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力学-第7章柱体的弹塑性扭转
- 格式:doc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8
第七章柱体的弹塑性扭转第七章等截面柱体的弹塑性扭转在船舶、航空、土建以及机械工程等的机械传动机构中,作为传递扭矩的柱体是个重要的部件。
所谓柱体的扭转,是指圆柱体和棱柱体只在端部受到扭矩的作用,且扭矩矢量与柱体的轴线 z 的方向相重合。
扭转问题属于仅在端面上受力柱体的平衡问题,若严格地满足其边界条件,按弹塑性力学求解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利用圣维南原理,将边界条件放松,即认为柱体中间截面上的应力仅与端面上外力的合力及合力矩有关,这种放松了边界条件的问题称为圣维南问题。
即使对于圣维南问题,仍需要求解一组偏微分方程,并使其满足一定的边界条件。
但在实用上很少由直接积分其基本方程而得到解答,大部分工程问题用间接的或近似的方法得到。
在间接方法中,圣维南的半逆解法是很重要的。
即先在应力或位移分量中假设一部分未知函数,然后将这部分函数代入基本方程,求得另外一部分的未知函数,并使全部未知函数满足所给定的边界条件,则所假设的和求得的函数即为问题的解。
由于用应力作为基本未知函数用半逆法求解时可以导致比较简单的边界条件,因此求解比较方便。
7.1弹性柱体自由扭转的基本关系式与应力函数解在材料力学中曾经过讨论圆轴的扭转,其特点是扭转变形前后的截面都是圆形,而且每一个截而只作刚体转动,在小变形条件下,没有铀向位移,取坐标系为 x, y, z ,且柱体的轴线为z方向,z方向的位移为w,即w(x, y, z) 0。
这样,变形后截面的半径及圆轴长度基本不变。
非圆形截面柱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由于截面的非对称性,在扭转过程中,截面不再保持为平面,而发生了垂直于截面的翘曲变形,即w(x, y, z)0 。
函数w(x, y, z) 称为翘曲函数。
下面讨论任意截面形状的棱柱体扭转基本方程。
设有任意截面形状的等截面棱柱体,柱体两端受纠扭矩 M T作用,如图7.1所示。
1.边界条件对于扭转问题,柱体侧面为自由表面,因此柱体侧面的边界条件为第七章柱体的弹塑性扭转x lxymxy l y m0(7.1-1)zx l zy m0式中 l cos( n, x), m cos( y, n) 。
第七章 柱体的扭转§7—1 任意等截面直杆的自由扭转所谓柱体的扭转,是指任意形状等截面直杆只在端部横截面上作用着大小相等指向相反的力偶矩矢时的变形。
力偶矩矢(即扭矩矢)与柱体的轴线 z 相重合; 若杆件横截面的变形不受约束,则称为自由扭转。
通常约束扭转对于实体杆件影响不大,而对于开口或闭口薄壁杆件,将伴随有纵向弯曲。
本章讨论自由扭转问题。
圆形截面柱体的自由扭转,在材料力学课程中已经进行过讨论。
非圆形截面柱体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
由于截面的非对称形式,在扭转过程中,截面将不再保持为平面,横截面上各点产生轴向位移,而发生截面的翘曲变形,即:0),,( z y x w上述函数 ),,(z y x w 称为翘曲函数,翘曲函数在一些弹性力学教科书中亦称为扭转函数 。
翘曲函数(扭转函数)在自由扭转问题中可进一步证明,仅是x 、y 的函数。
下面我们在讨论柱体的扭转问题中采用应力解法应力函数解法求解。
设有一任意截面柱体,受扭矩M T 作用,如图7—1所示,在计算中为简便起见,可假定杆的右端不能转动,但可以自由翘曲。
这样就限制了柱体的刚性位移。
选取右手坐标系,坐标原点o 为右端横截面的形心,z 轴与杆轴重合,x 、y 轴为左端面内相互垂直的一对形心轴。
根据截面的翘曲变形与z 无关,即各截面的翘曲都一样,可以取z 为任意值处的横截面mn 研究,这就是说,翘曲函数w 仅为x ,y 的函数,即:),(y x w w = (7—1)此外,假设:柱体发生变形后截面只有绕z 轴的刚周边的刚性转动。
单位长度的(相对)扭转角 θ 是一个常数。
因而,截面的总扭转角与该截面到右端固定端坐标原点o的距离z 成正比(固定端没有转动但有翘曲),即 z 处截面的扭转角为 z θ 。
显然:总扭转角包括有累积的刚性转动位移;而所引起的角应变 γ与柱体截面的位置坐标z 无关;在图7—2中表示了 z θγ与 的关系。
现在考察离固定端为z 的截面上离形心o '为r 的任一点M (x , y , z ) ,扭转后位移到 M '点,沿x , y 方向的位移分量(图7—3)有:z y z r u θαθ-=-=sin )( ;z x z r v θαθ==cos )( (7—2)式中α为 o ' M 与x 轴正方向所成的角。
第二章 应力理论和应变理论2—3.试求图示单元体斜截面上的σ30°和τ30°(应力单位为MPa )并说明使用材料力学求斜截面应力为公式应用于弹性力学的应力计算时,其符号及正负值应作何修正。
解:在右图示单元体上建立xoy 坐标,则知 σx = -10 σy = -4 τxy = -2 (以上应力符号均按材力的规定)代入材力有关公式得:3030cos 2sin 2221041041cos 602sin 607322226.768 6.77()104sin 2cos 2sin 602cos 6022132 3.598 3.60()2x yx yxy x yxy MPa MPa σσσσσατασστατα+-=+----+=++=--⨯+=----+=⋅+=⋅-=--⨯=--代入弹性力学的有关公式得: 己知 σx = -10 σy = -4 τxy = +23030()cos 2sin 2221041041cos 602sin 607322226.768 6.77()104sin 2cos 2sin 602cos 6022132 3.598 3.60()22x yx yxy x yxy MPa MPa σσσσσατασστατα+-=++---+=++=--⨯+=----+=-⋅+=-⋅+=⨯+⨯=由以上计算知,材力与弹力在计算某一斜截面上的应力时,所使用的公式是不同的,所得结果剪应力的正负值不同,但都反映了同一客观实事。
2—6. 悬挂的等直杆在自重W 作用下(如图所示)。
材料比重为γ弹性模量为 E ,横截面面积为A 。
试求离固定端z 处一点C 的应变εz 与杆的总伸长量Δl 。
解:据题意选点如图所示坐标系xoz ,在距下端(原点)为z 处的c 点取一截面考虑下半段杆的平衡得:c 截面的内力:N z =γ·A ·z ;c 截面上的应力:z z N A zz A Aγσγ⋅⋅===⋅; 所以离下端为z 处的任意一点c 的线应变εz 为:题图1-3zz zE Eσγε==;则距下端(原点)为z 的一段杆件在自重作用下,其伸长量为:()22z z z z z z z z y zz l d l d d zd EEEγγγε=⎰⋅∆=⎰⋅=⎰=⎰=;显然该杆件的总的伸长量为(也即下端面的位移):()2222ll A l lW ll d l EEAEAγγ⋅⋅⋅⋅⋅=⎰∆=== ;(W=γAl )2—9.己知物体内一点的应力张量为:σij =50030080030003008003001100-⎡⎤⎢⎥+-⎢⎥⎢⎥--⎣⎦应力单位为kg /cm 2 。
弹塑性⼒学习题集(有图)·弹塑性⼒学习题集$殷绥域李同林编!…中国地质⼤学·⼒学教研室⼆○○三年九⽉⽬录—弹塑性⼒学习题 (1)第⼆章应⼒理论.应变理论 (1)第三章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本构⽅程 (6)第四章弹塑性⼒学基础理论的建⽴及基本解法 (8)第五章平⾯问题的直⾓坐标解答 (9)第六章平⾯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11)第七章柱体的扭转 (13)(第⼋章弹性⼒学问题⼀般解.空间轴对称问题 (14)第九章* 加载曲⾯.材料稳定性假设.塑性势能理论 (15)第⼗章弹性⼒学变分法及近似解法 (16)第⼗⼀章* 塑性⼒学极限分析定理与塑性分析 (18)第⼗⼆章* 平⾯应变问题的滑移线场理论解 (19)附录⼀张量概念及其基本运算.下标记号法.求和约定 (21)习题参考答案及解题提⽰ (22){前⾔弹塑性⼒学是⼀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它与许多⼯程技术问题都有着⼗分密切地联系。
应⽤这门课程的知识,能较真实地反映出物体受载时其内部的应⼒和应变的分布规律,能为⼯程结构和构件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因⽽受到⼯程类各专业的重视。
《弹塑性⼒学习题集》是专为《弹塑性⼒学》(中国地质⼤学李同林、殷绥域编,研究⽣教学⽤书。
)教材的教学使⽤⽽编写的配套教材。
本习题集紧扣教材内容,选编了170余道习题。
作者期望通过不同类型习题的训练能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弹塑性⼒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和提⾼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鉴于弹塑性⼒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解题困难等特点,本书对所编习题均给出了参考答案,并对难度较⼤的习题给出了解题提⽰或解答。
…编者2003年9⽉%弹塑性⼒学习题第⼆章应⼒理论·应变理论~2—1 试⽤材料⼒学公式计算:直径为1cm 的圆杆,在轴向拉⼒P = 10KN 的作⽤下杆横截⾯上的正应⼒σ及与横截⾯夹⾓?=30α的斜截⾯上的总应⼒αP 、正应⼒ασ和剪应⼒ατ,并按弹塑性⼒学应⼒符号规则说明其不同点。
第七章 等截面柱体的弹塑性扭转在船舶、航空、土建以及机械工程等的机械传动机构中,作为传递扭矩的柱体是个重要的部件。
所谓柱体的扭转,是指圆柱体和棱柱体只在端部受到扭矩的作用,且扭矩矢量与柱体的轴线z 的方向相重合。
扭转问题属于仅在端面上受力柱体的平衡问题,若严格地满足其边界条件,按弹塑性力学求解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利用圣维南原理,将边界条件放松,即认为柱体中间截面上的应力仅与端面上外力的合力及合力矩有关,这种放松了边界条件的问题称为圣维南问题。
即使对于圣维南问题,仍需要求解一组偏微分方程,并使其满足一定的边界条件。
但在实用上很少由直接积分其基本方程而得到解答,大部分工程问题用间接的或近似的方法得到。
在间接方法中,圣维南的半逆解法是很重要的。
即先在应力或位移分量中假设一部分未知函数,然后将这部分函数代入基本方程,求得另外一部分的未知函数,并使全部未知函数满足所给定的边界条件,则所假设的和求得的函数即为问题的解。
由于用应力作为基本未知函数用半逆法求解时可以导致比较简单的边界条件,因此求解比较方便。
7.1 弹性柱体自由扭转的基本关系式与应力函数解在材料力学中曾经过讨论圆轴的扭转,其特点是扭转变形前后的截面都是圆形,而且每一个截而只作刚体转动,在小变形条件下,没有铀向位移,取坐标系为z y x ,,,且柱体的轴线为z 方向,z 方向的位移为w ,即0),,(=z y x w 。
这样,变形后截面的半径及圆轴长度基本不变。
非圆形截面柱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由于截面的非对称性,在扭转过程中,截面不再保持为平面,而发生了垂直于截面的翘曲变形,即0),,(≠z y x w 。
函数 ),,(z y x w 称为翘曲函数。
下面讨论任意截面形状的棱柱体扭转基本方程。
设有任意截面形状的等截面棱柱体,柱体两端受纠扭矩T M 作用,如图7.1所示。
1. 边界条件对于扭转问题,柱体侧面为自由表面,因此柱体侧面的边界条件为⎪⎭⎪⎬⎫=+=+=+000m l m l m l zy zx y xy xy x ττσττσ (7.1-1)式中),cos(),,cos(n y m x n l ==。
图7.1 棱柱体的扭转在端部边界条件为⎪⎪⎪⎭⎪⎪⎪⎬⎫====-==⎰⎰⎰⎰⎰⎰⎰⎰⎰⎰⎰⎰00,0)(0,0ydA xdA dA M dA y x dA dA z zz T zx zy zy zx σσσττττ (7.1-2) 2.柱体扭转时的位移与应变对于柱体扭转问题,圣维南半逆解法假设:(1)认为截面的翘曲变形与z 轴无关,即各截面们翘曲程度相同。
(2)柱体发生扭转变形时,截面仅仅产生绕z 轴的刚体转动,且间矩为单位长度的两截面的相对扭转角(扭率)θ为常数。
因此,由假设(1)可知,翘曲函数w 仅为y x ,的函数;又由假设(2) 可知,翘曲函数必与祟函数戏正比,即),(y x w θψ= (7.1-3) 再由假设(2),如果令距坐标原点为z 处截面相对0=z 截面的扭转角为z θ,则该截面上距扭转中心A 为r 的任一点扭转后移至),,('z v y u x P +-(图7.2),由于0=z 处截面没有转动,只有翘曲,因此P 点在y x ,方向的),,.(z y x P 位移分量为⎭⎬⎫==-=-=z x z r v z y z r u θαθθαθcos )(sin )( (7.1-4) 式中α为AP 与x 轴之间的夹角。
由于截面总扭转角 图7.2扭转变形的位移 与该截面至坐标原点的距离成正比,故AP 的转角为z θ。
将式(7.1-3)和式(7.1-4)代入应变位移关系,可得一点的应变为⎪⎭⎪⎬⎫+∂∂=-∂∂=====)()(00x y ,y x ,zyzx xy z y x ψθγψθγγεεε (7.1-5) 3.广义虎克定律对于柱体的弹性扭转,根据(7.1-5)式可得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化为 ⎪⎪⎪⎭⎪⎪⎪⎬⎫+∂∂==-∂∂======)()(0x y G G y x G G zy zy zx zx xy z y x ψθγτψθγττσσσ (7.1-6) 由式(7.1-5)和(7.1-6)可见,根据圣维南原理得到:截面上任诃一点都没有正应力,因此各纵向纤维之间和沿各纵向纤维方向均无压了应力;在各截面内(xoy 平面)没有应变,即截面在xoy 坐标面上的投影形状不变。
此外,在截面每一点只有由zx τ和zy τ所确定的纯剪切。
4.平衡方程当不计体力时,平衡方程可由(2.2-2)式化为 ⎪⎪⎪⎭⎪⎪⎪⎬⎫=∂∂+∂∂=∂∂=∂∂000y x z z zy zx zy zx ττττ (7.1-7) 5.应变协调方程将式(7.1-6)中的第二式对y 微分,第三式对x 微分,然后相减,可得用应力表示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应变协调方程为 ⎪⎪⎭⎪⎪⎬⎫-=∂∂-∂∂=∂∂+∂∂θττψψG x y y x zy zx 202222 (7.1-8) 由上式可知,翘曲函数ψ是调和函数,通常称ψ为圣维南调和函数。
于是,任意截面形状的柱体扭转时的应力,归结为根据边界条件求解(7.1-7),(7.1-8)两式。
6.柱体扭转的应力函数法由于从(7.1-8)式求解翘曲函数ψ通常比较困难,为此,借助应力函数法。
当不计体力时,设应力函数ϕ与应力分量zx τ和zy τ之间的关系为 x y zy zx ∂∂-=∂∂=ϕτϕτ, (7.1-9) 称ϕ为普朗特应力函数。
将式(7.1-9)代入平衡方程式(7.1-7),显然满足。
将它代入应变协调方程(7.1-8)第二式后,得 θϕϕϕG y x 222222-=∂∂+∂∂=∇ (7.1-10) 由此可知,应力函数ϕ应满足上述偏微分方程式(7.1-10)。
这种类型的方程称为泊松方程。
当柱体侧面无面力作用时,则边界条件式(7.1-1)简化为0=+m l zy zx ττ (a)注意到在边界上,)(),(s y y s x x ==,由图7.1可知,当s 增加时,y 增加,而x 减少。
因此,其方向余弦为 ⎪⎪⎭⎪⎪⎬⎫-====ds dx y n m dsdy x n l ),cos(),cos( (b) 将式(7.1- 9)和式(b)代入式(a)后,有0=∂∂=∂∂∂∂+∂∂∂∂ss x x s y y ϕϕϕ (c) 由式(c)可知 =ϕ常数上式说明,沿柱体任意截面的边界曲线,应力函数),(y x ϕ为一任意常数。
对于实心柱体,也即截面为单连通域,由式(7.1-9)知,因剪应力是应力函数的一阶偏导数,所以将常数取为零并不失一般性,即0),(=y x ϕ (沿柱体周边0C ) (7.1-11) 而截面上任一点的合剪应力的为 ngrad x y zy zx ∂∂==∂∂+∂∂=+=ϕϕϕϕτττ2222)()( (7.1-12) 式中n 为沿ϕ等值线的法线方向,τ的方向为沿ϕ等值线的切线方向,因此称ϕ等值线为剪应力线。
由于边界上的剪应力方向必须与边界的切线一致,故周界线0C 本身也是一条剪应力线。
由以上可见,对于给定的θ值,不难由方程(7.1-10)和(a)唯—地确定应力函数),(y x ϕ,从而由式(7.1-9)求出应力,由(7.1-5)求出应变,以及翘曲函数w 。
但我们注意到,由式(7.1-6)和(7.1-9)有x G y z v ,y G x z u zy zx ∂∂-=∂∂+∂∂=∂∂=∂∂+∂∂=ϕψγϕψγ11 从上式可见,当通过积分求位移函数v u ,和翘曲函数w ,则在所得结果中包含有表示刚体位移的积分常数,因此位移函数和翘曲函数可准确到一个附加常数的范围内。
根据上面所述方法求得的应力分布还应满足柱体端部条伴,即 ⎰⎰⎰⎰⎰⎰∂∂-∂∂-=-=A A A zx zy T dxdy yy dxdy x x dxdy y x M ϕϕττ)( (d) 其中积分限A 为截面面积。
对上式做第二个积分利用分部积分,可得dx dy y dy dy y dx dxdy y y A x x y y x x y y y y ⎰⎰⎰⎰⎰⎰⎥⎦⎤⎢⎣⎡-=∂=∂∂2121212121ϕϕϕϕ 注意到在边界侧面上的点21,y y 等0),(=y x ϕ,因此上式的最终结果为 ⎰⎰⎰⎰⎰⎰⎰⎰-=⎥⎦⎤⎢⎣⎡-=∂=∂∂A A x x y y x x y y dxdy dx dy dy dyy dx dxdy y y ϕϕκϕ21212121 (e) 同理,第一个积分也可写为 ⎰⎰⎰⎰-=∂∂A A dxdy dxdy xx ϕϕ (f) 将式(e)、(f)代入式(d),最后得⎰⎰=AT dxdy M ϕ2 (7.1-13) 上式表示,如在截面上每一点有一个),(y x ϕ值,则扭矩T M 为ϕ曲面下所包体积的二倍。
由以上讨论得出,如能找到一个函数),(y x ϕ,其在边界上的值为零,在截面内满足方程(7.1-10),则截面的剪应力分布及扭矩T M 就都可求得。
7.2 常见截面形状柱体的扭转本节采用应力函数法讨论椭圆形截面和矩形截面两种柱体的扭转。
2.1椭圆形截面柱体的扭转1.应力函数与应力分量截面形状如图7.2所示椭圆柱体,在两端受到扭矩T M ,截面边界方程为 012222=-+by a x (a) 选用应力函数为图7.2 椭圆截面柱体 )1(2222-+=by a x c ϕ (b) 显然,它满足边界条件式(7.1-2)和式(7.1-11)。
式中c 为常数。
将(b)式代入(7.1-2)式得 F b a b a c )(22222+= (c) 于是 )1()(222222222-++=by a x b a F b a ϕ (d) 为了确定常数F ,将式(d)代入式(7.1-13),得 )11()(222222222⎰⎰⎰⎰⎰⎰-++=A A AT dxdy dxdy y b dxdy x a b a F b a M (e) 由于⎪⎪⎪⎭⎪⎪⎪⎬⎫=====⎰⎰⎰⎰⎰⎰A A x A y ab dxdy ab I dxdy y ba I dxdy x πππ443232所以,由(e)式有)(22233b a F b a M T +-=π故可得 332)(2ba b a M F T π+-= (f) 将式(f)代入式(d),应力函数为 )1(2222-+-=by a x ab M T πϕ (7.2-1) 将式(7.2-1)代入式(7.1-9),得剪应力分量 ba x M x ,ab y M y T zy T zx 3322πϕτπϕτ=∂∂-=-=∂∂= (7.2-2) 由(7.1-12)得合剪应力为 4242222b y a x ab M T zy zx +=+=πτττ (7.2-3) 由式(7.2-2)和式(7.2-3)可知,剪应力分布有如下特点:(1)在每一点,应力比值)/)(/(/22x y b a zy zx -=ττ,即沿任意半径方向各点具有相同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