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其他节日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端午百科小知识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这一节日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主要活动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关于端午节的小知识吧。
一、端午的由来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忠于国家,却因为被诬告而被贬谪。
最终,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示抗议。
为了避免屈原的身体被鱼咬食,当地的人们纷纷划船下水,并丢入米饭和鸡蛋等食物,以供鱼吃。
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起源。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龙舟是一种长而狭窄的木质船,船尾有一条龙形装饰。
在比赛中,多支队伍将争夺第一名的荣誉。
赛龙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祭奠。
三、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
它是用糯米、豆沙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
粽子的形状通常是三角形,也有长方形和菱形的。
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和馅料也有所不同。
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和避邪。
四、挂艾草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门上挂艾草。
艾草是一种具有浓郁香味的植物,被认为可以驱邪、保平安。
人们相信,在农历五月的这个特殊时刻,挂上艾草能够驱走疾病和不幸。
五、穿五色丝线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通常会在手腕上系上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由红、黄、蓝、白和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组成,代表着五行的不同属性。
人们相信,穿上五色丝线可以驱邪,保护自己免受邪恶的侵害。
六、其他活动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外,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特色的活动。
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用五彩纸折成各种形状的鹤、蝴蝶等,以表达对自然的敬仰和祝福。
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舞龙舞狮和表演传统音乐等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等活动,人们纪念了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并且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午日相交节等,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来历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传说古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侵食屈大夫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转移鱼虾。
这一传说逐渐演变为包粽子、划龙舟等节庆习俗,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
习俗
1.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蒸或煮糯米,在粽叶中夹上豆
子、蛋黄、瘦肉、红枣等,包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将其串起,作为一种美食。
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龙舟队伍,划龙舟比
赛,体现了团结合作、勇敢拼搏的精神。
3.佩香囊:有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以驱邪避疫,保佑平安。
4.饮雄黄酒:端午节饮食上,有些地方还有饮食雄黄酒的习俗。
传统活动
北方
在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
南方
在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挂艾草、包糉等传统活动。
总结
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也能体验到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勤劳的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端午节,感受节
日氛围,体验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共同传承和守护这份文化瑰宝。
祝愿大家在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据史书记载,这个节日始于战国时期,相传此时期的文学家屈原投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因为屈原是一个爱国志士,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故此节日也是诗人纪念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节日。
端午节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我国广大地域、历史上的各种传说和民间文化的影响,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名称和庆祝方式也多种多样。
以下是对端午节的由来和主要风俗的简要介绍。
1.屈原与龙舟据传说,战国时期的屈原爱国忧民,受贵族排挤,衰老后流放到湖南岳阳,最终跳入瞿塘江自尽,想以自己的死来告诫国家应该怎么处理问题。
当地百姓闻讯翻舟捞救,然而屈原的遗体失踪了,人们怕鱼虾以及水中的恶鬼伤害他,便在江面上放了大量的米、菜和五色丝带,以吸引鱼虾,用龙舟划过让恶鬼远离。
自那以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仿照那时的舞龙舟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
2.粽子的发展端午节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吃粽子,它是一种用粽叶包着糯米、肉、蛋黄、豆沙制成的食品。
吃粽子的传统起源于屈原逝世后的一次祭拜活动,人们将粽子扔到江里以供祖先怀念。
据说,粽子的做法是由屈原所发明的,主要是想让百姓们能够享有美味,因为他在世时极为关注民间的生活。
3.怕恶鬼的习俗除了放龙舟与吃粽子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各地风俗。
例如,有些地方会在柱子上挂蒜和艾叶,而蒜与艾叶结合可以防止恶鬼侵犯。
也有些地方家长会在孩子的头发上系上一些五色丝带来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平安。
4.荡秋千端午节的荡秋千,起源于中国的南北朝之间的时期,其内容是使用两条悬挂于乘屈原之师的树上的绳索,来模拟屈原跳入湖中的场面。
而荡秋千的习惯,不仅是孩子和年轻人增强身体素质和增进友谊的途径,也是到当地市场和游乐园的游客们广泛喜欢的娱乐活动。
端午节,在整个中国,每个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人,都会庆祝这个古老而有意义的节日,并一起共同传承这些让我们有充分民族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简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端五节、五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包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等,在这些活动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的端午节有四个渊源:一是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逝世;二是为祭祀天地及祖先,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三是为纪念古代汉族战士们的英勇战斗和牺牲精神;四是为庆祝夏至。
最为广泛认可的说法是,端午节是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也是楚国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楚辞之父”,他所在的楚国籍贯地现在在湖南省岳阳市境内。
屈原一生痛恨秦国侵略,为保卫祖国而政治上屡屡受挫,最后遭到贬斥,放逐到汨罗江。
他在这里写下了众多节日诗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诗歌《离骚》,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挚爱,同时也倾诉了他的苦闷。
最终,他在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尽,这一天被后人定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
二、端午节的传统风俗1.吃粽子就像我们过年一样,每逢端午节,我们也会传统的采购、制作粽子,品尝着咸甜可口的粽子一起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粽子,又称为“角黍”,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加入各种馅料,再用鲜叶捆扎而成的食品。
粽子形状多样,有三角形、四角形、棕叶形、糯米红枣粽等。
2.赛龙舟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风俗就是赛龙舟。
龙舟起源于古老的楚国,龙舟赛起源于南方,是南方特有的民族文化。
龙舟赛在端午节比较高兴、喧闹,也可以说是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到了端午节,湖南、江西、浙江、四川,这些地方都会举办龙舟赛,把这种龙舟赛变成了年度盛事。
3.悬菖蒲、插艾叶民间有悬挂菖蒲和插艾叶的习俗。
悬菖蒲是因为据说这种植物有驱邪的作用,可以用来保佑人们健康平安。
插艾叶则是因为它被认为可以驱除蚊虫,同时也能消毒。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就要来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你了解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
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
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宝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端午节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相信这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个节日吧?可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估计大多数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子祠内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像(拍摄于1981年)。
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上,每年农历五初五“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纪念两千年前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新华社记者王平摄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及礼仪习俗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端午由来一、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知识问答题及答案一、端午节的由来1、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答案: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
屈原投江自尽后,百姓们为了阻止江中的鱼虾啃食他的遗体,纷纷投放粽子、蛋、酒等物品入江。
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
2、屈原是哪国人?答案: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3、端午节在农历的哪一天?答案: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二、端午节的习俗1、端午节有哪些常见的习俗?答案:端午节常见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戴香囊等。
2、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答案: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百姓们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纷纷投放用竹筒装米做成的粽子,后来演变成了用粽叶包裹糯米的粽子。
3、赛龙舟的起源是什么?答案:赛龙舟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三、端午节的饮食1、除了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特色美食?答案:端午节的特色美食还有咸鸭蛋、雄黄酒、黄鳝等。
2、雄黄酒有什么作用?答案:在传统观念中,雄黄酒有驱邪、消毒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雄黄酒含有砷、汞等有毒物质,不宜饮用。
3、为什么端午节要吃咸鸭蛋?答案:咸鸭蛋营养丰富,在端午节吃咸鸭蛋有祛毒、保佑平安的寓意。
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1、端午节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答案:端午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
2、端午节与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答案:端午节与中国的龙文化、中医药文化、祭祀文化等都密切相关。
3、端午节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价值观念,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各地的端午节特色1、南方和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有哪些不同?答案:南方的端午节习俗更加丰富多样,赛龙舟活动更为盛行,且在饮食上多以粽子、黄鳝等为主;北方则相对较少举行赛龙舟,在饮食上更倾向于吃鸡蛋、油糕等。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称端阳节、午⽇节、五⽉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之⼀,并已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忧考整理如下: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化、⼲⽀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套完整深奥的观星⽂化。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知⽆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五纬⼀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以定⽇⽉度。
”上古时代⼈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星⾠的运⾏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宿”,按东南西北四⽅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的“⾓、亢、氐、房、⼼、尾、箕”组成⼀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年四时周期相⼀致。
在传统⽂化中,⽅位和时间以及⼋卦是联系在⼀起的。
先天⼋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卦的乾位,即为“天”。
仲夏午⽉午⽇,苍龙七宿运⾏⾄正南中(乾)⽅位,是龙升天的⽇⼦。
苍龙群星⼀年四时的运⾏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正南中天⽅位,对应乾卦第五⽘“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卦为基础⼜两两重合⽽构成六⼗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组成;⽘是要从下往上数,⽽阳⽘⼜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称“九五”;九五之⽘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既“得中”⼜“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吉之位。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得正”,为⼤吉⼤利之象。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的节日来历和习俗介绍_端午节的来历和纪念故事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既然这样,那你知道端午节的起源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节日来历和习俗介绍,供大家参考。
目录端午节的来历认为源于纪念屈原。
民间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
〞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鳖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怪,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散失,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这种习俗传播至华夏各地,使这一民俗文化由各族人民共享,屈原之名尽人皆知。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江浙人大都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的。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化妆逃亡,奔向吴国,受到吴王阖庐信用,成为吴国重要朝臣和大将。
后来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墓鞭尸,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在伍子胥、孙武训练、指挥下士气高昂,百战百胜。
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
伍子胥高瞻远瞩,建议夫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
吴国大宰辅伯嚭接受越国贿赂,经常在夫差耳边谗言陷害伍子胥。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端午节,又称为重阳节、五月节、午日节等,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祭祀屈原、抵御瘟疫和防御各种灾祸而设立的。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习俗,深受人们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一、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和说法。
其中,最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因遭到朝廷排挤而流亡至汨罗江边。
屈原在流亡期间,耳闻口传辽东国王即将发动战争,他十分担心。
后来,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里,握紧竹叶跳入汨罗江中,以示悲痛和爱国主义情怀。
邻居们闻讯后就用船把带着香草的竹筏推入江里,希望能够救回他。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比如,五月初五是夏至节气前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远古人们寻求自然之力的时刻。
因此,端午节被视为人、神和自然之间交流、互通和感受的时刻。
二、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有许多特别的习俗。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和风味之一。
粽子是一个用芦荟叶或者竹叶包裹着糯米饭和各种配料的食品。
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口味。
比如,有甜粽子和咸粽子,原料的选择也略有不同。
2、赛龙舟。
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之一。
它通常是由冠军队伍接受奖励和荣誉的比赛,参赛者必须配合默契并全力划桨。
3、佩香囊。
在端午节,人们还会佩香囊,香囊是用红绸子和丝线绣成的小袋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和草药。
佩戴香囊的意义是祝福和保佑。
4、修习养生功法。
端午节是夏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需要加强运动,平衡心理和保持身体健康。
大家热衷于修习养生功法,比如太极拳、武术和气功等。
5、挂艾草和军马门上。
在端午节,人们会在家门口和门柱上挂上艾叶和菖蒲,或把菖蒲插在门前的地上,以消灾驱邪。
三、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不同地区,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些。
1、武林大会。
武林大会是湖北省舞阳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1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2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
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3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4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5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但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11、端午节的由来简介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
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
端午节的由来2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尊重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2022)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节日,虽然全国地域宽阔,人们了解到的故事,传说多有不同,但是习俗基本上是统一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本是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的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1、端午节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
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
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2、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避免自身受到五虫的侵袭。
端午节的传说传说中,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那时屈原22岁就当了大夫,在楚怀王面前,楚怀王十分信任他。
不久,楚国的大奸臣看屈原不顺眼,于是就不断的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了谗言,不再相信屈原了。
过了几天秦国的人把楚怀王骗走后,把他软禁在那里,没多久,他就死了。
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成了王位称为楚襄王,楚襄王就把屈原赶到江南地区,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蛟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活动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祭龙节,主要用于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世界文化的联结点。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活动。
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的祭龙节。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反对楚王的奢侈腐败和友好鲁国的建议而被楚王贬谪至岳阳楚国。
屈原被贬后一直思念家乡和百姓,深感汉族和楚族之间的矛盾,于是他决定投江自尽以示对国家和百姓的爱。
当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为屈原感到非常悲痛。
后来,在为了纪念屈原和防止恶鬼侵袭的情况下,人们将粽子投到江中,以此来供养屈原和驱赶恶鬼。
同时,人们也习惯用菖蒲和艾叶蘸水喷洒在门上、房屋周围和人身上,以避免蚊虫蛇类的害虫。
这样一来,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二、端午节的习俗活动1.赛龙舟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吴越两个部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吴王与越王从每年清明节开始展开军事行动,到了端午节,两军相会于钱塘江畔的水上。
这时,吴王和越王各自派出大军,在江中开展舟游水战,乘坐仿龙形状的船只,互相竞赛演练,并通过龙舟竞赛的方式表示着友好与和平,从而使水上风景变得更加灿烂。
2.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就像端午节的由来一样,粽子包也有其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所以,在端午节期间,人们需要包上中药熏制的肉或蜜枣糖果等馈赠,表达感恩之情。
吃粽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甜、咸两种,也有用来供奉和祭祀的。
一般情况下,粽子做成三角形状,上下两层糯米粉包裹着馅料,外面用粽叶缠绕。
粽子的吃法也因地区而异,有煮、蒸和烤的,吃法也有热食和冷食两种。
3.草药避疫在端午节期间,需要蘸菖蒲和艾叶蘸水,喷洒在门上、房屋周围和人身上,以避免疾病和毒虫的侵害。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其他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2016年6月9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的概述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节日简介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
端者,初也。
”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
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XX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十说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
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
《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
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
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端午节诗词精选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