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徐悲鸿的故事
- 格式:pdf
- 大小:872.81 KB
- 文档页数:10
我代表我的祖国作者:唐伟红来源:《阅读(中年级)》2019年第10期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是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的父亲徐达章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他在徐悲鸿很小的时候就教导他要打好中华文化的基础。
徐悲鸿六岁跟父亲读书时,便要求跟父亲学画画,父亲没有同意,徐悲鸿对此很不理解。
他抑制不住对画画的冲动,总是跃跃欲试。
有一天,父亲给他讲了《论语》中勇士卞庄一个人擒住两只老虎的故事。
徐悲鸿很想画一只猛虎,他要父亲教他画虎,父亲说,你现在学习画虎还早着呢。
徐悲鸿听了很不服气,于是又找到一位会画画的人,请他画了一只老虎,而自己再照样子仔细描了下来。
父亲看了儿子的“大作”后,笑着问他画的是什么?徐悲鸿高兴地回答:“是老虎啊!”父亲说:“这是老虎吗?不对不对,这分明是一条狗嘛!”徐悲鸿被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眼泪汪汪地差点哭出来。
于是,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画画必须亲自用眼睛去观察实物,你没有看见过真正的老虎,就不可能画出逼真、生动的老虎来。
你现在还小,应该首先发愤读书,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学习绘画才算有根基。
”徐悲鴻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开始发愤读书。
他聪明好学,九岁时就已经读完了《诗》《书》《礼》《易》等书,此时父亲便开始指导徐悲鸿学习临摹,并常常带徐悲鸿去河边,到野外观察大自然。
徐悲鸿能吃苦、肯用功、善动脑、爱动手,所以他的文化知识与绘画技能都进步得很快。
1919年,24岁的徐悲鸿出国到欧洲留学,那时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不仅经济上较为困难,政治上也受到歧视。
一天,一个外国留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天生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你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天才!”徐悲鸿非常气愤,斩钉截铁地说:“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等学习结业时,看看谁是人才,谁是蠢才!”徐悲鸿怀着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满腔激情,刻苦努力,分秒必争,经常到各大博物馆、书画院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关门时间绝不出来。
10则知错能改的名人故事导读:本文10则知错能改的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知错能改的名人故事1:徐悲鸿承认画鸭笔误徐悲鸿早年留学法国,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尤其精于素描。
对于中国画,他是主张改革的:“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中西技法的融合,形成了他的前无古人的现实主义画风。
听某老人说,有一次,徐悲鸿正在画展上对画评议,一乡下土老倌忽然上前对他说:“先生,你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你画的是麻鸭,麻鸭尾巴哪有恁(这样)长的?”众人一看,原来是徐氏新作“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内中有麻鸭尾羽卷曲如环。
乡人说雄鸭羽毛鲜艳,尾巴卷曲是有的;麻鸭雌性羽毛麻褐色尾短,画错了。
徐氏承认疏于写生,深深致谢而退。
知错能改的名人故事2:孔子改错诗一天。
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
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
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
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
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
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
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写作文的好事例十个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不耽于枕席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
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
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凿壁偷光与映月读书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
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3.不能轻视背诵背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识”的治学之说。
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
鲁迅先生为了背诵一篇文章,不仅朗读,而且动手抄写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
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
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
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与《今日歌》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写了一则《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成就是用时间换来的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关于底线的人物素材1、吴佩孚吴佩孚曾经是一个北洋大军阀,1931年后蛰居北平。
1935年10月,日本人搞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上门来拉吴下水,被吴拒绝。
1937年10月,土肥原贤二亲自出马找吴出面组织伪政权,亦被吴拒绝。
为明志,吴特别买了一具棺材放在客厅里。
1939年12月,吴佩孚因牙病病逝于北平。
纵观吴自九一八以来,虽是落魄政客,但至死都没有与日本人合作,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政治气节,也可以说是坚守了一个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值得称赞。
2、徐悲鸿拒绝给蒋介石画像1935年,名声鼎盛的大画家徐悲鸿从巴黎刚回来,蒋介石就特意差张道藩来请徐悲鸿给他画一张半身像。
张道藩尽管说了许多好话,可是都被徐悲鸿断然拒绝了。
徐悲鸿说:“我是画家对你们委员长丝毫没有兴趣。
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张道藩非常吃惊地说:“对委员长你没有兴趣,你对什么有兴趣?”徐悲鸿冷冷地笑了笑说:“我对人民大众感兴趣。
”张道藩说:“这么说肯定不愿给蒋委员长画像了?”徐悲鸿说:“是的,是这样。
”张道藩急。
“徐先生,你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我奉劝你还是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
”徐悲鸿看了张道藩一眼说:“我永远不后悔。
”3、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
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
那时他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4、皖南事变1941年1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
敌人软硬兼施,企图制服他。
但叶挺威武不屈,坚持斗争,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视为生命的画作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为“圣”:一位是晋代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的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称为“画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如果生活在现在,一定会有详尽的个人档案,就像我们只要和一个单位、组织发生关系,就必须填写各式各样的表格一样。
其中,肯定会有一份《个人情况登记表》。
那么,如果吴道子有一份《个人情况登记表》,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见下页表)我们今天说的这幅画,就是吴道子的白描人物长卷《八十七神仙卷》,现存徐悲鸿纪念馆,齐白石题写画名,徐悲鸿题跋,画上还有一方图章—“悲鸿生命”。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方图章呢?为什么徐悲鸿会把这幅画作视为生命呢?1936年,徐悲鸿在香港举办画展时受到时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作家许地山教授的热情接待。
他安排徐悲鸿住在家里,还在香港大学举办了他的画展。
一天,许地山忽然问徐悲鸿要不要搜集中国古字画,徐悲鸿立即表示出很大的兴趣。
许地山说:有位德国的马丁夫人,家里藏有一批古字画。
原来,这位马丁夫人的父亲生前曾经旅居中国多年,搜集了个人情况登记表不少中国古代书画,这些被他视为家宝的东西后来留给了马丁夫人,由于她不懂中国字画,便束之高阁。
研究宗教哲学的马丁夫人在一次旅港之际偶遇许地山,两人成为知己。
一次偶然闲谈中,她提出请许地山为她收藏的中国古字画寻求买主。
许地山觉得鉴定这批古字画非徐悲鸿莫属,徐悲鸿也欣然同意。
经过联络,马丁夫人全家到香港旅行,把那批中国古书画也带到了香港。
马丁夫人十分热情地请徐悲鸿等人到自己的住处,打开所有箱包让徐悲鸿挑选字画。
字画一幅一幅地被慢慢打开,忽然,徐悲鸿眼前犹如闪过一道亮光:深褐色的绢面上没有着任何颜色,遒劲而富有韵律的笔法、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87位从天而降列队行进的神仙。
她也许没有《洛神赋图》的空灵、梦幻和飘逸,也许没有《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细腻、工谨和柔丽,也许没有《韩熙载夜宴图》故事丰富、贴近现实,但人物众多、场面宏伟、布势自然、构图壮丽,可谓荣华婉婉、秀骨姗姗,仙风道骨、脱凡脱俗。
名人故事300字9篇名人故事300字精选篇1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
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
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
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
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
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
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
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
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
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
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
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
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
名人故事300字精选篇2“七七事变”后,日寇到处烧杀抢掠,使数以万计的难民逃离家乡。
徐悲鸿冥思苦想:“该如何为国家。
为人民、为抗战出一点力呢?”他决定去新加坡举办画展,筹款捐助难民,同时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的道理。
1938年岁末,他来到新加坡,正值盛暑天气。
为了准备大量作品在画展上出售,每天站在画案前,挥汗如雨地作画,夜以继日地工作起来。
一位华侨朋友劝阻他不必如此不分昼夜地作画,徐悲鸿说:“我是在为祖国苦难中的同胞作画啊!”日日夜夜的煎熬使徐悲鸿突然病倒了,腰部剧烈疼痛,他被迫在病床上躺了下来。
腰疼尚未痊愈,他又顽强地拿起了画笔。
画展如期开幕,华侨们踊跃支持祖国抗战,竞相购买徐悲鸿的作品。
画展结束后,他把卖得的巨额画款,全部捐献用来救济难氏,自己分文不取,连路费也是自己负担。
徐悲鸿标价第一、二自然段概括徐悲鸿的画值连城,他的一幅《奔马图》被人标价10亿元。
为什么呢?因为他画的是一匹马,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正是内忧外患的年代,那时候民不聊生,百姓们没有过上好日子,现在却有一匹名贵的马,它身价大涨,卖出10亿的天价,是人们意料之外的事情。
小明决定好好学习徐悲鸿先生的精神,认真画画,将来成为像徐悲鸿先生一样的著名画家。
这也是本文的目的。
小明读了这篇课文后,感触很深。
徐悲鸿当时处于国难当头的环境,可以放下自己的面子,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挣钱,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种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当然,徐悲鸿先生并非只在抗日战争时期出了力,而是为祖国奉献了一生。
徐悲鸿当时去的地方都是艰苦的,即使是被别人扔掉的废纸,他都会捡起来收藏起来,要知道,那时候没有打印机,没有复印机,他靠自己手写稿件赚钱。
多么令人敬佩啊!更让我佩服的是,他有毅力和耐心坚持完成每一张画,从来没有偷工减料。
由此可见,徐悲鸿先生是多么喜欢画画呀!要是有这样一位老师,该多好啊!小明从小就爱看书,特别是关于我国著名画家的书。
这些书一般都是我爸爸送给我的,但今天,我想把这套书推荐给你们。
《徐悲鸿传》主要讲述了:徐悲鸿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对其极度冷漠。
他常随母亲去田间劳动,体验农村生活。
11岁开始做雕花木匠, 14岁拜廖静文为师学习素描、油画,并留校任教。
19岁赴法勤工俭学。
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后又留学德国,研究西洋美术史。
他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他曾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