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杨乃乔、王柏华)
- 格式:docx
- 大小:38.79 KB
- 文档页数:12
第2章本体论第一节1.思考比较文学的“比较”这个词语在东西方语境下容易使初涉比较文学者产生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答: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祥地,我国学者对比较文学这个概念的翻译与接受除了法语外,也是从英语那里译介过来的。
比较文学的“比较”这个词语在东西方语境下容易使初涉比较文学者产生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主要有:(1)对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comparative literature”做一次语言分析,不难见出,把“comparative literature”翻译为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是准确的,因为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也是一个偏正词组。
“literature”是一个名词,“comparative”是一个形容词以用来修饰“literature”这个中心词的。
在字面上,从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个概念上所提取的意义也是“比较的文学”。
(2)在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那里也存在着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的困惑。
不同的是,在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个概念的字面上,其误读的可能性比汉语比较文学少一个层面,人们无法像汉语比较文学这一概念那样,把“比较”误读为动词,从而把比较文学误读为一个动宾词组,直接提取“对文学进行比较”的歧义。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comparative literature”还被误读成了“文学比较”。
(3)从布吕奈尔对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英语、德语及荷兰语关于比较文学表述的集释可以见出,在印欧语系那里,比较文学也是一个有缺陷且含混的概念术语。
(4)比较文学是东方中国学人从西方拿来的一门学科,并使其逐渐应顺中国汉语学界文化背景而得以发展。
我们把汉语比较文学这一概念在字面上提取意义的困惑还原给西方,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可能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这一现象并不完全是东方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
第7章译介论第一节1.什么是译介学?答: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翻译互动研究。
其学理基础是“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
2.译介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答:译介学主要研究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研究译作对输入国文学及其文学史的影响,同时考察国别或国际翻译活动、翻译思潮及其对总体文学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译介学开始“文化转向”,也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进行研究,因此格外重视翻译的文化建构作用。
3.根据译介学的两层含义,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译介学兼有“媒介”和“翻译”两层意思,从这一角度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如下:(1)文学影响的起点(发送者)和终点(接收者)之间由媒介沟通,这种媒介称作“传递者”。
媒介属于传播者的范畴。
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七大领域之一就是世界主义文学的传播者。
译介学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翻译是文学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径,译介学中的翻译也是比较文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此,译介学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文学交流和比较文学得以开展的前提和途径。
4.起源于法国学派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具备什么特点?答:(1)十分关注译介学的学科属性,注意译介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内涵衔接。
(2)十分关注文学交流中属于译人语文化的文学系统,因此译介学的研究模式为传统意义上的“影响研究”,关注重点往往在外国文学的“接收者”身上,因此讨论焦点多是译者、译文以及译入语文化等。
(3)注意研究文学交流的全过程,人物、事件、文本三者并行不悖,同时十分关注文学交流的动态迁移过程,因此而丰富了影响研究的内在学术肌理。
5.简要论述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已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
第5章类型论一、简答题1.何谓主题学?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1)主题学主题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2)主题和母题的区别①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被概括为数量有限的类型,而主题需要针对具体作品加以概括。
②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
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
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③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母题简单地被指出来,而主题由于深刻复杂得多,往往以复杂句式呈现。
④母题是对题材的基本概括,是对情节中的一个或数个事件的概括,但是它并不形成问题;主题则不然,它侧重于理念和用意,常将“文以载道”之道上升到问题的高度来进行分析、认识。
母题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例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
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
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
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十分清楚了。
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该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
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特征了。
总之,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
无疑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
第7章译介论7.1 复习笔记一、译介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一)译介学的基本定义及内涵发展1.定义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翻译互动研究。
2.学理基础:“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3.主要研究内容(1)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2)译作对输入国文学及其文学史的影响(3)国别或国际翻译活动、翻译思潮及其对总体文学的影响。
(4)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进行研究。
4.内涵发展译介学顾名思义兼有“媒介(中介)”和“翻译”两层意思:(1)作为“媒介(中介)”的译介学起源于法国学派。
(2)文学的交流“翻译是最重要的途径”,译介学自然要将翻译作为“比较文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
5.译介学研究的主要特点(1)十分关注译介学的学科属性,注意译介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内涵衔接;(2)十分关注文学交流中属于译入语文化的文学系统;(3)注意研究文学交流的全过程。
6.根据苏珊·巴斯奈特的观点,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经历过的三个发展阶段(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2)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提奥·赫曼斯初具后结构主义理论品质的“译者隐喻语言映射”理论阶段;(3)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创立的“文学调控”理论阶段①翻译与民族文化及民族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②如何评价翻译之为文化和文学的主要建构力量?③从文学史的角度考察,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与文学文本经典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④关于译作的文化与文学整合功能,译者心中的“印象”如何?该“印象”又如何以隐喻的方式得以曲折地表达?⑤翻译文学在民族文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界定?⑥如何考察文学史特定发展阶段中翻译活动的运行模式?⑦能否将翻译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策略?⑧在民族文学系统内部考察译作能否揭示特定文学系统其文学接受的演变模式?7.经过近20年的渐次发展,译介学已初具现代学术形态即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门学科已演变成为从文化层面对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独家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杨乃乔王柏华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一、比较文学的本体与视域:1. 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因为比较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客体不是一元的、纯粹的国族文学,而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二元关系。
这种二元关系是依据主体——研究者对两种语言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汇通性比较研究而成立的,这种二元关系不可能在客观上完全从属于两种语言文学之间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能在客体上完全隶属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两者之间的任何一方,因此,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
2. 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三种类型: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
3. 四个跨越跨民族:文学研究的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于是文学研究主体的视域便可能维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上,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是连接在一条意义链上的。
跨语言:一般来讲,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了两种语言之上,也就跨越了民族与文化。
但是不跨语言,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成立。
如加拿大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与英国文学同用英语撰写,虽然不跨语言但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国界、文化与民族,这四个国家的文学仍然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又如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虽然操用的汉语,但由于写作是在外域民族、外域国家与外域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我们可以把汉语写作的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汉语写作的中国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
跨文化:在跨东方西方文化系统下展开的比较文学研究,一定跨越了民族和语言。
但是欧洲一些民族和国家在信仰上共同隶属基督教文化系统,那么对这些民族和国家的文学进行双向的比较研究,虽然同属一种宗教信仰文化系统下,但这种比较研究也跨越了民族、语言,比较文学在这里同样可以成立。
第1章发展论1.1 复习笔记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一)全球化的界定1.全球化的概念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2.全球化的特征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却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3.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自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革新推动的,特别是20世纪后期新的通讯媒介——主要是大众的电子传播媒介和互联网。
4.全球化对比较文学的影响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而比较文学则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
比较文学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文学语境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地理解各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二)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1.文化全球化的论题(1)涉及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2)这些互相对立的语词表达的是对全球化截然相反的态度,可粗略地分为是欢迎接受还是拒绝抵制。
(3)后一种被称之为逆全球化的姿态无疑也包裹在全球性话语之中,就此意义而言,在全球化时代不可能有任何退出全球化的策略,同时这也揭示出我们目前所称的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不平衡的、复杂的过程。
2.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的问题。
3.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4.大众文化携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之势异军突起(1)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突出的景观是大众文化携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之势异军突起,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原来已有的紧张更趋激烈。
第5章类型论5.1 复习笔记一、文类学与“形式”(一)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与文类学有关的意思主要有三种:文学艺术的种类、体裁;风格、态度;趣味、口味。
在文艺理论里,人们一般把“文类”概念置放在文学的“形式”要素之中。
2.文类的划分在西方文论中,有以题材划分的;有以内容划分的;有以形象模式划分的,还有以价值态度、创作方式、作品的知识容量等等为标准的划分。
3.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的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4.在韦勒克和沃伦看来,作为文类之划分标准的“形式”具有两种形态(1)一是外在形式,如特殊的格律或结构等。
(2)一是内在形式,如态度、语气、目的、未经提炼的题材和读者群等。
5.“形式主义”的文类学应当具有独特的内涵,它既不是仅仅由体裁样式划分的,也不是仅仅由题材、态度来决定的,它本身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二)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文类研究的对象(1)在民族文学的视野中,文类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文类的划分问题、划分的标准、文类的自身特点、文类与风格、文类的变化发展及其衍化原因等方面。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则是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下对文类问题的探讨,故其研究的对象既包括上述各个层面的问题,同时还包括某一文类的跨国界流传演变现象和“缺类”现象。
(3)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的内容①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②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源溯流的清理考辨。
2.文类学的研究范围(1)对于文学分类及其分类标准的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研究必须注意这样三方面的内容:①文类划分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文学中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第4章学派论4.1 复习笔记一、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一)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1.法国学派的成因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这一学派的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等,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之所以将他们归为一派,原因在于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法国学派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2.比较文学的先驱(1)1829年,维尔曼曾把自己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2)1830年,安贝尔在巴黎大学开设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史”的课程;(3)1836年,基内将他在里昂大学主持的讲座命名为“比较文学”;3.开创性人物:戴克斯特(1)1895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论文在全面考察卢梭前后英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卢梭为促进法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所做的贡献。
(2)1897年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这个讲座是第一个经常性的讲座,以后一直没有中断。
1930年,巴黎大学又成立了“近代比较文学研究院”。
从此,比较文学在法国大学里站稳了阵脚,法国学派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4.法国学派形成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
5.法国学派的形成和巴尔登斯伯格工作密不可分(1)他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外国文学影响法国文学的方方面面。
(2)他的方法更加严密,材料更加充分。
(3)著作:《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1787~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增补了他的前辈学者贝茨的《比较文学目录》(4)巴尔登斯伯格还在多所大学主持或开设过比较文学讲座(5)1921年和阿扎尔一起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
该杂志刊登了大量反映法国学者观点的文章,成了法国学派的喉舌。
6.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在出版于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梵·第根详细地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总结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
第4章学派论第一节1.法国学派的贡献与局限在哪里?答:(1)法国学派的贡献①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②法国学派开创了比较文学这样一个新的学术领域。
学派出现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法国学派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归属、对象和研究方法:它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2)法国学派的局限①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
②对影响的强调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一一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
③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烦琐考证的泥淖。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1)从大的方面来说,欧洲历史上各国之间大规模的文学交流就至少有三次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浪漫主义运动时期。
就中国文学来看,它的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如果说中国文学在古代主要更多受到印度文学影响的话,近代以来则置身于欧美文学的广泛影响之中。
而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对周边民族文学的深刻影响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2)从个别的作家来讲,他的创作也绝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前代的作家可能影响他,外国的作家同样可能影响他。
前者一直是国别文学研究的内容,而后者则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起点。
从历史上看,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
3.以一篇影响研究的论文为例,说明影响研究包括哪几个方面?答:(1)誉舆学①“誉舆学”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影响。
第2章本体论2.1 复习笔记一、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一)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可能性1.国际比较文学界对比较文学概念的设问与回答(1)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一文中,韦勒克曾对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最初使用做过一次反思,认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虽然第一次提出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但并没有把“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及相对自觉的学科概念来使用。
(2)1829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开设命题为《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再度多次使用比较文学这个概念,一般国际学术界把维尔曼此次讲座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使用认定为比较文学在学科意义上的萌芽与开始。
(3)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比较文学”命名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国际比较文学界往往以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的推出,来标明比较文学这一门学科走向了自觉。
2.在中国汉语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偏离这一学科本体意义而产生误读的原因(1)症结之一在于,就算在字面的意义上把比较文学释义为“比较的文学”,在日常用语的意义上这是准确的,但是作为一种学科概念的内涵,“比较的文学”让人很费解,很容易引起人们在日常用语上望文生义的误读。
(2)症结之二在于,在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字面上还存在着一种误读的可能性,即“比较”往往被释义为动词作为谓语,“文学”被释义为名词作为宾语,这样把比较文学释义为一个动宾词组;然后,再度遵循汉语的语用习惯,用一个介词“对”把宾语“文学”前置,于是把比较文学误读为“对文学比较”。
3.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1)在印欧语系那里,比较文学也是一个有缺陷且含混的概念术语。
(2)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可能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这一现象并不完全是东方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
(二)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
1.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__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答案】跨民族、跨语言【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或“文化研究”的热潮【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
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的热潮。
3.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提出分析符号的两个分析层次,指的是直接意指层与________。
【答案】含蓄意指层【解析】任何一个符号都包括了能指/所指两个部分。
罗兰·巴尔特从意义建构过程将两个部分分成了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有时也直接用直接意指/含蓄意指所替代。
4.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________生产意义。
【答案】语言【解析】表征将意义和语言同文化相联系。
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
5.福柯的话语概念试图克服传统理论中人所说的与所做的之间的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话语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领域。
【答案】语言;实践【解析】福柯使用“话语”这个概念是为了弥补结构主义的缺陷,强调语言和实践的联系,“它试图克服传统的人所说的(语言)和人所做的(实践)之间的鸿沟。
”6.以下书籍或影片作者各为何人?(1)________《超越父神》(Beyond God the Father);【答案】戴利【解析】戴利以《超越父神》(Beyond God the Father)一书开始她的精神旅程,虽然她在其中也呼吁雌雄同体,但是她最终完全否认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说法,认为这都是父权制的毫无希望的、蒙蔽人心的产物。
第6章范例论6.1 复习笔记一、互动: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一)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与互动研究的意义1.文化的互动过程乐黛云曾认为21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发展无疑将以异质、异源的东西方文化为活动舞台。
互识—互证—互补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的互动过程,它不仅使得不同文化通过文学的对话和交流而达到“主体问际”的相互认识,还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和更新。
这也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2.欧洲中心主义倾向(1)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诞生于欧洲。
由于眼界、学养的局限以及欧洲中心主义的心理痼疾,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们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这门学科限定在印欧语系之内,从而忽略了非西方文学的存在以及东西方文学交流互动的价值和意义。
(2)西方比较文学界这种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论对异质文化、文学之间的互动视而不见,使它偏离了从跨文化的角度人手寻求文化互动和文学共性的比较文学学科的本质特征。
3.互动研究的意义比较文学“主体间际”的跨文化视野使得我们能够在两种文学的碰撞中不仅看到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还能够从被影响者中返观到输出方文化自身所缺失的东西,从而避免任何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倾向。
(二)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1.20世纪美国新诗运动现代化所要颠覆的对象19世纪欧洲文学中的两大主要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1)新诗运动首先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简约的旨趣体现了与夸饰的欧洲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美学思想,因而是“充分现代化的”。
这主要体现在题材和风格两方面:①就题材而言,新诗运动的诗人们早就意识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简朴”与西方浪漫主义的“崇高”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没有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那些半人半神似的浪漫主义英雄,有的只是友谊、离愁以及日常事物和自然景色。
②在风格方面,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和克制更是使美国新诗人们感到“现代得出奇”。
(2)新诗运动的诗人们在中国诗中找到的他们作为现代诗人的“终极自我”,是相同而非相异的审美经验。
第6章范例论一、简答题1.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并说明中国文学对该作的具体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
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
(1)《源氏物语》的主题为“情色”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2)中国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具体影响《源氏物语》深受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它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也大量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成果。
主要表现在:①在主题思想上,《源氏物语》留下了《长恨歌》的烙印《长恨歌》揭示了唐明皇的荒淫及其种种弊政,预示了唐朝盛极而衰之必然。
《源氏物语》的开篇同样用源氏上下三代的荒淫生活和贵族统治阶层的权势之争,来预示贵族阶级统治必将走向崩溃的宿命。
《长恨歌》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紫式部也在小说的开篇利用朝中高官贵族的议论,表达了这种思想。
“(朝中高官贵族)侧目而视,相与论道:‘这等专宠,真正叫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乱。
’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
”②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的其他诗文,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题思想皇上在怀念桐壶更衣妩媚温柔时就吟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此来回忆过去与更衣的盟誓,更显凄凉,引人哀思。
更为突出的例子就数“须磨”一回了。
本回写源氏因与胧月夜之事遭弘徽殿太后报复后,渐觉世路艰辛,不如意之事越来越多。
于是,他不得不怀着离愁别绪深夜离开京都,远赴须磨。
作者所引白居易的诗文,创造了一种与源氏遭遇相符的凄凉意境。
途中源氏一行路过大江殿的遗址,看到那里异常荒凉的景象,就用“三千里外远行人”来描述源氏的孤单和无助。
第一章发展论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1.如何理解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及其对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的意义?答:(1)对全球化的理解①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②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①全球化起源于经济全球化,即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此后衍生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等不一而足。
②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3)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意义①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
a.比较文学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
它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文学语境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地理解各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b.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再次使民族“想象的社区”和民族文学的构成边界成为问题,同时也给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②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a.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b.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使西方与东方文化可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
c.因此我们似乎不应该视文化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借之使弱势文化、边缘文化被更多的他种文化了解,使“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为之一变。
2.请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答: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的问题。
第1章发展论一、填空题1.1979年,钱钟书的著作《________》出版,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管锥编【解析】《管锥编》一书由先秦迄于唐前,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在书中,钱先生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的缜密的考疏,体现了先生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代表了目前学术界的最高水平。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或“文化研究”的热潮【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
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的热潮。
3.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__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跨民族;跨语言【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4.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________、________、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跨语言;跨文化【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二、论述题1.百年来比较文学跌跌撞撞,如何理解其挑战与机遇。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从最初萌芽到比较文学学科正式建立再到学科流派的多样化,比较文学在此期间遭遇了种种挑战,也收获了颇多发展机遇。
第8章诗学论8.1 复习笔记一、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一)“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1.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以及历史演变(1)“诗学”一词的最早使用,一般说来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词实包含了两个关键词:“诗”和“技艺”。
(2)柏拉图曾指出,歌曲由词、和声与节奏组成。
此处的歌曲大致相当于抒情诗的一种,而《诗学》对抒情诗始终是不大在意的,故在上述二种天性方面,亚里士多德尤重摹仿,对音调与节奏则甚少讨论。
(3)近代意义上的小说在15世纪便已产生了,然而对于它的理论总结却一直没能包含于诗学之中。
在文学的理论方面,仍然是以诗(启蒙时代以后,抒情诗已挤入最重要的文类之列)的研究为正宗。
(4)索绪尔的共时语言观还直接造成了俄国形式主义的形式主义文学观,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概念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诞生的可能。
2.总结(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到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2)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二)“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1.古代中国诗学一词的含义(1)专指《诗经》研究;(2)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3)第二重含义的诗学一词包含的意思①是指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②是指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③是指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2.一般意义上的诗学,其对象也是一般意义上的诗,明确地说就是指文人所创作的五七言诗体,即它并未把赋、词、曲等其他韵文形式包括在内。
3.近代以来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发展(1)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故尽管有些学者仍然是在传统的意义上使用诗学一词,但是多数人在使用此词之时已注入了新的内涵,含有较自觉的理论意识。
(2)经过大约40年的停顿,自70年代开始,诗学著作又陆陆续续出现了。
比较文学本体论的重构——评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四版)张春蕾【摘要】乐黛云先生担任顾问、杨乃乔教授担纲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了第四版.该教材在同类教材中具有显著特点,它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研究目标和研究路径都做了高屋建瓴且具体明晰的阐述,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中,层层推导,体现出写作学术专著的思辨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特点.同时,教材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三次修订再版,不断吐故纳新,调整思路,教研结合,力求完善,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求真精神.【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5【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比较文学概论》;汇通;翻译论;本体论【作者】张春蕾【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3自卢康华、孙景尧主编的我国大陆第一部系统阐述比较文学原理的著作《比较文学导论》出版以来,30年来,我国内地出版的比较文学教材已有近百种之多。
这些教材在体例设置、理论建构和内容选择方面都呈现出较大差异。
与文学基本原理、美学基本原理等同类成熟学科相比,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还处于不断建构和完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阐释空间,因而教材的编写者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的余地要大得多。
这一方面表征着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文学尚未获得成熟学科的通用教材所应有的相对稳定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对一些重要问题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
正因如此,在编著教材时,对该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清理、辨析、定性、定位,就显得比其他学科更为必要、更为迫切,也更具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正是基于这种对学科建设的使命感,由乐黛云先生担任顾问、杨乃乔先生担纲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才在12年中反复修订,三次再版,在广泛听取专家与同行意见的同时,也不断吸纳国际比较文学新理论、新内容。
第9章思潮论第一节1.从比较视域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
答:(1)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接受①西方现代主义者从波德莱尔到魏尔仑、韩波,再到马拉美、瓦雷里,都以对“纯诗”的倡导来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
②受波德莱尔等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中国象征诗派诗人对新文学运动初期关于文学的独立性地位注意不够的倾向极为不满,因而发出了“艺术独立”的呐喊,要求改变文学对政治的依附状况和地位。
(2)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母题的接受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飘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了大量的接受和沿用对传统文化的叛离,使中国现代知识者失去了几千年来所依恃的传统文化之家,成为游离于家庭、游离于传统秩序之外的飘泊者。
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性本能母题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和沿用a.弗洛伊德理论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为中国现代作家提供了向传统禁欲主义宣战的武器,而且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更深的层次重新确立和把握自我的视域。
在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种类似于波德莱尔等西方现代主义者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的“兽性化”意象。
b.在传统中被视为丑恶的性本能,在中国现代作家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坦诚、真实和充满血性的暴露。
当我们以比较的视域来透视东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性母题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性母题的意象上烙烫着接受于西方欧美的印迹。
③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死亡母题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和沿用中国现代作家把自己视域跨向西方,接受了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的理论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突破传统的审美观念,不再将死亡看成一个忌讳的问题,他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对死亡进行思考,借此寻找生的意义与价值。
2.从比较视域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文化过滤的。
答: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文化过滤主要依靠三个文化过滤机制:(1)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心理①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之所以偏爱象征主义文学而相对冷淡未来主义文学,就在于后者彻底否定人类以往的艺术传统的文学观念与中国现代作家既有的心理图式的冲突。
一、比较文学的本体与视域:1. 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因为比较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客体不是一元的、纯粹的国族文学,而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二元关系。
这种二元关系是依据主体——研究者对两种语言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汇通性比较研究而成立的,这种二元关系不可能在客观上完全从属于两种语言文学之间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能在客体上完全隶属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两者之间的任何一方,因此,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
2. 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三种类型: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
3. 四个跨越跨民族:文学研究的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于是文学研究主体的视域便可能维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上,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是连接在一条意义链上的。
跨语言:一般来讲,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了两种语言之上,也就跨越了民族与文化。
但是不跨语言,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成立。
如加拿大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与英国文学同用英语撰写,虽然不跨语言但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国界、文化与民族,这四个国家的文学仍然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又如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虽然操用的汉语,但由于写作是在外域民族、外域国家与外域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我们可以把汉语写作的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汉语写作的中国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
跨文化:在跨东方西方文化系统下展开的比较文学研究,一定跨越了民族和语言。
但是欧洲一些民族和国家在信仰上共同隶属基督教文化系统,那么对这些民族和国家的文学进行双向的比较研究,虽然同属一种宗教信仰文化系统下,但这种比较研究也跨越了民族、语言,比较文学在这里同样可以成立。
跨学科: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有着自身的学理要求,表现为三个规限:首先,和文学作交叉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
其次,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只是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洽体系,这个自洽的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形成汇通双方又不同于双方的第三种学术立场。
再次,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必须是在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的条件下才可以成立。
4. 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国族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个民族与多个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5. 世界文学:1)世界文学是在宏观的意义上客观地、综合地、总体地指称五大洲的所有文学。
2)世界文学专指欧洲文学。
3)世界文学史全人类文学史上获取世界声誉的大师性作家之作品。
4)在歌德的憧憬中,世界文学是指全人类伟大的文学综合体。
5)达姆罗什的定义:①世界文学是不同民族文学的一种椭圆折射。
②世界文学是在翻译中获益的书写。
③世界文学不是文本的一种固定经典而是一种阅读模式。
6. 对达姆罗什定义的解读达姆罗什关于世界文学的定义,具有如下四个特点:一是强调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观念中的传播、翻译与阅读模式的重要性;二是解构了以往世界文学观念中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三是改变了以往崇尚一成不变之经典的世界文学观念,认为退出语际传播的经典也就不再是世界文学了;四是改变了世界文学不接受当代文学的陈规,世界文学这个观念也因为各个民族当代文学的传播、翻译与阅读二鲜活了起来。
7.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相同点:两门学科的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都是多向度的、多元的。
差异点:比较文学是主体定位,总体文学是客体定位;比较文学研究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上不受限制,而总体文学在研究的历史共时性上受到时间的限制;比较文学可以在文学与诗学两个层面上展开,而总体文学局限于诗学。
8. 比较视域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国族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深度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以上国族文学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汇通,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9. 文学比较是没有意义的:1)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2)结论没有普世性,缺乏说服力;比较文学之境与文学比较之境的区分,前者是内在的自然流露,后者是外表的硬性类比和拼凑。
10. 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一个本体:比较视域。
两个学贯:学贯古今、学贯中外。
三个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11. 可比性衡量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应该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本体,把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将要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整体过程带入进去给予判断,所谓整体过程包括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知识背景与研究成果。
研究主体:是否拥有比较视域、是否能把握住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知识背景:是否学贯古今中外、足以支撑比较视域;研究成果:是否对古今中外的知识进行了汇通、重组,并建立一个自洽的新的学术观点。
12. “视域”一词中的“比较”内涵:1)主体的观看方式与角度必然受到主体自身知识、文化、信仰与情感等诸多因素混杂制约;2)对象不可能绝对孤立地显现其自身,而必然是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
13. 比较视域的特征:多元性:这是由文化多元的社会历史事实所决定的,也是由学术研究拓深与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
开放性:这与上述多元性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其主体定位的基本立场决定的。
14.对话机制:文学对话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国足文学相互接触的过程中,双方主体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张力。
通过对话,双方主体之间完成汇通与融合——这是文学对话中的必然规律。
15.对话平台:指共同关心的文学问题或话语层面。
从学科史来看,比较视域中的文学研究曾经出现过多种平台,如影响研究的平台、平行研究的平台、阐发研究的平台、跨学科研究及文化研究的平台等。
16. 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模仿:表明的是对异质文化价值的认同,并且希望将异质文化纳入自身,也可以说是对异质文化的接受。
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
跨文化阐释:主体在视域融合之下生成的新的意义文本。
新文化创造:研究主体对中西方文化与学术知识进行互动与汇通后的整合,其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具有当下诠释意义的新文本,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具有对话性质的互文本。
17.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最后必须形成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结论避免在中外文学故事的表象上寻找表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表面的、碎片的、描述的、硬性的、肤浅的“比一比”。
18. 汉学汉学即中国以外的学者所做的有关中国的知识或学问。
19. 汉学的学科性质——客体与主体双重定位从“汉学”的命名本身来看,我们无疑应将其视为“客体定位”。
然而,由于其对研究主体(非中国学者)的特殊规定,又必然使其自身具有“主体定位”的特点。
20. 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无论是“汉学主义”还是“东方主义”,二者都与“西方中心主义”有着极深的渊源。
“汉学主义”最为人诟病之处即为西方权力对于学术话语的无形操控,以及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想象性或对象化诉求。
不过“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又有所不同:汉学主义不仅仅是西方学术话语权力的作用,也是中国自身政治进程的作用,是“中西方联合承担的知识产业”。
二、比较文学的诸种学派:(一)法国学派:1.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学派法国学派又被称作“影响研究学派”。
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之间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2. 贡献:开创之功;科学性缺陷:欧洲中心论;研究视野拘泥于事实联系;影响难以明确把握。
法国学派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比较文学学科建立上,法国学派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他们重视实证研究的研究路数也避免了比较文学沦为生拉硬扯式的强行比较,使得研究成果基础扎实、可信度高。
但同时它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
首先,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
同时,对影响的强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查范围之外。
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3. 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4. 影响研究的三个方面1)对放送者的研究:誉舆学。
①集团对集团的影响: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
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形式(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思潮);作家作品形式(佛经与中国小说)。
②集团对个体的影响:一国文学对一个异国作家的影响。
③个体对集团的影响:一个作家对一国的众多作家的影响。
(如易卜生《玩偶之家》与胡适《终身大事》、鲁迅《伤逝》、茅盾《创造》)④个体对个体的影响:个别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2)对传递者的研究:媒介学。
①个人媒介:接受方的媒介者、放送方的媒介者、第三国的媒介者;②环境媒介: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官方的机构以及开放的城市等;③文字媒介:主要指译文。
3)对接受者的研究:渊源学。
渊源形态:①印象的渊源:作者旅居外国所获得的感受。
②口头的渊源:不见诸文字的渊源,如一次谈话。
③书面的渊源:作家对所受外国影响的表述、具体作品比较。
影响形态:模仿、革新(二)美国学派:美国学派强调的是没有明确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研究。
美国学派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突出了文学的本位意识和对审美价值的关注,但同时也容易导致研究范围上的泛化倾向。
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根本区别在于:美国学派较法国学派强调文学本位意识,注重艺术理解与评价。
作为美国学派极力倡导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形象、文体、叙事手法、文学类型、思潮流派都可以成为平行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