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59 KB
- 文档页数:3
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教案(通用12篇)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教案篇1一、活动背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等。
二、活动分主题:(1)第一主题:端午祭屈原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是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具体要求: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不同途径了解屈原及他身上体现的高贵品质。
每人摘抄一首关于屈原的诗词。
(2)第二主题:端午识艾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草与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
每到端午节,按照民间传统,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艾蒿,以驱邪祛毒。
具体要求:到野外观察、采摘艾草,做成标本,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艾草在端午节的特殊用途。
(3)第三主题:端午做香袋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具有避邪驱瘟之意,也做点缀装饰。
具体要求:请教家长,自己动手做香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可参考如下步骤完成: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做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有创意的形状,大小不限。
剪下相对的两片。
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4、在香袋上贴上标签,注明班级和姓名。
(4)第四主题:端午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很多,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挂艾叶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我们威海人如何过端午节?请带上相机,捕捉身边彰显节日特定元素的镜头,用镜头记录下你的见闻。
第1篇一、教学背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
端午节期间,人们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戴香囊等习俗。
这些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进行学科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设计旨在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开展学科实践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认识端午节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2.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戴香囊等3.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4. 端午节相关学科知识: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知识,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二)实践活动1. 赛龙舟比赛(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
(2)制作龙舟:每组利用竹子、绳子等材料,制作一条简易的龙舟。
(3)划龙舟:比赛开始,各小组队员轮流划龙舟,争取最快速度。
(4)评选:根据比赛成绩,评选出优胜者。
2. 制作粽子(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准备材料:糯米、红枣、豆沙、竹叶等。
(3)制作粽子:各小组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制作美味的粽子。
(4)品尝粽子: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3. 挂艾草、佩戴香囊(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
(2)制作香囊:各小组利用彩纸、彩线等材料,制作精美的香囊。
(3)挂艾草:将制作的香囊挂在教室或家中,以驱邪避疫。
(4)分享心得:各小组分享制作香囊的心得体会。
小学生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相关推荐小学生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10篇)为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从活动的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活动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生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1一、活动目的:1、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2、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为了纪念屈原,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
3、端午节也不失为一个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好机会,可以与家人增进感情。
二、认知:技能:发展学生利用网上平台互相交流的能力。
情意: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更好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中知道以前所不了解的文化,能更好的传承我们民族的古老文化,使之不被遗忘。
三、活动准备:1、组织调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由组长组织调查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整理成文,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2、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和作用。
3、制定活动计划。
四、活动安排:1、举行一次有关端午节的主题班会。
可以让学生准备些龙舟的图片贴在墙上,以及一些屈原写的名诗名句作为教室的装饰,既美观,又给节日增添了气氛,。
将教室的气氛与此节日相呼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为了庆祝什么节日而装饰的。
(1)同学互相交流所知道的端午知识。
(2)开展端午的知识竞赛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古诗文的交流或赏析。
(4)谈谈对端午节以及屈原的感想,说说自己眼中的端午节,以及对爱国主题的扩展,进一步深化其意义。
2、要求学生绘制设计有关端午节的小报。
3、开展为四川灾区的孩子写慰问信活动。
4、出一期有关端午节的黑板报。
5、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诗人,所以也称为“诗人节”,举办一个诗歌比赛,不但可以借此纪念死去的屈原,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互相切磋有所长进。
《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传统节日——端午节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2.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活动准备:1. 教具:粽子、艾叶、龙舟等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和实物。
2. 材料:粽叶、糯米、红枣等制作粽子的材料。
3. 环境布置:教室装饰成端午节的氛围,如挂艾叶、龙舟模型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粽子、艾叶、龙舟等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这是哪个传统节日。
2. 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如屈原的故事、赛龙舟、吃粽子等。
3. 实践:学生分组合作,按照指导步骤制作粽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展示: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粽子展示给其他同学,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活动延伸:1. 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过端午节,体验家庭团圆的温馨。
2.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摄影等形式,记录和表达自己对端午节的感受。
3.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传统节日进行研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事项,如粽子制作的食品安全等。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造力。
六、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2.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活动准备:1. 教具:粽子、艾叶、龙舟等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和实物。
2. 材料:粽叶、糯米、红枣等制作粽子的材料。
3. 环境布置:教室装饰成端午节的氛围,如挂艾叶、龙舟模型等。
八、活动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粽子、艾叶、龙舟等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这是哪个传统节日。
2. 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如屈原的故事、赛龙舟、吃粽子等。
《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传统节日——端午节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活动时间:1课时四、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五、活动内容: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2.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
3.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端午节相关的手工艺品,如龙舟模型、粽子挂件等。
4. 小组分享:每组展示制作成果,并介绍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资源:1. 端午节相关资料:图片、视频、文章等。
2. 制作材料: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八、教学建议:1. 提前准备相关资料,确保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2. 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在小组分享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九、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端午节的深刻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十、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端午节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文章等。
2. 准备制作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3. 安排活动场地,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六、活动流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2.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意义。
3.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端午节相关的手工艺品,如龙舟模型、粽子挂件等。
4. 小组分享:每组展示制作成果,并介绍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七、安全事项:1. 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提醒他们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要小心。
2. 监督学生使用制作材料,避免浪费和乱扔垃圾。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共同制作端午节手工艺品,增进亲子关系。
《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走进端午节,感受传统文化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食物;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活动时间:1课时四、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端午节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
五、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端午节。
2.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了解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并总结出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
3. 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同学在欣赏的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4. 动手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端午节相关的手工艺品,如粽子、龙舟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活动收获,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6. 作业:让学生结合本次活动,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端午节,并尝试制作一道端午节美食,如粽子等。
六、活动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端午节相关活动,如龙舟比赛、粽子制作展示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 邀请端午节传统手工艺人走进课堂,为学生展示粽子的制作过程,并引导学生动手参与,体验传统手工艺的乐趣。
七、评价方式:1. 学生自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八、安全注意事项:1. 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的安全,避免受伤。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制止,确保活动安全进行。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活动提供改进的方向。
2. 学生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1篇一、案例背景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五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端午节文化,我校决定开展端午节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活动等;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2.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3. 端午节的习俗活动;4. 端午节的相关诗词、故事;5. 端午节的手工制作:香囊、龙舟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 教师收集有关端午节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2. 教师制定实践活动方案,明确活动内容、时间、地点、人员分工等;3. 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二)实施阶段1. 端午节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或老师给学生讲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活动等;2. 端午节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相关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 端午节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故事,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4. 端午节手工制作: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香囊、龙舟模型等,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5. 端午节龙舟比赛:组织学生进行龙舟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技精神;6. 端午节文艺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文艺表演,展示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三)总结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2.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文化,撰写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4.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端午节教案(精选8篇)综合实践端午节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综合实践端午节教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综合实践端午节教案1一、活动目标:1、体验民俗文化,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喜欢劳动,乐于参加家务。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二、活动准备:视频(端午节:如何包粽子)粽叶、细线、已经弄好的粽子馅、安全剪刀、盆子。
三、活动过程1、导入部分老师:小朋友们好!端午节快到了,老师家里要来客人,小朋友们说说老师应该做什么招待客人呢?小朋友:粽子。
老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给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可是老师还有一个大难题,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帮助老师啊?小朋友:愿意。
老师:老师家要来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个人包粽子,忙不过来,小朋友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包粽子吗?小朋友:可以。
老师:小朋友们真好。
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
)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没有关系,下面来和老师一起一起看一个动画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由来以及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老师:看了动画片,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会吃粽子了吧?小朋友们回家后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听看。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视频,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们可要帮助老师喔。
(放视频)老师:小朋友们,看看那你们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
大家一起来。
老师先给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
通过视频学习及老师的示范,部分幼儿能自己摸索着包出一个大概,对于还不会或者无从下手的幼儿采用同伴帮助及老师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哇,xx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学习,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背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我们特设计此次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列举出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戴香囊等;学生能亲手制作端午节相关的手工艺品,如粽子、龙舟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方式,学生能深入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通过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学生能深入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学生能亲手制作端午节相关的手工艺品。
2. 活动难点: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准备制作端午节手工艺品的材料。
2. 学生准备:调查、访问家人或朋友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准备记录调查结果的笔记本。
五、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端午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学生分享调查、访问所得的端午节习俗,共同探讨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端午节手工艺品制作,如粽子、龙舟等,教师提供指导。
4. 展示与交流:学生展示制作的手工艺品,讲述制作过程中的趣事,分享对传统节日的感悟。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端午节美食,如粽子,并了解家人的制作方法和习俗,记录在日记中。
2. 社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端午节活动,如赛龙舟、挂艾草等,感受社区节日的氛围。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端午节手工艺品制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小学综合实践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教案活动一、活动背景介绍: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
二、活动目标: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重要意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 学会制作粽子,体验传统风味;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三、活动内容:1. 解读端午节的由来和重要意义: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讲述屈原、粽子以及龙舟赛等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2. 制作粽子:a) 教师向学生介绍粽子的历史和制作过程,分享粽子的品种和风味。
展示现场制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b)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确定制作方案,准备粽叶、黄米、红豆等材料;c)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制作过程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传统口味或者创新口味的粽子来制作;d) 学生们共同品尝粽子,互相交流感受和体验。
3. 举行龙舟比赛:a)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的龙舟造型,并使用废料和纸张制作龙舟模型;b) 学生们在校园内设置比赛赛道,进行龙舟比赛。
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条件,选择进行拔河比赛、推船比赛等龙舟活动。
c) 推动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比赛,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 传统文化展示:学生们自由发挥,通过展板、手抄报等形式展示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并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教师整理教学资料,准备粽叶、黄米、红豆等材料,并设计制作流程和活动安排;2. 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重要意义;3. 引导学生学习分组合作,讨论制作粽子的方案;4. 教师示范制作粽子的过程,引导学生依照制作过程进行操作;5. 学生分组进行粽子制作,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交流;6. 学生共同品尝粽子,分享制作体验;7. 学生自由发挥,设计龙舟的外观模型;8. 设置比赛赛道,进行龙舟比赛;9. 学生自由展示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10.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的传统节日和文化。
通过开展端午节实践活动,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爱国、爱家、提高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提供的活动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1活动目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
活动内容:一)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同学们在家通过看书,上网查阅等途径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具体内容如下:(1)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3)学生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4)一起收看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视频二)与妈妈一起包粽子(主持人):同学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说了,是十分美味的。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粽子的。
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和妈妈一起来包粽子,看谁的手儿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1、将粽叶折成漏斗形2、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蒸煮。
学生和家长动手包。
三)诗歌朗诵(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看诗朗诵表演。
第一:xx同学朗诵。
第二:小组朗诵。
第三:女生齐诵。
第四:男女朗诵。
第五:家长和学生齐诵四)观看赛龙舟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到过汨罗江吗?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赛龙舟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国际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汨罗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赛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的高潮。
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2篇)为了确保活动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活动方案准备工作,一份好的活动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
那么活动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1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本校彩豆文化特色,通过“彩豆情怀,端午显爱”主题教育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气节教育、节气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二、活动设计(一)找一找对象:1年级学生要求:从阅览室或网上找一找关于端午节这一节气的相关知识;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屈原的诗词;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
(二)说一说通过午会课、班会课、班队课,组织学生说说相关的知识。
1、对象:1年级学生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
2、对象:1年级学生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说说屈原的故事。
3、对象:1级学生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说说屈原的故事;说说屈原的诗词。
(三)画一画对象:1级学生要求:以“走近端午”为主题制作一份小报,能反映端午的习俗,自己的心声、生活的体验。
3——4年级为手抄报,5年级为电脑小报。
(四)写一写通过黑板报、班级橱窗等阵地,进行环境布置设计。
对象:1级学生要求:以“端午情怀”为主题出好一期黑板报。
4年级学生以写信的方式为“512”灾区的的小伙伴写封信,说说自己对端午节的理解、和小伙伴分享端午的快乐。
5年级学生进行屈原诗词钢笔书写比赛。
(五)学一学对象:1年级学生要求:以“我向奶奶学一技”为主题,学习粽子的名种包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用各种豆物作为佐料包粽子,并品偿不同地方、不同的风格、不同特色的粽子。
(六)比一比对象:1级学生要求:以“六一我作主、端午我进步”为主题,进行故事演讲比赛。
传统节日实践活动方案 8 篇传统节日实践活动方案篇 1【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读懂所给资料,并能作适当的补充。
3、初步学会归纳整理所给资料。
学会口头向别人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相关风俗。
【教学重难点】归纳整理所给资料。
【教学准备】提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简单易懂的资料,让学生对端午节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把屈原投江的传说与端午节的各种习俗连成了清晰的脉络,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印象,对端午节的相关知识能够完整地掌握【教具准备】(1) 龙舟赛的相关图片(2) 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想吃粽子和咸鸭蛋吗?什么时候才能吃得到呢? (农历五月初五) 知道这一天是什么节日? (揭题: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二、探讨新课( 一) 说一说端午节:我们土家族是怎样过端午节的?1、小组讨论:大家在小组所以说、议一议。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2、汇报:各小组推荐一人发言。
有的同学已经知道了,请介绍介绍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能把你所了解的端午节节以及这个节日的来历呀,形式呀,有些什么特色呀,说给大家听听 (师板书:名称、来历、内容、特色)3、小结:(1) 重视端午节。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不少,是的,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它们形式多样,凝聚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
(2)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屈原) 师生归纳: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
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
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1 背景介绍: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强调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1.2 目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和传承端午节文化。
二、知识点讲解2.1 端午节的起源:讲解端午节的起源,包括屈原的故事、伍子胥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
2.2 端午节的习俗:讲解端午节的各项传统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2.3 端午节的传承:讲解端午节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如何弘扬端午节文化。
三、教学内容3.1 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
3.2 介绍端午节的各项习俗,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3.3 分析端午节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端午节文化。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中制作粽子、挂艾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端午节起源的故事和习俗的理解与传承。
5.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电脑、投影仪、纸质粽子模板、彩笔、绳子、剪刀等。
6.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粽叶、糯米、红枣、剪刀、绳子等材料。
6.3 教学资源:端午节相关视频资料、图片、文字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7.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传承。
7.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动手制作粽子,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7.4 成果展示:各组展示制作好的粽子,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文化教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文化教案(通用1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文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文化教案篇1活动目的:1、让学生简单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各种传说。
2、通过活动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3、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活动准备:粽子(学生自备)、橡皮绳活动时间:20xx年xx月xx日活动对象:全体学生活动过程:(一)活动序幕女:今天真高兴,爸爸妈妈来到学校和我们一起活动。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爸爸妈妈!(鼓掌)女: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男:这可难不倒我!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边说边扳手指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
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立夏节吃鸡蛋,清明节全家踏青扫墓,元宵节闹花灯……女:看来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男:先别夸我。
我也来考考你:你知道哪个传统节日要吃粽子吗?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小朋友回答你吧!大家说什么节吃粽子?(全班同学齐回答:端午节)男: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在端午节里还有些什么习俗和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女、男(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龙日”、“夏节”、“五月节”、“诗人节”“女儿节”、“小儿节”等等。
男: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多相同的。
(二)端午故事女: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下面就请大家听听故事大王赵员卉讲讲端午节的故事。
1、《屈原与端午节》男:谢谢给我们讲的精彩故事!(鼓掌)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第1篇一、活动背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较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源于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同时也是民间驱邪避疫、祈求健康的节日。
端午节期间,各地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本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 认识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
2. 能力目标:- 学会包粽子的基本技能。
-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活动内容(一)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 糯米、红枣、豆沙、粽叶、线绳等包粽子材料。
- 艾草、香囊制作材料。
- 端午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2. 环境准备:- 教室布置成节日氛围,挂上艾草、香囊等装饰。
- 准备好赛龙舟的场地和器材。
(二)活动过程1. 导入环节- 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知识讲解- 教师详细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文化内涵。
- 引导学生讨论端午节的相关话题,如粽子、赛龙舟等。
3. 实践环节- 包粽子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工作。
- 教师示范包粽子的方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 学生分组练习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 比较各组的包粽子成果,评选出最佳粽子奖。
- 制作香囊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款具有特色的香囊。
- 教师讲解香囊的制作方法,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 各组展示自己的香囊,分享制作心得。
4. 总结环节-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 教师总结活动,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性。
(三)活动延伸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并与家人一起制作粽子或香囊。
2. 家长拍摄学生参与活动的照片或视频,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教科版教学内容: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重午节、五月节等,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划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起源、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2. 使学生掌握端午节的习俗,如划龙舟、吃粽子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的端午节相关手工艺品。
教学难点:1.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 端午节习俗的掌握和描述。
3. 制作端午节手工艺品的技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端午节的相关图片、视频、故事、手工艺品等资料。
2.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胶水、线等制作手工艺品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节日?你们知道这个节日的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吗?二、学习端午节的习俗1. 教师出示端午节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三、制作端午节手工艺品1. 教师出示制作端午节手工艺品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什么吗?2. 教师示范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
3. 学生完成手工艺品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问:你们对端午节有了更深的了解吗?你们对传统文化有什么感想?板书设计:端午节一、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二、习俗三、制作手工艺品作业设计: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
2. 画一幅端午节的习俗图画,如划龙舟、吃粽子等。
《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读懂所给资料,并能作适当的补充。
3、初步学会归纳整理所给资料。
学会口头向别人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相关风俗。
【教学重难点】归纳整理所给资料。
【教学准备】提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简单易懂的资料,让学生对端午节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把屈原投江的传说与端午节的各种习俗连成了清晰的脉络,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印象,对端午节的相关知识能够完整地掌握
【教具准备】(1)龙舟赛的相关图片(2)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们,想吃粽子和咸鸭蛋吗?什么时候才能吃得到呢?(农历五月初五)知道这一天是什么节日?(揭题: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二、探讨新课
(一)说一说端午节:我们土家族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1、小组讨论:大家在小组所以说、议一议。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
2、汇报:各小组推荐一人发言。
有的同学已经知道了,请介绍介绍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能把你所了解的端午节节以及这个节日的来历呀,形式呀,有些什么特色呀,说给大家听听(师板书:名称、来历、内容、特色)
3、小结:
(1)重视端午节。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不少,是的,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它们形式多样,凝聚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屈原)师生归纳: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
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
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3)端午节做些什么?(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
(二)看一看其它地方的端午节
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湖南有) 那么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当现场观看过的,也可以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
1、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2、如果没有看到过的,请跟我一起来看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
(网上下载的图片:连贯播放)
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
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
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
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看过之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龙舟赛的热闹与欢腾、紧张激烈。
我们领略一下那里的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
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
在听朗读时思考一下:(投影片1)
1、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2、请同学先相互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投影片1) 然后起来来告诉其他同学。
第一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归纳:①穿新衣。
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
③吃鱼吃肉。
④赛龙舟。
)
第二问:相近的是有用雄黄涂在额头,但他们写“王”字,还有就是赛龙舟啦。
第三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理由呢?(要求简洁表达就行,老师归纳:热闹,有趣等,并适当板书)
(三)比一比:让学生比较并说出茶峒人过端午的风俗与我们的异同
三、小结:同学们,了解这么多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点名学生回答)
四、教学拓展: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还很多很多,比如中秋节、重阳节等,你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查找相关的书籍和利用网络来知道其中的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