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可注水性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55.42 KB
- 文档页数:2
短孔注水(分段注水)知识点1、煤层注水力学特性(1)水力学特性分析对煤层的注水效应主要取决于煤体对水的渗透特性,煤体对水所遵循的渗透系数规律为:K=a exp(—bΘ+cp)式中:K--渗透系数,m/d;Θ--体积应力,Θ=σx+σy+σz,Mpa;P-—孔隙压,Mpa;a、b、c——拟合常数.由上式可以看出,煤体的渗透系数受孔隙压与体积应力影响十分显著,说明煤层注水对煤体的渗透性影响及改性主要取决于注水压力与煤的实际赋存深度。
(2)水对煤层力学特性的影响煤样在饱和含水以后,其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下降幅度基本符合以下关系式:σc=a—bW c E=a/W c-b E=a-bp式中:σc——单轴抗压强度,Mpa;W c——煤体饱和含水率,%;E—-弹性模量,Mpa;P-—孔隙水压,Mpa;a、b——拟合常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煤层注水可以软化煤体、增加煤体塑性,有效降低由于应变能突然释放导致的各类煤矿事故.2、煤层注水防治煤尘煤是孔隙裂隙双重介质,当水通过裂隙进入孔隙并吸附在孔隙表面时,表现为三方面的降尘作用:(1)湿润了煤体内的原生煤尘。
煤体内各类裂隙中都存在着原生煤尘,随煤体的破碎而飞扬于矿井空气中.水进入裂隙后,可使其中的原生煤尘在煤体破碎前预先湿润,使其失去飞扬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消除了这一尘源。
(2)有效地包裹了煤体的每一个部分。
水进入煤体各类裂隙、孔隙之中,不仅在较大的构造裂隙、层理、节理中有水存在,而且在极细微的孔隙中都有水注入,甚至在1μm以下的微孔隙中充满了毛细水,使整个煤体有效地被水所包裹起来.当煤体在开采中受到破碎时,因为水的存在消除了细粒煤尘的飞扬,即使煤体破碎得极细,渗入细微孔隙的水也能使之都预先湿润,达到预防浮游煤尘产生的目的。
(3)改变了煤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水进入煤体后,湿润的煤炭塑性增强,脆性减弱。
当煤炭受外力作用时,许多脆性破碎变为塑性形变,因而大量减少了煤炭破碎为尘粒的可能性,降低了煤尘的产生量。
XXX煤业有限公司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编制人:通风副总:通风矿长:总工程师:二O一六年五月XXX煤业有限公司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一、交通位置XXX煤业有限公司位于灵石县城东南方向一带,行政区划属灵石县南关镇管辖。
井田地理坐标:该矿向西17Km可达大运公路和南同蒲铁路线上的南关站,高速公路仁义口距井田约3 km。
交通较便利。
二、煤层概述XXX煤业有限公司按照初步设计开采10号煤层,采煤工作面均采用长壁综采采煤法,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
支护方式采用锚网喷加锚索支护。
根据山西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验测试中心2010年2月4日测试结果:10号煤层火焰长度55mm,最低岩粉用量70%。
依据AQ1045-2007《煤尘爆炸性鉴定规范》,判定该矿10号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10号煤层吸氧量0.6396cm3/g,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自燃倾向性质为自燃。
依据GB/T20104-2006《煤自然倾向性色普吸氧鉴定法》,判定该矿10号煤层自然倾向性等级为Ⅱ类,属于自燃煤层。
采煤工作面在回采时会产生大量煤尘,污染环境,给作业工人带来一定的身体危害,长期吸入,会引起尘肺病,因此,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煤层注水是减少采煤工作面粉尘产生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通过煤层注水一般除尘率可达60%~80%,煤尘注水实施较好的工作面,可以将总粉尘浓度减少75%~85%,呼吸性粉尘浓度减少65%以上。
煤层注水是通过钻孔将压力水注入煤层中,使煤层得到预先湿润,增加煤体的水分,减少采煤时粉尘产生的一种技术措施。
在回采工作面回采前首先对10号煤层进行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
三、测定方法煤层注水可注性判定指标包括:原有水分(W)、孔隙率(n)、吸水率(δ)、坚固性系数(f)的测试计算。
根据《MTT1023-2006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方法》对煤层取样的要求分别在10号综采工作面和轨道顺槽内均匀布置采样点取样。
1、原有水分的测定根据《MTT1023-2006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方法》7.1原有水分测定要求,利用CSD20M矿用本安型水分测定仪,10号煤原有水分W为0.61%。
**************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编制:生产技术科总工程师:矿长:编写日期:2017年2月*******煤矿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102°15’00″、北纬26°55’00″。
矿区有矿山公路3公里经益门镇与川滇(108线)公路干线相接。
煤矿南距会理县城34公里,北距西昌市160公里,到成昆铁路永郎站57公里,交通极为方便。
一、地质构造*******矿井范围内断裂发育,共查明大小断层25条,沉积环节复杂,为山间凹陷陆相沉积,煤层厚度及夹矸在走向和倾向变化极大,地质构造程度为复杂详见下表:二、煤层、煤质************含煤地层为三叠系白果湾组,厚442.76米,含煤16层,自下而上编为C1至C16,广布于本区王家坪、老山坪、打白龙洞、祝家坝、核桃湾以及曾家坪、罗家坪诸地段,主要可采煤层为C1、C2、C3、C6、C11、C12、C16。
各煤层延长1000米至6300米不等,共厚一般在50.32一83.87米。
另一为侏罗系益门组(J1y)砂岩层中夹有煤线数层。
在所有煤层中,单煤层很少,仅C1、C10、C15和C16四层,余皆属复煤层,更确切地说为复杂与单一相交变化的煤层。
1、可采煤层特征矿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C1、C2、C3、C6、C11、C12、C16,共计7层煤。
其中C6、C16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C1、C2、C3、C11、C12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现将各煤层特征叙述如下:C1煤层:赋存于白果湾组底部,距下覆地层顶界3.79-7.95m,矿区内均有分布,走向长度约2500m,倾向宽度约450m。
该煤层在矿区Ⅴ线和ⅩⅩⅩⅡ线之间内因煤层薄化(煤层厚度0.09-0.35m)不可采其余地段均可采,可采厚度0.77-12.35m(采用厚度,下同),平均厚度3.89m。
顶板为黑色、深灰色炭质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细砂岩为主。
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报告编写提纲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煤层注水可注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煤层注水可注性的定义
2.影响煤层注水可注性的因素
3.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三、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的实验设计与方法
1.实验样本的选取与采集
2.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搭建
3.实验参数的选取与调整
4.实验过程的具体步骤
5.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记录
四、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2.实验结果的呈现与说明
3.煤层注水可注性的评价与判定
五、煤层注水可注性影响因素的讨论
1.温度的影响
2.煤层孔隙结构的影响
3.煤层压力的影响
4.煤层湿度的影响
5.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六、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报告的讨论与展望
1.实验结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2.鉴定方法的优缺点及改进建议
3.煤层注水可注性的潜在问题与挑战
4.未来的研究方向
七、结论
1.煤层注水可注性的鉴定结果
2.实验结果的意义和价值
3.建议和措施
附录
1.实验数据表格
2.实验装置示意图
3.其他相关资料
以上是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报告的编写提纲,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可以适当增减内容和章节。
在写作过程中,应注重逻辑性,确保每一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同时,结合具体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和评价,以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的方法和结果,并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和建议。
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巩义瑶岭煤业有限公司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报告煤层注水可注性测试(一)煤层注水原理及要求煤层注水是指在采、掘、巷修等作业前,预先在煤层中施工若干钻孔,通过钻孔注入压力水,使其渗透、扩散入煤体内部,人为地增加煤体的水分,增强煤层黏结性,以减少煤层在采、掘、巷修等作业过程煤尘的产生量和顶煤冒落机率等。
1、注水系统注水系统由矿井防尘管路系统、作业地点注水泵和封孔器及相关连接高压管路等附件组成。
2、注水设备注水设备主要包括钻机、注水泵、封孔器、分流器、高压管、压力表等。
3、注水压力注水压力不超过地层压力而高于煤层的瓦斯压力,目前我矿根据实际情况测试,确定采用的注水泵压力在10MPa左右。
(二)工作面注水测试1、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利用检修班在工作面煤壁每隔6米施工一个注水钻孔,注水钻孔孔深5~8m,每天一个循环,交错布孔。
2、采煤工作面煤层注水孔按以下原则布置。
a.煤厚h≥6m时,注水孔呈三花眼布置,上孔布置于煤壁顶梁0.3m处,孔深不小于6m,15采区仰角不小于300,12采区仰角不小于150;下孔布置于煤壁距底板1m处,孔深不小于6m,15采区仰角150~200,12采区仰角00~50;孔间距均为4m~6m。
b.煤厚3m<h<6m时,注水孔布置于煤壁距顶板0.2m 处,孔间距4m~6m,单孔孔深不小于6m,15采区仰角150~200,12采区仰角00~50。
c.煤厚2m<h<3m时,注水孔布置于煤壁距顶梁0.5m 处,孔间距4m~6m,单孔孔深不小于6m,其角度与煤层赋存角度一致。
3、注水孔采用ZQS-65/2.5手持式气动钻机施工,42×1000mm的双螺纹钻杆配钻头直径Φ44㎜。
4、封孔采用直径Φ38㎜、长度1.0m的水力膨胀式封孔器,封孔深度不小于1.5m,确保封孔质量,注水后封孔器如果取不出,可随采面推进取出。
5、必须保证注水时间,采用多孔注水,于交接班前2小时完成注水工作。
煤层注水工艺技术研究及实施方案简介煤层注水技术是一种利用水来增加煤层气释放率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煤层注水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方案。
研究背景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然而,煤层气的开采和利用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提高煤层气释放率和采收率的问题。
煤层注水技术通过注入水来增加煤层中的压力,进而促使煤层气向井眼运移,提高开采效果。
因此,煤层注水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1.煤层注水原理的研究2.煤层注水工艺技术的改进与创新3.煤层注水对煤层气释放率和采收率的影响研究4.煤层注水工艺技术的经济效益评估研究方法1.实地调研和观测,收集煤层注水工艺技术的现场应用数据2.正样和逆样实验,验证注水对煤层气释放率和采收率的影响3.室内小尺度模型试验,研究煤层注水原理和工艺技术的影响因素4.经济学方法,对煤层注水工艺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实施方案方案一:煤层注水工艺技术的现场应用1.煤层注水前的条件评估–煤层的物理性质和渗透特征评估–煤层气存量和分布评估2.注水井的选址和钻井–根据煤层的厚度、气含量和渗透性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井位–根据井位选择适宜的钻井技术和设备3.注水工艺参数设计–按煤层注水原理,确定注水量、注水压力和注水时间等参数–利用实验和模拟分析等方法,确定最佳的注水工艺参数4.注水工艺的实施和监测–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注水工艺的实施–实施过程中,进行注水量、注水压力和煤层压力等指标的监测和记录方案二:煤层注水工艺技术的优化与创新1.注水材料和设备的优化–优化注水井的注水设备,提高注水效率和操作安全性–选用适宜的注水材料,提高注水质量和效果2.注水工艺技术的创新–利用新型注水技术,如水平井注水、裂缝注水等,增加煤层的注水面积和效果–利用新型注水材料,如聚合物注水剂、微生物降解剂等,改善注水效果3.注水工艺参数优化–根据实验和模拟分析结果,优化注水工艺参数,提高注水效率–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注水工艺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结论通过对煤层注水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可以提高煤层气的释放率和采收率,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煤层气资源。
煤层可注水性探讨摘要:煤层注水实质上就是利用煤层的特性,通过钻孔将水注入煤层中去,使水充分充满煤层的间隙,从而达到湿润煤块的效果。
目前,煤层注水是较流行的除尘措施。
通过对煤层进行注水处理可以有效的起到防尘效果,可以减少百分之六十至九十的煤层灰尘浓度。
本文将以某煤矿为例。
对其煤层的吸水效果、煤层的表面张力等进行研究,从而探讨煤层的可惜谁效果,希望可为现场的防尘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注水性;煤矿;吸水性;张力;一、煤间隙分析及其吸水效果(1)间隙分析间隙分析及孔分析,其鉴定主要涵盖内孔体积、以及内孔分布等。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压汞与真假密度鉴定法。
这两种方法所测的特性存在一定的区别,真假密度的鉴定方法,其测试结果涵盖了整个全部的孔隙数据,压汞的鉴定方法则有所不同,其主要取得的是孔隙直径在0.0078微米且各个之间有通道联系的孔隙中,因此涉及到:分空隙率:主要利用压汞法进行鉴定时候,特定孔径以上孔体积占整个煤总的体积的比值。
总孔隙率:主要利用真假密度鉴定法中,全部的孔体积占该单位样品煤的总体积比值。
以上两个表格反应了该矿的总孔隙与分孔隙率及其分布效果,三个区域总的孔隙率分布在6.9%至8.0%之间,平均值在7.5%。
而其部分孔隙则主要在2.38%至2.66%之间,平均值在2.53%左右。
该值与总的孔隙率相比,仅仅占到前者的33.7%左右。
这一数据表明了该矿的孔隙体积在0.0078微米以上的只占了该煤矿的小部分,而体积小于0.0078微米的孔隙则占据了大部分的体积。
此外,孔隙在0.1微米及以下的占据了大多数,总值在75%左右,而0.1-1微米的则占到了总的4%左右,剩下的孔隙大于1微米的大概有5%.根据数据参考,孔隙分布在0.1-1微米之间的水会进行渗透,而大于1微米的水可以有效的流动。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概况的总的可注水率仅为0.45%左右。
根据以上准则,表二数据反应了该矿在进行充分注水之后,煤层水分将会增加约为0.43%左右。
《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山西柳林汇丰兴业同德焦煤有限公司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报告编制单位:山西柳林汇丰兴业同德焦煤有限公司编制时间:xx 年七月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一、煤层概述同德煤矿按照初步设计开采4#、5#煤层,采煤工作面均采用长壁综采采煤法,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
支护方式采用锚网喷加锚索支护。
根据xx年12月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综合测试中心对4#、5#煤层的煤层爆炸性测试报告得:4号煤层火焰长度300mm,抑制煤尘最低岩粉量80%,煤尘具有爆炸性;5号煤层火焰长度230mm,抑制煤尘最低岩粉量75%,煤尘具有爆炸性。
在工作面回采时会产生大量煤尘,污染环境,给作业工人带来一定的身体危害,长期吸入,会引起尘肺病,因此,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煤层注水是减少采煤工作面粉尘产生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通过煤层注水一般除尘率可达60%~80%,煤尘注水实施较好的工作面,可以将总粉尘浓度减少75%~85%,呼吸性粉尘浓度减少65%以上。
煤层注水是通过钻孔将压力水注入煤层中,使煤层得到预先湿润,增加煤体的水分,减少采煤时粉尘产生的一种技术措施。
在回采工作面回采前首先对4#、5#煤层进行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
煤层注水可注性判定指标包括:原有水分(w)、孔隙率(n)、吸水率(δ)、坚固性系数(f)的测试计算。
根据《mtt1023-xx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方法》对煤层取样的要求分别在4#综采工作面和5#综采工作面轨道顺槽内均匀布置采样点取样。
1、原有水分的测定根据《mtt1023-xx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方法》7.1原有水分测定要求,利用csd20m矿用本安型水分测定仪,4#煤原有水分w为0.84-1.26%,5#煤原有水分w为0.82-1.14%。
2、孔隙率测定根据《mtt1023-xx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方法》7.2孔隙率测定方法,按公式(1)计算:n。
1。
2。
1。
100(1)式中:n——孔隙率,%;ρ1——煤样的真密度,g/cm3;ρ2——煤样的视密度,g/cm3;根据勘探地质报告资料和取样化验结果,4#煤层的真密度为1.45g/cm3,视密度为1.37g/cm3;5#煤层的真密度为1.57g/cm3,视密度为1.48g/cm3。
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山西柳林汇丰兴业同德焦煤有限公司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报告编制单位:山西柳林汇丰兴业同德焦煤有限公司编制时间:二〇一五年七月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一、煤层概述同德煤矿按照初步设计开采4#、5#煤层,采煤工作面均采用长壁综采采煤法,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
支护方式采用锚网喷加锚索支护。
根据2014年12月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综合测试中心对4#、5#煤层的煤层爆炸性测试报告得:4号煤层火焰长度300mm,抑制煤尘最低岩粉量80%,煤尘具有爆炸性;5号煤层火焰长度230mm,抑制煤尘最低岩粉量75%,煤尘具有爆炸性。
在工作面回采时会产生大量煤尘,污染环境,给作业工人带来一定的身体危害,长期吸入,会引起尘肺病,因此,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煤层注水是减少采煤工作面粉尘产生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通过煤层注水一般除尘率可达60%~80%,煤尘注水实施较好的工作面,可以将总粉尘浓度减少75%~85%,呼吸性粉尘浓度减少65%以上。
煤层注水是通过钻孔将压力水注入煤层中,使煤层得到预先湿润,增加煤体的水分,减少采煤时粉尘产生的一种技术措施。
在回采工作面回采前首先对4#、5#煤层进行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
二、测定方法煤层注水可注性判定指标包括:原有水分(W )、孔隙率(n )、吸水率(δ)、坚固性系数(f )的测试计算。
根据《MTT1023-2006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方法》对煤层取样的要求分别在4#综采工作面和5#综采工作面轨道顺槽内均匀布置采样点取样。
1、原有水分的测定根据《MTT1023-2006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方法》原有水分测定要求,利用CSD20M 矿用本安型水分测定仪,4#煤原有水分W 为,5#煤原有水分W 为。
2、孔隙率测定根据《MTT1023-2006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方法》孔隙率测定方法,按公式(1)计算:()1001n 12⨯-=ρρ (1)式中:n ——孔隙率,%;ρ1——煤样的真密度,g/cm 3;ρ2——煤样的视密度,g/cm 3;根据勘探地质报告资料和取样化验结果,4#煤层的真密度为1.45g/cm 3,视密度为1.37g/cm 3;5#煤层的真密度为1.57g/cm 3,视密度为1.48g/cm 3。
煤层注水技术应用与效果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煤层注水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步骤,分析了煤层注水的效果,结合实际提出了实施过程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煤矿煤层注水技术应用效果引言永安煤业苏桥煤矿属于薄煤层中小型煤矿,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厚度为0.8~1.5m左右,煤层倾角大,硬度高,煤层原始水分(Mt%)4%以下,采用短壁推采,炮采工艺。
开采过程具有粉尘大、打眼困难,材料消耗大的特点。
2011年1月份以来,煤层注水技术,在三个薄煤层工作面应用,经过实践表明,煤层注水技术具有减少开采粉尘,降低工作面温度,减少火工品消耗等明显效果。
1 煤层注水技术应用1.1 注水原理煤层注水是回采前在煤层中预先钻孔,将高压水(水压约8~15MPa)注入煤层,增加煤层水分,从而改变其物理力学性质及热力学性质,以达到减少回采过程中粉尘的产生,降低煤层开采温度和有害气体的释放,预防煤矿井下灾害的发生。
1.2 注水系统注水系统由矿井防尘管路、作业地点注水泵、高压管路、封孔器及相关的高压管路连接附件、开关、水表等组成。
1.3 注水设备注水设备主要由电煤钻、煤层注水泵(5BZ-33/15型,额定工作压力为15Mpa)、封孔器(ZFII-42)、分流器、高压管、压力表及水表等。
其中:注水泵的作用是将矿井防尘水加压到8-15Mpa,产生高压水源;封孔器作用是在注水后膨胀,将注水孔眼口段封堵,阻止高压水外流,同时还装有单向阀,保证高压水向煤层注入。
封孔器可循环使用。
2 煤层注水工艺实施步骤注水工艺在采煤工作面形成后,由上而下施工长钻孔进行煤层注水,一次可同时向5个钻孔进行注水。
具体步骤如下:2.1 注水眼的施工注水孔可采用强力电煤钻施工,利用可连接煤钻杆进行打眼,打眼深度依工作面煤层情况而定,一般深度在10~30m。
对于薄煤层及倾向变化比较复杂的煤层,打眼深度一般在10m以内,每个孔距顶板0.5 m左右,间距6~8m。
靠近眼口2m,采用直径45mm的大钻头进行扩孔,以便安装封孔器。
煤层可注水性探讨
发表时间:2019-09-11T09:17:28.860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31期作者:殷靖
[导读] 煤层注水实质上就是利用煤层的特性,通过钻孔将水注入煤层中去,使水充分充满煤层的间隙,从而达到湿润煤块的效果。
目前,煤层注水是较流行的除尘措施。
殷靖
云南煤矿安全技术中心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煤层注水实质上就是利用煤层的特性,通过钻孔将水注入煤层中去,使水充分充满煤层的间隙,从而达到湿润煤块的效果。
目前,煤层注水是较流行的除尘措施。
通过对煤层进行注水处理可以有效的起到防尘效果,可以减少百分之六十至九十的煤层灰尘浓度。
本文将以某煤矿为例。
对其煤层的吸水效果、煤层的表面张力等进行研究,从而探讨煤层的可惜谁效果,希望可为现场的防尘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注水性;煤矿;吸水性;张力;
一、煤间隙分析及其吸水效果
(1)间隙分析
间隙分析及孔分析,其鉴定主要涵盖内孔体积、以及内孔分布等。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压汞与真假密度鉴定法。
这两种方法所测的特性存在一定的区别,真假密度的鉴定方法,其测试结果涵盖了整个全部的孔隙数据,压汞的鉴定方法则有所不同,其主要取得的是孔隙直径在0.0078微米且各个之间有通道联系的孔隙中,因此涉及到:
分空隙率:主要利用压汞法进行鉴定时候,特定孔径以上孔体积占整个煤总的体积的比值。
总孔隙率:主要利用真假密度鉴定法中,全部的孔体积占该单位样品煤的总体积比值。
以上两个表格反应了该矿的总孔隙与分孔隙率及其分布效果,三个区域总的孔隙率分布在6.9%至8.0%之间,平均值在7.5%。
而其部分孔隙则主要在2.38%至2.66%之间,平均值在2.53%左右。
该值与总的孔隙率相比,仅仅占到前者的33.7%左右。
这一数据表明了该矿的孔隙体积在0.0078微米以上的只占了该煤矿的小部分,而体积小于0.0078微米的孔隙则占据了大部分的体积。
此外,孔隙在0.1微米及以下的占据了大多数,总值在75%左右,而0.1-1微米的则占到了总的4%左右,剩下的孔隙大于1微米的大概有5%.根据数据参考,孔隙分布在0.1-1微米之间的水会进行渗透,而大于1微米的水可以有效的流动。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概况的总的可注水率仅为0.45%左右。
根据以上准则,表二数据反应了该矿在进行充分注水之后,煤层水分将会增加约为0.43%左右。
(2)吸水效果
1. 测试原理
吸水效果主要鉴定数据为吸水性。
主要指单位质量的某煤中所能吸收的水分量。
本次对于吸水性测试可以通过鉴定自然状态下吸水效果与强制环境下吸水情况两种方案来进行。
自然环境下的吸水效果,是在自然不加其它条件作用下,单纯依靠大气压力测试器所能吸收的水分含量。
而强制条件下的吸水率情况,测试真空环境下或者高压情况下吸收水分的质量,分别取其吸收水分的质量与原样干燥时的质量的比值。
选取某样放在105-110℃的烘箱中干燥24h后取出,放入干燥器内降至室温,此时的质量为干燥时的质量。
将该样放置在容器中,向容器中注水至试件的1/4处,以后每2h注水一次,每次注水量等于试件的1/4,直至液面高出试件1-2cm为止。
24h后将试件取出,用湿毛巾擦去表面水分,第一次称重并作记录。
称重后仍放回容器内,以后每隔24h称重一次,直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0.01g为止。
最后一次的称重值为完全吸水后的质量。
强制条件下的吸水实验需要利用真空泵进行配合。
使用真空泵对环境进行抽真空处理,持续20-30min。
打开三通阀,慢慢将水放入容器内,至水面高出试样2-3cm,再继续抽气,当发现试样表面没有出现气泡时,停止抽真空处理。
扭转三通阀,使大气和抽气罐相通,真空度保持在0.001MPa。
从抽气罐取出试样,放置于水容器内4h后取出。
用湿毛巾擦去表面水分,称重。
2. 结果处理
选用自然吸水的方式,可参考公式:
上述公式,自然环境下的吸水率。
:吸水之后的所称的的质量。
:烘干之后的质量。
利用上述公式求值,最后三次试验的平均值为自然状态下的吸水率。
取小数点数后面两位。
选用强制条件下的吸水方式,可以参考公式:
上述公式,强制条件下的吸水率。
:吸水之后的所称的的质量。
:烘干之后所称的质量。
利用上述公式求值,最后三次的平均值为自然状态下的吸水率。
取小数点数后面两位。
采用上述实验方案后,连续进行三次试样实验,最终得出该批试样的自然条件下的吸水率为3.44%左右。
其强制条件下的吸水情况则在4.02%。
自然条件下的吸水情况略微低于强制条件下的吸水情况。
以上数据表明,利用强制条件下的方案进行吸水情况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存储在细微孔隙中的空气也一并进行抽出,大大提高了试块的吸水效率,由此强制条件下的吸水效果好于自然条件下的吸水情况。
二、煤矿井表面水张力及鉴定方法
其主要原理利用全自动张力仪进行。
当张力仪的铂金环浸入被测液体中时,因为压力的关系,其表面的膜会被逐渐拉长。
根据膜的形变量,可以利用差动变压器将其通过电压的形式进行模拟表现。
变化的膜产生了变化了电压,张力仪将变化的电压值转化为张力值,最终显示出来。
随着薄膜的长度被拉的越来越长,直至薄膜被整个撕裂,此时得出的数值即为实时情况下的张力值。
利用该方案,采用电脑进行数据实时记录并最终自动绘制张力值曲线,得出结论。
表面所测得的张力值越大,表示该试样煤的吸附性就越低。
根据表三的测试结果,张力值单位为(mN/m),多次测试后取得的来自矿井内部的矿井水的实测张力平均值为80.9左右。
因此,通过对来自矿井内部水的多次取样实验。
并对自来水所测得的张力值进行比较,对此比较情况显示来自于矿井内部的矿井水其吸附效果明显高于采自自来水的吸附效果。
随后在对煤矿试样进行的媒接触角实验中,液体与煤触角越小其润湿效果越好,从而最终判定采用矿井水进行注水防尘处理。
三、总结
根据以上试验数据表明,试样煤的最终测试结果其吸水情况小于等于1%,矿井内部的水质的附着效果远远高于来自于自来水的吸附力,因此对煤的润湿效果优于自来水,建议选用矿井水进行煤矿注水防尘处理。
该案例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煤层注水的可行性实验步骤,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振国,吸附作用应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黄祖洽,丁咢江.表面浸润和浸润相变【M】.上海:上海科技学术出版社,1994;
【3】秦文贵,王振江,赵中玲.较难注水煤层的注水工艺及参数【J】.工业安全与防尘;15-18,
【4】张磊,长沟峪煤矿煤层注水技术与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
【5】王翔丙,王赶跃,成庄煤矿层可注水性探究【J】,现代矿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