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46
降钙素原(PCT )作为感染性疾病的标志物,其表达水平不但可以判断细菌性感染或非细菌性感染,而且与感染严重程度之间成正相关并能够知道抗生素决定的使用决策[1-4]。
中心实验室对PCT 检测结果准确但临床周转时间较长,而快速获得检测结果对急诊临床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018年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指出,在诊断脓毒症后尽快使用抗菌药物,最佳是在1小时内,延迟不超过3小时,因此急诊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将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5]。
因此,即时检测具有小型轻便、操作简单、耗时较短的特点和优势,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快速评估病情提供较大的帮助。
目前即时检测(POCT )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等[6-7]。
然而,对于其临床应用还缺乏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文以POCT 检测与中心实验室检测相比较,对POCT 检测PCT 应用于急诊临床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留观病区2019年09月至2019年11月57例疑似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年龄>18岁,入急诊留观病区,入选前1周内未使用抗菌抗病毒抗炎药物;据临床医生判断患者存在感染性疾病或合并感染性疾病的可能。
排除标准:肿瘤;自身免疫病、造血系统疾病、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广州510120通讯作者:冯碧娟,Email :****************即时检测全血降钙素原在急诊感染患者的应用价值冯碧娟,施旖旎,钟裕兰,吴浩,余涛,陈飞霞[摘要]目的评估即时检测(POCT )全血降钙素原(PCT )应用于急诊临床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POCT 法对疑诊感染患者的全血标本进行PCT 测定,将结果与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与中心实验室相比,POCT 法显著缩短了临床周转时间(TAT )。
通过kappa 检验对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以0.5ng/mL 和2ng/mL 为临界点,kappa 系数分别为0.786和0.923,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一致性较好。
2021降钙素原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分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全文)一、过程与推荐依据本共识是由来自全国急诊医学、呼吸病学、感染病学、微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所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讨论制定,2021 年1 月,通过Delphi 法各方达成了共识,并于3 月完成第四轮讨论。
专家组讨论了PCT 在成人LRTI 不同病原体鉴别诊断中的证据,以及LRTI 不同病种中PCT 指导下的抗菌药物管理临床试验证据,依托国际相关指南和共识,结合中国人群临床诊疗的实践经验,针对PCT 在LRTI 的分级管理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
此外,还交流和讨论了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项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轻中度和重度LRTI 患者PCT 指导下的诊疗方案。
此过程中,对系统评价/Meta 分析以AMSTAR(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 做方法学质量评估。
应用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评级系统对每一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
对有争议的问题公开讨论改进,通过逐一调整和反馈直到达成共识。
最终,采用改良的Delphi 流程[13],所有参加共识制定的成员对每项推荐意见投票:1强烈推荐、2 弱推荐、3弃权、4弱不推荐、5强烈不推荐。
专家成员对推荐意见逐一进行了表决,在最终轮投票进行表决时达成一致。
二、PCT在LRTI患者分级管理中应用2.1 PCT 简介1990 年法国肿瘤学家Dr. Bohuon 的团队在检测甲状腺肿瘤患者降钙素水平时发现了PCT 的存在。
1993 年该团队首先提出PCT 可以作为细菌感染的血清炎症标志物:细菌感染时,肝脏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及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细胞,在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及IL-6 等作用下会产生大量PCT[14] ;且细菌刺激机体后3 h 即可测得,6 ~ 12 h 后达到峰值[15]。
2020年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核心,近年来,我国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多重耐药菌越来越常见[1],治疗难度增加,医疗负担加重。
抗菌药物疗程过长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的停药时机仍是临床面临巨大难题。
实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降钙素原(PCT)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PCT 在下呼吸道感染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疗程中的指导价值逐渐被认可。
为充分发挥该炎症标志物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共识小组广泛征求国内多学科专家意见,并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本共识的适用范围为怀疑或诊断为成人下呼吸道感染和ICU 重症感染患者。
一、证据等级与推荐等级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强度等级依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进行分级,证据等级分高、中、低、极低四级,推荐等级分为强、弱两级。
二、PCT 在辅助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推荐意见1:临床怀疑不明原因感染及脓毒症时,建议及时行PCT 检测,以帮助进一步明确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高证据等级,强推荐)生理情况下,PCT 由116 个氨基酸组成,在甲状腺C 细胞中由前体物质(141‑氨基酸)脱去25 个氨基酸序列而产生,随后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降钙素(32‑氨基酸)。
因而健康成人血清PCT 水平很低,通常不超过0.05 μg/L。
细菌感染时,宿主炎症应答产生的促炎因子诱导甲状腺以外的组织(如肝脏、肺、肠道等)合成PCT,由于这些组织细胞中缺乏分泌颗粒和转化酶,PCT 未经处理即以原形释放入血,从而导致血清浓度显著升高。
病毒感染时,机体释放的γ干扰素可抑制PCT 的产生,因此,PCT 是细菌感染较为特异的炎症标志物。
《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核心,近年来,我国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多重耐药菌越来越常见,治疗难度增加,医疗负担加重。
抗菌药物疗程过长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的停药时机仍是临床面临巨大难题。
实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降钙素原(PCT)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PCT在下呼吸道感染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疗程中的指导价值逐渐被认可。
一、证据等级与推荐等级二、PCT在辅助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推荐意见1】:临床怀疑不明原因感染及脓毒症时,建议及时行PCT检测,以帮助进一步明确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高证据等级,强推荐)【推荐意见2】:对于疑似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当PCT≥0.25μg/L,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高,建议启用经验性抗菌治疗。
(低证据等级,弱推荐)【推荐意见3】:对于怀疑脓毒症的患者,应立即启动经验性抗菌治疗。
PCT ≥0.5μg/L时,有助于脓毒症诊断(高证据等级,强推荐),高水平 PCT(尤其>10 μg/L时)提示革兰阴性菌感染可能性更高。
(低证据等级,弱推荐)【推荐意见4】:存在院内感染风险的患者,如接受长期机械通气、外科手术治疗、留置动脉或静脉导管等,建议动态监测PCT变化。
若出现PCT显著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应结合临床,及时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中证据等级,强推荐)【推荐意见5】: PCT检测不能取代微生物学检查,病原微生物仍是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因此,怀疑细菌感染时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合理留取标本送检。
(高证据等级,强推荐)三、PCT在指导抗菌药物停药中的应用【推荐意见6】:已启动抗菌治疗的患者,建议合理监测PCT的动态变化,及时评估治疗疗效(高证据等级,强推荐)。
ICU感染患者推荐每24h监测,PCT无明显下降或不降反升,需积极寻找原因,考虑调整治疗方案;非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至48~72h。
2012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感染性疾病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脓毒症最根本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的复杂性,至今尚无理想的诊断、分层、预后工具和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案。
已有不少研究证实,脓毒症早期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功能性的、可逆的。
因此,早期准确地诊断脓毒症并监测是改善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降钙素原(proeal eiton in, PCT)与感染和脓毒症的相关性很好,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被推荐用于细菌感染性脓毒症的诊断、分层、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
1 PCT简介1.1 PCT主要的生物学效应PCT的生物学效应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主要的生物学效应有:次级炎症因子的作用、趋化因子的作用、抗炎和保护作用。
1.2 PCT的检测方法和稳定性目前PCT可通过半定量和定量方法检测。
半定量方法有胶体金标志检验,定量方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法、免疫荧光法、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酶免法等。
PCT在血样中非常稳定,采血后在室温下放置24h,PCT质量浓度仅下降12%左右,如果在4℃保存仅下降6%。
冰冻、抗凝剂、血清或者血浆、动脉血或者静脉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均微乎其微。
如果需要长时问存放后检测,则需要低温或者冰冻保存血样。
1.3 PCT的正常值及参考范围健康人的血浆PCT质量浓度低于0.05 ng/ml。
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以及不足10%的健康人血浆PCT质量浓度高于0.05 ng/ml,最高可达0.1 ng/ml,但一般不超过0.3 ng/ml。
脓毒症患者P CT的诊断界值为超过0.5 ng/ml,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PCT质量浓度波动在5~500 ng/ml之间。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摘要降钙素原(PCT)是早期、严重、侵袭性细菌感染的标志物,血清PCT <0.05 μg/L时多不支持细菌感染;血清PCT>2.00 μg/L需考虑脓毒症并提示病情严重;在进行结果判读时需注意结合临床表现,排除局部感染及非感染因素所致血清PCT升高;动态的血清PCT监测对病情的评估与预后判断非常重要,尤其在重症患儿。
动态血清PCT监测可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当血清PCT<0.25 μg/L排除细菌感染时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当血清PCT<0.50 μg/L或峰值降低幅度≥80%,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停用抗菌药物。
对于新生儿期血清PCT的判读需注意排除早期生理性升高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是机体在全身炎症反应特别是细菌感染时释放的一种急性可溶性蛋白,是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近年来,血清PCT检测和临床应用已获得世界范围认同,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病情动态监测。
临床实践中,即使是非常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对于区分感染性质及程度仍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在早期诊断和抗菌药物应用上难以选择,甚至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
正确掌握和规范血清PCT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在综合大量国内外文献,特别是多中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1年多时间共4轮讨论后制定本共识,目的是使儿科医生科学合理应用血清PCT检测,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PCT的生物学特征PCT是降钙素的前体物质,由114~116个氨基酸组成,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糖蛋白,主要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包括甲状腺、肺和胰腺组织细胞)表达,经酶切分解为降钙素、羧基端肽和氨基端肽。
PCT是一种免疫活性蛋白,其生物活性包括免疫调节和调节血管收缩等。
PCT在人体内稳定性好,半衰期为20~24 h,血清PCT浓度通常<0.10 μg/L[1]。
2019版: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全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核心,近年来,我国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多重耐药菌越来越常见[1],治疗难度增加,医疗负担加重[2]。
抗菌药物疗程过长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的停药时机仍是临床面临巨大难题。
实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降钙素原(PCT)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PCT在下呼吸道感染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疗程中的指导价值逐渐被认可。
为充分发挥该炎症标志物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共识小组广泛征求国内多学科专家意见,并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本共识的适用范围为怀疑或诊断为成人下呼吸道感染和ICU重症感染患者。
一、证据等级与推荐等级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强度等级依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进行分级,证据等级分高、中、低、极低四级,推荐等级分为强、弱两级(表1)[3,4]。
表1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二、PCT在辅助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推荐意见1:临床怀疑不明原因感染及脓毒症时,建议及时行PCT检测,以帮助进一步明确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高证据等级,强推荐)生理情况下,PCT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在甲状腺C细胞中由前体物质(141-氨基酸)脱去25个氨基酸序列而产生,随后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降钙素(32-氨基酸)。
因而健康成人血清PCT水平很低,通常不超过0.05 μg/L[5]。
细菌感染时,宿主炎症应答产生的促炎因子诱导甲状腺以外的组织(如肝脏、肺、肠道等)合成PCT,由于这些组织细胞中缺乏分泌颗粒和转化酶,PCT未经处理即以原形释放入血,从而导致血清浓度显著升高。
病毒感染时,机体释放的γ干扰素可抑制PCT的产生,因此,PCT是细菌感染较为特异的炎症标志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