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加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加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方法:将8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实验组(n=42),均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加强对围手术期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焦虑情况。
结果:对照组78.57%,实验组97.62%,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干预后焦虑评分为(46.41±7.01)分,实验组干预后为(30.23±6.11)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提高了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降低焦虑评分。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207-02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很多人由于不同原因可导致踝关节的骨折,主要是由于间接的暴力导致踝关节出现内外翻等畸形。
由于踝关节的生理结构比较复杂,灵活度高,需要负重,在受力不均匀时或者出现外力作用,即时力量不大也会造成关节的损伤[1],以及韧带和软骨的损伤,可导致损伤后肿胀明显,疼痛较为严重[2,3]。
很多患者为了不影响以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选择手术治疗,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加快恢复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7.92±18.33)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27例,压砸伤22例,坠落伤19例,崴伤5例,其他11例。
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未合并其他复合伤,均采取手术治疗。
将84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实验组(n=42),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全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王文燕
【期刊名称】《国际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2(031)004
【摘要】目的评估全裸关节置换手术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5月至2010年5月共实施人工裸关节置换术18例,男2例,女16例;年龄52至66岁,平均61岁;病程9个月至18年.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未取得疗效,踝关节疼痛,影响活动.术后对患者定期随访,并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结果取得患者随访,时间为2~9年,平均5.4年;18例患者中16例对疗效满意.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分,从手术前27~53分,平均(41.5±6.8)分,提高到手术后60~91分,平均(74.6±9.7)分,视觉模拟评分(VAS)从手术前5-10分,平均(8.4±2.1)分提高到手术后1~4分,平均(2.3±0.9)分.无患者需行踝关节融合术或踝关节翻修术.根据影像学评估,16例假体位置稳定且没有下沉迹象,2例胫骨假体和骨质接触发生气球状骨溶解,但无症状.结论采用TAR术进行踝关节置换是治疗踝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疗效满意.
【总页数】2页(P656-657)
【作者】王文燕
【作者单位】445000 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西医部骨外一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晚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2.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及术后护理体会
3.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4.全踝关节置换术与踝关节融合术对踝关节炎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5.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围手术期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176-01【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治疗及护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根据骨性关节炎特点,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饮食指导;术后除观察术肢情况外,加强早期股四头肌肌力和关节活动的功能锻炼。
结果: 所有患者满意手术效果,膝关节肿痛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术后未出现关节内血肿、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通过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保证了手术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围手术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护理体会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以膝关节疼痛、肿胀及关节僵硬为特征,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1]。
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并辅以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17例(132膝),男68例,女49例。
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0岁。
左膝60例、右膝42例、双膝15例。
所有的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痛,活动受限,关节肿胀、压痛,根据骨关节炎诊断标准[2]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连续硬膜外麻醉,大腿根部上止血带,采用关节镜系统,依据软骨退变情况、滑膜增生程度、骨赘的位置、对关节活动的影响、结合术前膝痛的固定位置,决定清理的范围及程度。
清理结束后用至少3 000 ml生理盐水灌洗关节腔。
手术处理完毕,不放置引流,放尽冲洗液,缝合伤口后即以透明质酸钠2 ml行关节腔内注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以后每周行关节腔内注射1次,共注射5次。
术后随访18个月(10~ 24个月),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膝关节肿痛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关节内血肿、感染及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2护理体会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膝骨关节炎一般病程长(本组6个月~10年),受累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明显,生活自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常有间歇性剧痛发作,这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要求改善功能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同时又顾虑重重,担心手术是否成功,膝关节功能能否恢复,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波动。
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观察总结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给予护理干预措施的护理效果,方法 100例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减少踝关节活动、做好手术前检查、手术后伤口观察、合理饮食、做好康复功能锻炼。
总结护理效果。
结果通过以上护理措施,100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后半年随访,患者非常满意。
结论踝关节骨折手术前、手术后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伤口愈合,恢复踝关节功能。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护理观察胫腓骨远端内外踝骨折,也称为踝关节骨折,是比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踝关节承担全身重量,关节有良好的灵活性及稳定性,发生骨折治疗护理不及时,后果严重,会影响踝关节运动功能。
踝关节恢复好坏,取决于关节面解剖复位,也决定手术后有效、科学的护理[1]。
我科在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20例,应用踝关节骨折切開复位内固定手术,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00例为分析对象,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18~68岁。
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1例,运动受伤44例,机械伤35例。
左侧伤35例,右侧伤53例,双侧13例1.2 方法手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护士对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正确评估,护士通过和家属沟通,知道患者需求,满足合理要求,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整洁的就医环境。
告知患者手术麻醉和手术方式,讲解手术成功案例,患者树立信心,用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
疼痛护理:患者患肢制动,避免再次损伤。
患者自述疼痛要加以重视。
做好观察,遵医嘱服用药物,评估使用药物后效果,指导患者看报纸、听音乐分散注意力,减缓疼痛。
踝关节限制活动;使用石膏固定患处。
内部垫内衬,以防局部受压。
协助患者2~3小时翻身,变换体位,避免长期受压,关节处发生褥疮。
进行有效冷敷:患肢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可以缓解水肿。
早期给予患者局部患处冷敷,3~4次/d,20 min/次。
1例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李敏;高娜;刘兵
【期刊名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8(014)004
【摘要】20世纪80年代,人工髋膝关节置换获得普遍认同,但人工踝关节则由于较高的松动率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几经改进设计和固定方法,摒弃早期限制型或半限制型两构件设计,发展为非限制型和非骨水泥固定的三构件设计,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人工踝关节。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人工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已广泛开展,而且技术也相对成熟,患者术后成功率也较高,【总页数】2页(P559-560)
【作者】李敏;高娜;刘兵
【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骨
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晚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J], 王玉玲;姜丽娜;包丽丽;李静;何玲
2.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探讨 [J], 蒋倩;肖江平;谭月鸣
3.晚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J], 王玉玲; 姜丽娜; 包丽丽; 李静; 何玲
4.快速康复护理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护理效果 [J], 钱冬梅;石红;周文娟
5.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J], 刘志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应用人工权踝关节置换术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骨科收治的74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37例,对照组实施传统踝关节融合术,实验组实施人工权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实验组患者愈合时间、负重时间经过比较之后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实验组术后的V 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前的V AS、lysholm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V AS、lysholm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结论人工权踝关节置换术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情况,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标签:人工权踝关节置换术;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效果踝关节骨关节炎是骨科疾病的常见类型,具有病程时间的特点,属于慢性疾病的一种[1]。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患有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对此,本院对所收治的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实施人工权踝关节置换术治疗方式,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在就其应用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骨科收治的74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中关于“踝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治标准[2]。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37例,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27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47.26±4.01)岁,病程时间为3到14年,平均病程(5.36±3.17)年。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值大于0.05.1.2 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踝关节融合術治疗方式,常规操作结束后,以患者的踝前外侧为入路,在内踝与胫骨前肌之间做切口,长度约为8到10 cm,修整胫骨下端及距骨上端关节面,最大程度的降低截骨并增加两侧关节面的接触面,剥离经前软组织,在功能为放置患足,用钢板减压实现关节融合。
高龄单髁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单髁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的护理方法。
方法:将我院65岁以上的60例63膝高龄膝骨关节炎患者按照接受护理的先后随机编排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60例。
结果:实验组患者30例共31膝,其中假体使用感觉良好25膝,一般4膝,差2膝,有效率为80.65%;常规组患者30例共32膝,其中假体使用感觉良好17膝,一般10膝,差5膝,有效率为53.12%结论:高龄单髁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快速康复优质护理方法对于高龄患者单髁关节置换术围手术后期恢复效果十分显著。
关键词:高龄患者;单髁关节置换;手术护理单髁关节置换手术发展快水平高,同时安全性能强且能减少患者痛苦,是微创领域中最为显著且卓越的一种手术方式。
优质的单髁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能帮助患者减少机体产生应激反应或者创伤后遗症,将快速康复原理应用到患者身体调养和修正过程中,帮助高龄患者缩短治疗恢复的时间。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60例63膝高龄膝骨关节炎患者,将其随机盲选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
实验组30例31膝,其中男15膝,女16膝;年龄67-81岁,平均(75.4±1.8)岁;常规组30例32膝,其中男13膝,女19膝;年龄69-83岁,平均(74.5±2.4)岁;其中4例为两膝采用间歇式的置换与此同时对患者各膝的背景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术前专业护理指导对于实验组和常规组的高龄膝骨关节炎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相同的术前指导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与心理测试以便不时之需以扼杀高龄膝骨关节炎患者入院后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影响病情和症状复发的可能性。
护士组开展高龄膝骨关节置换专题会议以及成立专项护理小组集思广益对护理方案进行制定和商讨。
大部分老年人普遍有畏惧死亡以及畏疾就医的想法,因此开展心理攻坚战是护理的关键之处。
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及护理方法,以便形成文本材料,为以后的治疗提供可行的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患者,随机选取45例,通过对接受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的治疗及其护理方法的记录,进行分析和总结经验。
结果:患者通过手术及护理大部分都已痊愈。
并发症:局部疼痛、伤口感染和愈合不良最为常见。
结论:对于接受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来说,经过精密的治疗和守护精心的护理,绝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关键词】踝关节;置换术;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153-02目前认为接受踝关节置换术大多是关节畸形、关节破坏、关节功能丧失、股骨头坏死等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关节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是不可取的,因为药物只能部分缓解疼痛症状除急性感染性疾病,所以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已达到缓解疼痛、稳定关节、矫正畸形和改善关节功能使原来僵硬、活动受限的关节能够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1]。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30例。
年龄范围是45~65岁,平均年龄是45.6岁。
1.2 治疗及结果1.2.1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取踝关节前方纵形弧切口,自踝上10cm经踝关节中点沿向第1 跖骨,显露踝关节的同时注意保护血管神经。
胫骨远端安置选定的5mm的SIZER连接的胫骨截骨板,定位于固定于平行胫骨前脊中线上。
首先利用合适的截骨导向器行径、距骨截骨。
距骨和胫骨准备结束后首先安装距骨假体,然后用专用的打入器打紧。
随后打入胫骨假体,注意打入方向应与胫骨长轴垂直,胫骨假体的前缘不要低于胫骨截骨面的前缘。
最后放入滑动试膜,检查踝关节的活动和紧张度,确认软组织平衡和选择合适厚度的滑动核假体植入,整个假体安装完毕。
晚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方法。
方法我院于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开展10例晚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行踝关节置换术,并针对10位患者给予术前心理护理、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功能锻炼的指导。
结果通过全面的术前、术后护理,患者均疼痛减轻及踝关节伸屈功能恢复达正常值的2/3以上。
结论踝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全方位的围手术期护理疗效满意,明显解除了踝关节疼痛及提高了踝关节正常功能。
【关键词】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预防;功能锻炼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踝关节置换技术在骨科取得了新的突破,新一代假体的出现,填补了医疗器械空缺,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踝关节置换技术取得了显著效果。
以往术式采用关节融合术,踝关节融合术不但能造成步态异常,而且使踝关节失去活动功能,易造成假关节形成,导致疼痛。
踝关节置换重建踝关节的运动功能,维持正常步态,缓解疼痛,有显著疗效[1]。
所以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开展10例踝关节置换手术,疗效显著。
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性7人,女性3人。
年龄在46-77岁,平均为62岁。
10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都是 5年前严重右踝关节扭伤,以后频繁扭伤右踝关节,行走多后疼痛,经休息可以缓解。
约
3年前开始出现踝关节行走疼加重,以上下楼梯时明显,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跛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拍x线片发现右侧踝关节关节间隙狭窄伴明显骨质增生。
检查发现右侧踝关节活动受限,并有摩擦感伴疼痛。
1.2 手术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人工踝关节置换术,手术均在止血带下进行,留置引流管,术后给予短腿石膏托固定[2]。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充分了解病人全身状况,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备皮,术前禁食禁水8-12小时。
查房讨论手术方案,为患肢做好标记。
2.1.2 心理护理向病人讲清治疗的全过程,手术的成功率及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很高,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专科护理
2.2.1.1 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通常,密切观察引流量的变化,如引流量超过1000毫升,立即报告医生。
2.2.1.2 石膏固定的护理严密观察石膏的松紧度,术后肿胀易引起石膏过紧,几天后肿胀消退易引起石膏过松,发现异常应通知医生,及时调节石膏的松紧度。
2.2.1.3 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观察患肢末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波动情况,如足趾出现皮肤青紫,立即通知医生,及
时调节石膏的松紧度,鼓励病人做足趾伸屈运动。
2.2.1.4 功能锻炼拆除石膏后,鼓励病人做踝关节伸屈运动,患者坐于床边,患足置于地面,将足跟用力抬起,与地面成60。
-70。
角后慢慢放于地面,每次10分钟,一日三次,每次10-20分钟,医生允许下地后,做下蹲练习及足趾站立运动,下蹲的角度为60-70度,每日三次,每次10-20分钟,注意伤口情况[3]。
2.2.2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2.2.2.1 患肢肿胀术后用抬高垫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促进血液回流。
麻醉平面消失后指导患者做足趾的伸屈运动,嘱患者患足趾尖用力抬起5秒,然后放松,再让患者患足趾尖用力踩下5秒,然后放松,每天做数次,并给予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患处40分钟,每日两次,肿胀明显减轻。
2.2.2.2 关节僵直患者因术后疼痛并担心关节脱位,所以不配合功能锻炼有关。
患者遵医嘱正确指导踝关节负重锻炼及下床活动。
此病例未发生关节僵直,预后良好。
2.2.2.3 假体脱位此患者术后用石膏托固定踝关节,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避免脱位。
2.2.2.4 压疮由于患侧给予石膏托固定,重量增加,并且患者担心由于活动易引起关节脱位,所以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如护理不当,易发生足跟部压疮。
指导患者用抬高垫抬起患足,避开足跟,并指导足趾伸屈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
3 出院指导
14天伤口愈合拆线出院,术后3个月、6个月回院复诊,关节如有异常及时随诊。
嘱患者继续下蹲及足趾站立功能练习。
4 结果
10例术后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达到正常值的2/3以上,9例均恢复正常,其中1例踝关节伸屈达正常值的2/3。
伤口1期愈合,6个月随诊功能恢复良好。
5 讨论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优点在于其能尽快重建踝关节功能和维持正常步态,缓解疼痛,并能够避免继发踝关节周围关节的骨关节炎的发生,而踝关节融合手术,虽然能够有效的缓解疼痛,但手术后踝关节失去活动功能而造成步态异常,手术后融合不良,假关节形成的发生率减少10%,融合后的踝关节会将应力传导至周围关节会导致这些关节磨损,踝关节置换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踝关节融合术[4]。
术后功能锻炼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非常重要,我科通过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精心护理,患者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h.kofoed.踝关节置换的现状[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14.
[2] 殷建华,周一新,周乙雄,等.全踝关节置换的初步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22-25.
[3] 张竞,高小雁.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8(16):1495-1496.
[4] 陈宾,翁习生,邱贵兴.人工全踝关节置换[j].实用骨科杂志,2005,11(5):42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