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核磁共振几个成像意义共64页
- 格式:ppt
- 大小:8.46 MB
- 文档页数:64
磁共振扫描各部位基本序列解释【知识文章】标题:磁共振扫描各部位基本序列解释导语: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强磁场和电磁波产生的共振信号,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
在临床上,磁共振成像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部位的诊疗中。
本文将从头到尾逐个介绍磁共振扫描中各部位的基本序列,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并应用于实际诊疗中。
1. 大脑(Brain)1.1 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e)T1加权像是一种用于显示解剖结构的基本序列。
在T1加权像中,脑脊液呈黑色,脑灰质呈深灰色,脑白质呈浅灰色,这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脑的解剖结构。
1.2 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T2加权像则重点显示组织的水分含量,对于检测异常信号(例如水肿)非常敏感。
在T2加权像中,脑脊液呈白色,脑灰质呈中灰色,脑白质呈深灰色。
T2加权像能够更好地反映脑部异常情况。
2. 胸部(Chest)2.1 胸腔(Thorax)在胸腔的磁共振扫描中,常用的基本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通过这些序列,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胸腔内部器官的解剖结构和异常情况。
2.2 心脏(Heart)对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异常,我们采用特殊的心脏序列。
其中,心脏T1加权像能够提供心脏的解剖结构,而心脏功能扫描则可以评估心脏腔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3. 腹部(Abdomen)3.1 肝脏(Liver)肝脏磁共振扫描的基本序列主要有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借助这些序列,我们能够评估肝脏的解剖结构、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等,并对肝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价。
3.2 胰腺(Pancreas)胰腺磁共振扫描通常采用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这些序列能够清晰显示胰腺的解剖结构,评估胰腺的血供情况以及检测胰腺疾病。
4. 骨骼(Skeletal)4.1 骨髓(Bone Marrow)骨髓的磁共振扫描常采用T1加权像和STIR序列。
读懂颅脑核磁报告引言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颅脑结构信息。
通过阅读颅脑核磁报告,可以了解患者的脑部状况,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颅脑核磁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常见术语,并解释一些常见疾病在核磁报告中的表现和诊断意义。
报告结构一个完整的颅脑核磁报告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2.检查方式:描述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常见的有脑部扫描、脑血管成像、增强扫描等。
3.扫描部位:指明了颅脑的具体部位,如脑干、脑室、脑皮质等。
4.检查所见:详细描述颅脑结构的形态、信号强度和分布情况。
5.诊断意义:根据检查所见,提供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6.结论:总结患者的脑部状况和诊断结果。
阅读颅脑核磁报告时应注意以上各部分的内容,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术语解释在阅读颅脑核磁报告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下面是一些常见术语的解释:•脑白质小血管病变:指脑白质区域的微小梗塞和微出血,常见于老年人,可能与血管病变和缺氧有关。
•脑脊液信号强度异常:脑脊液是脑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号强度异常可能与脑积水、脑脊液循环障碍等疾病有关。
•脑萎缩:指脑组织体积减小,常见于老年人,可能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有关。
•脑室扩大:脑室是脑部中的空腔结构,脑室扩大可能与脑积水和脑组织体积减少有关。
•脑灰质结构异常:指脑灰质区域的形态变化,可能与先天性异常、炎症和肿瘤等疾病有关。
•脑干功能异常: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结构,其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控制。
常见疾病的表现和诊断意义脑梗死脑梗死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阻塞导致供血不足的疾病。
在核磁报告中,脑梗死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脑白质小血管病变,信号改变与病变的不同阶段相关。
脑梗死的诊断意义在于判断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颅脑的MRI检查颅脑的常规扫描⽅位包括横轴⾯,⽮状⾯,冠状⾯。
使⽤快速三维定位成像序列,获得冠⽮轴3个定位像。
⼀。
横断⾯(轴位)扫描以⽮状⾯和冠状⾯定位像为参考,设定横断⾯的具体扫描平⾯。
在冠状⾯上,使横断⾯层⾯平⾏于两侧颞叶底部连线,以保证图像左右侧的对称性;在⽮状⾯定位图上,标准横断⾯的扫描平⾯应该平⾏于前联合和后联合的连线,但是⼀般⽮状⾯的图像质量不⾜以清楚显⽰前联合和1.使扫描层⾯平⾏于胼胝体膝部下缘和压部下缘的连线(下图⿊⾊线);这种⽅法⽐较常⽤。
使扫描平⾯平⾏于前颅凹底(下图红⾊虚线)。
2.使扫描平⾯平⾏于前颅凹底(下图红⾊虚线)这两种⽅法设置的平⾯⼏乎与前联合和后联合的连线平⾏。
扫描范围:颅脑底部到顶部参数:相位编码⽅向--左右(为什么是这个⽅向?)层厚:5-6mm;层间距1-2mm。
⼆。
⽮状⾯扫描以冠状⾯和横断⾯定位图为参考,设定⽮状⾯。
在冠状⾯定位图上使成像层⾯与⼤脑纵裂及脑⼲平⾏,在横断⾯上使其与⼤脑纵裂平⾏。
扫描范围:根据头颅左右径和病变的⼤⼩设定。
相位编码⽅向---前后;层厚4-5mm;层间距0-2mm。
三。
冠状⾯扫描以⽮状⾯和横断⾯定位像为参考,设定冠状⾯成像位置。
在横断⾯定位图上使其与⼤脑纵裂垂直,在⽮状⾯定位图上使成像层⾯与脑⼲平⾏。
扫描范围:根据头颅前后径和病变⼤⼩设定。
相位编码⽅向---左右层厚4-6mm;层间距0-2mm。
某些部位的冠状⾯扫描平⾯有特殊要求,如观察⼩脑幕的冠状⾯应该垂直于⼩脑幕;⽽海马像的冠状⾯应该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
其他要求:1.任何扫描⽅向的T1WI和T2WI层⾯及其间隔必须是相同的;2.任何扫描⽅位上只要出现T1WI⾼信号病变时,必须在相同位置做T1WI脂肪抑制扫描,以鉴别是脂肪还是出⾎,并且该⽅位在增强扫描时需要加脂肪抑制。
结合序列讲解下,顺便复习下前⾯讲解的内容:轴位的T2WI,GE⼀般是应⽤快速恢复快速⾃旋回波序列,TR=1500ms左右,西门⼦的机器还是⽤快速⾃旋回波(下图),TR=6000ms。
旧书不厌百回读,深思熟虑子自知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核磁:带有正电荷的原子核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核磁,可以产生核磁的原子核叫磁性原子核。
进动:处于主磁场的质子,除了自旋运动外,还绕着主磁场的轴进行旋转摆动,我们把质子的这种旋转摆动称为进动。
进动的频率称为Larmor频率:ω=γ▪B ω为Larmor频率γ为磁旋比 B为主磁场强度磁共振现象:我们给处于主磁场中的人体组织一个射频脉冲,这个射频脉冲的频率与质子的进动频率相同,射频脉冲的能量将传递给处于低能级的质子,处于低能级的质子获得能量后跃迁到高能级,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磁共振现象。
核磁驰豫:90度脉冲关闭以后,组织的宏观磁化矢量逐渐又回到平衡状态,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核磁驰豫。
T2驰豫,横向驰豫:横向磁化矢量从最大逐渐减小直至消失,这个过程我们称作横向驰豫,也就是T2驰豫。
T1驰豫,纵向驰豫:纵向磁化矢量从零逐渐恢复到最大,这个过程叫纵向驰豫,也就是T1驰豫。
加权:加权就是突出重点的意思,也即重点突出某方面的特性。
颅脑MR诊断读片要点:1、大脑纵裂:是否在中线上?有没有移位?大脑镰的宽度、信号特点、静脉窦中的血流2、大脑及小脑的脑沟:轮廓、脑沟的数目、脑沟的宽度、脑沟表面是否粗糙、有没有局部狭窄或扩张、脑池和皮质分界是否清晰?3、大脑皮质:厚度、有没有异位?信号特点(有没有高信号:脱髓鞘、水肿、出血;低信号:钙化、出血)。
有没有与颅盖分离,脑皮质与颅盖之间有没有异常信号病灶。
4、脑室:形态,不同年龄的大小:脑室是否对称?有没有单侧或局部扩大?中脑导水管的流空效应(位于中线),第四脑室呈帐篷形,有没有扩张?有没有颅内压增高征象?(如脑沟消失、变窄或脑室扩大)5、白质:信号特点【信号均匀,尤其是脑室周围区域,没有斑片状或局部高信号(脱髓鞘、水肿、出血)或低信号(钙化、出血)】。
与皮质比宽度正常。
6、基底节、内外囊、丘脑:位置、大小、边界、信号7、胼胝体:形态、轮廓、大小,有没有局部扩张或狭窄,有没有灶性脱髓鞘?有没有肿物?8、脑干:形态,信号强度,有没有局部结构及信号异常,颅神经(有没有显影?走行是否正常?宽度多宽?是否对称?)9、小脑:形态,结构,皮质(宽度、脑沟)白质(信号)10、颅内血管:走行,宽度,有没有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