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室外游戏场地的创设
1、意义: ①促进幼儿身心多方面发展 ②提供了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③促进幼儿教师之间的接触的机会。 生一生互动,师—生互动 2、构成:集体活动区、器械设备区、种植养殖区 3、创设:①场地的面积 ②场地的器械设备 ③场地的结构 ④ 绿化
图片欣赏
三、准备玩具及游戏材料
(四)游戏与人格发展
• 1、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 方法。 • 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 康 • ①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 利于疏导消极情绪 • ②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志的培养。 • ③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 ④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 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 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 提出‚游戏发泄论‛、‚游 戏补偿论‛。认为人的欲望 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 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他的内 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 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 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 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 和要求,从而得到正常发展。
•
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 发展 ①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 源泵 ②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 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③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 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 构,挖掘儿童 的创造 潜能。 ④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 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
3、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①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 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②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 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组 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 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 机制。 ③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 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 就是一种智力活动。
二、创设幼儿游戏场地
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 1、促进儿童的发展 • 2、培养儿童的自信 • 3、保证儿童的安全
游戏场地的分类创设
(一)室内游戏场地的创设 必须保障足够的游戏空间 游戏区:积木区、美工区、角色游戏区、益智操作区、科学 区、图书区 活动区设臵的基本要求: 1、根据各类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与特点来设臵 2、设臵应体现层次和渐近发展性,不断更换游戏材料 3、设臵应体现用空间,因地制宜 4、赋予环境一定的自治因素,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 5、整个环境应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实现整体优化,发挥整体 效应。 A、各个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平面界限的划分/立体界限的划分/悬挂张贴不同的标牌或装 饰物 B、各个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个活动区之间的相互转换性
返回
(五)幼儿游戏具有具体性
幼儿的游戏是非常具体的,表现在游戏一般都有角色、有游戏材 料和游戏动作,有游戏内容、情节和语言。游戏角色本身就是具 体的形象,如孩子当妈妈时,她头脑中的形象可能就是妈妈。离开 了这些具体的角色、内容、情节、动作、语言及玩具或者材料, 幼儿的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
返回
二、游戏的特征
返回
幼儿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的活动 幼儿从事游戏,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由于游戏形式、材料和 过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使他们对游戏产生兴趣,主动去进行游 戏。在游戏中,幼儿的各种活动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 充分活动,从中得到快乐并得到发展。在幼儿游戏中,自愿和自主是 两个重要条件,游戏的形式、材料以及游戏的开始、结束都应由幼 儿自己掌握,按照他们自己意愿、体力、智力来进行。正因为游戏 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反之,如果游 戏失去了自主性的这一特征,而是由教师来精心安排的,幼儿只是在 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地参加游戏,担任某一角色,从表面上看,幼儿是 在参加游戏,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地玩游戏,他们认为是在完成教 师布置的任务,也就失去游戏的积极性。所以,只有充分尊重游戏者 的心愿,发挥游戏者的主动性,才是真正的游戏。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幼儿在游戏中,会受到环境条件以及成人和 同伴的影响,出自完全的主动是比较少的。但是在游戏过程中,这些 影响要求易于为幼儿所接受,易于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愿望和动机。
返回
(三)幼儿游戏具有虚构性
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真实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虚构性。游 戏的成分、角色、情节、行动以及幼儿玩具或游戏材料,往往是 象征性的,比如把棍子当马骑、把树叶当菜吃、让小朋友假装成 医生、骑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假装开火车等。
返回
(四)幼儿游戏具有社会性
幼儿并不是天生就会做游戏,游戏不是幼儿的本能活动,只有当 他们的体力、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检验,才 会做游戏。时代、文化、地区、习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 影响幼儿的游戏,幼儿的游戏归根到底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幼 儿的游戏并不是将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 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幼儿 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相近似。
返回
四、游戏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教育作用
• • • • (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 (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 (四)游戏与人格发展
(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
• 1、游戏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 2、游戏是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 3、游戏促进大脑发展
(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1、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 发展 ①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 望,为儿童自由表达创造 适宜的语言环境。 ②游戏(特别是语言游 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 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③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 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 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 的机会。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 儿童通过游戏学习 儿童通过接触具体的、 仿真的与生活有关的东西 学习,需要与同伴、成人 和环境互动交流,游戏使 儿童放松且发展专注的工 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应过 早开始对字母数字等符号 的专门练习,这样会限制 孩子的思维,因为幼童的 心智还没成熟,对抽象的 概念还无法理解。
返回
(二)幼儿游戏具有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自身固有的特征,每种游戏都含有趣味性,正是游 戏的这一特征,给幼儿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舒适、愉快,使他们喜欢 游戏。 游戏与其它活动不同,它不是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也没有实用的 社会生产价值,它是一种娱乐活动。它以本身的趣味性,激起幼儿 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趣味性是游戏的必要条件, 因为有趣味才吸引幼儿主动参加,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愉快和发 展。在幼儿那里,首先吸引他们的是饶有趣味的游戏过程,随着年 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对游戏的结果感兴趣。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这 种特点,正确地进行指导。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
• 游戏与儿童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 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游戏中,儿 童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 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 人的社会角色,发展道德责任感,从而培养、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游戏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 2、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 3、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 4、游戏促进儿童更好地接受文化
游戏
第二节
幼儿园游戏条件的创设
• 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 • 创设幼儿游戏场足的游戏时间
• 关注幼儿自主游戏的价值 • 自主游戏——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 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 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 过程。 • 当前现状——“三轻三重四困惑‛现象,即轻 自主自发生成重设计导演,轻自由表现重集中 统一,轻游戏过程重游戏结果,以及教师对什 么是游戏的认识困惑,如何指导的尺度困惑, 游戏与发展的引导困惑和游戏评价的标准困惑。
• • • • • 玩具的教育价值 玩具的种类 对玩具的基本要求 各班玩具的选择 玩具的使用
玩具的教育价值
(一)玩具能激发儿童游戏的兴趣,丰富游戏的内容。 (二)玩具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信息。 (三)玩具是儿童探索科学的启蒙教具。 (四)玩具为儿童品德行为的形成提供条件。 (五)玩具能使儿童获得运动!操作的技能。 (六)玩具有平衡情绪的价值。 (七)玩具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游戏视频一 游戏视频二
返回
三、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 儿童教育心理学早就指出,游戏是学前 儿童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 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 • 文学巨匠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 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 才完全是人。‛他甚至认为,艺术和游戏的产 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一个最后标志,也是 最重要的标志。 • 哲学家马丁· 海德格也指出:‚儿童为什 么要游戏呢?儿童游戏就因为他们游戏。‘因 为’二字在游戏中消失了,游戏没有‘为什 么’,儿童在游戏中游戏。‛
返回
五、游戏的种类
(一)从认识发展的角度分类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3、结构性游戏 4、规则性游戏 (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2、袖手旁观的行为 3、单独的游戏 4、平行的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三)我国常用的游戏分类
角色游戏 创造性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规则性游戏 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传 统 儿 童 玩 具
德国的福绿贝尔 (F· Frnbel,1982-1852) 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 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 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 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 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 动。他将游戏的本质归 结为生物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 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活 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 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 某种生活现象。游戏的 本质是以物代物进行活 动。在这种活动中,凭 借语言的功能,以角色 为中介,了解。学习和 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 会关系。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 中得到快乐‛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同化超过 了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不能够保持同化与 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 一是顺应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的动作,即 模仿;别一种是同化大于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 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变现实, 这就是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