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什么叫相忘于江湖,网上有,贴给你们
1、“相忘于江湖”,语出《庄子·大宗师》。
原文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意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
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庄子真是厉害,一句话里就创了几个新词,其中尤以江湖和相濡以沫为人所熟知,在武侠的推动下,江湖成了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语词。
而相濡以沫也演化成了专门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相依为命和相互救助的夫妻。
可是庄子却是并不喜欢相濡以沫的,一个不如的转折,他更喜欢的是两条鱼能够相忘于江湖。
因为相濡以沫并不是一个生活的常态,而是一种非常时刻的非常举动,如果生活时时处处都需要相濡以沫的话,那样的生活也就缺乏乐趣了,倒真不如相忘于江湖来得轻松自在。
2、原文出自《庄子》。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泉水干涸了,两条鱼都暴露在湖底的干泥里等死,只能吐出一点水泡来相互湿润,延续生命。
这虽然很动人和高尚,但是对于鱼来说,最好的情况却不是用死亡来相互表达忠诚和友爱,鱼最希望的是遨游在大江大湖中,即使彼此谁都不认识谁。
”
在这点上,庄子是很实际很达观的人,并不虚伪地要追求高尚的英雄主义。
现在,这句话一般指各自生活,互不通音讯。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立论谢谢主席,大家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大宗师》今天,针对这句话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两种境遇的比较与思考。
我方认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正本清源,此句原意为泉水干涸,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
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相互扶持,还不如大家安稳的回到大海,随意自然来得好。
结合原意,我方以人事物个体的发展与长久的和谐幸福为标准分别从事实、理论、价值三方面来论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一,结合事实,相濡以沫有碍个体事物的发展。
客观上,海水总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要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
试问,哪条鱼想在陆地上残喘而不是在水中自由自在呢?就此看来,相濡以沫也并不是长久之计。
主观上,相濡以沫的前提是在困难的境遇下,它不是生活的常态,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甚至威胁到存活问题。
这时,它是一种本能的自救,但没有好的条件保障,何来长久之幸福与个人的良好发展。
反之,相忘于江湖则代表着处于顺境的自然和谐,每个个体便可以在更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
第二,结合理论,人的最基本需要是生存而非情感。
存活是情感的基础:困难时期相濡以沫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得以存活,然后回到那个本我即各自江湖的适合自己的更好的生活状态吗?相比之下,从个体的长久幸福来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三,价值层面,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但相忘于江湖却是另一种境界。
这里的忘,并不是完全丢弃。
而是一种回归自然随和的状态,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我方认为,这从古至今都是一种更坦荡与淡泊的心境。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谢谢。
相濡以沫的意思和寓意相濡以沫,意为两个人在困境中互相帮助、共同渡过难关。
这个成语出自《楚辞·离骚》中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指楚国的屈原和友人在困顿流亡的时候共同度过困境,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悲愤而选择了自杀。
相濡以沫的寓意是强调在困境中的互相扶持与合作的重要性。
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时,如果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就能够共同度过困境,增加战胜困难的机会。
这种精神不仅可以体现在个人之间的关系中,也可以体现在国家、社会甚至全人类的关系中。
从个人层面来看,相濡以沫的意义是指在面临困境时,不要孤立地去面对,而是应该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没有人能够独自完成所有的事情,我们需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如果能够主动向他人求助,并且愿意给予他人帮助,就能够共同度过难关,实现双赢的局面。
同时,相濡以沫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依赖关系。
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亲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社会层面上,相濡以沫的意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和帮助,共同面对社会的困难和挑战。
社会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困难时期,只有人们能够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才能够共同克服困难,实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相濡以沫的精神也体现了社会的互助与共享的价值观,强调了整个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力。
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相濡以沫的意义是指人类应该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
人类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贫困、疾病等共同的困境,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全球协作,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相濡以沫的精神强调了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呼吁各国和人们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相濡以沫的寓意是强调在困境中互相帮助、共同渡过难关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个人、社会还是全人类的层面上,都需要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只有通过相互合作和团结一致,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本意是一种过程和境界,而不是爱情漫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长久以来被当做了美好爱情的代名词,比喻双方在困境中相互帮助。
'相忘于江湖'也被今人用作感情不能继续维持之时的一种无奈的自我宽慰。
于是,人们认为这是在表达爱情的哲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原句出自《庄子·大宗师》(又见于《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意思是泉水干涸了,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唾沫相互湿润,以求暂且生存,但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与其称誉尧而非难桀,倒不如善恶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今人认为它是在写爱情,或许是断章取义,因为没有触及到庄子的哲学思想,没有联系该句的整体语境。
请试析之。
《庄子》一书的性质,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说理文,并且它突破了如《论语》之类的语录体范式,而向专题论文过渡。
书中开始出现有特定意义的篇名,即主旨,可称之为论点,每一篇的内容都在集中阐释主旨,可称之为论据,如《逍遥游》一篇的主旨就是讲一个人应当透过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瑧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界,篇中出现的鲲鹏、学鸠、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等片段,都是为了阐释主旨而设定的论据。
同理,'相濡以沫'句出自《庄子·大宗师》,而此篇的主旨,在于写真人体道的境界,'大宗师'即以道为宗为师,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所散发的万物之生命,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死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就是本篇的主题思想(据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语)。
'相濡以沫'句又见于《庄子·天运》,而此篇旨在说明天道就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然之道,一切人间之道都应效法天道,与时俱化,而不能滞留于陈规旧迹。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
喻相互扶持、苟延残喘,不如相忘于自然。
)
扩展资料:
读音:xiāng rúyǐmòbùrúxiāng wàng yújiāng hú
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g”;濡,不能读作“x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例句:并不是相爱的人就能相守,而有一种情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摘自:《庄子·内篇·大宗师》解释: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我们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赏析:庄子以鱼与鱼之间以湿气、唾沫相友爱比喻仁义,以江湖比喻大道,说明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内篇·大宗师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作文分论点分论点一:相濡以沫有时是无奈的坚持分论点二:相忘于江湖是为了更好地成长当江湖之水充足,鱼儿各自游向广阔的天地,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生活。
这告诉我们,有时候分开,忘记曾经的相互依存,是为了能够有更自由的空间去成长和发展。
比如小朋友们长大后,会去不同的学校读书,结交新的朋友,学习新的知识,这就是一种相忘于江湖,却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方式。
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鱼儿的故事。
有两条小鱼,它们生活在一个快干涸的小水洼里。
水越来越少,它们只能靠相濡以沫,就是互相吐口水来让对方湿润,艰难地活着。
可是呀,这样真的好累好累。
这就好像我们有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只能和小伙伴紧紧靠在一起,互相帮助。
但这其实是没办法的办法,心里还是很无奈的。
再来说说另一种情况。
当水洼又重新充满了水,变成大大的江湖,小鱼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游走啦。
它们不再需要紧紧相依,而是各自去探索新的地方,这样它们能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也能变得更强大。
就像我们小朋友,长大了可能会去不同的学校,认识新的朋友,学习新的东西。
虽然和以前的小伙伴分开了,但这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呀!所以说,相濡以沫有时候是没办法,相忘于江湖是为了长大。
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鱼儿的事儿。
有两条小鱼,在没水的地方,只能相濡以沫,互相吐点口水活着。
它们其实心里可难受啦,因为这不是它们想要的生活。
但是呢,如果有水啦,变成大大的江湖,小鱼就能自由自在地游啦。
它们可以去好多好玩的地方。
我们小朋友也是这样,长大了可能就去不同的地方上学,和以前的朋友分开。
可这是好事,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变得更棒!所以呀,相濡以沫可能不好,相忘于江湖才好呢。
相忘于江湖,不如(bùrú)相濡以沫,人生苦短,不如爱一场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xiāng rú yǐ mò),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天运》昨天看了《南极之恋》,在泪眼阑珊(lán shān)的结尾闪烁了“相忘于江湖〞这几个(jǐ ɡè)字,眼泪落了。
贾富春穿着貂皮浑身上下(hún shēn shànɡ xià)都是土豪气,荆如意穿着南极考察站的工作服一身书生气。
就这样两个人不可思议的相爱了,爱的不折不扣,爱的昏天暗地。
别问我为何爱你,它就是突然来了,像惊蛰大地的春雷不曾预告却,轰然来袭;于是我知道爱上了你一如大地回应以绿野。
飞机坠毁,身在南极,前面是漫无目的的冰河山川,身后是找不到足迹的白雪皑皑,过期罐头和剩余柴油成为了两个人活下去的希望,贾富春说:就是死也要死在路上。
那一刻一沓钞票真的没有了意义,它远远不如一顶毛线帽子、一双保暖鞋子、一袋米、一本书。
人可能只有在那个境界才可以充裕而又深刻的感悟人生,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或是她在身边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生死的考量,贾富春在危险的时刻从废墟拔出了荆如意,荆如意在他冻僵的时刻脱衣取暖了贾富春。
也许从那一刻他们就相爱了,因为彼此救过彼此的命,一旦爱了,覆水难收,生命就渺小了,我只希望你可以好好活着。
一位自命清高的科学家,拿起菩萨,念起了南无阿弥陀佛。
一位身价非凡的有钱人,冰天雪地,为爱人受尽人间苦楚。
可惜天不遂人愿,没有了指南针,没有了手机,没有了导航仪,只能徒步,只能数天,只能等死。
她怕连累了爱人割了腕,他怕爱人死去得了雪盲;那一刻任何身份都是过去时,哪怕曾经相爱相杀,这一刻彼此的眼中只有彼此。
当影片出现欧假设拉的时候,眼睛是湿润的,你会想到极光之中,两人相拥,天长地久。
人的情感就是这样的浪漫,和你牵手,走遍天涯海角,看遍人情冷暖。
感谢对方辩友为大家带来如此精彩的辩论,但我不得不指出对方的几点偏颇指出12下面由我再次论述我方观点: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篇》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能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朝夕相处,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这样的情景的确令人感动。
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而言,最理想的生活环境是在江湖之中,这才是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才是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对自己还有对方都是有好处的,也还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对于人,对于感情亦是如此,人更需要合适的环境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的物质基础而非感情。
相濡以沫是多么的困苦啊,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能够放弃,能够忘记,对自己对对方都是一种解脱一种幸福。
分开的本身对于两个人是一种历练。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即使有泪,也不觉凄凉。
我们曾经深深地爱过一些人。
爱的时候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绻qiǎn quǎn一时当作被爱一世,于是承诺执子之手,于是奢望幸福终老。
然后一切消失了,我们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种多么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啊。
痛与泪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经历了痛与泪才能得到真正地成长。
也许爱情与幸福无关,也许这一生最终的幸福与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无关,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牵住别人的手,一生细水长流地把风景看透,只有在经历之后我们才能明白才能看透一些事情,有所成长。
所以说分开对两个人是一种历练。
相忘不意味着不爱反而意味着大爱林徽因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
梁思成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一个古老的故事:说有两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海水冲到一个浅浅的水沟,只能互相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嘴里才得以共同生存,这就是“相濡以沫“的由来。
但是庄子说,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最真实的。
真实的情况是:海水终于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
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
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
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话说:庄子在他习惯行走的那条乡间小路上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十六岁那年带着一身未脱稚嫩嫁给了他,从此父亲与兄长的疼爱永远的离去,那条相逢的路再也不曾涉足,连记忆都是那么的干涸。
为了眼前这矮矮的却智慧满满的人,她义无反顾,她与庄子注定是到处漂泊,连隐居也是在备受干扰中进行。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与惠施的对话,惠子,带着嫉妒而来,带着智毅而来,在那个夏季的午后,两人立于桥头而目视桥下干涸之水,因着眼前的相濡以沫,眼见了两条鱼间的爱情。
还记得同样的对话,“水里的鱼多快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从少女到为少妇,再到农妇,所有的过程早已注定,就算是四十多岁时的死亡,也来得悄无声息。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一句话,道出贫贱夫妻的归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句话是庄子说的,就收录在《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庄子·外篇·天运》里面。
关于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这样的: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意思就是:泉水干涸了,鱼儿被困在陆地的小水洼里。
它们相互嘴对嘴呼气,用唾沫来湿润对方,好让彼此能够活下来。
与其这样,还不如各自奋力游回到江海湖泊,就当作彼此从不曾相识。
在《大宗师》一文中,庄子用到这句话,是为了证明: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命数的安排,就好像日夜交替一样,完全是出于自然。
所以人们根本没必要,去赞美生存,而厌恶死亡。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如果生存是一件好事的话,那么死亡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在《天运》一文中,则是借用老子和孔子的对话,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
就是说,在庄子的观念中,认为“仁义”这个东西,对人的毒害实在太大了,以致于一提起来,心里的愤怒就抑制不住。
于是,庄子就借用老子之口,奉劝那些倡导“仁义”的儒家弟子们: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你们与其苦哈哈的劝人“仁义”,还不如就像两条相濡以沫的鱼一样,彼此都把对方给忘了,游到江河湖海里去浪呢!庄子为什么会两次提到这句话呢?这句话的道理,他又是在什么样的一个场景下,体悟到的呢?关于这句话的来历,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庄子一生娶过3个老婆。
第一个得病死了,今天咱们聊的,和他的第二个老婆有关。
大凡看透世事人情的人,是不会为了些许蝇头小利,去经营钻研的,因为觉得没什么意思。
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
于是,这类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穷。
庄子,何止是看透世事人情,所以也就特别穷。
这一天,家里眼看又要断炊了。
妻子便让他去向监河侯,借贷一些粟米。
庄子倒是真去了。
监河侯也豪爽,一口就答应了,不过却说:“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我封地的税金就要收上来了,到时候贷给你300金,够不够?庄子听罢,脸色一下就不好看了,于是讲了一个故事:我来的半路上,忽然听到有声音在喊我。
相忘江湖你对「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理解是什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钱穆先生认为:此欲人两忘生死耳。
从《大宗师》篇这一段的角度来看,我个人很是赞同。
其实,庄子不过以此作喻,本身具有极强的意味。
我个人认为,庄子所谓相濡以沫与相忘江湖都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是关于泉涸。
如果没有泉涸的前提,也就不存在后面的内容。
泉涸意指内容非常广泛,可以为我们所在意的爱情,也可以是工作,甚至可以是任何事情。
不用去追究一个明确的答案,是因为,这一切都涵盖在了人的生与死。
就文本来讲,我们的爱恨也好,生死也好,都是在有了泉涸这一条件下完成的。
如果我们每天幸福,何苦要有一个相濡以沫还是相忘江湖的选择,我们大可以选择开心和快乐。
但是,正因为“泉涸”,我们才会去思考,到底怎么去做更好。
庄子不过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而非标准答案。
相忘江湖我个人认为,庄子的高妙在于他将尘世的许多可能抽象为了生与死,比喻为泉涸之鱼。
在庄子的眼里,“乘物以游心”的自由才是最根本的答案。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发展了卢梭关于自由的解释: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二者有着相似之处。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内心的选择,虽然事前,我们并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对还是错,甚至很多时候无法断定正确与否。
而庄子的这段话,我认为意义相关。
无论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江湖都是彼此的自由意志,我们承担选择的后果。
我想,两条鱼靠着这不多的唾沫能天荒地老也是很好的事情,但很显然,这不可能。
庄子进而补充,可能更好的相处是相忘江湖,即使彼此忘记,但也依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活下去。
有人认为,可以如烟花般活一场、爱一场或者达到某种人生巅峰,也是很好的。
也有人认为,为了彼此,踏上不同的道路过更好的生活,彼此离开也是一种极致的选择。
我认为,无论哪种理解,都有足够充分的理由。
相濡以沫的原文和译文相濡以沫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
下面我们来看看相濡以沫的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借鉴。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课文内容)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译文:泉水干枯了,鱼儿都再陆地上相互帮助扶持(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以维持生命。
虽然这样他们相互成了患难之交。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宁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着,谁也不认识谁。
与其因为磨难而相聚,不如谁也不认识谁的好好活着。
注释:选自《庄子》濡:沾湿;沫:唾沫。
呴:张口呼吸;嘘气。
相关成语【近义词】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反义词】自私自利、背信弃义【同韵词】失魂荡魄、知命不惑例句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老夫老妻之间互相关心,但如今已经引申到了朋友和亲戚之间的互相关心。
现常用于比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患难不弃,互相依赖、互相扶持,多用于形容中年一代与老年一代的`亲情、老年一代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可用于比喻绝对的坦诚相待,或是极单纯的互相依存、如小时候的青梅竹马。
青壮年和青年用这个词语显得有些造作、虚辞、不实。
如今这个成语已经被广泛地运用,而在叙述爱情时和一些非正式的新闻信息时多有滥用,相濡以沫在撇去庄子的个人观点之后,借喻到人的身上来比拟人的感情。
需要在同处困境或者同处一个并不太好的境遇的背景之下使用,并且不可专用于赞扬爱情的忠贞与不可相弃,那样是就扭曲了原本的意思。
在信息具有高度可伪性的时代,学会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先人的名言妙语,是对先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尊敬和传承。
【成语例句】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我方观点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论点如下:1.相忘于江湖是生活的常态,这样的生活轻松、自在。
相濡以沫的背景是双方处于困境中,彼此相互扶持救济。
故事中,为了生存,两条小鱼相濡以沫。
困于涸辙,只是特殊场景下的特殊事件,这样的生活状态不正常,甚至是无奈的,饱含辛酸的。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相忘于江湖,因为这于双方,都有利无害。
人为的友爱毕竟有限,大自然的爱却是无量的,与其在困境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站在彼此的立场考虑时,我们会希望对方不要停留在过去,希望对方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重新开始。
相濡以沫让彼此之间的情谊变的厚重,相忘于江湖却是轻松自在。
当人们选择以相忘于江湖来对待生活时,便真正地解决了困于涸辙的问题,才能以一种轻松的姿态来享受生活。
2.相忘于江湖是一种浪漫的享受。
相忘于江湖,留下的只有美好回忆。
能够把回忆留在心里、能够放弃,不失为一种浪漫。
此外,如果生活时时处处都处于相濡以沫的状态,那样的生活太紧张,太疲乏。
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彼此平稳的生活,难道不令人感动,不浪漫吗?拿爱情来举例,就如同两个人相爱了,可是突然之间,环境变了,变得让他们难以承受,他们还会把爱放在头一位吗?在现在的社会里,当精神世界和物质需求在生活的天平中难以平衡时,我们会选择什么?还会一如既往的选择那种相濡以沫的爱情吗?相忘于江湖,是给彼此留一点余地,多一份想象,从而相互欣赏,相互接纳。
在回忆与淡忘中,一生细水流长,把风景看透,不也是一种浪漫的享受吗?3. 相忘于江湖能练就更坦荡、更淡泊的心境。
单从故事出发,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
而相忘于江湖,却是另一种境界,它有利于彼此之间更好的发展。
当我们选择淡忘、放弃曾经的执着,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必能收获达观的心态,自由的心境。
然而忘却对方不是那么容易的,当我们真正到达相忘于江湖,就不会对曾经的缱绻一时耿耿于怀,从而以一颗宽容、坦荡的心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
相濡以沫典故相濡以沫是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大家了解相濡以沫的典故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相濡以沫典故,供大家阅读!相濡以沫典故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战国时期,庄子家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叫他外出借粮食,他去找监河侯借粮。
监河侯许诺秋后再借,庄子说这是远水不解近渴就回家。
妻子让他再去别的地方借,他说要像车辙里的鲫鱼一样相濡以沫过日子,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泪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
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
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相濡以沫解析【注音】xiāng rú yǐ mò【解释】濡:沾湿;沫:唾沫。
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互相帮助【近义词】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反义词】自私自利相濡以沫造句1. 爱不需梁祝化蝶的悲壮,需心有灵犀的默契;爱不需雄飞雌从的追随,需相濡以沫的支持;爱不需山盟海誓的承诺,需默默地关注时常联系。
预七夕快乐!2. 好的婚姻都是傻子之间的游戏,现在的人却都太精明。
能清晰地计算出每一个瓦片价格的两个人,是不可能在同一屋檐下相濡以沫、始终不渝的。
3. 在鲜花烂漫的季节你们走进幸福隆重的殿堂,举案齐眉、同舟共济是你们生活的方式,如今二老已是高堂,依然相濡以沫,同寝同食。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之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前半句,是多少人羡慕的爱情,后半句,是多少人不想经历的爱情。
我希望我能找到一个能跟我相濡以沫的人,不管我们经历了多少坎坷,多少磨难,只要最后牵着我的手的人是你,就好。
用庄子话语的意思是说,泉水快干涸了,两条小鱼受困搁浅在小洼里,互相呼气吐沫来濡湿对方,患难与共,生死相依。
这样真的好吗?那为什么不在湖水涨满的时候,各自游回江河湖海,寻找自己的幸福,最后相忘于江湖。
在那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忘了你,忘了我,忘了那段相濡以沫的岁月。
我们的相识是在武汉珍爱网,那时,我们都是因为父母的安排,彼此见了面,那时,我们都很诚实,都向对方坦言自己不想谈恋爱,不想结婚。
于是,我们达成了协议,向父母撒谎,说在一起了,我的父母和对方的父母也很欣然,虽然,欺骗了父母,心里很愧疚,但是为了自由,我选择了撒谎。
那段时间,我真的很开心,也很自由,没人管着,能跟朋友玩,吃饭,唱歌,喝酒,可能是我最活到现在,最开心的日子。
没过多久,就放假了,我就要回到家,回家之后,就要在父母的逼迫下跟假的男朋友出席各种场合,这样,我们彼此有了依赖,我以为这种依赖是爱情,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才明白,依赖不等于爱情,这两个词是平行线,不可能划为等号,但是,我现在并没有察觉。
于是,我们自然而然的走在了一起,在我难过时,他陪伴着我;在我喝多时,他照顾我;在我喜悦时,他陪着我笑;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那时,我真的很感谢武汉珍爱网,我以为我们会很幸福,会牵着彼此的手走完后半辈子,但是,我错了,我们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吵闹不断,他想去更广阔的世界,飞翔,而我只想在小城市,陪伴着我的父母,对于我来说,有一个可以避风遮雨的港湾,一个宽广厚实的胸膛就够了,但是,他却想有跟高的发展。
最终,我们选择了分手。
但是我还是很感谢武汉珍爱网给了我快乐的日子。
相濡以沫,是所有人都追求的幸福,太多的人想要一场生死都不会分开的爱情,但是并不是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男的女的想法不一样,女的只想要粗茶淡饭,而男的却想要山珍海味,只要有的男的愿意和女的粗茶淡饭,女的就会放弃所有,放弃所有的亲情,朋友,远走他乡,但是却被男的蒙蔽了双眼,男的心胸宽广,胸有大志,他们不会甘于做一个小人物的。
相濡以沫类似的成语
在日常交流中,成语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的成语更容易混淆,因此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一类相似的成语进行分析和辨析,帮助你更好地运用这些成语。
首先,将这些相似的成语进行分类,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皆兄弟”等。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1.相濡以沫:比喻在困难中互相帮助、扶持。
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困境中,彼此之间无私的关爱和帮助。
2.不如相忘于江湖:表示彼此忘记过去的恩怨,重新开始。
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释怀和宽容的心态。
3.天涯若比邻:形容即使相隔遥远,彼此之间的感情依然紧密。
这个成语传达了友谊的可贵和长存。
4.四海之内皆兄弟:强调人类之间的亲情和友好,倡导和平与友爱。
这个成语传达了和谐共处、团结一心的理念。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成语的含义和语境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
例如:
(1)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学会相互扶持,共同努力,这正是“相濡以沫”的精神所在。
(2)过去我们曾有过误会,但现在我们选择释怀过去,重新开始,这便是“不如相忘于江湖”。
(3)尽管我们相隔千里,但友谊仍然紧密相连,这正是“天涯若比邻”的体现。
(4)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实现和平与友爱,这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真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相似的成语。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张三丰痴情的一生
张爱玲在《爱》中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
觉远大师“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的偈语拉开了《倚天屠龙记》的序幕,也拉开了张三丰对郭襄一生的痴情暗恋……
张三丰与郭襄的初次相识还是《神雕》时期,那时郭襄和新五绝齐聚华山故地重游,而跟随师傅觉远追查盗经人尹克西与潇湘子的张君宝正好来到了华山。
彼时的张君宝虽练有九阳神功但却不懂得武功招式,即使在杨过的指点下依然被尹克西打得头破血流。
原文道“郭襄回头过来,见张君宝头上伤口兀自汨汨流血,于是从怀中取出手帕,替他包扎。
张君宝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谢,却见郭襄眼中泪光莹莹,心下大是奇怪,不知她为甚么伤心,道谢的言辞竟此便说不出口。
”郭襄的眼泪自是为早已离去的大哥哥杨过而
流,可郭襄不知的是那两行泪不经意间却流进了少年张君宝的心里,氤氲其心,伴其一生。
爱情就像参禅,要么是顿悟般的一见钟情,要么是渐悟般的日久生情,初遇郭襄就属前者。
生长在少林寺男人堆里的小和尚张君宝自幼就缺失来自异性的关爱,郭襄替他包扎伤口时的那一个眼神、一个举动,刹那间就已搅的少年情窦初开,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真正吸引他的不是那一方手帕散发出的芬芳,而是他从未体验过的那种异样的感觉。
只是他误会了,郭襄的眼泪不是为他而流,郭襄的举动或许只是本性使然。
我们不能否定爱情世界里误会存在的合理性,但事实上就这样一颗种子萌芽在他十三岁不安的心灵里,快乐而又奇妙地肆意生长着。
三年后骑着小毛驴为见上杨过一面巡遍大江南北的郭襄来到了少林寺,那是张君宝和郭襄的第二次见面。
无色禅师送郭襄下山时张君宝跟在身后一言不发,只默默地注视三年前就已刻骨于心熟悉的身影。
原文这样写“张君宝颇为依依不舍,却又没什么话好说。
郭襄将手中那对铁铸罗汉递了给他,道:“这个给你。
”张君宝一怔,不敢伸手去接,道:“这……这个……”郭襄道:“我说给你,你便收下了。
”张君宝道:“我……
我……”郭襄将铁罗汉塞在他的手上,纵身一跃,上了驴背。
”这对铁铸罗汉是郭襄十六岁生日那年,无色禅师应杨过之邀送的一对贺仪。
郭襄寻找杨过无果,便把他转送给了张君宝。
多年后已是百岁高龄的张三丰得知少林遭逢大难时,他才拿出珍藏身边的这对铁罗汉并委托弟子俞岱岩送还少林,然后一声长叹拂袖而去。
这一声叹息里,他放下了十三岁时初见郭襄的惊艳、放下了十六岁时再见郭襄的局促、也释怀了积聚近百年的情思。
也许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独处时他都会摩挲着手中的那对铁罗汉,把对郭襄的思念化作每天的参禅悟道。
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昆仑三圣何足道挑战少林后。
张君宝击败何足道保全少林名誉,但因私学武功违反寺规张君宝还是被一众和尚追拿。
师傅觉远带着张君宝和郭襄逃出少林狂奔力竭终至圆寂。
直到此时张君宝才下定决心对郭襄吐露心声“郭姑娘,你到哪里去?我又到哪里去?”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携手走天涯的冲动,只是他的表达依旧那样木讷、内敛。
聪明的郭襄巧妙地拒绝了他,只是从腕上褪下一只金丝镯儿作为信物给张君宝让他带着去襄阳投奔郭靖。
可是郭襄又哪里知道,没了她的襄阳对于张君宝来说有多陌生,就像没有杨过的襄阳对她很陌生一样。
也难
怪郭襄的内心早就被那三根钢针塞得满满容不下些许他物。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
郭襄用了二十四年的时间苦寻杨过不得,彻悟之下远赴峨眉开宗立派。
可她还是无法驱赶内心对杨过的思念,她为自己的弟子起名风陵,以纪念那自己心目中的爱情圣地;她为峨眉剑法中威力最高的一招命名“黑沼灵狐”只因当年在黑沼泽中捕捉灵狐时杨过给了她第一次拥抱;她将用杨过的玄铁重剑打造而成的倚天剑和掌门戒指奉为门派至宝代代相传,只为世世代代记住大哥哥。
同样十三岁时的初遇就已耗尽了张君宝一生的情运,此生唯有无尽的思念,他能做的也只有将郭襄深深埋在心底。
大彻大悟之际他远赴湖北开武当一宗是为张三丰。
可是武学宗师内心最柔弱的地方依然属于郭襄,依然属于十三岁时埋下的那颗种子。
当年郭襄所赠的那对铁罗汉他精心珍藏,直到百年后形势所迫才交还少林;而那个更富少女情结的金丝手镯他随身珍藏,从不示人;同样初遇生情的华山也成了他一生难以忘却的梦境,于是那里的山水亭榭、溪谷舟岩便成了武当弟子的名字:远桥,莲舟,岱岩,松溪,翠山,梨亭,声谷。
爱迪生说“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
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有了对杨过的痴迷,郭襄的生命即使再失落也总会有阳光滋润。
有了对郭襄的思恋,张三丰的生命即使再孤独也总会有温暖存在。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可是他们能够流落江湖还是不能遗忘对方。
曾多次和别人争论张三丰这样用情至深,是否有悖于武林宗师、武当掌门的身份。
但我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张三丰,这才是最让人敬仰的张三丰。
就像《天龙八部》中那个结婚破解、流落红尘的虚竹依旧怀有一颗普济世人的菩萨心肠一样。
痴情一生的张三丰还是那样的仙风道骨、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