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一节课
- 格式:ppt
- 大小:3.81 MB
- 文档页数:28
人教版高一化学课必修一教案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高一化学课必修一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高一化学课必修一教案1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讨论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育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进展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神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讨论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讨论,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利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启发、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纳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加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高一化学课必修一教案2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讨论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沟通。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引言化学实验安全主备人:薛锋时间:2009年8月30日课程标准: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省教学要求: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过程与方法:了解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实验安全标识、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进而掌握实验的基本准备常识,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在工农业及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同学们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热爱化学这们学科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逐渐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教学重点:化学的新认识、了解安全措施教学难点:高中化学的知识特点以及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学流程:Ⅰ、课前检测:一、复习检测:1、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应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 取用块状固体应使用____________; 取用少量液体时即应使用____________;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应使用__________________。
取用药品,如果实验里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只要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_______性、有__________性的药品,因此在使用时,______________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________________,更不得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检测:1、进行化学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有哪些?Ⅱ、课堂新授:【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2、高中化学有哪些内容?【小组交流讨论1】为什么说化学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师生共同探讨】1、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1) 解开许多物质结构之迷,在工厂大规模生产化工产品,如人工牛胰岛素(2) 合成并开发诸多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新物质和新材料(3) 为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4) 利用化学高效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使国民经济能良性、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1. 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内数字表示该层中的电子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少一个电子层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与电子层数相同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A.HF的电子式:B.O的核外电子排布:分子的球棍模型:C.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D.CH4【答案】B【解析】A、HF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B、O为8号元素,核外有8个电子,其中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故B正确;C、S为16号元素,核内有16个质子,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D、为甲烷的比例模型,CH4分子的球棍模型为,故D错误;答案选B。
2、明确几个量的关系(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可近似地代替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3)阳离子M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阴离子N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
2.某物质H2RO3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R原子核内含有_______个质子,________个中子。
【答案】x-26 A-x+26【分析】根据分子中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和等于总电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其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计算。
【详解】H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O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则根据H2RO3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可得该物质分子中R原子核外电子数为(x-1)×2-8×3=x-26;由于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x-26,则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也等于x-26,其质量数为A,故该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 x-26)= A-x+26。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一、导入本节课将以“化学是什么”为主题展开,通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1.1 情境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或物质,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这些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化学原理。
1.2 提问引入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认为化学是什么?”、“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等,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学习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的初步认识。
2.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是探求物质世界奥秘的重要学科。
2.2 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物质的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等内容,涉及范围广泛。
2.3 化学的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生活、工业、环境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实践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本节课设置了一些实践活动。
3.1 实验观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溶解试验、化学反应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化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3.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探讨一些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课堂总结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的重要性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五、作业布置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留一些相关的作业,如复习化学的基本概念、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延伸拓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阅读材料或实验项目,让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化学学科,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能够在第一堂化学课中对化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2.1.1 活泼的金属单质--钠教材分析“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
钠元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性作用。
这节课通过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对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这不仅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而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可以建立发展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关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归纳钠的性质,能从原子结构上解释钠的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评价目标(1)通过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定性实验探究的水平。
(2)通过对钠还原性、活泼性的判断分析,诊断学生对钠的性质认识思路的视角水平和内涵水平。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2)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课前准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关于金属的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查阅资料了解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在上一章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分类,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我们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系统研究钠及其化合物,可以定性认识钠的性质、变化和用途。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单质钠的性质。
【投影】金属钠是英国化学家戴维在1807年电解熔融碳酸钠时得到的。
【学习任务1】通过观察和结合数据认识钠的物理性质。
思考与交流:(1)展示煤油装有钠的试剂瓶,用镊子将煤油中的钠取出来放在滤纸上,用滤纸把金属钠表面的煤油吸干,用小刀切开钠的表面,观察钠的光泽和颜色,并观察钠表面有些什么变化?【评价任务1】(1)根据观察结合数据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质软(硬度小)、密度比煤油大、熔点低、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学习任务2】通过观察集合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说一说为什么切开钠后表面会迅速变暗。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一、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应用的科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
在高中阶段,化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使他们能够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分享一份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
2. 理解物质的分类与组成。
3. 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4. 能够运用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实验技能。
三、课堂导入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空气、水、金属等。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的特性和分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四、知识点讲解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化学研究的范围,如物质转化、结构性质关系等。
2. 物质的分类与组成:通过案例和实例,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如纯物质和混合物,元素和化合物。
让学生学会识别物质的分类,认识物质的组成。
五、概念解释1. 元素符号:介绍元素符号的意义和表示方法,使用周期表进行举例说明。
2. 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解释原子序数的定义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
六、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概念解释中的知识,计算给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七、实验设计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化学实验室的仪器和试剂。
例如,利用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反应现象,并运用化学式进行计算。
八、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解释反应现象,并从中发现物质转化的规律和结构性质的关系。
九、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其他物质的转化现象,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
十、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问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灵活性。
十一、总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加深对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3. 能够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进行问题求解。
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1. 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2. 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进行问题求解。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画有元素周期表的黑板;3.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燃烧烛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知道化学是什么吗?化学与其他科学有什么关系?二、学习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5分钟)1. 通过PowePoint课件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要求学生背诵并理解化学的定义;3. 演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让学生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三、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20分钟)1. 通过黑板上的元素周期表向学生介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2. 讲解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3. 给予学生一些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练习题,帮助他们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
四、实验环节(10分钟)1. 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火焰颜色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出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的独特性质;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性。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化学知识的重要性;2. 布置作业:完成本节课的习题练习,巩固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突出了化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定义、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现象,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说课稿一、教材背景和教学目标1. 教材背景《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的第一节内容,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规律。
2.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化学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熟悉物质的分类方法,并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类;•了解物质的转化规律,包括化学反应及其表示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与元素、化合物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物质转化规律与化学反应及其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例子1)老师带一些物质样品,如铁粉、盐酸、水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方法。
(例子2)老师出示一些物质的图片或名称,让学生根据特点进行分类,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分类的依据。
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2.1 物质的分类方法及特点提醒学生注意教材P1的内容,解释物质的分类和元素、化合物的概念,重点讲解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物质的存在状态分类:固体、液体、气体;(2)按物质的组成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3)按物质的性质分类:金属、非金属、金属loids。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分类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2.2 物质的转化规律与化学反应讲解物质的转化规律及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解释化学反应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包括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物质转化规律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例如铁与盐酸的反应,让学生观察并描绘出方程式。
3. 练习与巩固(15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如:1.将以下物质进行分类:水、氧气、铁、二氧化碳、盐、可可粉。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节课时1 反应热焓变教学设计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了解反应热与焓变的含义,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3、了解中和热测定的实验过程重点:反应热、焓变的含义;中和热的测定难点:反应热、焓变的含义;中和热的测定一、导入新课热量的释放或吸收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常见形式。
产生能量变化的原因在微观角度是由于化学反应过程中旧化学键的断裂会吸收热量,新化学键的形成会放出热量,断键吸收的热量与成键放出的能量不同,从而表现为化学反应吸收热量、放出热量。
在宏观角度看,则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同,从而表现为化学反应吸收热量、放出热量。
二、新课讲授1、反应热及其测定【师】在研究反应热时,需要明确体系和环境。
下面我们以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来说明。
反应热定义:热量是指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之间交换或传递的能量。
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呢?【学生活动】【师总结】放热反应:(1)可燃物的燃烧;(2)酸碱中和反应;(3)大多数化合反应;(4)物质的缓慢氧化;(5)金属与酸(或水)的置换反应吸热反应:(1)大多数的分解反应;(2)碳与水蒸气、碳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等。
【师】那我们怎样来测量一个反应吸热还是放热呢?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仪器:大烧杯、小烧杯、量筒、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实验步骤:①如图组装实验装置。
②用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
并将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③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选修)目录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人教版高中化学目录(详细版)必修一引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归纳与整理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归纳与整理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归纳与整理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四节氨硝酸硫酸归纳与整理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按照元素的字母次序排列)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后记元素周期表必修二引言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归纳与整理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归纳与整理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归纳与整理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归纳与整理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按照元素的字母次序排列)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后记元素周期表选修一(化学与生活)引言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归纳与整理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第一节合金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归纳与整理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第二节爱护水资源第三节垃圾资源化归纳与整理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按照元素的字母次序排列)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后记元素周期表选修二(化学与技术)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工业课题1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课题2 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课题3 纯碱的生产归纳与整理练习与实践第二单元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课题1 获取洁净的水课题2 海水的综合利用课题3 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归纳与整理练习与实践第三单元化学与材料的发展课题1 无机非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材料课题3 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归纳与整理练习与实践第四单元化学与技术的发展课题1 化肥和农药课题2 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学品归纳与整理练习与实践结束语迎接化学的黄金时代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按照元素的字母次序排列)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后记元素周期表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共价键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三节分子的性质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第三节金属晶体第四节离子晶体归纳与整理复习题开放性作业(如图)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按照元素的字母次序排列)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后记元素周期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节燃烧热能源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归纳与整理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归纳与整理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归纳与整理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第二节化学电源第三节电解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归纳与整理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按照元素的字母次序排列)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后记元素周期表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第一节脂肪烃第二节芳香烃第三节卤代烃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节醛第三节羧酸酯第四节有机合成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第一节油脂第二节糖类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第三节功能高分子材料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结束语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按照元素的字母次序排列)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后记元素周期表选修六第一单元从实验走进化学课题一实验化学起步课题二化学实验的绿色追求第二单元物质的获取课题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课题二物质的制备第三单元物质的检测课题一物质的检验课题二物质含量的测定第四单元研究型实验课题一物质性质的研究课题二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课题三综合实验设计附录I 化学实验规则附录II 化学实验种的一些常用仪器附录III 部分盐、氧化物、碱融解性表附录IV 常见离子和化合物的颜色附录V 实验室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方法附录VI 一些酸、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密度附录VII 几种仪器分析方法简介后记元素周期表。
化学高中第1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概念。
3.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难点: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验用品和化学实验材料3.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化学学科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化学基本概念(15分钟)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三、实验操作(20分钟)利用实验展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实验方法和区别,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和结论。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围绕化学基本概念展开讨论,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教师梳理概念框架,做总结和强化。
五、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馈(5分钟)学生就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反馈和互动,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教学指导:1. 在讲授之前,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验操作时,要保证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规范,防止意外发生。
3. 课堂要活跃气氛,积极引导学生互动和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学生要在初中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掌握,教师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