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8.66 KB
- 文档页数:8
《基于智能合约的CP-ABE访问控制策略更新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合约在各种场景下的应用愈发广泛。
作为一种可编程的自动化合约,智能合约通过确保执行条件下的透明性、公正性和自动化处理能力,提供了新型的访问控制模式。
特别是在安全敏感的数据访问中,访问控制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基于智能合约的CP-ABE(基于属性的加密与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访问控制策略更新方法的研究。
二、CP-ABE技术概述CP-ABE是一种结合了属性和加密的访问控制策略。
其中,“属性”指的是一种抽象概念,例如用户的角色、职位或权限等。
只有当用户的属性集合满足访问控制策略时,他才能被授权访问特定资源。
该技术提供了强大的灵活性,使得访问控制策略能够根据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三、传统访问控制策略的局限性传统的访问控制策略在应对动态变化和灵活调整时,通常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当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或需要更新访问权限时,传统方法通常需要人工介入,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
因此,如何实现快速、灵活且自动化的访问控制策略更新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基于智能合约的CP-ABE访问控制策略更新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合约的CP-ABE访问控制策略更新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CP-ABE技术与智能合约相结合,实现了访问控制策略的自动化更新和执行。
首先,该方法利用智能合约的编程能力,定义和实现了一套灵活的访问控制策略。
这些策略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而无需人工介入。
其次,通过CP-ABE技术对访问权限进行加密和授权。
只有当用户的属性集合满足访问控制策略时,智能合约才会自动执行相应的操作,如解密资源等。
最后,当需要更新访问控制策略时,管理员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进行操作。
这包括添加、删除或修改用户属性以及调整访问控制策略等操作。
所有这些操作都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无需人工干预。
五、实验与分析为了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实验分析。
《基于智能合约的CP-ABE访问控制策略更新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智能合约作为区块链上的可执行代码,已广泛应用于数字货币、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等各个领域。
访问控制策略(Access Control Policy,ACP)是智能合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哪些用户或实体可以访问或操作合约中的数据和功能。
其中,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ABAC)是一种重要的访问控制策略,它可以根据用户的属性来决定其访问权限。
而CP-ABE(Ciphertext-Policy 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是一种支持策略加密的ABAC技术,它在保护数据的同时提供了更灵活的访问控制策略。
然而,在传统的CP-ABE系统中,访问控制策略的更新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这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
因此,研究基于智能合约的CP-ABE访问控制策略更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CP-ABE访问控制策略概述CP-ABE是一种基于属性的加密算法,它允许用户通过指定策略对加密数据进行访问。
这种技术非常适合应用于分布式环境中,尤其是那些需要细粒度访问控制和保护数据隐私的应用场景。
在智能合约中应用CP-ABE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安全,同时提供灵活的访问控制策略。
三、当前问题与挑战尽管CP-ABE在智能合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访问控制策略的更新困难。
在传统的CP-ABE系统中,一旦加密数据和访问控制策略被设定,若要更改这些策略,往往需要解密并重新加密整个数据集,这不仅耗时且成本高昂。
在智能合约中,这种问题尤为突出,因为合约一旦部署,其代码和逻辑通常不能随意更改。
四、基于智能合约的CP-ABE访问控制策略更新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合约的CP-ABE访问控制策略更新方法。
该方法通过引入智能合约的动态更新机制和CP-ABE策略更新算法来实现对访问控制策略的灵活调整。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访问控制技术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主要目标是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或实体能够访问系统资源。
访问控制技术在各种应用中被广泛应用,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分类、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一、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1.身份识别和认证:确定用户或实体的身份,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有密码、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2.权限授权:根据用户或实体的身份和权限进行授权,确定其能够访问的资源,常用的权限授权策略有访问控制列表(ACL)、角色基于访问控制(RBAC)等。
3.安全策略:定义系统的安全策略,包括资源的保护级别、访问控制策略、访问审计等。
二、访问控制技术的主要分类根据实现方式和策略的不同,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逻辑访问控制:基于用户或实体的身份和权限来控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常用的技术有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列表等。
2.物理访问控制:通过物理手段来限制对资源的访问,如门禁系统、安全门等。
3.操作系统级访问控制:主要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MAC)等技术,用于保护操作系统资源。
4.数据库访问控制:用于限制对数据库中数据的访问权限,常用的技术有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行级访问控制等。
5.网络访问控制:主要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用于保护网络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
三、访问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1.基于属性访问控制(ABAC):ABAC是一种新兴的访问控制模型,它通过基于属性的访问策略来控制对资源的访问,相比传统的基于身份和权限的访问控制更加灵活和精细。
2.基于机器学习的访问控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进行访问控制决策,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数据和行为模式来识别异常访问行为,提高对未知攻击的检测和预防能力。
3.云计算访问控制:由于云计算环境中的资源共享性和虚拟化特性,访问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和关键。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角色的云访问控制、多租户访问控制等技术,以应对云环境下的安全挑战。
云计算系统的性能调优与访问控制策略分析研究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将其业务和数据存储在云计算平台上。
然而,云计算系统面临着性能调优和访问控制策略分析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对云计算系统进行性能调优,并分析不同访问控制策略的优劣之处。
一、云计算系统性能调优云计算系统的性能调优是指通过对系统内部的资源管理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响应时间、可用性以及整体性能。
以下是云计算系统性能调优的几个关键方面:1. 资源调度与负载均衡:对于大规模的云计算系统来说,有效的资源调度和负载均衡是提高性能的关键。
通过合理地分配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可以最大化地利用系统资源,提高用户体验并确保服务的可靠性。
2. 数据存储与访问优化:云计算系统中的数据存储对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使用高效的数据存储技术,如冗余阵列磁盘(RAID)和分布式文件系统,可以提高数据的读写速度和可靠性。
此外,采用数据缓存和数据压缩等技术也可以减少对存储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性能。
3. 数据传输与网络优化:云计算系统中大量的数据传输对网络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使用高速网络和合理的数据传输协议,如TCP/IP协议,可以加速数据的传输速度,降低延迟,并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4. 系统监控与故障处理:实时监控云计算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是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优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设置监控指标和使用监控工具可以追踪系统运行状态,并及时发现潜在的性能瓶颈和故障点,进而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二、云计算系统访问控制策略分析云计算系统的安全性是用户关注的重点,而访问控制是确保云计算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云计算系统访问控制策略: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RBAC是一种常见的访问控制策略,通过将用户与角色关联起来,给予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权限。
RBAC可以简化访问控制管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2.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ABAC是一种灵活的访问控制策略,根据用户的属性和环境的上下文来进行访问控制。
大数据平台上基于属性的角色访问控制模型苏秋月【摘要】针对传统访问控制模型难以满足大数据平台中大规模用户对海量数据灵活动态访问控制的问题.提出大数据平台上基于属性的角色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将基于属性的策略应用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用户根据自身属性和环境属性分配角色,从而访问不同属性的数据;引入大数据平台多层访问框架,将权限访问对象分为组件和数据,利用属性策略统一管理访问权限.【期刊名称】《现代计算机(专业版)》【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大数据平台;访问控制;属性;动态【作者】苏秋月【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成都 610065【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大数据时代下,随着政府、企业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而大数据平台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孤岛,支持多源异构数据源的集成,支持跨行业、跨部门、跨平台的数据共享与交换[1]。
但平台上数据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保证数据不被未授权访问是数据使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者Gupta 等人[2-3]总结开源项目Apache Ranger、Sentry 以及Hadoop 原生基于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ACL)这三种访问控制机制的特点,提出了Hadoop 生态系统的多层授权框架和Hadoop 生态系统授权(HeAC)模型。
陈垚坤等人[4]将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ABAC)模型应用到Hadoop 平台中,提供了细粒度、灵活的访问控制。
但是当平台中存在大量的属性时,属性管理难度增大,并且访问控制策略由多个实体属性组成的集合,访问权限判定过程也较为复杂。
最近,Gupta 等人[5]在Hadoop 生态系统中讨论了角色与属性结合的方法,将对象标签作为对象属性添加到RBAC 模型中,提出基于对象标签的角色访问控制(OT-RBAC)模型。
基于属性加密的数据访问控制方法摘要: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许多类似于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级技术,基于这类技术,信息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QQ、微信、抖音等一系列的软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这些便利的背后,还有一些安全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键字:加密;访问;信息;1.背景研究近年来,数据安全成为热门话题,国内外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
由于互联网用户增长迅速,后台每天所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在快速增加,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使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减少一部分的技术开支,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
世界上没有完全完美的东西,大数据技术也是这样的,除了能够减少运营成本的优点之外,它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缺点,就是数据安全性不能得到保证,许多企业和用户都因为数据泄露的问题遭受了不少的损失。
例如,在2013年美国Adobe公司出现的重大信息泄露事件,Adobe公司的用户后台被黑客攻破,造成了300万客户的信用卡记录被盗取,3800万用户的ID和密码被黑客泄露[1]。
这次的事件不仅给Adobe公司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损失,也对公司形象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中国类似的信息泄露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在2020年4月,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几所的上千名学生发现自己在校学习期间,从网络上就可以查到自己的就业信息,还有多条交税信息[2]。
经过调查发现,是有些不法公司利用学生的身份信息,在进行偷税漏税的勾当。
这些现象还有很多,全球每天有上亿人遭受骚扰电话和诈骗电话的困扰,为了整治这一现象,数据访问的加密研究迫在眉睫。
2.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安全问题,访问控制技术是指一种主体根据用户需求来访问客体的技术,客体的访问权限受主体的影响,为了信息安全,禁止一些没有访问权限的操作。
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数据访问可以直接在云环境下进行,在云环境中进行操作时,用户需要先把信息和数据交给云环境的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进行转发,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云环境,用户无法了解这些云环境的安全性,为了保证用户信息不被泄露,各个企业都在加强访问技术的安全性。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与应用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包含有敏感数据的应用来说,保证访问者只能获取到他们可以访问的数据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访问控制成为了信息安全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较于传统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提供了更为灵活、精细的访问控制策略,在访问控制领域中备受关注。
二、研究意义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相对于传统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具有更为灵活、可扩展的特性,更适合现代化、复杂的网络环境。
该模型已经在数据共享、身份认证、网络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理清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的本质特征、研究该模型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总结该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
三、研究内容1.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的基本概念、思想及发展历程2.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在数据共享、身份认证、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具体应用3.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的优点、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4.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优化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关于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归纳;2. 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和分析,总结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并探索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3. 计算机仿真:通过构建多种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的计算机仿真,分析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对系统性能影响,进一步探讨该模型的优化方向和方法。
五、预期成果1. 对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的概念、特征、发展历程和应用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2. 根据实证研究和计算机仿真的结果,总结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案;3. 提出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优化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访问控制实验报告访问控制实验报告引言:访问控制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于限制用户或者进程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访问控制机制对于保护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至关重要。
一、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来控制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
这种身份和权限的管理通常通过用户认证和授权来实现。
用户认证是验证用户的身份,确保其所声称的身份是合法的。
而授权则是分配给用户特定的权限,以确定其可以访问的资源和操作。
二、访问控制的分类根据授权的方式和控制的级别,访问控制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和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ABAC)。
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是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角色中,每个角色具有一组特定的权限。
用户通过被分配到的角色来获得相应的权限。
这种访问控制模型简化了权限管理,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是根据用户的属性来控制其对资源的访问权限。
这些属性可以包括用户的身份、位置、时间等信息。
通过对用户属性的细致分析,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访问控制策略。
三、访问控制实验设计与实施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文件管理系统,并实施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
系统中包含了两种角色:管理员和普通用户。
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可以对所有文件进行读写操作,而普通用户只能对自己创建的文件进行读写操作。
我们首先使用Python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用户认证系统。
用户需要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成功登录系统。
登录成功后,系统将根据用户的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
接下来,我们设计了一个文件管理模块。
管理员可以创建、删除和修改任何文件,而普通用户只能创建和修改自己的文件。
数据库中数据访问控制模型的比较与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随之而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数据访问控制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机制,在数据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比较和分析几种常见的数据库数据访问控制模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模型。
1. 强制访问控制(MAC)强制访问控制(MAC)是一种基于标签的访问控制模型,它通过为每个数据对象和用户分配一个标签,并根据标签的安全级别来限制访问。
这种模型适用于对数据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环境,如军事和政府机构。
然而,由于其严格的安全要求和复杂的实施过程,MAC模型在一般企业和个人用户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2. 自主访问控制(DAC)自主访问控制(DAC)是一种基于主体的访问控制模型,它将访问权限授予数据的所有者,并允许所有者自主决定其他用户对其数据的访问权限。
这种模型简单易用,适用于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用户。
然而,由于缺乏对数据访问的统一管理和控制,DAC模型容易导致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3. 角色访问控制(RBAC)角色访问控制(RBAC)是一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它将用户分配给不同的角色,并为每个角色定义相应的权限。
RBAC模型通过角色的授权和撤销来管理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这种模型适用于大型组织和企业,可以灵活地管理和调整用户的访问权限。
4.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是一种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它根据用户的属性和数据的属性来决定访问权限。
ABAC模型通过定义访问策略和规则来灵活地控制数据的访问,可以满足复杂的安全需求。
这种模型适用于需要精细控制和动态调整访问权限的场景,如金融和医疗领域。
综上所述,不同的数据库数据访问控制模型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在选择合适的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安全性要求、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等因素。
对于一般企业和个人用户,DAC和RBAC模型是较为常见和实用的选择;而对于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环境,如军事和政府机构,则可以考虑使用MAC或ABAC模型。
2023年 / 第9期 物联网技术470 引 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广泛收集和传播,使得网络中的信息数量以指数形式增长。
网络信息技术使得世界范围的信息交流日益方便快捷,人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云存储服务商多次出现数据泄露问题,致使大量用户隐私信息泄露。
因此,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是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领域高速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更是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计算环境的出现,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已经难以继续使用。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 ABAC ),ABAC 是根据主体的属性、客体的属性、环境条件以及与这些属性和条件相关的一组策略来判断主体是否有权限对客体进行访问的一套控制系统。
但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型计算环境产生的敏感隐私信息日益增多,单一的ABAC 访问模型不再适应于新环境。
2005年,Sahai 等人[1]提出了基于属性加密(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 ABE )的概念,将访问控制机制同保护机制相结合,实现了细粒度的访问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信息数据。
2006 年,在Sahai 等人的研究基础上,Goyal 等人[2]又将ABE 划分为2类,即密钥策略的属性加密(Key-Policy Attribute Based Encryption, KP-ABE )和密文策略的属性加密(Ciphertext-Policy Attribute Based Encryption, CP-ABE )方案,并在提出的第一个KP-ABE 模型中首次引入了访问树结构,允许对属性进行单调的“与”“或”访问控制操作,实现了访问策略的可视化。
2007年,Bethencourt 等人[3]构造出了第一个CP-ABE 方案,成功将解密规则蕴含于加密算法,适用于云端解密方不固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