 6.D(2015·南通学测模拟)下图为“我国东南某临海地区风向昼夜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该地区大气运动成因及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风向变化的主因是城市热岛效应B.风向变化的主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陆地的气压白天高于夜晚D.陆地天气以晴朗炎热为主8.甲风明显强于乙风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7.B8.B解析第7题,图示现象为热力原因形成的海陆风,即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热力环流。
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晚上陆地气温低于海洋,陆地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第8题,夏季,陆地近地面气温较高,空气垂直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读“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回答9~10题。
9.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10.当P天气系统最强盛时,印度半岛()A.德干高原一年中凉爽的时候B.农田干枯,土地龟裂C.乞拉朋齐降水最多的时候D.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答案9.D10.A解析根据图中所示,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太平洋上形成低压,应为冬季。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印度处于凉季,是一年中最凉爽的时候。
注意印度最干旱的时候是热季(3~5月),此时太阳直射点已经移到北半球,气温回升快,但雨季尚未来临,所以异常干燥。
二、判断题11.(2017·宿迁学测二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
()答案正12.(2015·苏州学测模拟)南亚东北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正三、综合题13.(2017·苏州学测模拟)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若此图是东亚的冬季季风环流侧视图,根据热力环流原理,A、B两地中位于亚欧大陆的是________,东亚的西北风应是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该季风环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③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4.(2015·江苏学测信息卷)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图中A地区)进行相关地理资料的收集,请你帮助完成如下内容。
(1)从风向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冬季盛行________风,夏季盛行________风,季风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四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其中能代表A地区气候特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1)西北东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④15.(2015·徐州学测模拟)下图为“某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甲气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乙气压中心位于太平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时期为北半球的________季。
就气流状况而言,乙地为________。
此季节,甲、乙两地气压差异的形成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2)②处风向为______________;①②两处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
(3)甲、乙两处昼夜温差大的是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冬气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东北风①(3)甲甲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甲地位于大陆内部,比热容较小(或乙地受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乙地位于海洋,比热容较大)(2015·宿迁学测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
读图回答1~2题。
1.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A.①②B.②⑤C.③⑤D.③⑥2.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 1.C 2.D解析第1题,①为东亚冬季风(西北风),②为南亚冬季风(东北风),都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