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的主要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年-2004年)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有“农民诗人”和“泥土诗人”之称。
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
主要作品
《有的人》《老马》《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
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
个人荣誉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文学地位
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臧克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翰皓学校陈阵语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有“农民诗人”和“泥土诗人”之称。
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经作者同意后改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题目)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课。
主要作品《有的人》《老马》《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个人荣誉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文学地位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泥土诗人”臧克家(1905一2022)的诗歌创作臧克家,山东诸城人。
他最初登上诗坛时,曾受到过闻一多的直接影响。
他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也带有明显的新月派风格。
成名作《难民》就有闻一多写关于农村题材的作品《荒村》的影子,但在闻一多那里,乡土题材只是偶一为之,而臧克家成长于乡村的经历却最终带给他别人无法模仿的独特的诗歌写作风格。
尽管他并不直接表现工农革命斗争,但对下层人民却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在坚持现实主义这一点上,他和中国诗歌会的诗人确实有相通的地方。
从1932年开始写诗,到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问世,臧克家始终坚持自己的贴近泥土的创作原则,被誉为"泥土诗人"。
朱自清指出:中国现代诗歌从臧克家起,"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这取决于诗人和农村血肉般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底层人民艰难困苦的关注和同情。
1933年,臧克家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立刻引起文坛注目,茅盾甚至断言: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臧克家之后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运河》(1936)等诗集。
他的《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等,都是有名的诗篇。
《烙印》是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成就。
1、思想内容上:反映农村凋敝残破的景象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境遇,为苦闷、彷徨的中国青年提供的另一种人生态度,即"坚忍主义"。
诗集把主要目光注向于下层劳动者、弱小者,如《老哥哥》、《贩鱼郎》、《炭鬼》、《补破烂的女人》、《捡煤球的姑娘》、《洋车夫》、《两个小车夫》、《当炉女》等,对他们的贫困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
其中,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诗篇,占有重要地位,如《农家的夜晚》、《难民》、《老马》等。
作品描绘了农村水旱灾荒、经济破产、农民离乡背井、凄凉阴森的景象。
臧克家和闻一多一、臧克家介绍臧克家,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二、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
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
臧克家(1905—2004)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1933年他以一部诗集《烙印》而闻名诗坛,被誉为“农民诗人”。
1937年抗战爆发,臧克家从他任教的临清中学回到家乡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
宁静和平的生活无端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破坏,臧克家内心充满愤恨,他悲愤地唱道:“我们爱和平,然而我们却欢迎战争!”(《我们要抗战》)1937年11月,他的好友吴伯箫率领莱阳乡村师范师生流亡到他的家乡诸城,臧克家便与吴伯箫一起去临沂。
然而刚刚上了两次大课,日寇的飞机就轰炸了县城。
此时,离临沂不远的徐州是第五战区所在地,正聚集了一大批文化人和抗日爱国青年。
臧克家的心被激荡了,“一匹久经战场的马,把它拴在生活的木槽上,它的心是不死的;一个真理的歌手,没有不应着大时代的呼唤而贡献出自己来的”。
臧克家在徐州蒋成德臧克家临清是待不下去了,而“最接近敌人”的徐州,才是他真正要去的地方。
“我要去从军,到徐州”1937年11月底,臧克家唱着《流亡曲》“我们要洒尽鲜血,保卫五千年祖宗的产业”,离开了临沂,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徐州,同行的有他的妻子王慧兰和妻弟王斐。
一路上,他见到了许多流亡的人群与横行的土匪,而“到了徐州,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大战场,另是一番景象”,臧克家写道:“在这里遇到了许许多多各界的朋友,都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来的。
”1937年10月起,战火烧到了他任教的临清,烧到他的家乡诸城,又烧到了他流亡的临沂,现在,来到了徐州,他才感到,“到了这儿,生命有了安全感,心也壮了”。
此时的第五战区,一方面在积极备战,一方面在招揽人才,借重文化人笔杆子的力量。
于是,臧克家在徐州留下了,李宗仁也很快接见了他。
此时李宗仁想办一个抗敌青年军团,把从北方流亡来的青年学生收容在一起,组成一支抗敌队伍作为他的后备军。
他让他的秘书约臧克家来晤谈。
来到李宗仁的公署,臧克家与李宗仁对坐寒暄后,李宗仁说:“各方面的著名人士来到徐州,希望能在这里从事抗战工作,我想办一个青年军团,正在筹备。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作品《有的人》的写作背景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
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写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臧克家《老马》》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作者介绍臧克家,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
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深厚基础。
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诗。
1926年秋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亡外地。
1930年至1934年,入山东大学学习,在新诗创作上得到了闻一多的鼓励和帮助。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艺术上具有朴实、严谨、含蓄、凝炼的特色,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到好评。
茅盾曾断言:“在目前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老马》即选自此诗集。
抗战前,诗人还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
抗战期间,出版了《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
抗战后又有政治讽刺十几诗集《宝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
二、作品分析(一)《老马》的思想内涵诗人曾说过:“我曾写下《烙印》,《生活》,《希望》和《老马》表现我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诗人写他所看到的生活:“这可不是混着好玩儿,这是生活,,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的周边,,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一回的不检点。
”他又指着“希望”说:“你老是发着美丽的大言,,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红脸。
,人类追着你的背影乞怜,,你不曾给他们一次圆满。
”在诗人看来,不但不可对生活空抱幻想,还必须处处的、时时,小心翼翼。
于是,诗人觉得生命“像粒砂,风挟你飞扬,,你自己也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写出了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苦境况。
面对险恶的生活,诗人提出了“个人的坚忍主义”,即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
《老马》就是对这样的生活态度的注释: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
01诗人臧克家简介Chapter生平事迹文学成就臧克家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性著称。
他的代表作《有的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作品还包括《老马》、《罪恶的黑手》等,都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社会影响01020302《有的人》创作背景Chapter时代背景诗人深感时代的不公与人民的苦难,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批判意识。
诗人其他作品与《有的人》关系0102创作动机和目的03诗歌内容解读Chapter对比手法简洁明了意境深远030201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意象描绘与象征手法“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人生选择诗歌表达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即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决定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批判与歌颂诗歌既批判了那些自私自利、压迫人民的人,又歌颂了那些为人民服务、追求真理的人。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鲜明的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以及对不同人生选择的明确态度。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04艺术特色鉴赏Chapter独特诗歌风格简洁明快01象征手法02民间歌谣体03鲜明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手法细节描写内心独白深刻社会寓意揭示社会批判人生哲理民族精神05知识拓展:现代诗歌发展概况Chapter现代诗歌起源及流派起源流派1 2 3舒婷海子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现代诗歌在社会中地位和影响地位现代诗歌在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
影响现代诗歌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还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现代诗歌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通过诗歌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和呼吁社会进步。
06思考与交流:如何理解并评价《有的人》Chapter分享个人阅读体验感受到诗歌的深刻内涵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讨论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社会的不公和压迫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和价值,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臧克家的《三代》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文笔简约却蕴含着深厚的意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部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估,深入探讨其主题和意义。
一、文笔简约——在《三代》中,臧克家的文字简练而不失深度。
他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
开篇就以“三代”为主题词,通过对不同时代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时代变迁下的家族沧桑。
其简练的文笔给人以深思,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了历史变迁的无常和家族情感的沉重。
二、意韵深厚——在《三代》中,臧克家通过对家族几代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绘,展现了深厚的意境。
他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每一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使读者感受到了时间的长河中生命的风雨。
在作品中,情感的交织和时代的变迁交相辉映,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臧克家通过对三代人物的生活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三代》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家族情感、历史沧桑和人生命运的思想之作。
臧克家通过简约而深刻的文字,将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时间的长河中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这部作品不仅给人以文学享受,更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精神之作。
总结回顾——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对臧克家的《三代》进行了全面评估,探讨了其文笔简约、意韵深厚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臧克家通过对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描绘,展现了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交织,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家族、历史和人生的精神之作,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
《三代》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简约的文字,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主题,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三代》的主题和意义,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等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臧克家简介与作品臧克家简介与作品⼀、简介臧克家(1905.10.8-2004.2.5)臧克家(1905年10⽉8⽇-2004年2⽉5⽇)[1]⼭东潍坊诸城⼈,曾⽤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东⼤学知名校友,是闻⼀多的学⽣,现代诗⼈。
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民代表⼤会第⼆、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第七、⼋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艺论⽂集《在⽂艺学习的道路上》。
其短诗《有的⼈》被⼴泛传颂,且被选⼊六年级上册⼈教版第⼆⼗课;《闻⼀多先⽣的说和做》⼊选七年级下册⼈教版第⼗⼆课。
臧克家的诗⽼马总得叫⼤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句话,背上的压⼒往⾁⾥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咽,眼⾥飘来⼀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
有的⼈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骑在⼈民的头上:“呵,我多伟⼤!”有的⼈俯下⾝⼦给⼈民当⽜马。
有的⼈把名字刻⼊⽯头,想“不朽”;有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烧。
有的⼈他活着别⼈就不能活;有的⼈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的活骑在⼈民头上的⼈民把他摔垮;给⼈民作⽜马的⼈⼈们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头的名字⽐⼫⾸腐烂的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就不能活的⼈,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的活的⼈,群众把他抬举得很⾼,很⾼。
难民⽇头堕到鸟巢⾥,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陌⽣的道路⽆归宿的薄暮,把这群⼈度到这座古镇上。
沉重的影⼦,扎根在⼤街两旁,⼀簇⼀簇,像秋郊的⽲堆⼀样,静静的,孤寂的,⽀撑着⼀个⼤的凄凉。
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告诉了他们的来历,⼀张⼀张兜着阴影的脸⽪,说尽了他们的情况。
螺丝的炊烟牵动着⼀串亲热的眼光,在这群⼈⼼上抽出了⼀个不忍的想象:「这时,黄昏正徘徊在古树梢头,从⽆烟⽕的屋顶慢慢地涨⼤到⽆边,接着,阴森的凄凉吞了可怜的故乡。
臧克家作品:《难民》:诗篇《老马》:诗篇《烙印》:第一部诗集《罪恶的黑手》:诗集(长诗《罪恶的黑手》)《淮上吟》诗集《从军行》诗集《随枣行》散文集《古树的花朵》:长诗《泥土的歌》:诗集《十年诗选》:诗集《我的诗生活》:回忆录《别十与天罡》:处女作《默静在晚林中》:诗歌《难民》:诗歌《运河》:诗集《自己的写照》:长诗《臧克家全集》《野店》:诗集《蛙声》:诗集《山窝里的晚会》:诗集《海》:诗集《炉火》:诗集《我的诗生活》:诗集《泥土的歌》:诗集《宝贝儿》:诗集《生命的零度》:诗集《冬天》:诗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组诗《臧克家诗选》:诗集《凯旋》:诗集《李大钊》:长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诗集《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诗集《忆向阳》:诗集《落照红》:诗集《臧克家旧体诗稿》:诗集《怀人集》:散文集《诗与生活》:散文集《学诗断想》:论文集《克家论诗》:论文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论文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运河》:诗集《紧浦北线血战记》:通讯、报告集《从军行》:诗集《泥淖集》:诗集《乱莠集》:散文集《随枣行》:散文、通讯、报告集《淮上吟》:报告长诗《猴子拴》:诗集《呜咽的云烟》:诗集《古城的春天》:诗集《古树的花朵》:长诗《向祖国》:长诗集《我的诗生活》:散文集《泥土的歌》:诗集《感情的野马》:长诗《国旗飘在雅确尖》:诗集《十年诗选》:诗集《民主的海洋》:诗集《生命的秋天》:诗集《宝贝集》:诗集《生命的零度》:诗集《挂红》:短篇小说集《磨不掉的影像》:散文集《拥抱》:短篇小说集《冬天》:诗集《臧克家诗选》:诗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文艺随笔集《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杂花集》:散文、杂文集《一颗新星》:诗集《春风集》:诗集《李大钊》:传记长诗《欢呼集》:建国十周年诗选集《给少年的诗》《凯旋> :诗集《学诗断想》:诗论、文艺随笔集《忆向阳》:旧体诗集《今昔吟》:诗集《怀人集》:散文集《友声集》:旧体诗词集《诗与生活》:散文集《甘苦寸心知》:散文集《臧克家长诗选》《臧克家散文小说集》《青柯小朵集》:散文集《落照红》:诗集《臧克家集》:外诗集《克家论诗》:诗论、文艺随笔集《乡土情深》:诗文集《臧克家文集》《臧克家》: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臧克家抒情散文选》:《臧克家旧题诗稿》《臧克家序跋选》《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放歌新岁月》《臧克家全集》《臧克家回忆录》。
【臧克家】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有“农民诗人”和“泥土诗人”之称。
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经作者同意后改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题目)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课。
主要作品
《有的人》《老马》《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
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
个人荣誉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文学地位
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臧克家的主要作品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为《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有的人》。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
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
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