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 格式:ppt
- 大小:15.04 MB
- 文档页数:30
常见三大类基本地理图像图表的判读【备考指南】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基本类型的图像日趋复杂,图中隐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判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各类变式图表的出现(如统计图表的表现形式持续变化),更增大了图像的识读难度。
所以要注意培养以下水平:①理解数据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的水平;②根据图表和数据解释说明相关概念的水平;③根据相关数据信息解释相关问题的水平。
复习中应注重图形的多角度转换,重视判读方法的使用和归纳,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1)以各种地理事物或地理要素的分布图以及地理事物景观图为载体表现信息,考查其分布规律及其与其他地理事物或要素的关系。
(2)以不同形式的地理原理图为载体,考查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的水平。
(3)以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表现信息,考查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及读图水平。
(4)以新颖图形、文字材料等表现信息,考查图文、图图转换水平,或无图考图。
精要例析热点突破一、地理分布图地理分布图在图像中所占比例大,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政治区域分布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自然要素分布图(如气候类型分布图、地形分布图、气温分布图、水系分布图、各种自然资源分布图等)、社会经济要素分布图(如铁路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工业基地分布图、中国虫神庙分布图等)、区域综合分布图(如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等)。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分布图的出现频率虽较少,但多与其他图形配合或以文考图的形式出现,复习过程中不可忽略。
1.分布图的类型按照地理事物在图形中分布的范围和形状,将分布图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点状地理分布图:点状地理分布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是标定在图上离散的点。
①表示分布地点:如我国水电站的分布(只表示其空间位置)。
②表示类别:用不同图例区分,如我国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③表示数量:用定位符号的大小来区分(或同时在符号旁边注明绝对数量)。
(2)线状地理分布图: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洋流、等值线等。
地理景观图是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实物景观图像。
与一般地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用符号表示地理事物,而是用画面直接表示,常用来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事物特征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正确评价能力。
地理景观图的一般判读方法如下:(1)根据景观图的图名,确定景观图所表示的主题,且判断它属于何种地理要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景观图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判读效果。
例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I卷1—3题图(下图),图名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其主题是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考查了城市管理差异和区域自然带分布现象。
(2)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空间定位。
例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1—3题,用一幅以小桥、流水为主题的剪纸作品(下图),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空间定位应该为长江三角洲区域。
(3)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形成对景观图所在区域的整体认识,把握区域地理特征。
例如根据图乙中信息可以综合分析当地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特征。
(4)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内容,联系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例如2017年天津卷第3题图(下图),要求判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需提取图中的岩石与岩层信息分析完成。
考向1利用自然景观图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判断一驴友在滇西北某地考察日记中写道:继续向上,脚下不再是如茵的低草,放眼望去:山坡上碎石遍布,这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流石滩。
在这荒凉的“石海”中,竟有鲜艳的高山花卉“塔黄”(颜色鲜艳、叶片贴于地面)在石缝间悄然绽放……下图为驴友拍摄的流石滩照片。
据此完成回答1—3题。
1.流石滩的位置出现在A.积雪冰川带B.高寒荒漠带C.高山草甸带D.山地灌丛带2.流石滩的“遍地碎石”可能来自A.风力搬运形成的沉积物B.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堆积物C.岩石风化形成的堆积物D.流水搬运的砂石在山前堆积3.根据高山花卉“塔黄”的形态特征,可以推断流石滩A.暖季短促,雨水丰沛B.干旱缺水,沙漠广布C.低温大风,日照强烈D.降水丰富,生物量大1.根据图中“高山冰川”和材料中“如茵的低草”,结合材料中对流石滩特征的描述,可判断流石滩位于高山冰雪带和高山草句带之间,属于高寒荒漠带;流石滩中见不到草甸与灌丛,冰川分布的海拔在流石滩之上。
集水区域通风竖井不透水层含水层暗渠蓄水池坎儿井示意图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原理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的发展演变规律。
其特点是主题突出,清晰易懂。
地理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1.地理原理示意图2.地理发展过程示意图3.地理关联示意图4.地理模式或结构示意图5.地理剖面示意图6.地理漫画图或景观图复习地理示意图要能够用地图语言....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读图来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读地理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1)了解图意,图文转换。
读图名、图例、内容、功能等,从图中获取解题所需的信息。
(2)知识回顾,寻找依据。
在读图基础上,结合题意,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能要求。
(3)紧扣题意,准确答题。
问题具体,答案简明,紧扣题意,专业..作答。
一、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和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示意图、地震结构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还有根据教材示意图及相关文字内容派生出来的各种变式图。
判读方法:读图审题,了解题意;回想联系,寻找知己;分析原理。
正确判断。
例1:坎儿井是当地独具特色的灌溉用水利工程,其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如右图)。
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新疆大力发展坎儿井的原因。
练习1兰州为克服自然条件对种植白兰瓜的不利影响,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是白兰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
说明砂砾层对白兰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
二、地理发展过程示意图。
地理发展过程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如我国锋面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需要指出的是地理变化示意图中还有以地理统计图的形式出现。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景观图的重要性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只重视教材中的文字系统,而忽视图像系统,只重视机械记忆而忽视运用图像能力培养的现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对图像的应用。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又是获取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
而地理景观图是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理教学中最直观的教学工具。
正确灵活地使用景观图,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也是地理教学的一种理念,教师可以用地理景观图以导教,又可以指导学生用地理景观图以导学,它既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发展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地理景观是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是人们对地理事物初步的、表面的认识。
地理景观反映地理事物的一般属性,是认识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在形成地理概念中起重要作用。
地理景观图不同于一般的地图,它不是用符号表示地理事物,而是直接用画面表示地理事物。
客观存在的地理信息以图像的形式很具体形象地传递给学生,具有任何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使一般地图上的符号具体化和形象化。
心理学实验证明:无论哪个年龄阶段,人在短时记忆中记忆具体图像的数量是记忆文字或语言信息的 5 — 9 倍,也就是说,利用图形可以提高人的学习效率。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文字的不足,更加具有冲击力。
地理景观图与文字相比 , 它的信息量大,吸引力更大 , 可读性更强,更有利于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初中学生进行观察、阅读、记忆、思考、分析、对比和理解。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的表象,发展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方法教师在使用地理景观图时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图中所表现出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地理思维能力。
专题二、地理图表的分类与判读【核心考点归纳】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
2、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3、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区域微观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剖面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和地理分布图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等值线图另成专题)【方法规律总结】一、区域微观图1.图示特点:“小视角、大比例尺、微观化”2.读图方法:通过阅读背景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
【高考题型构建】例1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3)分析该国水资源的开发条件。
(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答案:(1)(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悬殊(山高坡陡)。
(2)特点:(北部高山地区除外)年降水量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3)(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
(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对生活能源需求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很大)。
解析:本题所涉及的国家不是重要国家,但通过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国为尼泊尔。
从图中可以获取以下信息:图中8000米以上的高山比较多,另外落差较大,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线上,所以该区域应为尼泊尔。
抓住这一信息,结合东南亚的区域特征即可作答。
在复习过程中应逐渐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阐释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