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考研笔记
- 格式:pdf
- 大小:424.53 KB
- 文档页数:53
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目录目录 (1)第一篇:《教育学》 (3)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3)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3)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3)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第五章教育目的 (4)第六章教育制度 (5)第七章课程 (7)第八章教学(上) (8)第九章教学(下) (9)第十章德育 (11)第十一章班主任 (12)第十二章教师 (12)第十三章学校管理 (13)第二篇:《教育心理学》 (14)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4)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4)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16)第四章学习动机 (18)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20)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20)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20)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21)第三篇:《中国教育史》 (24)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24)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24)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28)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29)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30)第六章早起启蒙教育思想 (32)第七章中国近代教育的转折 (32)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4)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完备 (34)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建设 (36)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36)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探索 (36)第四篇:《外国教育史》 (39)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 (39)第二章古罗马的教育 (39)第三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39)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41)第五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41)第六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43)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活动。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④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中介系统,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综合333重点知识梳理教育学综合333一共由四本书组成。
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原理。
其中考察分数分布依次为:30分、30分、30分、60分。
根据分数分布可推出每本书中重点的多寡,可知教育学原理重点是最多得,另外三本书重点势均力敌。
那么从整体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呢?一条线【时间线索(适用中外教史的学习)、逻辑线索(适合于所有科目的学习。
宏观与微观、顺承关系。
适合于所有科目;如教学流程:教育总目的----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兼顾教学环境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堂在线检测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充分运用课后学习资源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一、两个统一【中外教史从时间上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有些内容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中国古代官学与私学的统一;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统一)】二、三个角度【适用于:中外教史。
教育家的思想史、国家教育制度史、教育实践史。
】三、四个哲学思维【适用于所有科目,但更适用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原理。
1.内外部(主客观)思维;2.宏伟与微观思维;3.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思维;4关系思维:相互独立,缺一不可。
相互联系,不容分割。
相互促进,交互发展。
相互制约,协同进步。
】我们先从整体上来看教育学综合333整体框架。
一、中教史(一条线时间线索;两个统一;三个角度;四个哲学思维)第一章:西周官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时间线索:西周官学制度:公元前900多年)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形成(汉代)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宋明)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明末清初)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主要为清末洋务运动)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主要为清末维新运动与清末教育改革)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民国初年)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国民党统治下的教育)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我党领导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探索(主要是贯穿民国时期教育)二、外教史(将与中教史结合理解)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出生。
333教育综合内容整理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的概念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的目的第六章教育制度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上)第九章教学(下)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班主任第十二章教师第十三章学校管理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研究任务(简答):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3.教育学(名词解释):①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④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看书了解即可,不用背)三、几种教育学(第1、3种重点背,2、4、5简单看)1.实验教育学(重点背):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
1907年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实验教育思想。
②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分依据。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来指导教育实践,是一门理论指导性学科。
2、实验教育学:P3、或P99、P247(1)时间、地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2)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梅伊曼和拉伊(3)基本观点: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学③教育实验三个阶段假设—进行实验---验证④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不同场所不同⑤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发展。
-(4)评价;①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范式,近百年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②有其局限,夸大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有效性,走上了唯科学主义迷途3、文化教育学:(1)时间:19世纪末德国(2)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3)主张:①认识文化的存在②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方法理解与解释④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化,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评价:①文化教育深刻的影响着20世纪德国乃至世界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目的及师生关系、教育学性质给人以很大的启发②不足之处在于思辨气息很浓,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4、实用主义教育学:(1)时间、地点:P4或P186(2)代表人物:(3)主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地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评价:①---对赫尔巴特进行了批判,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产生极大影响----②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二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P10或P10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
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马洛斯,成就动机阿特金,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
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
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
波斯教师成长式,特韦尔训练教学,巴奇教学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阶段。
《教育学》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
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
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
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
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
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
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
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
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
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
阿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尔。
教学机器发明人,程序教学创始人,个别教学普莱西。
学习条件有分类,学习层次与结果,联结学习的理论,信息加工论加涅。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教育学家: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夸美纽斯---《大教学楼》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科举制一、隋朝科举(产生)(一)性质:自愿报考,逐级考试,按成绩选拔(二)发展:①产生:隋炀帝: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②隋朝产生的原因:统一国家对于官吏的需求,需要大量人才官吏;庶族阶层的兴起;九品中正制不适应社会大发展;西魏已经出现了不凭门第的选士方式。
③唐朝科举制的发展:唐太宗:拓展中额,数量、质量规定;唐高宗:《孝经》《论语》;武则天:武举、殿试、糊名制。
(三)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1)考试程序1.考生来源:一是“生徒”,即当时在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上学的在校生;二是“乡贡”,即不在学校上学的社会知识青年。
2.考试时间:每年仲冬开始(农历十一月)。
3.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吏部试(2)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为两类,即每年定期举行的常科和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的制科。
制科科目数量难以确计,招收各种非常之才。
常科中常设的科目有六种,即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科。
秀才科:考方略策(计谋策略)五道题,依文理通顺透彻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录取,隋唐时代均以秀才科为最高,所以被录取也最难。
进士科:唐初仅考时务策五道,后增加考试帖经和杂文。
唐中叶后又增考诗赋以代杂文,并重视诗赋的考试,往往帖经不合格的,如果诗赋考得好也可以录取。
明经科:又可细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
明经科就是考以上儒经,方式分帖经、墨义、时务策与口试等。
明法科:即法律科,主要考律、令,试考生对朝廷刑法和国家组织制度的了解程度。
考生主要来自律学的学生和州县的乡贡,录取人数很少。
明算科:即算术科,着重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
经常举行并为人们所重视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
(3)考试方法经常采用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
间或还采用口试。
帖经:即将经书上某列帖上三个字,要求将所帖的三个字填写出来,这和现在流行的“填空”有些类似。
帖经是唐代科举考试中重要方法之一。
墨义:是一种简单地对经义的问答,只要熟读经文和注疏就能回答,主要考察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