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 白居易《采莲曲》-实用word文档 (1页)
- 格式:docx
- 大小:15.58 KB
- 文档页数:1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下面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收藏。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
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
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大胆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亲的年代,小姑娘有这个胆是不容易的,过去的三从四德和封建礼法约束人,是现在我们不可想像的.不过话就说回来,江南水乡一直孕育着这些多情而有大胆的儿女.像李清照,等,更具江湖儿女的豪情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拓展:《采莲曲》(作者:王勃)唐诗赏析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作者:唐·王勃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王勃《采莲曲》练习题与思考《采莲曲》是王勃的一首七律,主要内容是描写秋日傍晚在莲池中采莲时的情景。
这首诗用浅近易懂的语言,描写了作者与采莲女在莲花边嬉戏,并对莲花赞美的过程。
诗人通过描写采莲女子容貌艳丽、活泼可爱、体态轻盈等姿态来表达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诗人采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来衬托她和采莲姑娘之间那种纯洁高雅的爱情以及对美好事物孜孜不倦追求这一性格特点。
诗人用丰富而深广难懂的修辞手法,把它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因为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对采莲女真挚美好感情并渴望能和他一同生活下去的真挚情愫。
这首诗语言浅近易懂,但却又充满生活气息。
尤其是其中“两人分坐水面”一句,更成为了整首诗中最有特点、最能体现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一句诗。
我们可以从这位诗人身上感受到他对美好事物追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天性,以及追求美好生活中勇敢乐观、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将诗人对采莲女真诚美好感情并渴望能和他一同生活下去的真挚情愫表达出来的一种美好情感。
请结合《采莲曲》的内容,谈谈你对这样一首古诗词理解的方法。
《采莲曲》以荷花为主要形象,诗人在荷花边嬉戏的过程是怎样的?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王勃如何运用描写法来表现他热爱美丽事物,渴望与自然、自由结合起来的天性及勇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天性,从而将他与采莲姑娘之间那种纯洁高雅的爱情与对美好事物孜孜不倦追求这一性格特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为什么?因为这种表达,给人以一种纯洁高雅、快乐幸福之感。
请结合《采莲曲》诗句谈谈你读后感觉如何?(2)理解诗歌“两人分坐水面”一句所蕴含的哲理。
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七律。
首先,是“两人分坐水面”,说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纯洁的,这种追求和向往,反映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王昌龄的《采莲曲》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湖画面。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采莲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篇一: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6.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7.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一)6.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7.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篇二: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魔方格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精编范文】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
实用word文档(1页)
【精编范文】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紫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1.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2.王诗:欢悦白诗:惊喜。
采莲曲白居易阅读答案翻译赏析一、采莲曲白居易概述《采莲曲》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乐府诗,也是唐代户部尚书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情节生动,描绘了诗人采莲的场景和心情,被誉为“中唐时期最美的乐府之一”。
该诗共分五段,每一段都有相应的曲调,可以演唱。
曲调以明妃曲为主题,因此也称为《明妃曲》。
二、采莲曲白居易原文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思故乡,明月思佳人。
白莲乱舞远,青枫浦上空;自在飞花轻,踏歌御沟中。
三、采莲曲白居易翻译在南塘采莲的秋天,莲花高高地飘过人们的头顶;我低头想着我的故乡,想着我的美人,就像这明月一样思念。
雪白的莲花在远处翩翩起舞,青色的枫叶覆盖在浦口之上;花儿自由自在地飘扬,我在沟中踏着舞步。
四、采莲曲白居易赏析1. 简介《采莲曲》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可以演唱。
它采用活泼的语言和描绘,生动地表现了白居易在采莲时的场景和内心感受,展示了他传统美学的风格和思维方式。
白居易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个人物的真实情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此诗常被人们用来教授古文赏析,其原因是因为其清丽的诗情和活泼、悠扬的乐曲,更能让人深入地去体味其意境。
2. 创作背景白居易的代表之作,无疑是《长恨歌》,这是他描写杨贵妃的一首长篇绝句。
而《采莲曲》则是白居易晚年所作,已脱离了他的帝梦与人生之痛。
此诗是在他的人生较为平静的日子里,乘着秋天的采莲之机,倾诉自己的情感和感悟,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成就。
3. 诗歌分析(1)情感深沉,意象丰富白居易的《采莲曲》是一篇心情颇为激动的作品。
首先诗中呈现的人物采莲,寓意着在易逝的世间中尽情享受鲜艳的事物,结合采莲时音乐、舞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热爱和追求热烈而奔放的个性。
又如,莲花过人头,明月思佳人等充满意象化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情怀以及对未得之爱人的怀念和憧憬。
而对于采花之行,也是诗人人生中抒发的一种情趣状态和认识方式,意味着人类能够以愉悦自由贯穿生命。
采莲曲白居易阅读答案翻译赏析1. 采莲曲白居易阅读答案1.1 题目意义《采莲曲》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所表现的是江南游客到荷塘独具特色的采莲风俗。
本题由此引申出来,要求考生阅读《采莲曲》的文本,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触。
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联系到白居易本人的生平和作品特色,深入分析诗人对荷花、采莲以及江南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1.2 题目难度本题难度适中,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涵和诗人意图。
同时,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从而给出自己的答案和看法。
1.3 答案综述《采莲曲》是一首描写江南美景和游人采莲风俗的优美唐诗。
作者通过精湛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生动展现了荷花美丽的形态,江南人优美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以及采莲者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和理想。
同时,本诗还寓意深远,以荷花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生、理想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文本中可以看出,白居易是一位广泛涉猎、文武两全的诗人,在文学和官场上都有着非常突出的成就。
2. 采莲曲白居易翻译2.1 原诗全文荷叶上露,沾衣欲湿。
何妨吟啸,为尔翁媪。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2 翻译荷叶上的露珠,悄悄地滴下来,弄湿了我的衣襟。
不要紧啊,我轻轻地吟唱着,让你的父母听到。
我的腰带日渐宽松了,但我决不会后悔,因为我为你而英勇奋斗,颓唐了自己的生命。
多年的好友离去黄鹤楼,流芳百世的三月扬州,我一个人驾舟在长江上独行,远处看不到任何人,只有蓝天和大江奔流。
3. 采莲曲白居易赏析3.1 诗歌特色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感,又充满了文学艺术感染力。
他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捕捉到真善美,表现出对人和自然、传统和现代等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采莲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清新淡雅的手法,展现了荷花的自然美和江南人的风韵,同时还表达出了诗人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贪求平静生活的愿望。
荷的专题五首古诗试题及答案—李春友一《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概括蔡连女的形,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3结合诗的内容说出本诗的写作特点4,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3结合诗的内容说出本诗的写作特点:①映衬的手法“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在这两句诗中,采取了映衬的手法描写采莲姑娘们的秀美。
②姑娘们的穿着,“罗裙”,绿的,就像是和那些田田的碧绿的荷叶用一样颜色的丝绸裁出来的,鲜活,灵动,明亮,诱人。
③姑娘们容颜,“芙蓉向脸”,掩映在摇曳多姿、鲜艳欲滴的荷花中,与花儿交相辉映,竞相比美,娇艳,靓丽,活泼,可爱-写出美丽。
这如此美丽的“罗裙”,娇艳的容颜,为隐行荷塘轻易被人发现提供了绝好的隐身迷彩。
为下文设置了个合情合理的原因和条件,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赠荷花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1.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描绘怎样景色2.“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表达作者的感情(主题)3.结合诗的描绘,概括荷花的特点答1. 碧绿的荷叶,由刚刚露出尖尖角,慢慢地卷舒伸展;而粉红的荷花,则由似箭的花苞渐渐地绽开、怒放,它们开合伸卷,出于自然,摇曳多姿,尽态极妍,叶映花红,花衬叶绿,其景其境,美不胜收。
2.即表达诗人对红绿相映地赞叹,也表达他多么希望,花红叶翠,久盛不衰,直到翠减红退,依然光彩照人。
3.结合诗的描绘,概括和化的特点①纯真自然,②互为佐佑、互相辉映,(红绿相映)荷专题、一陆龟蒙《白莲》阅读练习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篇一: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6.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7.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一)6.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7.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篇二: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魔方格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采莲曲王昌龄〔唐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精编范文】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紫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1.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2.王诗:欢悦白诗: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