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官之道.ppt
- 格式:ppt
- 大小:380.31 KB
- 文档页数:50
引言面对“变局”,不做壁上观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脱胎换骨,打造湘军【忠告】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
面对“变局”,不作壁上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时代的任何“变局”都可能成为我们改变人生轨迹的契机。
任何一种新旧“体制”及政策的转换都可能成为我们个人营造发展舞台的“好风”。
任何想有作为的人,都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召唤。
如果墨守成规,拘泥旧的体制束缚,就难以成功。
曾国藩在京时以理学家自居,理学讲孝道。
按礼制的规定,曾国藩无论时局发生什么变化,他都应该在家乡为母亲守丧3年。
但儒家礼法也有变通的办法,即当确实需要时,为官者可以不必等到守丧期满就去任职,这被称为“夺情”。
后世这种“移孝作忠”的事虽屡见不鲜,但当事人仍要遭到士人的白眼。
明代宰相张居正的“夺情”,曾引起朝政的大波澜,以至于张居正成为言官们攻讦的对象。
清代康熙时期,大学士李光地也有一次“夺情”,时人也争相攻击他,并说这是李光地的平生三大耻之一。
因此,当曾国藩最初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请他出山时,他委婉坚拒。
当咸丰帝的朱谕诏示他时,他也三缄其口。
为什么?这就是礼制的限制。
恰巧在这一天,郭嵩焘赶到湘乡为曾母吊唁。
县令朱孙诒知郭与曾的关系非常,故不敢怠慢,立即传官轿送郭嵩焘往曾国藩家。
120里的路,赶到曾家时已是深夜。
两人秉烛畅叙,当谈及时事时,曾国藩说明自己要守制,不能出来主持团练。
郭嵩焘则“力止国藩曰:…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绖从戎,古制也’”。
郭嵩焘素知曾国藩野心勃勃,以整治封建秩序为己任,现在面临“乱世出英雄”的机会,你为什么不大大施展抱负,尽忠皇帝呢?郭又拿出“古已有之”的例子来说服曾国藩,情真意切,不可言表,给标榜“忠孝”的曾国藩一个很好的台阶下,但曾国藩为了表示尽孝的“决心”,仍表示不同意。
郭嵩焘又反复与曾国藩的父亲谈“保卫家乡”的大道理,曾父认为讲得对,便把曾国藩叫到面前教训了一番。
曾国藩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走近曾国藩,说起曾国藩,大家都不陌生,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曾国藩1811年出身于湖南长沙的湘乡县,今天已经不是湘乡了,是属于双峰县。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人叫他曾湘乡,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人出名了以后,往往会以他的籍贯代表他的名字。
比如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所以叫李合肥。
这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叫法。
家族,世代清贫。
曾国藩是六岁的时候开始上学,到了他22岁这一年,也就是1833年中了秀才,在他父亲之后的一年考中的,父亲曾麟书考秀才,考了17次,到43岁才考中。
小看秀才,步入士人阶层,士人阶层是社会的统治阶级,相当于六七十年代的工人,那时候地位是很高的。
1834年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举人。
到了1837年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
什么叫第三甲呢?我们知道状元、榜眼、探花是一甲,一甲叫进士及弟;二甲叫赐进士出身;三甲叫赐同进士出身,说白了,就是进士中的倒数,那么在26岁中进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一生是以赐同进士出身为耻,就像今天考上一个不太好的大学不太愿意说一样。
这里有一个例子,有一次曾国藩跟左宗棠开玩笑,左宗棠有一个小妾,当时叫如夫人,左宗棠非常宠她,经常给她洗脚,所以曾国藩取笑他说“替如夫人洗脚”,然后左张口就来,“赐同进士出身”,在古代大男子主义的社会,给女人洗脚,实际上是奇耻大辱,给女人洗脚==同进士出身,可想而知,当时曾国藩脸色大变。
但是在古代,中了进士以后,你还有一次考翰林的机会,就像今天考了不太好的大学以后,还可以考研究生一样。
到了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同七品官员,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副处级,他又列二等第一名,进入翰林院深造。
此后是年年升迁,一直到1847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从七品官员到了二品官员。
应该说他的升迁是非常非常迅速的,所以曾国藩自己都觉得非常惊讶。
他有一次给自己的家里人写信的时候说,“湖南人37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