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之隐中国古代隐文化之典范
- 格式:pdf
- 大小:212.15 KB
- 文档页数:5
[钟嵘评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辨析]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摘要:钟嵘在《诗品》中评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世人对此颇多微词。
陶渊明用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和生活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入仕极深而又出世甚远的人生境界。
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在当时特定时代有一定的进步性和保守性。
他一方面肯定了陶渊明的隐逸风格;另一方面忽略了陶渊明“以隐逸寄出仕”之情怀,实则为另一种形式上对陶渊明人格和诗格狭隘化的理解。
亦或是因为这样一部分原因,钟嵘将陶渊明的诗置于中品。
关键词:钟嵘诗品陶渊明隐逸钟嵘在《诗品》中举陶渊明两句诗“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感叹其诗“风华清靡,岂止为田家语耶!”进而称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对此论断,世人颇多微词。
一、学者对钟嵘评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的争论钟嵘认定陶渊明为隐逸诗人,并非鲜例。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刘勰《文心雕龙》以及后来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等,他们在谈晋宋之际作家时,谈到张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鲍照、刘琨、郭璞、孙绰、汤惠休、谢庄、殷仲文,乃至“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却只字不提陶渊明(《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到陶渊明,但该篇常被认为是伪作,故在此不足取证)。
刘勰、沈约、萧子显等人均不提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绝非属于一时疏忽,而更是出于某种文学观念和批评标准。
在他们眼里,陶潜更多的是以一种隐士身份出现,与其说陶潜有诗名,倒不如说他有隐逸之名,所以只能进“隐逸传”,不能进“文学传”。
然而一直对陶渊明赞赏有加,认定其隐士身份、极力推崇其隐逸风度的萧统在编纂《文选》时却并没有把陶渊明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
《艺文类聚》亦与《文选》选材相似,其卷三十六人部“隐逸类”所录,亦没有陶渊明任何诗作。
由此而知,古人对陶渊明“隐逸”的界定并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陶渊明除了“隐逸”之外,还有其对社会、对现实、对统治者“金刚怒目”的一面。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隐士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
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名。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隐士,希望有所帮助!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隐士 1竹溪六逸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陶弘景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严光东汉隐士严光(生卒年未详),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
东汉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
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
遣使备车,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
刘秀至授谏议大夫,不从,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
中国分代丈学砑蔸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
尹志强摘要:陶渊明是东晋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丈化主要有以下表现:洁身自好,远离官场;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躬耕南野,与民同乐;空怀理想,寄情桃园。
本文试图通过对陶诗的分析,揭示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特点。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隐士文化东晋末年,腐朽的|’J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一些出身庶族寒门的正直知识分子坚持自己高远的理想和志趣,远离污浊的官场,写下了大量寄情田园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恬淡的隐士文化。
所谓隐士文化,就是占代一砦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而采取的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高洁人格的体现。
陶渊明就是这种隐十文化的代表,他的诗歌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中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中的隐士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洁身自好,远离官场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柴桑农村度过了自己的少年和青年时代。
乡村的生活,使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无比的热爱,家庭和儒家的教育及思想影响,又使他渴望建功立业,“大济苍生”。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更为了①《典论》全书已逸,其中《论文》因被《文选》选入而幸存。
本文所引曹丕《论文》资料均出自于《文选》(『梁J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H{版社,1986年版),恕F文不一一作注。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l版,第155页。
⑨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版,第69页。
④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复黾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l页。
⑤李泽厚、刘纲纪:《中困美学史》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第74页。
⑥刘邵生平事迹仅见于《三国志・刘邵传》片语,生卒年及家世均不详。
从中略知,刘邵人约在建安17年开始其政治生涯,正始时期(约为245年)病卒。
中国隐士文化范文首先,什么是隐士?隐士是指主动远离尘嚣,追求自我修养和内心宁静的人。
隐士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国风·邶风·矣矣》中,“矣矣匪车,维矣是怀。
载矣修远,至矣婚媾。
”这里的“修远”被认为是指追求高尚清修的生活,也就是隐士的意境。
隐士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齐、楚、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文化逐渐兴盛起来。
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化名流陶渊明便是一位代表性的隐士。
他追求的是宁静自在的生活,远离世俗的纷扰,倡导田园诗与隐逸思想,提出了“闲情逸致”的理论观点,对后世隐士文化影响深远。
另外,南朝梁代的文人陶渊明与谢灵运以及唐代的杜牧都被后人称为“三大隐士”,他们在政治官场中失意之后,选择了隐居田园,过起了隐居生活。
他们以田园为背景,以自然、朴素、超然的态度对世俗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们的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对后世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隐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隐士追求宁静自在的生活,传达了中国哲学思想中的“虚静无为”、“超然致远”的价值观,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发展。
其次,隐士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隐士将自然作为自己的归宿,注重与自然的融洽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思了人对自然的破坏,呼吁保护环境,追求生态文明。
最后,隐士文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隐士倡导简朴、淡泊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精神。
他们主张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满足,以自己的修养影响他人,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隐士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提供了一个理想生活的样板。
在当今社会,面对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现实生活,我们有必要向隐士文化学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塑造全面发展的个体。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陶渊明:孤标傲世偕谁隐独向田园觅超然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提到“魏晋风度”,古代士人那高旷雅逸的风采的确令人心驰神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带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抑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认识陶渊明,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人,体悟其“清高”之三味。
●作家档案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号: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时代:东晋籍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仕途: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三年(404年),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但是入幕不久,诸多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于是就辞职隐居,后又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同年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便愤然辞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至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作品:著作有《闲情赋》、《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咏荆轲》、《有会而作》、《挽歌诗三首》、《感士不遇赋》、《自祭文》等。
名望: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大辞赋家和大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大伪斯兴。
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陶渊明自身的行为则纯粹出于天真的本性,从无丝毫的伪装或虚饰。
陶渊明彻底看穿了官场的黑暗本质,便决然归隐,决不做暂栖山林而心在魏阙的假隐士。
朱熹说得好:“晋宋间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
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渊明却真个能不要,此其所以高于晋宋人也。
”(《朱子语类》)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与当时的风气背道而驰。
晋代士人多有放诞、纵欲等病态行为。
西晋之初,阮籍、嵇康等名士蔑视礼教的放诞行为是为了抒发内心的苦闷,也是对于黑暗现实的反抗,但后来的士人袭其外表而失其精神,遂流于放荡纵恣,装疯卖傻。
葛洪在《抱朴子》里揭露他们的丑态是:“或亵衣以接人,或裸袒而箕踞。
......宾则入门而呼奴,主则望客而放狗。
”陶渊明生性真率,不修边幅,他有些行为也好像异于常人,比如当着旁人的面取下头上的葛巾来漉酒,漉完后又戴到头上去。
又如与客人共饮而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如果陶渊明身为贵族中人,这些举止多半会被刘义庆视作风流轶事写进《世说新语》。
陶渊明的行为与上述狂士貌同而实异:那些狂士的放诞行为,多属装腔作势,颇像现代人吸引目光的“行为秀”;而陶渊明却一任情性,绝无伪饰。
苏东坡说得好:“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书李简夫诗集后》)辞官归隐是陶渊明个人的人生选择,清高、耿介及真诚、纯朴,是陶渊明个人的人格特征,这些都与当时的世风南辕北辙,为什么会得到后人众口一致的.高度赞颂呢?换句话说,陶渊明特立独行的个人行为,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众所周知,只要不是无政府的社会,便需要有人做官,一个人选择做官为职业,当然是正当的权利。
论陶潜的隐逸思想陶潜,字元亮,是中国晋代文学家,以诗文著述闻名于世。
他的隐逸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远的思想内涵。
陶潜生于一户寒微的农家,从小喜爱读书。
他的父亲,陶渊明在他二十岁之前就去世了,陶潜很早就体验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辛。
这使得他更加珍视自己心灵的安宁。
他自幼就热爱山水,经常走进大自然中感受它的神秘和美好。
他在《陶渊明集》中称:“近溪之山,与山寄言,隐者也。
”隐者,即隐士,是陶潜自己的美好愿望。
他发扬自己的隐逸情怀,表明自己想要摆脱尘世纷扰,完善自我,讲求真正的精神内涵。
陶潜的隐逸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恢宏的人生观,更是对于社会伦理的一种担忧和反思。
他鄙视官场的虚伪与奢华,认为政治权力是一种浮华而假冒的东西。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段诗歌表达了他对于尘世荣华的态度,提醒人们不要迷恋名利,过度追求物质的世俗观念,同时呼唤人们有意识地向着自我内心的世界发展,追求永不败坏的内心宁静。
陶潜的隐逸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内心有意识地尝试逃离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和约束社会的体验。
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幸福与否在于他是否能够珍视自己内心灵魂的无尽美好。
他把自己的生命诉求归纳为“闲逸、淡泊、清新、务寡欲”,即追求闲逸的心态,保持淡泊的情感,寻找清新的人生理念,尽量少欲情,追求真正的富足。
他将自己的生命抽象为一道山水画卷:“山景还玩理,水声更悠扬。
居高无邪,风景一任量。
悠然去不返,这是我求常。
常得静中趣,能涵谷中光。
”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陶潜不断地挖掘自己的精神世界,将生命视为一次内心世界的美丽旅程。
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定,仔细琢磨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独特的瞬间。
他倡导的是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孤独与自在,通过寻求心灵的超脱和自我认知的提升来得到内心的自由与安宁,这也是他的隐逸思想的基本观点。
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东晋至南朝结束应当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发展的第四阶段,其代表人物非陶渊明莫属。
他生活在一个“乱”与“篡”的时代,抱负和理想尽皆付诸东流。
陶渊明不断出仕,即又旋即辞官,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他对现实的不满和不适应。
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会郡遣都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陶渊明屡次去职的根本原因,而他的《归去来兮辞》更从生活情调的深处说出了这一点: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耜。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心为形役”是他最大的精神痛苦,他决心要摆脱自身躯体及物质的役使,获得心灵的自由高蹈。
他在历经了官场的龌龊和束缚之后,终于迷途知返,把“良辰孤往”、“植杖耘耜”、“东皋舒啸”、“清流赋诗”看成自己的“天命”,因而从心灵的深处释放了政治上的失落感,“乘化归尽”,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这位被推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大诗人本人就是一大隐士,对于隐逸,他有着最为深刻的生命体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神释》)既不是冷漠的避世,也不是愤不释怀的怨怒,而是摆脱樊笼后获得了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并将这种独立和自由积极地指向对无道现实的批判和矫正。
陶渊明的这种独立、自由、深情而又刚劲的生命情调是中国隐逸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由两汉经西晋终于在陶渊明这里找到了较为确切的定位:怀道而隐,以隐彰道。
浅谈陶渊明的“隐”与“归”——以《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自魏晋以来,他备受后世文人的称赞与推崇。
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他“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语言气概,也不仅限于他“冲澹深粹,出于自然”的隐逸诗风,更是在于他已然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典范和楷模。
本文以《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课文为例,从“从何而归、为何而隐、隐在何处、归去如何”四个角度,浅谈陶渊明这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隐”与“归”,亦希冀能借此一探陶公千古独步的人格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原因;诗歌;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自魏晋以来,他备受后世文人的称赞与推崇。
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他“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语言气概,也不仅限于他“冲澹深粹,出于自然”的隐逸诗风,更是在于他已然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典范和楷模,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平生尚友陶彭泽,未肯轻为折腰客”,亦如明代文人焦竑所评“靖节先生人品最高,平生任真推发其而似易,譬之岭玉渊珠,光彩自露”。
本文以《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课文为例,从“从何而归、为何而隐、隐在何处、归去如何”四个角度,浅谈陶渊明这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隐”与“归”,亦希冀能借此一探陶公千古独步的人格境界。
一、从何而归。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文中明确指出自己是从官场而归,具体来说,是他“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后,就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一职,此后便彻底与官场划清界限,并以农民的身份躬耕田园,以此呼应自我由来已久的“归欤”之意。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陶渊明是一个天生的官场厌恶者?非也。
陶渊明一生之中做过哪些官,他又是因为何种原因选择做官,历史上有数种记载他生平的传记,这些传记对他出仕的情况和说法不尽相同,较为可信的说辞是认为他一生当中五次为官,而他为官的原因,“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万章下》),即有时是为了理想,有时是因为贫穷。
陶渊明之隐!!!中国古代隐文化之典范田耿辉!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摘!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隐士"陶渊明之归隐既是$止泊之隐%"又是$于世之隐%&其$止泊之隐%不仅是陶渊明寻找的精神的故乡与归宿"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成为魏晋玄学的主流’其$济苍生%之志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使陶隐在众多隐文化现象中成为典型代表之一而垂范后世&关键词!陶渊明’隐’止泊之隐’于世之隐中图分类号!Z)"A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A’!"作者简介!田耿辉!!&$$(#"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束缚人们的思想与情感的"主要是封建政治意识形态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各种功利的)庸俗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里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解放或叛逆行动主要是对此发动的&在成功或者失败间"中国便产生了强大的$出世%的隐逸文化&*!+!,A#只要翻开,晋书-隐逸传.便可想而知"在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因种种不得已的原因而隐居的隐士可谓不可胜数"而晋时的$靖节先生%陶渊明因其隐之特点和积极意义被称为隐文化的典范&一$隐之异只要翻阅一下中国古代史"就会发现历朝历代都有以不同形式)目的而隐居的隐士"而以目的分"不外乎以下四类/!一#对国计民生毫不关心&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便是$泰山崩"黄河溢"隐士们目无见"耳无闻&%*)+!,)+#这些隐士的行为"于国于民均无丝毫好处"说穿了"不过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罢了&!二#因为反对社会革新或进步而归隐的隐士&如果说第一类对人民无好处但也无坏处不说也罢的话"那么这类人阻止社会进步与革新"于国于民"有害无利&!三#为着升官发财而来归隐的隐士&鲁迅先生曾说这些隐士们"$肩出0隐士1的招牌来"挂在0城市山林1里"这就是正所谓0隐1"也就是0口敢饭之道1了%*)+!,)*#&!四#陶渊明式的隐士&陶渊明在自身远离政治的前提下"在立足现世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在现实中的努力"使人生内容得到最大的充实丰富"并最终在历史和社会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陶渊明之隐既是$止泊之隐%"又是$于世之隐%"是经过理性选择的回归之隐"也是始终不忘$济苍生%之隐"不同于前三种隐"有很强的积极意义&二$隐之缘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他少时就有济世之大志"我们从他的诗句中仿佛就可看到他急切的脚步"感受到他所怀的眷眷用世之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然而"诚如范文澜先生所言"这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上表现紧张与颓废22%**+!,)#*#在如此社会现状下"兴冲冲步入仕途的陶渊明不免碰壁&陶渊明)&岁开始踏上仕途"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入仕期间他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还经常要违心地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得他对仕途前程有些灰心丧气&但为了生计"他还是几次的仕而归)归而仕&最终"在矛盾无法协调时"陶渊明开始了痛苦的转换&陶渊明在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以后"终于辞官归田了"关于辞官的原因"他的藉口是$程氏妹丧于武昌%"后人则以为是耻于束带见督邮"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千古以来流为佳话&而实际上其辞官深层原因是其质性与官场不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其,与子俨等疏.大意也是如此/$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感士不遇赋.中陶渊明更从社会政治现实角度揭示了辞官之由/$雷同毁异")""(年!月第)"卷第!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0123.45671218629:60;<.336=6-21>)""(?.3>)"!@.>! 万方数据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封建社会特别是魏晋一代"政治混乱"官场腐败"%政失准的"士无特操$#在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社会里"士子们缺少一种精神的依傍"也缺少生命的保障"还何谈实现政治理想!陶渊明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了政治之不可为"认识了仁政理想之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存方式寻找新生活的想法#陶渊明曾形容自身的仕宦经历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将官场生涯比作牢笼"将自己对个体自由的渴望比作恋旧林#(饮酒)其四更形象地描画了他失意的心态+%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陶渊明从仕本来是为实现政治上的抱负"获得人生价值实现后的更大自由"而实际上他非但没拥有这种自由"反而失去了更本原的&更珍贵的自由#因此"他开始追求退守的自由,,,与主流社会疏离后的个体自由#个体欲在社会上立足"实现人生价值"方式和路径多种多样"质性和志向这二者有时候并不能统一"这时全靠个体的取舍#叶嘉莹先生对陶渊明的分析较为细腻+%如以渊明之志意而言"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得已#然而如以渊明之质性而言"则归田方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于有-违己交病.之患#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0’,!(",!(!*三!止泊之隐经过痛苦的转换"陶渊明终于弃仕归田"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归鸟)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借生机盎然&真纯无虑&深恋树林之鸟的形象来自喻#%翼翼归鸟$其实就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树林是鸟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而陶渊明也终于找到了止泊之处,,,田园,,,他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陶渊明之回归经过理性的抉择与判断"从中可见其人格涵养的力量#叶嘉莹先生对陶渊明的这一段理性寻觅的过程有过诗意的分析+%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决志#所以在渊明诗中"深深地揉合着仁者哀世的深悲与智者欣愉的妙悟#$/+0’,!(!*朱光潜先生也认识到了陶渊明%蜕变$的痛苦过程+%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澹."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0’,)&**终老归田&托身所得"这绝不是在有的诗人那儿常常听见的无病呻吟式的呓语"而是陶渊明%拼却一生休$换来的一句沉甸甸的人生誓言#李建中的(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一书"将建安文学以来的人格生成模式依次概括为+%邺下,,,竹林,,,金谷,,,兰亭,,,南山$"与之相表里的分别为%孕育,,,徘徊,,,焦虑,,,消释,,,重铸$之心理流变"同样视陶渊明为魏晋人格之终结#他更以优美笔触描绘了陶渊明达到的境界+%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他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A0’,!***陶渊明一生的寻觅与求索"可简单概括为%迷茫,,,止泊$#陶渊明因追求进取而迷茫"又在迷茫中不断继续追求#%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杂诗)其五*"%止泊$与回归不仅是陶渊明寻找的精神的故乡与归宿"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成为魏晋玄学的主流#四!于世之隐归隐后的陶渊明身虽隐"心于世#他的心中虽已不再有强烈的立身扬名的思想倾向"但立身报国的思想依旧存在#鲁迅说"%可见他’指陶渊明*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0’,!#(*"他的(杂诗)!)首中多表现了其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也表达了其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他并没有完全放弃那种经世致用的态度和立场#(读山海经)中"!*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了他永不熄灭的济世志向#在躬耕的岁月里"陶渊明仍旧怀着一颗积极于世的心"只不过由于自己不屑与官场酷吏为伍而全身归隐"遂把经世致用的仁心寄托在对世事变幻的关注上而已#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多角度&深刻真实的描写"首先使%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在可能的范围内得以渲泄#在(庚戌1*$1)""(年第!期田耿辉!陶渊明之隐"""中国古代隐文化之典范 万方数据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有这样的描写"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直白地说明了由于霜露早降#寒气早临#使农民生活受到极大的损害%又如在&还旧居!一诗中#作者叙述了他离别六载的旧居上京#当他再次回去时#虽是"阡陌不移$#但却"邻老罕复遗$%为什么会这样呢?联想一下当时的历史我们便会明白#陶渊明的家乡柴桑一带#在那几年里屡遭战乱#"邻老$在战争中非死即逃#才会"罕复遗$%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些诗篇#以极大的热情来反映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陶渊明归隐后#并不是以文人自居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亲自参加一些农耕劳动#对农耕生活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并与下层劳动人民建立了一定的感情%梁启超曾说#陶渊明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是从勤劳得来$’#(),)$*%陶渊明在亲身参加农业实践的基础上#对农耕的意义产生了十分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扌詹石不储#饥寒交至$)&劝农!*#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已有了朦胧但却十分深刻的认识%对农耕生活的体验和认识#使得他的整个人生历程相比其他隐士的现实生活更具有丰富内涵#有更加扎实的基础%陶渊明与老农的共话桑麻一直被传为千古佳话#这一行为的产生与陶渊明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是分不开的%这说明陶渊明已经认识到任何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任何人都应该得到与"人$的称谓相适应的最基本的尊重#而这一点#又体现了当时社会"个人意识$的觉醒%陶渊明归隐后虽退出政治#但心并未远离世局#对晋的统治者极度失望后#便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营构出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安康幸福的"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桃花源%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在于-他希望有一个贤明的君主#围绕这个君主聚集一些有才干的辅弼之臣#使政治清明#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理想中的世界"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现实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时#他便远离政治#用一种曲折+隐晦的方式传达出了他的人生理想%陶渊明在时代和社会所允许的范围内努力发展完善自己#不再追求儒家文化的现实功利性#而是站在文化的层面上#以文化为理想来批判现实#否定现实#抗衡现实和校正现实%他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隐身于山林之间#以"田园$为基础和依托#通过远离政治的农耕实践+对百姓疾苦的反映#以及对自己理想世界的构建#通过对人生意义和生存价值深深的思考#来实现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他通过对诗化生活的追求#把个人价值和自由的现实与整个社会完美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陶渊明之隐确实堪称为中国古代隐文化的典范%参考文献!’!(张立伟>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B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B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B (>北京-人民出版社#!&A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B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朱光潜>诗论/陶渊明’B (>北京-三联书店#!&&#>’A (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B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风度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梁启超>陶渊明’B (>上海-商务印书馆#!&)*>"责任编辑!连杨柳#&#P E &1$(1C &)&L /"$(*+/**=/%#;/-(161,(/1*<=(1&8Z %@[61=E :/7)U 6T 20K H 61K .4<:716;6#5671218629:60;<.336=6#$!+"""567121#<:712*67)*"&,*-8:606N 606J 207./;:60H 7K ;71K :646/Q 23;.976K F 71219761K <:712>82.\/21H 71=N 2;1.K .13F K :6;6K K 36Q :60E H 7K #O /K 23;.K :6;.9723E 9.19601:60H 7K >L 671=;6K K 36Q:60H 7KN 2;82.S ;7Q 62321Q 23;.N 2;;9:.320;S Q 6;K 712K 7.171K :6-71U F E 12;K F #N :79:O 692H 6K :6H 271;K 062H.4H 6K 2T :F ;79;71K :656721Q -71U F 12;K 76;>82.S ;;.9723E 9.196012H O 7K 7.1:2Q T .;7K 7J 6;.972364469K ;#N :79:H 2Q 6:7H2;K :6H .Q 63.4K :6:60H 7K ;71219761K<:712>8/9:#";)-82.\/21H 71=.:60H 7K .;6K K 36Q:60H 7K .;.9723E 9.19601:60H 7K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卷 万方数据陶渊明之隐--中国古代隐文化之典范作者:田耿辉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刊名:渭南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5,20(1)引用次数:0次1.张立伟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 1995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 2002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9644.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19915.朱光潜诗论·陶渊明 19986.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 19987.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0008.梁启超陶渊明 19231.期刊论文周薇陶渊明仕隐歧说刍议--冈村繁与龚斌的陶渊明研究比较-江汉论坛2003(1)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有着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入仕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选择了陶澍一派之说,并进而认为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本文以冈村繁的<世俗与超俗>和龚斌的<陶渊明传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取证方法、文化阐释及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加以比较,以揭示在陶渊明仕隐问题上中日学者不同评价的原由.2.期刊论文周薇冈村繁对陶渊明仕隐评价客观性之质疑-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历史上对陶渊明的入仕及其归隐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糅合了陶澍与朱自清两家之说,并站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立场上,以日本文化为标准去解释陶渊明的仕隐经历,得出了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的结论.本文认为他的评价预设及其取证、论证都存在非客观的问题.3.学位论文李雅玲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兼论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2005本文对陶渊明的心结和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