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_减少对土地的侵蚀_1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7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2.从我国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从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知道:(世界上海洋多,陆地少。
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
)4.丘陵的地形特点是:(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5.山地的地形特点是:(蜿蜒起伏,层峦叠嶂)6.平原的地形特点是:(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7.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较高,周边有明显的陡坡为界)8.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9.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平原)。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球内部从内到外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的。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4.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的很猛烈如(地震)(火山);有时表现的极其缓慢如(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岩石变化的原因是(冷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风化继续风化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1.冷热的作用会改变岩石模样吗?(模拟)实验设计实验材料:(酒精灯、镊子、岩石、烧杯、护目镜)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
用镊子夹着岩石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碎裂了或烧杯底部有岩石的碎屑)实验结论:(在冷热的作用下,岩石改变了模样。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教科版习题精选第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为了防止山上的泥土流失,人们采取了( )方法。
?A、植树造林B、伐木C、开山造田【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黄土高原上,30%~40%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人工草地很少,有的地方由于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
据统汁,黄土高原的丘陵沟整区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 6%,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0. 4%。
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 )导致的。
A、人为因素B、自然因素C、无法确定这一段文字表明了人类与水十流失的关系是( )。
A、人类活动不会引起水土流失B、人类无法治理水土流失C、人类活动能够引起水土流失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随着大量泥沙的沉积,如今黄河已经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你认为治理黄河最根本的方法是( )。
A、加强黄河岸堤建筑B、清除黄河河底的泥沙C、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6%,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0.4%这一文字表明了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A、人类活动不会引发水土流失B、人类活动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C、人类活动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选择题。
如果持续遭受暴雨,那么房屋在( )受到的影响最小。
A、山坡处B、山脚处C、山下平缓地带下列选项中·不会危害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是( )。
A、水十流失B、土地沙漠化C、植树造林人们在山坡和沙地造林、种草主要是为了( )。
A、美观B、防止水土流失C、净化空气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主要原因和目的是( )。
A、人们需要木材B、人们需要粮食C、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态下列选项中,( )不是水土流失引起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及单元测试附答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五年级上册科教版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1 种子发芽实验(一)1.判断题。
(1)×(2)√(3)√2.写出实验计划。
我们提出的问题种子发芽与水分有关系吗?我们的推测种子发芽需要有适宜的水分两个组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的光线、相同的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分不同实验的方法找6颗绿豆种子,其中3颗种子放在干燥的杯中,另外3颗种子放在湿润的杯中,然后同时放在实验室的窗台上。
观察哪一组种子先发芽。
2种子发芽实验(二)1.选择题。
(1)C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填写。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选择题。
(1)A (2)C (3)A2.略。
3.仙人掌沙漠香蕉热带莲水中4蚯蚓的选择1.选择题。
(1)A (2)B (3)B (4)C2.实验题。
我们提出的问题蚯蚓的生活与温度有关吗?我们的推测蚯蚓适宜生活在凉爽的环境n两个组相同的条件相同的光线、相同的土壤、相同的湿润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温度不同实验的方法找一个纸盒子,盒子的两边放好湿润的土壤。
把盒子的一端搁在装50摄氏度的热水袋上,另一端搁在木块上。
把6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观察蚯蚓的反应,它们会爬向哪一边。
5食物链和食物网1.填空。
草田鼠老鹰;草;田鼠、老鹰。
2.判断题。
(1)×(2)√(3)√(4)√(5)√3.看图回答。
(1)略。
(2)蘑菇兔子狼;草兔子鹰果实老鼠鹰;果实刺猬狼6做一个生态瓶1.填空。
互相作用、互相生存2.判断题。
(1)√(2)×(3)×3.略7改变生态瓶1.根据自己的生态瓶记录。
略2.思考题。
(1)植物的作用是提供氧气,为动物提供生存环境。
(2)动物的作用是消耗里面多余的物质,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粪便为植物所用。
3.实验题。
根据自己的实验进行记录。
8维护生态平衡1.判断题。
(1)×(2)√(3)√2.看图回答。
(1)草羊人;草马人(2)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原退化,可能会变成沙漠,牛羊缺少食物会饿死,草原上的其他动物也会受此影响而迁走,草原生态被破坏,人类也无法生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检查提纲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适宜的()。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但生长需要()。
3.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的()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互相()的。
7. ()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10.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如:(),(),(),()。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第二单元1.像()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和()。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时影子最()。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9.光以()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从太阳了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分钟。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被()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反光也是以()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
一、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形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丘陵、山地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配图片4、我国地形的特点?(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5、我国一些著名的地形地貌?内蒙古草原、吐鲁番盆地、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6、家乡的地形和特点以江苏省各地的地形和特点为例:7、从地形图上可以发现的信息(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2)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淡紫色表示积雪、冰川等。
(3)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都是平原。
结论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各种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深浅不同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等等。
8、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什么?(1)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很早的时候,地球上的七大洲是一个整体,后来由于板块漂移才被分成六块。
(3)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4)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形上生活着很多种动植物。
(5)地球上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
(6)地球的表面是岩石和土壤。
(7)地球表面的70%被海水覆盖,30%是陆地。
(8)地球表面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最低的盆地是吐鲁番盆地;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过程。
一、导课师。
通过第5课、第6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流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
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那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板书课题)二、探究。
1、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师:当河流形成后,你们认为它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生:会。
师。
如果会,当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流两岸的石头会有什么变化呢。
请大家仔细观看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
3幅石头图片)学生汇报发现。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谁来大胆猜测一下。
学生解释有困难。
(课件回忆沉积实验。
再来解释。
)师。
事实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呢。
想不想亲自动手造一条河流来试一试。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你们打算怎样来造这条河流。
生。
小组讨论,汇报。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动手之前,请先看看老师的温馨提示吧。
(课件:在盒的一端用土堆一个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并稍微拍紧。
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然后在斜坡上用小棍挖凿宽、深都约为1厘米的“河道”。
)生:动手造河流。
师:河流造好了。
请大家(课件: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并估计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的流速大。
1、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2、新疆吐鲁番是个盆地。
3、西藏地处高原,那里有许多冰川。
4、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5、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6、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7、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8、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9、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粘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10、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11、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12、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1 / 2913、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14、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通常用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来描述。
15、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最便捷的方法是观看地形图地形地球仪。
16、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 / 2917、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
18、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19、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20、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21、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用绿色表示平原。
22、1963年,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中一昼夜之内升起了一座岛屿—苏尔特塞岛。
2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4、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25、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有关。
2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27、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
3 / 2928、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洋等地形地貌。
五年级科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褫—画鱼~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五年级科教版科学上册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一)-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等。
- 在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分的实验中,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给予水分,对照组不给予水分,其他条件(如温度、空气、种子的种类等)保持相同,这样才能准确探究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 种子发芽实验(二)-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例如在探究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一组放在适宜温度下(如25℃左右),另一组放在低温(如5℃)或高温(如35℃)环境中,而水分、空气和种子本身等条件不变。
- 通过多组对比实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 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绿豆芽会朝着有光的方向生长。
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素在光照不均匀时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快,从而使植物表现出向光性。
4. 蚯蚓的选择。
-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蚯蚓在明亮和干燥的环境中会感到不适,会向阴暗、潮湿的地方移动。
这说明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并且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它们能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 例如:草→兔→狼,这就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如果其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数量。
例如,如果草原上的狼大量减少,兔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由于兔大量繁殖导致草被过度啃食,草的数量减少,兔的数量又会因为缺少食物而减少。
6. 做一个生态瓶。
- 生态瓶是一个模拟的生态系统。
制作生态瓶时需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主题单元标题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材版本及内容教科版2021年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主持团队成员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所需时间8个课时单元整体教学分析提取单元主题大概念本主题涉及对应课标的科学大概念是:概念10:地球系统对应5年级学段课标学习内容:10.2 水循环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3 岩石和土壤③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10.4 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 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核心素养知识内容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系统”大概念中“地表的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仅造成了地表地形的局部改变,而且气候异常,疾病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内容结构本单元原有教材共安排了七节课。
分别是:2.1《地球的表面》2.2《地球的结构》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2.5《风的作用》2.6《水的作用》2.7《总结我们的认识》。
经过组内研讨,进行了建构——解构——重构,以吸引学生好奇心和引发探究专注力的问题作为探究主题,进行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