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及多层螺旋CT
- 格式:ppt
- 大小:11.51 MB
- 文档页数:45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肝静脉正常解剖及变异宋庆轮;陈卫霞;陈军法【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年(卷),期】2008(26)1【摘要】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肝静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为活体肝移植及肝叶切除提供解剖学数据。
方法:100例行CT增强扫描,用肝静脉期(70s)采集数据,应用薄层横断面(1~2mm)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法重建。
对肝静脉的解剖和变异进行分型,并测量其直径,同时测量右后下肝静脉的直径和肝外段长度。
结果:100例中3大支肝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占71%;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共干占29%。
肝左静脉直径(6.8±1.8)mm;肝中静脉直径(6.7±1.7)mm;肝右静脉直径(7.9±2.5)mm;右后下肝静脉显示率83%(83/100),右后下肝静脉直径(4.1±1.5)mm;右后下肝静脉肝外段显示率59%(49/83),右后下肝静脉肝外段长度(4.0±1.8)mm。
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MPR及MIP图像能很好地显示肝静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
【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肝静脉;解剖;变异;肝移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作者】宋庆轮;陈卫霞;陈军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相关文献】1.多层螺旋CT显示肝静脉解剖关系的价值 [J], 胡罗健;邓士杰;杨明方;李山云2.正常国人离体肝脏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研究及其在解剖中应用 [J], 姜振杰;张国伟3.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基础上的门静脉和肝静脉三维解读及其解剖变异分析 [J], 唐敏;杨尚文;马一鸣;栾炜;何健;朱斌4.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及其解剖学形态的临床分析 [J], 曾蒙苏;严福华;周康荣5.成人肝静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正常解剖研究 [J], 姜振杰;陈锋;张国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详细的肝门静脉系统解剖肝门静脉系统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构成,主要收集腹腔内不成对的静脉血(肝除外)。
1、肝门静脉为一粗而短的脉干,长约6-8cm,在胰头后方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经十二指肠上部后方上行至肝门,分为左、右支,在肝内反复分支后注入肝血窦。
2、肝门静脉的分支肝门静脉一般分为左、右支入肝,在分支前其管径稍膨大,称为肝门静脉窦。
肝门静脉本干与右支的夹角约为120°,与左支横部的夹角约为90°。
(1)肝门静脉左支及分支:左支较右支细长,自肝门静脉主干发出后向左横行于肝横沟内,至左矢状沟转向前行于肝圆韧带裂内,末端呈盲端,与肝圆韧带相连。
左支依据行程分为四部分,即横部、角部、矢状部(又称为脐部)和囊部,分布于左半肝(Ⅱ段、Ⅲ段、Ⅳ段)和尾状叶(Ⅰ段)左段。
左支的主要分支有:1)左外叶上段静脉:为一粗大分支,从左支角部凸侧发出,向左上行至左外叶的后上方,分布于左外叶上段(Ⅱ段)。
2)左外叶下段静脉:为一粗大分支,起自囊部的左侧,向左下行至左外叶下段(Ⅲ段)。
3)左内叶静脉:起自矢状部的右侧壁,又分为左内叶上段静脉和左内叶下段静脉,分布于左内叶(Ⅳa段和Ⅳb段)。
4)尾状叶左段静脉:一般发自肝门静脉分叉处或左支横部,可有1-3支,分布于尾状叶(Ⅰ段)左段。
当尾状叶右段静脉细小且仅供应尾状突时,尾状叶左段静脉则分布于尾状叶全部。
(2)肝门静脉右支及分支:右支较左支粗短,分布于右半肝(Ⅴ段、Ⅵ段、Ⅶ段、Ⅷ段)和尾状叶(Ⅰ段)右段。
自肝门静脉主干发出后向右行于肝横沟内,沿肝门右切迹右行并进入肝实质,其末端一般分为2支:前叶静脉和后叶静脉。
两支形成向右并稍向前开放的75°-90°夹角。
右支的主要分支有:1)右前叶静脉:为一短干,长度约为13mm,管径约为8mm。
起始后行向前下,随即向前、上、下、内侧和外侧分出数支,分布于右前叶的上段(Ⅷ段)和下段(Ⅴ段)。
多层螺旋CT对肝脏血管的影像学评价摘要: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是一种新兴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术,是CT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的综合利用[1],由于其快速方便,成像质量高,已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检查,在肝脏扫描中,在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以及分支血管的显示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影像学1 肝脏 MSCTA 成像技术1.1 扫描方法在上腹部常规平扫的基础上行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度3ml/ s,注射总量80~100ml(1. 5~2. 0ml/ kg),层厚 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70mA,行动脉期、门脉期、特殊病例需行延迟期扫描。
后处理重建层厚 1.25mm。
1.2 后处理技术MSCTA的后处理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曲面重建(curve planner reformation,C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
① MPR: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各个不同层面的像素重新排列而成的,可以在任意平面重建图像,可获得同直接影像一样的高精度矢、冠状位图像和随意角度的断面图像,真实地再现了病变部位的全貌。
在肝脏血管方面可以评价血管壁的异常、肿瘤的血管包埋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评价动脉狭窄、动脉瘤的范围等。
② MIP:是通过计算沿着穿过被扫描物体的每条射线上所遇到的最大像素强度而产生的,能真实反映血管的密度变化,能重建出类似血管造影(DSA)的图像。
在肝脏血管方面可显示肝脏细小血管及血管壁钙化。
③ SSD:根据强化后的血管密度确定一个阈值,利用虚拟的光源反射原理,采用不同明暗度的灰阶或伪彩显示血管表面的结构及三维关系。
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基础上的门静脉和肝静脉三维解读及其解剖变异分析唐敏;杨尚文;马一鸣;栾炜;何健;朱斌【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3(024)005【摘要】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对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进行三维解读分析,观察分析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和变异.方法:收集200例行上腹部64-MSCT增强扫描并排除存在可能改变血管解剖结构的病理状态检查者.利用IQQA-Liver肝脏CT解读软件对门静脉和肝静脉进行三维定量分析、显示及分支标记,并对其解剖和变异进行分析.结果:IQQA-Liver分割及标记门静脉和肝静脉耗时短,且个体化门静脉和肝静脉3D定量模型形态逼真,立体感强,真实反映了门静脉和肝静脉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正常门静脉解剖71.5%(143/200),解剖变异28.5%(57/200).148例(74%)肝中、肝左静脉合并汇入下腔静脉.大于3 mm右后下肝静脉的显示率为36.5%(73/200).大于5 mm的引流SⅧ段至中肝静脉的属支静脉的显示率为30%(60/200).结论: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变异并不少见.IQQA-Liver三维定量分析及显示可真实反映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形态结构,为肝脏的虚拟手术设计提供了可实时交互的血管解剖变异各种3D模型,为上腹部脏器介入插管治疗提供了活体解剖学数据.【总页数】4页(P338-340,356)【作者】唐敏;杨尚文;马一鸣;栾炜;何健;朱斌【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47;R814.42【相关文献】1.基于冠状面数据的肝静脉和肝内门静脉的三维重建 [J], 娄丽;刘树伟;赵振美;王平安;汤煜春;谢永明;徐严滨;李振平2.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肝静脉解剖三维方位及变异 [J], 赵静;杨广奇;沈静娴;杨栋;郑可国;李子平3.基于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的肝血管解剖变异分析 [J], 唐敏;杨尚文;王磊;何健;杨献峰;朱斌4.肝门静脉64排螺旋CT数据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及其解剖变异 [J], 陶文强;侯致典;徐达传;毕振宇;黄文华5.基于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的肝脏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 [J], 朱新勇;方驰华;鲍苏苏;全显跃;钟世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优化及其在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变异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计算机科技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广泛用于诊断血管病变和肿瘤等疾病。
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是重要的血管结构,解剖变异较为常见,对于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工作非常关键。
因此,优化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并应用于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变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内容1.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原理,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
2.结合临床实际,针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变异中的应用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其成像质量和可靠性。
3.收集并分析大量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变异的成像资料,探究解剖变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持。
四、研究意义1.优化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并应用于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变异的诊断,能够提高成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
2.深入探究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变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能够为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工作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导和支持。
3.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化和改进,也将为其他相关领域的成像学检查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法,调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深入了解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原理。
2.结合实际临床应用情况,设计并开展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变异的成像研究,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3.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收集并分析大量的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变异的成像数据,探究其类型和分布规律。
四、预期结果1.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变异中的成像质量和可靠性将得到显著提高。
2.分析和总结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变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将为临床治疗提供较为详细的基础数据支持。
3.优化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经验和方法,将为其他相关领域的成像学检查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多层螺旋CT显示肝静脉解剖关系的价值胡罗健;邓士杰;杨明方;李山云【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年(卷),期】2008(025)001【摘要】[目的]用16层螺旋CT揭示成人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肝静脉(HV)、右下肝静脉(IRHV)与下腔静脉(IVC)之间的立体解剖关系.[方法]对160例上腹部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然后进行MPR和VR成像,并进行MPR多方向调整,使HV、IVC、IRHV显示于冠状、矢状和横轴位图像上.根据HV汇入IVC的方式进行分型,分别测量肝右静脉(RHV)、肝中静脉(MHV)或与之共干的夹角,观察IRHV的出现几率,并测量RHV与IRHV的距离.[结果]在160例受检查者肝中、左支共干或合干型146例(91.3%),而3支肝静脉单独汇入IVC 14例(8.7%).RHV与MHV或与之共干的夹角为(52±17)°.33例出现IRHV,出现几率为20.6%.[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多方向调整的冠状面 MPR图像,可直观清晰显示肝静脉,对指导手术有帮助.【总页数】3页(P74-76)【作者】胡罗健;邓士杰;杨明方;李山云【作者单位】解放军163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003;解放军163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003;解放军163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003;解放军163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123【相关文献】1.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视神经管区解剖关系的应用价值研究 [J], 林桂军;姚艺文;王锐2.CT中耳仿真内窥镜成像对中耳结构空间解剖关系的显示价值 [J], 杨智云;刘春玲;周旭辉;严超贵;谢红波;彭谦3.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肝静脉正常解剖及变异 [J], 宋庆轮;陈卫霞;陈军法4.多层螺旋CT对肝静脉的显示27例分析 [J], 陈威威;严炎;温智勇;康枫;齐旭红;任冰5.多层螺旋CT对评价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的价值 [J], 姜滨;张龙江;沈文;祁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