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组播组网解决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74.00 KB
- 文档页数:6
IPv6组播在校园网的部署与应用中期报告
一、选题背景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解决了IPv4地址耗尽的问题,同时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IPv6组播技术则是IPv6协议中最具有优势和前瞻性的技术之一,其可以实现高效的多播数据分发和传输。
在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中,IPv6组播技术有许多优势,比如高效快速地
传播信息、降低网络延迟、减轻网络拥塞等等。
因此,本次选题旨在深
入研究IPv6组播在校园网的部署和应用,并探索其技术优势以及发展前景。
二、研究内容
1. IPv6组播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2. IPv6组播的部署和应用案例分析
3. IPv6组播在校园网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4. IPv6组播在校园网应用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三、预期成果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全面了解IPv6组播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并对其在校园网中的部署和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我们将探究IPv6
组播在校园网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并通过前瞻性的思考,探索IPv6组
播在校园网应用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最后,我们将撰写完整的中
期报告,用于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以及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
三层交换机14-IPv6组播VLAN典型配置举例H3C S5130-EI IPv6 组播VLAN 典型配置举例目录1 简介 (1)2 配置前提 (1)3 基于子VLAN的IPv6 组播VLAN (1)3.1 组网需求 (1)3.1.1 现网描述 (1)3.2 配置思路 (3)3.3 使用版本 (3)3.4 配置注意事项 (3)3.5 配置步骤 (4)3.6 验证配置 (5)3.7 配置文件 (5)4 基于端口的IPv6 组播VLAN (7)4.1 组网需求 (7)4.1.1 现网描述 (7)4.1.2 需求描述 (8)4.2 配置思路 (9)4.3 使用版本 (9)4.4 配置注意事项 (9)4.5 配置步骤 (10)4.6 验证配置 (12)4.7 配置文件 (12)5 相关资料 (14)1 简介本文档介绍了基于子VLAN 的IPv6 组播VLAN 和基于端口的IPv6 组播VLAN 的配置举例。
2 配置前提本文档中的配置均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配置和验证,配置前设备的所有参数均采用出厂时的缺省配置。
如果您已经对设备进行了配置,为了保证配置效果,请确认现有配置和以下举例中的配置不冲突。
本文假设您已了解IPv6 组播VLAN 特性。
3 基于子VLAN的IPv6 组播VLAN3.1 组网需求3.1.1 现网描述如图1 所示,某楼层分布了两个不同的部门,通过在Switch B上配置不同的VLAN来区分这两个部门,其中用户VLAN 10、VLAN 20 分别标识了部门1、部门2。
交换机Switch A上配置了VLAN 10、VLAN 20 对应的VLAN虚接口,分别作为用户VLAN的网关。
由于业务需要,部门1 中有多台主机需要同时接收网络中某一发送源发送的数据。
该企业采用了IPv6 组播的传输方式:在Switch A 的Vlan-interface10 上运行MLDv1。
同时为避免组播数据在数据链路层的广播问题,该企业在交换机Switch B 的VLAN 10 内开启了版本 1 的MLD Snooping功能。
基于IPv6的校园网视频组播系统实现校园网覆盖范围广、用户数量众多,视频组播系统已成为提供校内音视频服务的重要手段,对于视频教学、体育比赛等活动都有着广泛应用。
然而,IPv4地址资源短缺、组播受限等问题制约了IPv4组播的应用。
IPv6技术的发展,为校园网视频组播提供了改进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基于IPv6技术的校园网视频组播系统的实现过程。
IPv6技术中,组播地址范围由FF00::/8开始,可以使用的组播地址有约93亿个,基本消除了IPv4组播中地址短缺的问题。
因此,IPv6技术可以更方便地支持广播、组播等任务。
基于IPv6的校园网视频组播系统的实现,需要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构建IPv6组播地址池。
IPv6组播地址池是该系统的关键,缺少合适的地址池将严重制约系统的应用。
IPv6组播地址池的构建可以依据校园网络的拓扑结构、子网划分等进行设计。
该地址池需要显式指定组播路由器和组播管理员,校园网络的组播路由器及其地址需要预先配置。
第二步:配置组播路由器。
该步骤需要在校园网内的所有组播路由器中进行。
为了让各个路由器能够识别IPv6组播地址,需要在每个路由器上配置组播路由协议,如PIMv6(协议独立组播)或MLDv2(组播监听协议)。
同时,还需要配置组播路由器的相关参数,如组播地址池、优先级、出口端口等。
第三步:配置组播主机。
IPv6组播主机需要支持MLDv2协议,以实现组播的监听和传输。
在主机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相关参数之后,还需要使用MLD命令配置组播地址池、组播接口等。
同时,还需要在组播服务器端同步建立与组播客户端的连接。
第四步:测试组播系统。
测试组播系统的目的是检查系统部署是否成功,包括组播地址分配、组播流量传输、网络延迟等方面。
测试可以采用ping 命令、traceroute命令等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完成基于IPv6的校园网视频组播系统还需要关注如何控制组播流量的有效性,以避免产生网络拥塞等问题。
8组播路由管理(IPv6)配置关于本章设备可同时维护多个IPv6组播路由协议,通过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之间的信息交互,控制IPv6组播路由和转发。
8.1 组播路由管理简介(IPv6)介绍组播路由管理的定义和目的。
8.2 组播路由管理(IPv6)原理描述介绍组播路由管理中各个功能的实现原理。
8.3 配置组播路由管理(IPv6)任务概览通过IPv6组播转发表,整个IPv6网络建立了一条以组播源为根,组成员为叶子的一点到多点的转发路径。
同时设备提供了一系列IPv6组播路由管理功能,实现组播转发路径的控制与维护。
8.4 组播路由管理(IPv6)配置注意事项介绍配置组播路由管理(IPv6)的注意事项。
8.5 组播路由管理(IPv6)缺省配置介绍缺省情况下,组播路由管理(IPv6)的配置信息。
8.6 配置IPv6组播负载分担通过配置IPv6组播负载分担,可以改变设备RPF检查时若存在多条等价路由只选取一条RPF路由的规则。
8.7 配置IPv6组播转发边界通过配置IPv6组播转发边界,可以限制组播报文转发范围。
8.8 配置IPv6组播转发表控制参数在IPv6组播路由与转发中,IPv6组播转发表直接控制组播报文的转发。
通过配置IPv6组播转发表控制参数,间接的就控制了组播报文的转发。
8.9 维护组播路由管理(IPv6)组播路由管理(IPv6)的维护包括:清除IPv6组播转发表项和路由表项、监控IPv6组播路由和转发状况。
8.10 组播路由管理(IPv6)常见配置错误介绍常见配置错误及定位思路。
8.1 组播路由管理简介(IPv6)介绍组播路由管理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组播路由管理(Multicast Route Management)主要介绍如何创建或更改组播路由来控制组播报文的转发,以及组播转发路径的检测和维护。
目的组播路由和转发与单播路由和转发类似,首先每个组播路由协议都各自建立并维护了一张协议路由表。
各组播路由协议的组播路由信息经过综合形成一个总的组播路由表(Multicast Routing-Table)。
IPv6组播技术和应用东北大学王兴伟2010.09.13提纲组播技术可控组播项目实施情况 系统试部署组播技术组播技术优点 提高效率降低网络流量减轻处理负载优化性能减少冗余流量节约网络带宽分布式应用高效支持多点应用存在问题组播控制组播源组播用户组播在二层交换机中的控制组播应用任意源组播(ASM)/特定源组播(SSM)/单播无法互通组播QoS得不到保障存在问题SSM和ASM都没有对组播源发送速率进行控制 恶意攻击用户可能利用这个弱点攻击整个网络,影响正常组播应用虽然有些运营商在主干网上部署了基于SSM的系统,但是目前大部分组播应用程序仍然是基于统但是目前大部分组播应用程序仍然是基于ASM的需要研究能够让ASM/SSM之间相互转换的机制 需要有效地管理和分配组播地址需要控制组播QoS需要进行组播认证和计费只有在可控环境下组播服务才能良性发展只有在可控环境下,组播服务才能良性发展可控组播国内外现状2004年12月CNGI-CERNET2正式开通在CNGI-CERNET2主干网上开通了基于IPv6 SSM的组播服务2008年底建成连接CNGI-CERNET2的100个驻地网CNGI大规模路由和组播技术的研究与试验获得成功国内外现状CERNET2基本建成主干网组播服务,但尚未做到可控日本IPv6网络提供组播服务,但尚未做到可控TEIN2主干网络支持ASM/SSM组播协议 GEANT2试验性开通组播服务,尚未实现全网组播服务尚无可控组播商业应用国内外现状组播应用需求越来越强,对组播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真正实现组播技术对应用支持,需要在全网部署组播服务,建大规模可控组播服务系统组播服务,建立大规模可控组播服务系统组播源控制组播组控制组播用户控制二层交换机中的组播控制实现ASM/SSM/单播转换控制组播带宽……技术基础国内网络工作者近年来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组播服务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经服务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经验,组播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重要研究成果CNGI-CERNET2为我国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一个大规模开放性试验环境 CNGI-CERNET2的25个核心节点之间开通了基在个核点开于IPv6 SSM 组播服务平台,试验性地实施了可控组播服务,支持应用的组播源、组和带宽控制项目由来国家发改委2008年下一代互联网业务试商用及设备产业化专项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IP6IPv6网络支撑技术试商用专题可控大规模组播服务系统承担单位:东北大学、清华大学、锐捷、华为项目建设期2010项目建设期: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项目建设目标在CNGI-CERNET2已建立的IPv6 SSM组播主干网基础上,实现主干网对组播源、组播组和组播网基础上实现主干网对组播源组播组和组播带宽的控制利用ASM/SSM/单播协议之间转换把可控组播服务延伸到本次升级的100所校园网,安装组播网管系统对组播服务进行监控和管理为CNGI-CERNET2用户提供组播发送和接收控制 开展基于上述系统的视频直播和视频会议等应用示范项目建设规模为全国100所高校提供IPv6可控组播服务 全网组播源可控,数量达100个以上 可控组播用户每学校达到200个以上,全网共可控播用户每学校到个以共计2万以上项目建设内容主干网可控组播服务组播控制控制发送者对主干网组播组的访问控制某类应用带宽在允许范围内组播网关主干网SSM组播协议与开通组播服务的校园网内SSM或ASM组播协议之间互通主干网SSM组播协议与未开通组播服务的校园网单播协议之间的互通建设内容主干网可控组播服务 组播网管组播地址管理组播源管理组管理Q S组播QoS管理跨域结算管理运营计费管理建设内容校园网可控组播服务组播控制控制发送者对校园网组播组的访问控制某类应用带宽在允许范围内组播网关主干网SSM组播协议与开通组播服务的校园网内SSM或ASM组播协议之间的互通主干网SSM组播协议与未开通组播服务的校园网单播协议之间的互通校园网组播协议与终端设备之间无缝衔接建设内容校园网可控组播服务 组播网管组播交换机监控组播网关监控组播地址管组播地址管理组播源管理组管理组播QoS管理跨域结算管理运营计费管理建设内容应用示范提供大规模组播应用示范项目主要技术指标主干网可控组播服务组播源可控IPv6源地址验证组播组可控组播组地址控制组播带宽可控0.1M/1M/10M/100M组播网关支持ASM/SSM/单播协议之间转换不少于端2GE端口支持SNMP协议项目主要技术指标 主干网可控组播服务网管系统组播源地址分配和控制组播组地址分配和控制组播服务运行状况和日志网关管理和控制可网管网关数目不低于50台项目主要技术指标校务校园网可控组播服务 组播源可控IPv6源地址验证组播组可控组播组地址控制组播带宽可控0.1M/1M/10M/100M项目主要技术指标校务校园网可控组播服务组播网关支持ASM/SSM/单播协议之间转换不少于2GE端口支持SNMP协议校园网组播协议与终端设备之间无缝衔接项目主要技术指标校园网可控组播服务组播控制交换机不少于2GE端口24FE端口IP6支持IPv6线速转发支持校园网组播接收端访问控制项目主要技术指标校园网可控组播服务网管系统支持不少于15台可控组播交换机网管能力组播源地址分配和控制组播组地址分配和控制网关管理和控制组播服务运行状况和日志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应用示范系统家络中CNGI-CERNET2国家网络中心1路高清视频流服务流媒体率低流媒体码率不低于20MbpsCERNET2 100个校园网内的用户接收组播应用服务 校园网1路普通视频/音频流服务1Mb流媒体码率约为1MbpsCERNET2 100个校园网内的用户接收组播应用服务项目主要技术指标 运营系统提供3个月的运行数据项目建设地点CNGI-CERNET2国家网络中心 1台组播网管服务器1台高清组播流媒体服务器CNGI-CERNET2核心节点 每节点部署1台组播网关高校1台组播网关1台组播网管服务器15台组播接入交换机项目实施情况可控大规模组播服务系统实施方案 组播转发网关系统主干网组播网管系统校园网组播网管系统组播交换机基于XML的组播交换机管理接口可控大规模组播服务系统实施方案 系统组成组播转发网关主干网组播网管校园网组播网管组播交换机组播源组播用户可控大规模组播服务系统结构可控大规模组播服务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校园网组播网管组播源组播转发网关组播用户组播用户CNGI-CERNET2SSMRegion CampusS 播用户PopCampusSRegion Pop 组播用户组播用户S SopCampusS…组播用户组播用户可控大规模组播服务系统数据流通路S播用户组播转发网关系统组播转发系统模块图组播转发网关系统主控模块完成系统初始化、服务端口启动和其他模块启动等 网管服务器通信模块完与播关播管系统交等协的解析 完成与组播网关、组播网管系统交互等协议的解析 线程调度模块完成线程的创建关闭和更新等操作完成线程的创建、关闭和更新等操作线程池模块完成开关线程、传递接收者信息等操作日志模块记录系统相关模块及事件日志线程模块完成组播数据转发,负责ASM/SSM/单播之间的转换 线程信息模块完成更新接收者信息等操作组播转发网关系统 性能评估dvping/dvmcast性能评估测试拓扑图组播转发网关系统测试发送速率总发送包总接收包接收速率平均值/Mbps总丢包率RTT平均值/msU经过G dvping 1Mbps547854640.9990.256% 1.444 2Mbps1094310923 1.9970.183% 1.166 4Mbps2185821847 3.9970.050%0.560到S7.99Mbps43699435257.9600.398%0.716 16Mbps873748687015.8830.577%0.35432Mbps17471517388731.8000.474%0.220U直接Dvping 1Mbps547754620.9990.274% 1.371 2Mbps1094110925 1.9980.146%0.806 4Mbps2185821813 3.9920.206%0.399 b到S7.99Mbps43698435137.9600.423%0.579 16Mbps873738685615.8830.592%0.72032Mbps17471517361831.7670.628%0.199组播转发网关系统性能评估结果组播转发网关系统有/无组播转发网关RTT对比组播转发网关系统有/无组播转发网关接收带宽对比组播转发网关系统有/无组播转发网关丢包率对比主干网组播网管系统 组播网管系统组播源地址分配和控制组播组地址分配和控制网关管理和控制组播服务运行状况和日志状态持久化机制可网管网关数目不低于50台主干网组播网管系统组校主干网组播网管系统组播管播转发园网组用户监控系统日理网关管理播网管管管理志理主干网组播网管系统模块图主干网组播网管系统组播管理模块完成组播源、组播组地址的分配与控制组播转发网关管理模块完成组播转发网关的注册、注销、打开数据通路、关闭数据通路及组播转发网管状态监控等功能校园网组播网管系统管理模块完成校园网组播网管系统注册、注销、订阅节目及发送节目等功能主干网组播网管系统用户管理模块管理主干网网管系统中的用户相关信息,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及权限管理监控模块监控网管系统各模块工作状态系统日志模块记录主干网网管系统运行日志系统模块日志 记录主干网网管系统运行日志、系统模块日志及相关错误日志校园网组播网管系统校园网组播网管系统组成 后台管理系统管系信计等网管系统配置、信息统计等 前台系统加入、退出组播组等用户相关操作校园网组播网管系统后台功能模块图校园网组播网管系统校园网组播网管系统后台登录界面。
IPv6,IPv6特点,IPv6技术标准化,从IPv4到IPv6组播过渡技术,IPv6与流...IPv6[浏览次数:约452次] IPv6 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 协议的一种新的IP 协议。
目录IPv6特点IPv6技术标准化从IPv4到IPv6组播过渡技术IPv6与流媒体传输在互联网的应用IPv6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应用IPv6特点(1)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2)允许协议继续演变,增加新的功能,使之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3)IPV6简化了报文头部格式,字段只有7个,加快报文转发,提高了吞吐量;(4)提高安全性。
身份认证和隐私权是IPV6的关键特性;(5)IPV6地址长度为128比特,地址空间增大了2的96次方倍;(6)灵活的IP报文头部格式。
使用一系列固定格式的扩展头部取代了IPV4中可变长度的选项字段。
IPV6中选项部分的出现方式也有所变化,使路由器可以简单路过选项而不做任何处理,加快了报文处理速度;IPv6技术标准化1 泛在网络基本概念Ubiquitous(无所不在)源自拉丁语,意为存在于任何地方。
1991年Xerox实验室的计算机科学家Mark Weiser 首次提出“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描述了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获取个性化信息服务。
随着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将不仅仅要满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而且要进一步发展到人与机器(或物体)以及机器到机器之间的通信,并朝着无所不在的网络方向演进。
在未来异构的网络环境中,广域网、局域网、车域网、家域网、个域网等不同层次、多种网络技术会彼此互补、融合发展,并在微电子技术、嵌入式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标签技术的支撑下,最终促成“泛在信息社会的实现”。
IPv6校园网解决方案建议书模板—4第2页图2-1 园区网典型组网方案—升级现有IPv4网络(图1)这种组网只适用少量IPv6/IPv4双栈用户的情况。
首先,由于用户直接接入核心设备,应避免核心设备的负担过重;其次,可以分别针对每个用户的IP 地址、VLAN 、端口作相应的策略,避免IPv6业务对原有网络的影响,同时保障核心设备的安全。
当IPv6/IPv4用户数量较大时,依然采用上述组网方式会使得配置太繁琐,而且大量的流量直接上传至核心设备会对原有业务造成不必要的冲击。
由于园区网中可能存在IPv6用户相对集中的节点,如,驻地网当中的IPv6试验网,或IPv6研究性质的网络,或者园区网中的IPv6用户数量较多。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先用一个双栈低端设备作一次汇聚。
这类节点下的IPv6主机可使用IPv6接入交换机接入后,通过双议书栈直接上联至核心交换机;也可以根据网络实际情况,在IPv6接入交换机与双栈核心交换机间采用IPv6 over IPv4隧道方式连接,以穿过核心交换机与主机间可能存在的IPv4网络。
从整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组网也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
根据实际用户的带宽情况,可以采用H3C E500系列交换机提供高性价比的IPv6安全防护、全千兆、弱IPv6三层特性的桌面级连接。
通过升级,原有的IPv4网络下的IPv4用户的业务不受影响。
新增的IPv6/IPv4双栈用户可以正常访问IPv6网络和IPv6业务以及IPv4网络和IPv4业务。
在IPv6建设初期,IPv6业务资源相对较少,因此需要考虑纯IPv6(Native IPv6)用户对于现有IPv4业务资源的访问。
同时,IPv4用户也会有访问IPv6业务资源的需求。
为实现这两种可能的业务互访的需求,需要考虑如何放置NA T-PT设备。
如果要访问的业务位于园区网内部,可以考虑在业务服务器出口处放置双栈路由器(如,SR路由器系列,或者支持NA TPT的SecBlade 系列的防火墙产品),完成NAT-PT功能;如果要访问的业务位于园区网外部,由于出口路由器也需要升级为双栈,因此可以考虑在园区网出口的路由器上实现NA T-PT功能。
华为AR系列路由器01-08组播路由管理(IPv6)配置8组播路由管理(IPv6)配置关于本章设备可同时维护多个IPv6组播路由协议,通过控制平⾯与转发平⾯之间的信息交互,控制IPv6组播路由和转发。
8.1 组播路由管理简介(IPv6)介绍组播路由管理的定义和⽬的。
8.2 组播路由管理(IPv6)原理描述介绍组播路由管理中各个功能的实现原理。
8.3 配置组播路由管理(IPv6)任务概览通过IPv6组播转发表,整个IPv6⽹络建⽴了⼀条以组播源为根,组成员为叶⼦的⼀点到多点的转发路径。
同时设备提供了⼀系列IPv6组播路由管理功能,实现组播转发路径的控制与维护。
8.4 组播路由管理(IPv6)配置注意事项介绍配置组播路由管理(IPv6)的注意事项。
8.5 组播路由管理(IPv6)缺省配置介绍缺省情况下,组播路由管理(IPv6)的配置信息。
8.6 配置IPv6组播负载分担通过配置IPv6组播负载分担,可以改变设备RPF检查时若存在多条等价路由只选取⼀条RPF路由的规则。
8.7 配置IPv6组播转发边界通过配置IPv6组播转发边界,可以限制组播报⽂转发范围。
8.8 配置IPv6组播转发表控制参数在IPv6组播路由与转发中,IPv6组播转发表直接控制组播报⽂的转发。
通过配置IPv6组播转发表控制参数,间接的就控制了组播报⽂的转发。
8.9 维护组播路由管理(IPv6)组播路由管理(IPv6)的维护包括:清除IPv6组播转发表项和路由表项、监控IPv6组播路由和转发状况。
8.10 组播路由管理(IPv6)常见配置错误介绍常见配置错误及定位思路。
8.1 组播路由管理简介(IPv6)介绍组播路由管理的定义和⽬的。
定义组播路由管理(Multicast Route Management)主要介绍如何创建或更改组播路由来控制组播报⽂的转发,以及组播转发路径的检测和维护。
⽬的组播路由和转发与单播路由和转发类似,⾸先每个组播路由协议都各⾃建⽴并维护了⼀张协议路由表。
组播是指在IP网络中将数据包发送到某个确定的节点集合(即组播组)。
其基本思想是:源主机(即组播源)只发送一份数据,其目的地址为组播组地址;组播组中的所有接收者都可收到同样的数据拷贝,并且只有组播组内的主机可以接收该数据。
组播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实现了IP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能够大量节约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
在组播技术带来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控的问题。
首先,组播用户可以随意加入和退出一个组播组,而网络管理者却无法控制用户加入和退出组播组,从而无法控制组播用户的合法性;其次,在组播网络中,管理者同样无法对组播源进行控制,从而使非法组播源在组播网络中进行传播成为可能。
因此,在部署组播网络时,需要对组播源、组播接收者进行相应的控制,这样才能够保证组播数据由可信的源进行发送,并且由可信及可控的接收者进行接收,实现合理的组播流量转发,从而满足组播业务运营的需要。
1IPv6中可控组播技术介绍对于IPv6的可控组播技术而言,在实现中首先要符合组播路由协议(PIM)、组播组管理协议(MLD)等基本组播协议的要求。
在此基础之上,建立IPv6可控组播的技术模型,确定在一个可控组播的部署环境中,对组播源及组播接收者的控制。
在IPv6可控组播技术应当能够提供以下功能:对组播源严格控制,阻止未被授权的组播流的发送。
对组播接收者严格控制,阻止未授权用户组播流量的获取。
对用户身份控制,能够针对用户的身份进行组播组的授权。
组播控制权限能够根据用户的在线情况实时下发,避免设备的压力过大。
抑制二层组播报文,使其无法在接入层泛滥。
与现有的认证计费系统配合,达到平滑升级的目的。
在现有的设备上平滑升级支持IPv6可控组播功能在IPv6的组播环境中,组播的组管理协议和组播路由协议在原理上没有发生变化,为了适应IPv6报文的特点,相关协议进行了一些适配性的修改。
同时,IPv6的组播地址与对应的组播MAC地址发生了一些变化,同IPv4的组播相比,IPv6组播的IP地址与组播的MAC 的对应关系不存在32比1的问题,这样在IPv6网络中,IPv6的组播地址分配会更加合理。
ipv6解决方案简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IPv4地址不断枯竭,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已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IPv6具有更加庞大的地址空间和更高的安全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企业和机构仍然面临IPv6部署和迁移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IPv6解决方案,以帮助读者充分了解并顺利实施IPv6。
1. 双栈部署双栈部署是一种常见的IPv6解决方案,它意味着在现有的网络中同时部署IPv4和IPv6协议栈。
这种部署方式可以保证同时支持IPv4和IPv6,对于网络迁移和IPv6的逐步推进非常有帮助。
双栈部署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部署IPv6网络设备:在现有的网络设备基础上,增加支持IPv6的设备。
•配置IPv6地址:为每个网络设备分配一个唯一的IPv6地址。
•配置双栈路由器:配置路由器支持IPv4和IPv6的转发功能,实现IPv4与IPv6的互联。
同时,对于支持双栈的应用程序和服务,需要进行适配和配置,以确保其能够适应IPv6环境。
2. NAT64/DNS64由于IPv4和IPv6之间的差异,为了实现IPv6与IPv4的互联,需要一种转换机制。
NAT64/DNS64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转换技术,可以实现IPv6与IPv4之间的互联。
NAT64使用单个IPv6地址来代表多个IPv4地址,将IPv6数据包与IPv4数据包进行转换。
而DNS64负责解决IPv6网络中由于IPv4地址不可用而导致的无法访问IPv4资源的问题,它通过在IPv6网络中生成虚假的IPv6地址,将IPv6节点的DNS请求转发给DNS64服务器,在DNS64服务器上将IPv4地址解析为虚假的IPv6地址。
通过NAT64/DNS64的组合,可以在IPv6网络中实现对IPv4资源的访问。
3. IPv6隧道IPv6隧道是一种将IPv6数据包封装在IPv4数据包中进行传输的技术,通过隧道可以在IPv4网络中传输IPv6数据,实现IPv6与IPv4之间的互联。
IPv6组播组网解决方案神州数码网络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通过IPv6 READY PHASE 2增强版认证的公司,一直处于IPv6研发的最前端,具有世界最领先的IPv6技术。
同时IPv6组播技术也是国内国际一流,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满足各种需求的IPv6组播解决方案技术。
现将神州数码网络公司提供的全方位的IPv6组播组网解决方案作下简介。
Ipv6 PIM解决方案IPv6 PIM (IPv6协议无关组播)是指跟IPv6单播协议无关的IPv6组播技术,也就是指不管哪种单播路由(IPv6静态单播路由、RIPng、OSPFv3、BGP4)学习到的单播路由,IPv6 PIM 都可以利用单播路由进行转发,即IPv6 PIM的转发是需要利用IPv6单播路由的,但是IPv6 PIM它不依赖于某个单播路由,所以它被称为IPv6协议无关组播。
尽管我们称呼IPv6 PIM 为IPv6组播路由协议,但是实际在利用IPv6单播路由协议。
Ipv6 PIM-DM解决方案IPv6 PIM-DM(IPv6协议无关组播-密集模式)是一种密集模式的IPv6协议无关组播,采用的是扩散与剪枝技术,即使用“推”(Push)模型,组播信息整网络的扩散(Flood),下游不想接收的话则剪枝(Prune),是周期性地扩散、剪枝。
主要被用于小范围IPv6组播网络中。
如下图所示:在汇聚层的DCRS-5950和核心层的DCRS-7600上均起IPv6 PIM-DM,第一跳DR(即跟IPv6组播服务器直接相连的DCRS-5950)收到IPv6组播流量后即向下按周期性扩散,依次类推。
IPv6 PIM-DM区域均支持MLDv1/v2。
IPv6 PIM-DM一般推荐在组播服务器少,网络拓扑简单的小范围内使用。
Ipv6 PIM-SM解决方案IPv6 PIM-SM(IPv6协议无关组播-稀疏模式)不同于IPv6 PIM-DM,稀疏模式利用共享树(RPT),SM利用pull的方式,而不是利用Push的方式,即组播信息被拉入网络中的接收站点。
IPv6网络部署方案1.概述1.1IPv6 的部署阶段当前大量的网络是IPv4 网络,随着IPv6 的部署,很长一段时间是IPv4 与IPv6 共存的过渡阶段。
通常将IPv6 的部署划分为三个阶段:图1-1 IPv6 的部署阶段1.1.1IPv6 发展初期阶段在IPv6 网络部署初期,IPv6 站点的规模不大,因此在IPv4 网络中形成了一个个“IPv6 孤岛”。
业务应用上以原有的IPv4 应用为主,需要保证IPv6 站点与IPv4 网络之间的通信,以及IPv6 站点之间的互连。
1.1.2IPv6 与IPv4 共存阶段随着IPv6 网络规模的扩大,纯IPv6 网络与纯IPv4 网络并存。
基于IPv6 的传统业务逐渐开始大量部署,需要保证IPv6 与IPv4 之间的通信。
1.1.3IPv6 主导阶段纯IPv6 网络最终形成,原有的IPv4 网络大部分升级为IPv6,只剩下少数的IPv4 站点成为“IPv4 孤岛”。
此时适用于IPv6 的各种新型业务开始成为主流业务。
2.IPv6 的园区网IPv6 的部署基本是从建设IPv6 骨干开始的,采用设备为IPv6 骨干路由器。
如,国内面向IPv6 建设的CNGI 示范网络,就是由多个主干网通过国内互联中心互联构成,具体包括:由CERNET 网络中心承建的CERNET2,以及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和中科院网络中心、中国铁通分别承建各自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核心主干网。
其中,CERNET 网络中心位于清华大学,中国网通和中科院网络中心位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自CNGI 项目启动后,为数众多的IPv6 试验网开始筹建,并呈现出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的建设主要集中在用户驻地网,通过用户驻地网的建设实现IPv6 主干网络向用户端的延伸,实现将IPv6 用户流量引入到主干网的作用。
随着IPv6 网络规模的扩大,需要建设全新的IPv6 网络。
可以采用H3C 的全系列IPv6 产品建设IPv6/IPv4 双栈园区网。
神州数码网络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通过IPv6 READY PHASE 2增强版认证的公司,一直处于IPv6研发的最前端,具有世界最领先的IPv6技术。
同时IPv6组播技术也是国内国际一流,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满足各种需求的IPv6组播解决方案技术。
现将神州数码网络公司提供的全方位的IPv6组播组网解决方案作下简介。
Ipv6 PIM解决方案
IPv6 PIM (IPv6协议无关组播)是指跟IPv6单播协议无关的IPv6组播技术,也就是指不管哪种单播路由(IPv6静态单播路由、RIPng、OSPFv3、BGP4)学习到的单播路由,IPv6 PIM都可以利用单播路由进行转发,即IPv6 PIM的转发是需要利用IPv6单播路由的,但是IPv6 PIM它不依赖于某个单播路由,所以它被称为IPv6协议无关组播。
尽管我们称呼IPv6 PIM为IPv6组播路由协议,但是实际在利用IPv6单播路由协议。
Ipv6 PIM-DM解决方案
IPv6 PIM-DM(IPv6协议无关组播-密集模式)是一种密集模式的IPv6协议无关组播,采用的是扩散与剪枝技术,即使用“推”(Push)模型,组播信息整网络的扩散(Flood),下游不想接收的话则剪枝(Prune),是周期性地扩散、剪枝。
主要被用于小范围IPv6组播网络中。
如下图所示:在汇聚层的DCRS-5950和核心层的DCRS-7600上均起IPv6 PIM-DM,第一跳DR(即跟IPv6组播服务器直接相连的DCRS-5950)收到IPv6组播流量后即向下按周期性扩散,依次类推。
IPv6 PIM-DM区域均支持MLDv1/v2。
IPv6 PIM-DM一般推荐在组播服务器少,网络拓扑简单的小范围内使用。
IPv6 PIM-DM组网方案示意图
Ipv6 PIM-SM解决方案
IPv6 PIM-SM(IPv6协议无关组播-稀疏模式)不同于IPv6 PIM-DM,稀疏模式利用共享树(RPT),SM利用pull的方式,而不是利用Push的方式,即组播信息被拉入网络中的接收站点。
因此,pull的方式假定组播不被需要,除非用一个显示的加入机制来专门申请,否则组播信息不会被传送到接收站点。
而DM仅仅在使用Push原理时利用SPT来发送(S,G)组播信息。
SM是组播数据只发送到有需要的地方,并且都是显示加入。
如下图所示,在汇聚层的DCRS-6800和DCRS-5950上以及核心层的DCRS-7600上均配置IPv6 PIM-SM,假定配置多个C-BSR,最终选出左侧的DCRS-7600为BSR,也假定配置多个C-RP,最终选出两个RP,针对组(2011::1,ff1e::1)的RP为RP1,针对组(2012::1,ff2e::1)的RP为RP2。
组播服务器分别把自己的组信息通过注册报文注册到各自的RP。
下游的有加入的话,会把加入信息加入到对应组的RP,然后转发成SPT树。
IPv6 PIM-SM组网方案示意图
Ipv6 PIM-SSM解决方案
IPv6 PIM-SSM(IPv6源指定组播)是针对源单一并且优先级别较高的组播,和MLDv2配合使用,可以针对源进行过滤。
只要在第一跳DR和最后一跳DR上起SSM,中间区域起PIM即可。
IPv6 PIM-SSM解决方案示意图
Ipv6 PIM+IPv6组播边界解决方案
BSR-BORDER的典型组网方案如下:
PIM区域内各个组播路由器之间运行PIM协议,代理交换机网络运行MLD proxy协议,在PIM 交换机与MLD PROXY代理交换机相连的接口上配置BSR-BORDER,BSR-BORDER就相当于直连,能将PIM区域的数据转发到MLD PROXY区域,同时在不同的PIM-SM区域之间配置BSR-BORDER,阻止BSM信息在不同区域之间不能互传,保证组播网络的稳定和安全。
SCOPE-BORDER的典型组网方案如下:
在PIM的A区域和B区域的边界配置SCOPE-BORDER,以保证指定的组的数据不向其他区域扩散。
IPv6静态组播解决方案
IPv6 PIM主要分为两种协议,SM-即稀疏模式,通过数据源向RP的注册来发现源,接收者在不知道源信息时向RP发送注册来找到源;DM-即密集模式,通过泛洪或状态刷新机制来通告源信息。
无论SM还是DM,都必须要由数据源来触发,如果数据源长时间没有数据,都会老化该表项,在新的数据到来时重新生成,在转发正式生成前,数据将不能很好的被传输。
IPv6静态组播就是为此建立的,对于IPv6静态组播,只要配置正确,组播表项就可以立即生成,而不必等待真实数据的到来,即使很长时间没有数据,也不会因此被老化,这就保证了高端客户保证IPv6组播长时间正常运行的要求。
如下图所示,为了保证点播者C1的流量的稳定,在交换机上配置了IPv6静态组播。
IPv6静态组播解决方案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