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3.11 MB
- 文档页数:32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介绍与保护意识教案一、引言1.1 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1.1.1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址、城市、景观等。
1.1.2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和保护的,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遗产。
1.1.3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1 阐述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1.1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代表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2.1.2 世界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2.1.3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增强人类的文化认同感。
3.1 引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3.1.1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1.2 通过学习和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珍惜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3.1.3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点讲解1.1 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1.1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址、城市、景观等。
1.1.2 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分为文化景观、文化遗址、自然景观、历史城镇等不同类型。
1.1.3 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包括原真性、完整性、普遍价值等。
2.1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2.1.1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1.2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包括制定保护规划、加强立法、提高公众意识等。
2.1.3 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需要专业机构和专家的参与,确保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3.1 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案例3.1.1 介绍一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埃及金字塔等。
3.1.2 分析这些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3.1.3 探讨这些遗产面临的保护和挑战。
三、教学内容1.1 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1.1.1 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学会有目的地查阅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2.学会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筛选资料。
3.学会将整理后的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4.学会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有目的地查阅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2.学会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筛选资料。
3.学会将整理后的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先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再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筛选资料,剔除无关信息。
2.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撰写习作。
3.引导学生和同学交流,互相评一评,再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有目的地查阅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2.学会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筛选资料。
3.学会将整理后的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教学过程板块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玩“中国著名景点猜猜猜”的游戏。
今天,老师要跟同学们玩一个“中国著名景点猜猜猜”的游戏。
仔细观察图片,猜猜这是哪儿?(课件出示长城图片)(1)指名学生猜。
(万里长城)(2)你攀登过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吗?(3)万里长城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继续猜猜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北京故宫图片)(1)指名学生猜。
(北京故宫)(2)你游览过金碧辉煌的北京故宫吗?(3)北京故宫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3.继续玩游戏,猜猜这是哪儿?(课件出示秦兵马俑图片)(1)指名学生猜。
(西安秦兵马俑)(2)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感兴趣吗?(3)西安秦兵马俑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4.教师小结: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这次习作,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写一写。
五年级上册《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基本情况,如数量、分布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并了解部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特点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爱护遗产、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基本情况。
2. 部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中国的世界遗产。
2.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素材。
3. 准备小组讨论、探究的问题。
六、教学内容第1课时: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述1. 中国世界遗产的数量和分布2. 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分类第2课时:中国的文化遗产1. 长城2. 故宫3.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第3课时:中国的自然遗产1. 泰山2. 黄山3. 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第4课时:中国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 峨眉山-乐山大佛2. 武夷山七、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引入新课,展示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图,让学生了解遗产的数量和分布。
2.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分类,介绍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特点。
第2课时:1. 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风格及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3. 讲述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发现、考古意义和文化价值。
第3课时:1. 介绍泰山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日出等自然景观。
七年级美术上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教案赣美版D模庞大,气势宏伟,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主建筑共13层,高117米。
它是著名的藏式宫堡式建筑,也是藏族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包括白宫、红宫以及周边与之相搭配的各种建筑。
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建成于1648年。
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治、宗教管理的地方,建筑坐北朝南共7层;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部,以红宫为主体的建筑群竣工于1694年,共6层,这里是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以及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
此外,布达拉宫还包括有山上的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以及山下的雪老城、西藏地方政府马基康、印经院、监狱、马厩、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附属建筑。
从17世纪中叶到1959年以前,布达拉宫一直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布达拉宫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的建筑中,蕴藏了藏、汉、蒙等民族在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今天,布达拉宫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成为世所公认的藏民族象征。
2、历史:布达拉宫现存的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均保存自公元7世纪始建以来,历次重大增扩建和重建的原状,真实性很高。
3、深远影响:布达拉宫过去曾是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与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和历代达赖喇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而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宗教等意义。
四、欣赏要点:布达拉宫: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修建,使整座宫寺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而又学生活动过程:1.学生欣赏。
2.学生分析。
3.学生记录。
5、学生实践五、作业要求: 1、用文字将自己对布达拉宫建筑的认识写下来,并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交流本课的感受。
3.教师加入讨论。
4、学生作业。
六、教学小结【教学反思】第2课时美术星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作品分类知识的认识和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考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
地理知识教案了解地球上的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地理知识教案:了解地球上的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引言:地球上分布着众多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财富。
通过学习地球上的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了解世界遗产的定义、世界遗产列表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世界遗产:介绍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1. 定义:世界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确定,指代具有文化、历史、自然价值的地区、建筑、遗址等。
2. 意义:- 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和自然的瑰宝。
- 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 世界遗产的存在提醒人们关注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3. 世界遗产列表:通过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对地球上各种珍贵遗产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自然保护区: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和不同类型,并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1. 定义: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物种多样性以及提供休闲和科学研究机会而划定的地区。
2. 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根据其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保护区域,供人们休闲和观赏。
- 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特定生物群落或物种而设立的区域,限制人类活动以减少对自然的干扰。
- 野生动物保护区:专门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而设立的区域,保护动物栖息地以及规范狩猎活动。
- 生物圈保护区: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殊部分而设立的区域,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
3.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 为科学研究提供独特的环境和资源。
- 提供人们近距离观察野生动植物的机会,增强环保意识。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意义,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第十七课: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感受。
2.通过思考、比较、学习与讨论,使学生感知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艺术美感。
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3.通过学习培养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世界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
二、重点、难点重点:能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图片:皖南古村落西递、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乐山大佛。
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提示:这里欣赏比较的世界遗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2)讨论交流: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③你更喜欢哪一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
(3)学生汇报。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2.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1)讨论一:“什么是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什么?世界遗产分哪几类?”(2)讨论二:“看看自己带来的材料哪些是属于自然遗产?哪些是属于文化遗产?哪些是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交流: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来汇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
(提示: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活动中,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的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欣赏体会,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3.小组合作,表达感受。
(1)教师出示课件《神州风采》,学生欣赏。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
(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并将感受写下来。
)(提示: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尊重小组同伴的意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滇人版信息技术第2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双重遗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双重遗产》是滇人版信息技术第2册第三单元的第14课,主要介绍了文化遗产的内涵以及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对信息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掌握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承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化遗产的内涵,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2.难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激发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2.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课堂讲解和分析;2.准备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实例,用于展示和讲解;3.安排学生分组,以便进行小组讨论和任务完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等,引导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
同时,提出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