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机构儿童心理保健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67
幼儿心理健康常识幼儿心理健康常识一:一、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1、生活卫生教育。
主要目的是援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卫生知识,培育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逐步学习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2、安全教育。
主要是援助幼儿获得和掌控日程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是幼儿逐步懂得爱惜自己和他人,不断加强幼儿的自我爱护意识和技能。
3、身体熬炼。
利用体育器械或自然物进行身体熬炼,全面协调地进展幼儿的体能,加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技能;培育幼儿勇猛,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4、心理健康教育。
培育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技能。
包括:心情情感的教育;良好性格的培育。
二、选择相宜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纲要》要求“既要高度重视和满意幼儿受爱护、受照看的需要,又要尊敬和满意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开过度爱护和包办代替,鼓舞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
”1、相宜的教育方法。
(1)幼儿的亲身感知体验。
(2)练习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为,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2、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1)有机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幼儿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游戏等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
例如,在洗手时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荡秋千、滑滑梯时,了解爱护自己的运动方法。
(2)有机融合在各领域教育中。
例如:如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涂色、画画等;在语言活动中培育幼儿大胆表现自己,进展幼儿人际交往技能.幼儿心理健康常识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使幼儿懂得爱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订正其不良心情和立场,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样,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进展,提升其美满感。
该定义有以下三层含义:1.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保证幼儿心理健康进展,提升其美满感。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十项制度一、一日生活制度1.托幼机构应根据各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季节变化和本托幼机构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生活制度。
(根据我园儿童特点,并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生活制度。
)2.卫生保健人员应参与儿童作息时间安排,参与儿童睡眠、进餐、大小便、活动、游戏等各个生活环节保育要求的制订。
3.合理安排各个生活环节的时间、顺序和次数,注意动静结合、组织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结合、室活动与室外活动结合,不同形式的活动交替进行。
4.每日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寄宿制儿童不少于3小时。
寒冷、炎热地区可酌情调整。
儿童进餐时间20-30分钟/餐、餐后安静活动或散步时间10-15分钟、午睡时间根据季节为2-2.5小时/日为宜。
5.卫生保健人员每日巡视时,应观察生活作息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儿童在托幼机构生活的规律性和稳定性。
二、儿童膳食制度(一)膳食管理制度1. 托幼机构食堂的建筑、设备与环境卫生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执行。
2. 托幼机构的食堂必须取得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并根据《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各项食堂管理制度。
3. 托幼机构应制订食堂管理人员、炊事人员的岗位工作职责,食堂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参加食品安全、儿童营养等专业知识培训。
4. 儿童膳食应专人负责,建立有家长代表参加的膳食委员会,XX管理。
工作人员伙食和儿童伙食要严格分开,儿童伙食费专款专用,账目每月公布,每学期膳食收支盈亏不超过2%。
(二)膳食卫生制度1. 为儿童提供符合规定的生活饮用水,班级有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设施,并保证儿童按需饮水。
2. 儿童食堂和食品库房应定期清扫,保持卫生,采取措施消除苍蝇、老鼠、蟑螂和其他有害昆虫。
3. 所有用具及食物必须生熟分开放置。
餐具、熟食盛器等按要求统一在食堂消毒,消毒后的食具应保洁存放,符合卫生标准。
幼儿园心理疏导课程安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在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方面愈发重要。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成长的重要环境,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疏导课程,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要讨论幼儿园心理疏导课程的安排,解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探讨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1. 教师引导下的情绪表达在幼儿园心理疏导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通过一定的游戏、绘画或言语表达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
孩子们通常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用简单的言语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2. 互助友爱的小组活动幼儿园心理疏导课程应该包含互助友爱的小组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游戏等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想法,学会团结合作和互相帮助。
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3. 情绪管理技能的培养幼儿园心理疏导课程中,也需要着重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孩子们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并教授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技巧。
当孩子生气或难过时,可以教会他们深呼吸或者数数来放松自己。
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保持心理健康。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1. 情境教学法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关键期,因此幼儿园心理疏导课程中,应该采用情境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让幼儿置身于其中,体验和感受情绪交流、人际关系等情境,培养他们的情感、社会和认知能力。
2. 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天然载体,因此幼儿园心理疏导课程要以游戏教学法为主要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心理疏导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游戏教学法既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3. 师生互动法幼儿园心理疏导课程中,师生互动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00886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内容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一节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第四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社会性因素第三章托幼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第一节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第二节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三节与情绪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第四节与品行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五节与语言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的主要方法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的主要工具第五章对学前特殊儿童需求和教育的评估第一节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准备第二节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实施第三节学前特殊儿童学习能力评估中的概念第四节学前特殊儿童学习能力评估的主要工具第六章学前儿童心理辅导概述第一节心理辅导概念第二节心理辅导的发展历史第三节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区别第四节心理辅导基本过程第七章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三种基础理论及方法第一节精神动力学理论和精神分析疗法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和行为疗法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和来访者中心心理辅导第八章个体心理学理论及辅导方法第一节个体心理学的总体论第二节个体心理学的辅导理论第三节实际的辅导方法第九章沟通分析理论及辅导方法第一节沟通分析的辅导的总体论第二节沟通分析的辅导理论第三节实际的辅导方向第十章完整治疗和理性情感治疗的理论及方法第一节完整治疗和理性情感治疗的总体论第二节完整治疗和理性情感治疗的辅导理论第三节实际的辅导方法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特点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特点第二节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三种理论第三节托幼机构中的心理辅导第十二章对学前儿童心理问题辅导的主要方法第一节游戏疗法第二节沙箱疗法第三节行为治疗法第四节团体疗法第五节家庭疗法第十三章学前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第一节学前特殊儿童概述第二节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第三节给学前特殊儿童的家长和教师的心理支持第十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第二节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第三节托幼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健康的概念(一)健康的含义1.广义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本属医学范畴,最早来自对精神病性质的研究和治步以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及矫治策略(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策略研究显示有三个关键因素可以预防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培养儿童的自尊、社会性和自主性2、家庭成员要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教养态度要一致,3、要有鼓励儿童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父母和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还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
托幼机构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重视儿童的问题性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和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存辅导),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措施1、行为矫正法是根据学习的原理运用奖罚的方法去改变或者消除不良行为或者症状,并教给学前儿童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
这一方法在学前儿童的补偿性教育中已被最广泛地采用,在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学前儿童身上应用,也大多收到明显的效果。
2、游戏矫治法为儿童创设一个特殊的游戏室 (角),通过游戏,让学前儿童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学前儿童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
其中,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如沙盘游戏治疗) 对解决由学前儿童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
3、家庭治疗法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
首先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再对问题儿童进行家庭干预,这对少年儿童心理一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4、团体训练法团体训练法是一个既可以加强团体成员关系、同时又可以有效消除自闭行为的方法,如对在幼儿园有自闭表现的孩子,可以由教师组织一个简单但较适合团体成员性格的活动,比如种树、种花或者简单的团体体育运动,这样可以强化团体成员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增强彼此的认同感。
托育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一、一日生活安排(一)托育机构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季节、气候特征,制订合理的生活制度。
通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婴幼儿进行生活护理、卫生保健及教育工作。
(二)合理安排婴幼儿一日生活,基本常规工作的时间安排兼顾个性化,科学照护婴幼儿入托、喂奶、饮水、进餐、换尿布、如厕、盥洗、穿脱衣服、睡眠、游戏以及室外活动等每一个生活环节。
照护人员应及时回应和满足每个婴幼儿的不同需要,使婴幼儿在生活过程中获得愉悦感、自主感、满足感和安全感,并在保育过程中进行引导、渗透教育,促使其身心获得良好的发育和发展。
(三)一日生活中室内和户外活动安排均衡,动态及静态游戏活动交替,各环节的衔接顺畅,无需久候。
保证婴幼儿每日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全日托婴幼儿每日不少于2小时,寒冷、炎热季节可酌情调整。
(四)托育机构应合理安排每日进餐和睡眠。
婴幼儿正餐间隔时间3~4小时,进餐时间20~30分钟/餐,餐后安静活动或散步时间10~15分钟;应保证婴幼儿日间睡眠时间,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睡眠次数越多,并应根据婴幼儿的年龄和个体需要灵活安排(表1《一日生活时间分配》)。
(五)在安排婴幼儿睡眠前,应引导每个婴幼儿如厕或帮其换尿布。
根据天气及室内温度,帮助婴幼儿脱去外衣进行睡眠。
引导和鼓励年龄较大的婴幼儿自己尝试有序穿脱衣物;引导婴幼儿自然入睡,对于较难入睡的婴幼儿,应给予适当的安抚,或轻拍,或陪伴;在婴幼儿睡眠过程中,应定时进行巡视、观察和记录,纠正不良睡姿和习惯,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六)定时给婴幼儿换尿布,应将给婴幼儿换尿布或帮助如厕作为与婴幼儿进行愉快互动的过程。
更换尿布时应耐心、动作轻柔,对尿布上出现排便印迹的婴幼儿,应对其臀部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擦洗。
在给婴幼儿换尿布或帮助其如厕前后,应洗手。
应根据婴幼儿的生活和活动状况,以及注意观察婴幼儿发出的排尿、排便信号或需要,引导其在宝宝便盆上排尿或排便。
卫生保健制度(一)一日生活安排:1.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幼儿消化系统的功能,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2.要根据本园所内幼儿年龄特点,季节变化情况,制定幼儿一天的生活计划。
3.每周应对各班执行的幼儿一日生活安排计划进行有目的的检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且予以纠正。
在执行生活安排计划是,必须岗位职责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4.合理掌握幼儿一日生活安排原则。
将幼儿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如睡眠、进餐、活动、游戏和作业等各个生活环节的时间、顺序、次数和间隔给予科学合理的安排,并结合季节变换特点,考虑家长的工作时间和需要。
5.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注意动静结合、室内外活动结合。
每日户外活动要充分利用阳光和空气,日托不少于 2 小时,全托不小于 3 小时,体育活动不少于 1 小时。
6.分管园长、保健人员、保教人员共同制定幼儿的一日生活安排计划,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变更,以免扰乱幼儿的生物钟。
7.取得家长的配合,保证幼儿出勤率。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幼儿迟入园、早离园或带食物来园内吃,以免扰乱班级的生活常规。
8.幼儿一日生活安排:7:00~8:30入园8:00~9:00户外活动锻炼9: 00~9: 10如厕、洗手9: 10~9: 30早点9:30~10:30上午课、兴趣活动、游戏11:00~11:40餐时管理11:40~12:00餐后散步12:00~12:20如厕,睡前准备12:20~14:30午睡14:30~14:45起床穿衣14:45~15:00如厕、洗手15:00~15:30午点15:30~16:30下午课、兴趣活动、游戏16:30 以后离园(二)健康检查1.儿童入园健康检查(1)儿童在入园所前须到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体格检查,体检结果3个月内有效,体检率达100%。
(2)体检内容:测量身高、体重,全身健康检查,视力、听力、血色素检查等。
健康者方可入园。
(3)幼儿离开园所 3 个月以上,返回时须重新体检。
一、生活制度(一)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特点,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容,保证其在机构生活的规律性、稳定性,促进集居儿童身心健康。
(二)对儿童24小时生活的主要容,如睡眠、进餐、大小便、活动、游戏等每个生活环节、顺序、次数和时间等应给予合理安排。
(三)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注意动静结合、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结合、室活动与室外活动结合,不同形式的活动交替进行。
(四)正常情况下室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日,寄宿制的不少于3小时/日;进餐时间20~30分钟/餐,餐后安静互动或散步时间10~15分钟;午睡时间2~2.5小时/日为宜。
(五)托幼机构应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结合季节变化和机构实际情况,参照7岁以下儿童一日生活活动时间分配表,具体制订出一日生活作息制度。
一日生活活动时间分配表二、儿童膳食制度(一)膳食管理1.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法规的要求建立相关岗位职责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2.食堂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参加食品安全、儿童营养等专业知识培训。
3.儿童膳食有专人负责,建立有家长代表参加的膳食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管理。
4.工作人员(包括炊事员)膳食和儿童膳食要严格分开,不允许侵占儿童膳食。
5.儿童膳食费专款专用,计划开支,合理使用,账目每月公布,每学期膳食收支盈亏不超过2%。
6.准确掌握儿童出勤人数,做到每天按人按量供应主副食,不吃隔日剩饭菜。
(二)膳食卫生1.托幼机构应当为儿童提供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并保证儿童按需饮水。
2.食堂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应当保持外环境整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
3.餐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并保洁存放,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
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4.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刀、墩、板、桶、盆、筐、抹布以及其他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
幼儿园心灵小博士: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者开始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家庭环境的变迁,儿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幼儿园心灵小博士这样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运而生,成为了关注与培养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1. 活动介绍幼儿园心灵小博士是一项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情绪管理能力。
这些活动通常包括情绪识别游戏、情绪表达绘画、情绪管理故事共享等内容,旨在引导儿童自我认知、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应对情绪问题,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2. 活动实施在实施幼儿园心灵小博士活动时,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以便让孩子们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教育者可以运用丰富的情境、引导问题和故事情境等形式,帮助儿童了解情绪,认识情绪,习得情绪管理的技能。
教育者还应该引导孩子们讨论情绪问题,共享情感体验,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活动成效幼儿园心灵小博士活动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儿童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共享情感,学会倾听和同理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个人观点和总结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幼儿园心灵小博士这样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童年时期,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或者被低估,而这些问题却会对儿童的整个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抵抗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挑战。
最后来幼儿园心灵小博士这样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保障。
幼儿园心理疏导教育方案幼儿园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孩子性格、情感、智力等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不仅学习知识,还需要接受良好的心理疏导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下面我们将就幼儿园心理疏导教育方案展开讨论。
I. 心理疏导教育的重要性1. 建立自信心在幼儿园中,孩子们正在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对外界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也在逐渐形成。
心理疏导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
2. 调节情绪孩子们的情绪容易波动,有时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感到沮丧或愤怒。
心理疏导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法,使情绪保持稳定。
3.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心理疏导教育,幼儿园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II. 心理疏导教育的实施方法1. 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喜爱玩耍,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可以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促进情感的交流和交流。
2. 针对性的交流教师要有耐心、细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3. 注重家校配合在家长会或亲子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讨论孩子的心理问题,共同制定解决方案,让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努力。
III. 心理疏导教育方案的调整和评估1. 定期评估心理疏导效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心理疏导效果的评估,包括教师观察评估、家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和教育效果,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2. 不断完善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心理疏导教育方案,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孩子们能够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
IV. 结语心理疏导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系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通过合理的心理疏导教育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学校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和态度,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集居儿童卫生保健监督管理,提高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质量,根据卫生部、教育部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我省境内所有招收0~6岁儿童的各级各类托儿所、幼儿园(以下简称托幼机构)。
第三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和指导儿童生长发育及心理卫生保健,创造良好的集居儿童生活环境,防止疾病流行和意外伤害发生,保护、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第四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特点,建立科学的一日生活制度,制订合理的体格锻炼计划,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儿童身心健康。
(二)健全膳食管理制度,制订科学膳食计划,提供满足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平衡膳食和母乳喂养条件。
(三)监测儿童生长发育,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坚持晨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加强日常保育护理,协助落实国家免疫规划,预防传染病和常见病。
(四)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做好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落实卫生安全防护工作,防控传染病,防范伤害事故。
(五)实施卫生保健登记统计制度,规范建立并管理有关儿童健康的档案,按要求做好各项卫生保健工作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报告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主管辖区内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负责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托幼机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
各级负责餐饮服务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托幼机构食品安全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二章工作与要求第六条托幼机构应当贯彻保教结合、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严格遵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开展卫生保健工作,达到浙江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单位标准。
第七条托幼机构的建筑、设施、设备、环境及提供的食品、饮用水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
幼儿园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幼儿园心理疏导活动的策划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心理疏导活动的策划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教育者提供一些有效的指导意见。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学龄前儿童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智发展处于较为敏感和脆弱的阶段。
幼儿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幼儿园心理健康的保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3. 幼儿园心理健康与成人健康之间的关系:幼儿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其自身的成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还直接影响其未来成人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
幼儿园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意义。
二、幼儿园心理疏导活动的策划意义1. 促进幼儿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疏导活动的策划,可以增进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亲近感。
2. 促进幼儿园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进行社会性行为认知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社交场所。
通过心理疏导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够增进学生们之间的友好相处,促进集体生活的和谐发展。
3. 促进幼儿园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学龄前儿童情绪波动较大,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通过心理疏导活动的策划,可以帮助幼儿园学生提升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各种情绪波动的能力。
三、幼儿园心理疏导活动策划的核心步骤1. 确立目标:明确心理疏导活动的目标是策划活动的第一步。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目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情感交流、友好相处、自我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目标。
2. 制定计划: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应该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安排、参与人员、活动流程等方面的内容,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