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特产 我爱家乡的长红枣》优质课教案_22
- 格式:docx
- 大小:27.12 KB
- 文档页数:4
《家乡的红枣》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红枣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红枣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颗红枣,引导学生观察红枣的特点。
学生分享对红枣的印象和了解。
2.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学生分段落朗读,体会作者对家乡红枣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理解课文难点。
4.研讨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拓展延伸教师出示相关资料,介绍红枣的营养价值和种植方法。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家乡红枣的认识和感受。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
7.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红枣、分析课文、研讨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红枣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但课堂上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资源1.课文《家乡的红枣》2.红枣实物3.相关资料(红枣的营养价值和种植方法)六、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红枣的情感: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例如:“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达对红枣的情感的?”“你能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具体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
《我爱家乡的长红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特产》是一个开放性单元。
本单元由几个系列板块组成。
连线,把水果和最有名的产地连起;写物产的产地;找找不是同类的特产;学习古诗;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向客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家乡特产写广告,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特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灵武的特产是长红枣,学习《我爱家乡的长红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班上共有学生52人,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上学,乐于写作,学习热情高,肯动脑筋,对学习语文有较浓厚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大增加,语言有了明显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能够写简单的文章。
课前我让学生充分收集了长红枣的资料,包括视频、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从长红枣的颜色、形状、味道、用途、生长变化去观察,做一名小导游去介绍家乡的长红枣,为本节写作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灵武的特产——长红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从颜色、外形、味道等方面介绍家乡的特产。
3.仿照《我爱故乡的杨梅》,以灵武特产长红枣为例子展开详细描写。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从颜色、外形、味道等方面介绍家乡的特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从颜色、外形、味道等方面介绍家乡的特产。
【教学工具】1、认识灵武特产——长红枣微课。
2.希沃白板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请同学们认真看:出示长红枣生长过程的图片,指名回答:你发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灵武的特产——长红枣的生长过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家乡的长红枣。
二、新授课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播放长红枣简介微课)2、你从视频中了解到了什么?指名回答(1)生:我知道了长红枣的颜色先是青绿色,然后变成半绿半白,快成熟的红枣是半红半白,熟透了的红枣是深红色的。
师相机点评:她了解到长红枣在每个生长阶段的颜色是不一样的(2)生:没熟的红枣又酸又涩,熟透的红枣香甜可口。
《特产》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古诗《江南》、《江上渔者》,了解古诗对地方特产的描写。
2.借助插图,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3.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4.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
方法与过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利用收集到的有关特产资料、中国地图介绍你知道的特产。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1.能准确说出物产的产地并在地图上找出它的位置。
2.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3.能说出其他描写特产的诗句。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课中生字、词。
2.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背诵两首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预习检测,小组内检查。
2.呈现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文探究结合地图,将水果名和它的产地相连并在图中找出它的位置。
1.学生组内自主学习,教师环视。
2.检测。
①指名读词语,解决不会读的字。
②全班交流完成情况。
③交流遇到的不知道的特产产地。
④根据查阅的资料说说还有哪些地方产什么水果?还可引导学生说说文中水果的其它产地。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拓展出充足的活动空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相互讨论,通过交流启发、取长补短来实现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的螺旋渐进和分化整合,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
小组合作探究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3. 不知不觉中,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特产,那你们了解这些特产的产地吗?和同桌交流你们收集到的资料,说说下列特产的著名产地吧!这丝绸的产地“浙江”“江苏”,让我想起一句古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以苏杭代表的江南地区,素有中国“鱼米之乡”的美誉。
来听听这首歌唱《江南》的乐曲吧,边听边想,你能从歌曲中找到多少江南的特产呢:这首乐曲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江南的特产,还为我们描绘了江南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那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的漫天莲叶会不会又让你想到了另外一首赞美莲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家乡的红枣,教案教学设计】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家乡的红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知道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家乡的枣树多、枣花香、枣的颜色美和收枣的情趣的。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关于红枣的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说到红枣你想到了什么?2。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到枣的家乡去看一看。
二、阅读理解课文。
1。
自读课文。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写了家乡红枣的特点,枣树的生长情况,收枣时人们的心情,夸赞了家乡的红枣,寄托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每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什么?(1)枣的特点:皮薄、肉厚、色红、味甜。
(2)枣树多。
47(3)枣花香。
(4)结枣多,颜色美。
(5)收枣的热闹情景。
(6)卖枣的情景。
4。
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与整段有什么关系?其他自然段也有中心句,画出来。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
写作方法:总——分2。
枣的生长过程:春天开花——七月枣熟——八月收枣——晒干卖出四、提问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摘抄课文中喜欢的词语句子。
2。
朗读课文。
3。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
反馈:效果良好,充分感受到了植物的美和作者的心情。
资料提供者:张军感谢您的阅读!。
《特产》教案单元说明:本单元是开放单元,主题是“特产”,由一幅主体画页、一篇自读课文、两首古诗和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组成。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了搜集资料、口头和文字描绘特产等学习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第二课时:学习《故乡的杨梅》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第三、四课时:初显身手、笔下生花课题:特产教材分析:本课由几个系列版块组成。
连线,把水果和最有名的产地连起来;写物产的产地;找找不是同类的特产;学习古诗。
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特产,我国各地的特产有什么。
学习《故乡的杨梅》,向客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家乡特产写广告。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了解课文从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口语训练:做一名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
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家乡的特产,会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教学策略:本课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问一问学生知道哪些水果。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这些水果的产地,观察中国地图,了解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了解时间,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
教学准备:教师:中国地图、投影仪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教学过程:一、导课今天我们学习第七单元《特产》板书课题,你知道什么叫特产吗?二、新授1.你知道哪些特产?它们的产地分别在哪?出示中国地图,认识地图介绍课前自己搜集的资料你知道它们的产地吗?在地图上指一指。
连线:哈密瓜龙眼甘蔗红橘鸭梨菠萝福建新疆河北广西贵州四川2.投影出示:写一写下列物产的产地丝绸----- 辣椒------- 枸杞------茶叶----- 香菇----- ()-----自由读词语,你认识哪个生字,怎样记住的?不理解哪个词语?出示实物,学生观察指名做练习,交流:丝绸-----浙江辣椒----四川、湖北、湖南……(1)在地图上找一找(2)你还知道哪些物产和它们的产地?表扬查资料、多问的学生。
《我爱家乡的长红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特产》是一个开放性单元。
本单元由几个系列板块组成。
连线,把水果和最有名的产地连起;写物产的产地;找找不是同类的特产;学习古诗;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向客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家乡特产写广告,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特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灵武的特产是长红枣,学习《我爱家乡的长红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
班上共有学生52人,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上学,乐于写作,学习热情高,肯动脑筋,对学习语文有较浓厚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大增加,语言有了明显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能够写简单的文章。
课前我让学生充分收集了长红枣的资料,包括视频、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从长红枣的颜色、形状、味道、用途、生长变化去观察,做一名小导游去介绍家乡的长红枣,为本节写作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灵武的特产——长红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从颜色、外形、味道等方面介绍家乡的特产。
3.仿照《我爱故乡的杨梅》,以灵武特产长红枣为例子展开详细描写。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从颜色、外形、味道等方面介绍家乡的特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从颜色、外形、味道等方面介绍家乡的特产。
【教学工具】
1、认识灵武特产——长红枣微课。
2.希沃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请同学们认真看:
出示长红枣生长过程的图片,指名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这就是我们灵武的特产——长红枣的生长过程,这节
课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家乡的长红枣。
二、新授课
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
观看。
(播放长红枣简介微课)
2、你从视频中了解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1)生:我知道了长红枣的颜色先是青绿色,然后变成
半绿半白,快成熟的红枣是半红半白,熟透了的红枣是深
红色的。
师相机点评:她了解到长红枣在每个生长阶段的颜色是
不一样的
(2)生:没熟的红枣又酸又涩,熟透的红枣香甜可口。
师点评:善于捕捉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三、观察品尝长红枣
1、师:同学们想不想观察品尝长红枣呢?
今天,老师把灵武的长红枣带到了课堂上,同学们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记录员把大家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你也可以尝一尝,和同学们说说长枣的味道。
(2分钟时间观察) 2、指名读一读合作学习的要求:
(1)、观察长红枣的外形、颜色,尝一尝它的味道。
(2)、由小组记录员作记录,并由一人做汇报。
(3)、观察时间为两分钟。
【设计意图:预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观察,体会共同观察、共同学习的乐趣,互相交流观察所得激发学习的兴趣。
充分的观察为写作做好铺垫。
】
3、交流观察所得
师:同学们观察地如此细致,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2-3名)
(1)颜色:绿色、半红半绿、鲜红、深红、深褐色
(2)外形:硕大、椭圆、像红灯笼
(3)味道:又酸又涩、香甜可口、鲜嫩多汁
小结:同学们,我们利用摸、看、闻、尝的办法观察到了
长红枣的形状、颜色、味道。
(出示板书)
四、畅所欲言
假如让你当个小导游,你会怎么介绍长红枣呢?
(1)小组合作交流,轮流发言。
(2)小组代表介绍长红枣。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交流,让学生有话可说,才能做到有话可写。
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积累好词,为学困生的写作提供了一把拐杖,让他们不再畏惧写作。
同时,交流过程中,适时总结观察方法,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提供一把金钥匙。
】
指名汇报交流:(3——5名)
五、写一写
师:同学们观察得如此认真,说得这么生动,现在让我
们用笔写一写,看哪位同学能妙笔生花。
注意写作要求:抓住长红枣的特点,写出它的形状、颜色、味道、作用等等,只选取其中的一项来写。
写作前,罗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词语超市呢,写作的过
程中,大家可以在此挑选好词用一用。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写作要求,才能让学生的写作有目的性。
要求写出长红枣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这降低了写作要求,让学困生敢下笔。
】
六、修改评议
大部分同学写完了,请同学们先停笔,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
”
谁愿意分享他的文章?
指名读文章:(3-5人)
指名评议修改。
【设计意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学生欣赏同学们的作文,从同龄人中学习经验。
有能力的学生能迅速吸收优点,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
】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继续修改自己的文章,你也可以用我们今天学
到的方法,去观察灵武的其他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