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路面结构排水
- 格式:ppt
- 大小:280.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五章路面结构排水路面结构排水是指在道路建设中,通过在路面结构中设置合理的排水设施,将道路表面积水有效地排除,保持道路的平整和安全性。
正确的路面结构排水对于道路的使用寿命和交通安全至关重要。
正确的路面结构排水可以防止道路因积水而受到损坏,同时也能降低驾驶人员的行车困难。
在路面结构中,排水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自然排水方式。
通过合理设计道路的纵、横坡度,将道路表面的积水引导至路缘或者边沟中,自然排水。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平坦的城市道路或者低交通量乡村道路。
第二种是开挖排水方式。
当道路纵坡不足以将积水自然排走时,需要通过挖掘排水渠或者排水沟来排水。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陡坡或者交通量较高的道路,它能更快地将道路表面的积水排除。
第三种是雨季排水设施。
在雨季来临前,通过设置井盖和排水管道来收集和排走积水。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多雨地区或者长时间暴雨的地区,能有效地防止道路因积水而损坏。
在路面结构排水的设计中,还需考虑排水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排水设施的设计应保证其能够正常运行,并且在可能发生洪水等极端天气情况下仍可正常排水。
同时,其建设成本也应适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排水方式和设施。
不同道路的交通量和地理条件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排水措施来保证道路畅通和安全。
其次,要合理设置排水设施的位置和间距。
排水设施的位置应根据道路纵、横坡度和道路表面的积水情况来确定,以保证积水能够迅速排走。
此外,还需要合理选择排水设施的材料和规格。
排水设施应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和防水性能,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
最后,要定期进行排水设施的维护和清理。
定期排查排水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及时清理排水设施中的杂物和淤泥,以保证其正常工作效果。
综上所述,路面结构排水是保证道路畅通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道路建设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排水方式和设施,并进行合理的设置和维护,以确保道路的正常使用。
路基路面工程知识点复习1、路基的概念路基是在天然地表面按照道路的设计线形和设计断面(几何尺寸)的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岩土结构物。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基作为路面的支承结构物,与路面共同承担交通荷载的作用;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固性和耐久性。
2、路面的概念路面是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用各种混合料铺筑而的层状结构物。
路面一样由面层、基层、底基层、路基组成;路面应具有良好的稳固性和足够的强度、刚度,其表面还应满足平坦、抗滑和排水的要求;各级公路的行车道、路缘带、匝道、变速车道、爬坡车道、硬路肩和应急停车带等均应铺筑路面。
面层:面层是直截了当同行车及大气接触的表面层次,它承担较大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因受到降雨的浸蚀和气温变化的阻碍,同其它层次相比,它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抗变形能力和较好的水稳固性与温度稳固性,且应耐磨、不透水;表面还应有良好的抗滑性与平坦度基层(基层的最下层为底基层):要紧承担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垂直力并将其扩散到下面的垫层及土基,因此,它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并应具有良好的扩散应力的能力;基层受大气阻碍较面层小,但仍可能受地下水及面层渗入雨水的浸湿,故也应具有足够的水稳固性;为保证面层平坦,它还应具有较好的平坦度。
垫层:垫层介于基层和土基之间,它可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使面层与基层免受土基水温状况变化的不良阻碍或爱护土基处于稳固状态;同时,也可扩散基层传递的荷载应力、减小土基的应力与变形,并可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
按其作用可分为排水层、隔离层、防冻胀层等。
路基处于下列状况的路段应设置垫层: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状态的路段;排水不良的土质路堑;有裂隙水,泉眼水等水文不良情形的岩石挖方路段;季节性冰冻地区可能产生冻胀的中湿、潮湿路段;基层可能受污染的路段。
对路基路面整体性能要求:承载能力稳固性耐久性表面平坦度表面抗滑性能阻碍路基路面稳固性的因素:地理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的类别由于湿度与温度变化对路基产生的共同阻碍称为路基水温状况。
5道路排水设计及桥涵方案设计5.1 道路排水设计道路排水系统包括路基排水、路面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三部分。
路基排水系统包括边沟和排水沟。
设计中通过边沟、排水沟、桥涵等排水构造物将水排入天然河沟,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因此道路排水系统设计包括路基排水设计、路面排水设计和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
5.1.1路基排水设计路基排水主要通过两侧的边沟和集水沟及挡水土堤来进行。
边沟将汇集的路面水、路基边坡排入河沟或排入排水涵洞中,或用排水沟引离路基。
路线经过河塘地段时,设置填筑式边沟,或直接通过河塘排水,一般不应将水排入鱼塘。
路基路面排水的一般原则如下:1)排水设施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处置、讲究实效、注意经济,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2)沟槽的顶面高度应高出设计水位0.1~0.2m。
边沟纵坡一般不小于0.5%,特殊情况下可减至0.3%。
边沟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00m,最大不超过500m。
当边沟与沟渠、道路发生交叉时,一般将边沟水直接排入排水沟,遇灌溉沟渠时,则考虑将边沟水向两侧排除,当边沟必须穿越道路时,设置边沟过路涵穿越。
边沟(排水沟)出水口与较大河沟相接处,当可能发生冲刷时采用急流槽将水引入河沟中。
根据地势走向情况,以及周围天然河沟的分布情况,同时在排水沟设计中尽量减少填方量。
该路段排水沟设计如下,各段边沟起始桩号、沟底纵坡列表(5.1)。
5.1.2中央分隔带排水中央分隔带采用锯齿型,并植草绿化防目眩。
为排除中央分隔带下渗水,采用纵向碎石盲沟结合横向塑料排水管排出中间带填土渗水。
盲沟采用矩形断面,宽60m,深20~38cm,纵坡不小于0.3%,其沟底及侧壁、中间带土基表面以及中央分隔带路面结构外侧采用2cm厚水泥砂浆抹面并涂沥青防渗层及铺设防渗土工布。
碎石盲沟顶面铺一层透水土工布,以防中间带填土污染碎石盲沟而降低透水功能,中央分隔带纵向碎石盲沟内贯穿埋设φ5cm中空耐压塑料管,每间隔50~70m设置较盲沟地面底20cm得集水槽,集水槽内埋设带孔塑料三通管并于横向φ8cm聚氯乙烯硬塑料排水管相接,将中央分隔带中下渗水排出路基以外。
土木工程概论第五章道路工程简述路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有人走,便会成为路,俗话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有了路,人们便可以彼此往来,社会就会兴盛繁荣。
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的联络通道。
中国是文明古国,道路运输的发展先于世界各国。
道路的名称源于周朝,清朝时将京都通往各省会的道路称为为“驰道”、“驿道”、“大道”。
清朝时将京都通往各省会的道路称为“官路”,省会之间的道路称为“大路”,市区街道称为“马路”。
20世纪初,汽车出现以后则称为“公路”等。
道路的修筑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而人类进步又促进了道路的建设。
公元前3000年出现了轮车,从而对道路提出了平整,不沉陷的要求。
现代道路的修筑始自18世纪的法国和英国,那时对道路提出排水良好,密实的地基的要求。
汽车的出现及车辆速度的不断提高,使路面承重荷载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道路是一种带状的三维空间人工构造物,它常常和桥梁、涵洞、隧道等构成统一的工程实体。
在现代,人们又常常把公路指为乡村地区的交通道路,是同城市中的街道相对而言的。
把道路指为乡村地区使用较少、交通量不大、不太重要的交通道。
这里,道路是对所有各种公路或干线的统称。
道路的设计一般从几何和结构两大方面进行研究。
在道路的结构设计上一般要求用最小的投资,使得道路在自然力及车辆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在使用期限内保持良好状态,满足使用要求。
第一节道路的分类与类型公路的分类道路运输有广义上和狭义上两种讲法。
由于道路运输的广泛性、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充分深入到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都和道路运输有密切的关系。
它与其它运输比较,是实现“面对面”、“户对户”的直达运输服务,因此它是运输体系中最活跃的运输方式。
道路一般分各种等级和规模,它的等级划分主要取决于几何构造尺寸,通常是道路的宽度和线形的几何构成。
而道路的几何设计涉及到人、车、路及环境等方面,并要合理解决好这些关系。
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一、概述排水性沥青路面采用大空隙开级配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17-23%)作表层,排水表层下的中、下沥青面层必须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使雨天渗入到排水功能层内的水横向除到路面结构以外,是一种高性能、高品质的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类型。
图1 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示意图1.必要性普通沥青路面降雨后由于存在表面水膜,路面抗滑能力降低,同时导致水漂、溅水、水雾等问题,对行车安全会造成隐患。
日本调查发现,普通铺面的高速公路雨天事故率是晴天事故率的9倍;我国雨天事故率是晴天事故率的5倍左右[],多雨地区的高速交通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排水性沥青路面有以下的优点:①排水沥青路面表面粗糙,构造深度大,抗滑性能高。
②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大空隙构造具有很好的排水功能,故路面在雨天表面不积水,防止了高速行车车辆形成“水漂”的可能性。
③车辆行驶时不会产生溅水和水雾现象,车辆行驶视线好,大大提高雨天行车的安全性。
日本调查发现采用排水沥青路面后雨天事故可减少80%。
④排水沥青路面还是一种低噪音路面,与普通密级配路面相比,可以降低噪音3dB左右;在雨天条件下,排水沥青路面会有非常明显的降噪效果。
2.国外应用由于排水性沥青路面优良的使用品质与服务功能,排水性沥青路面在西欧、美国与日本高速公路得到了非常广泛使用。
西欧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于7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此种路面。
排水沥青路面在日本被称为“超级路面”,从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应该说日本是研究和应用排水性沥青路面最成功的国家,日本道路公团则强制规定所有新建或改建的高速公路表面层必须采用排水性沥青路面。
在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出于减噪与安全目的城市街道,排水路面也被较多使用。
二、我国适用范围根据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山区公路沥青面层排水技术的研究》、江苏省科技项目《排水性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研究成果,结合国外大量工程经验,提出现阶段我国修筑排水性沥青路面的适用范围。
路基工程(第六版)习题与讨论第五章路基排水设计一.问答题1、路基排水的构造物有哪些?答:常用的路基地表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等,必要时还有渡槽、倒虹吸及积水池等。
常用的路基地下排水设备有:盲沟、渗沟、渗水隧洞和渗井等。
2、分析水对路基路面的主要影响及危害答:(1) 使无黏结粒状材料和地基土的强度降低。
(2) 使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唧泥,随之出现错台、开裂和整个路肩破坏。
(3) 由于移动车辆产生高动水压力,也会引起沥青路面基层的细颗粒产生卿泥,结果失去支承。
.(4) 水使冻(膨)胀上产生不均匀冻(膨)胀。
(5) 与水经常接触将使沥青剥落,影响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产生龟裂。
3、请说明排水设计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答:路基路面排水的目的,就是将路基范围内的土基湿度降低到一定的限度以内;保持路基常年处于干燥状态,确保路基及路面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路界地表排水;路面内部排水;路界地下排水;公路构造物、下穿道路及沿线设施排水;特殊地区及特殊路段排水等4、请说明排水设计的主要原则答:(1) 排水设施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讲究实效、注意经济,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
(2) 各种道路排水沟渠的设置,应注意与农田水利相配合,必要时可适当地增设涵管或加大涵管孔径,以防农业用水影响路基稳定。
(3) 设计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查明水源与地质条件,重点路段要进行排水系统的全面规划,考虑路基路面排水与桥涵布置相配合,地下排水与地面排水相配合,各种排水沟渠的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相配合,做到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和分期修建。
(4) 路基路面排水要注意防止附近山坡的水土流失,尽量不破坏天然水系,不轻易合并自然沟溪和改变水流性质,尽量选择有利地质条件布设人工沟渠,减少排水沟渠的防护与加固工程。
(5) 路基路面排水要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和道路等级等具体悄况,注意就地取材,以防为主,既要稳固适用,又必须讲究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