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的作用及结构组成图文并茂
- 格式:pptx
- 大小:701.95 KB
- 文档页数:14
§1—7路面结构及其层次划分一、路基横断面在路基顶面铺筑面层结构,沿横断面方向由行车道、硬路肩和土路肩所组成。
分为:1、槽式横断面 2、全铺式横断面图1-5路面横断面形式a) 槽式;b) 全铺式1-路面;2-土路肩;3-路基;4-路缘石(侧石);5-加固路肩二、路拱及路拱横坡度为了保证路面上雨水及时排出,减少雨水对路面的浸润和渗透,减弱路面结构强度,路面表面应做成直线型或抛物线型的路拱。
等级高的路面,平整度和水稳定性较好,透水性也小,通常采用直线型路拱和较小的路拱横坡度。
等级低的路面,为了有利于迅速排除路表积水,一般采用抛物线型路拱和较大的路拱横坡度。
表1-10列出了各种不同类型路面的路拱平均横坡度。
选择路拱横坡度,应充分考虑有利于行车平稳和有利于横向排水两方面的要求。
在干旱和有积雪、浮冰地区,应采用低值,多雨地区采用高值;当道路纵坡较大或路面较宽,或行车速度较高时,或交通量和车辆载重较大时,或常有拖挂汽车行驶时,应采用平均横坡度的低值;反之则应取用高值。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设有中央分隔带。
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布置路拱横断面。
若分隔带未设置排水设施,则作成中间高,两侧路面低,由单向横坡向路肩方向排水。
若分隔带设置排水设施,则两侧路面分别单独作成中间高两边低的路拱,向中间排水设施和路肩二个方向排水。
路肩横坡度一般较路面横坡大1%。
但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硬路肩采用与路面行车道相同的结构时,应采用与路面行车道相同的路面横坡度。
三、路面结构层划分及其作用1、层次划分面层(上、中、下面层)基层(基层、底基层)垫层如图1-6所示。
图1-6路面结构层次划分示意图i-路拱横坡度;1-面层;2-基层(有时包括底基层);3-垫层;4-路缘石;5-加固路肩;6-土路肩2、要求面层是直接同行车和大气接触的表面层次,它承受较大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
同时还受到降水的浸蚀和气温变化的影响。
因此,同其它层次相比,面层应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而且应当耐磨,不透水;其表面还应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
动画图文:沥青路面结构组成特点(下)二、结构层与性能要求沥青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分为面层、基层、路基。
各层具体的位置与组成见下图:沥青路面结构示意图(一)路基1、路基既为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提供基础条件,也是道路的支撑结构物。
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即路基在环境和荷载作用下不产生不均匀变形。
2、性能主要指标①整体稳定性路基在车辆、路堤自重作用下受到附加荷载,当荷载超过土体承载力的时候,路基会发生剪切破坏,也就是失稳。
整体稳定性由路基结构的强度决定。
路基失稳与路基沉降形式②变形量控制路基及其下承的地基,在自重和车辆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当变形过大时会促使路面过早破坏并影响汽车行驶舒适性。
因此,必须尽量控制路基、地基的变形量,才能给路面以坚实的支承。
变形量由路基结构的刚度决定。
(二)基层1、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并把面层下传的应力扩散到土基。
且为面层施工提供稳定而坚实的工作面,控制或减少路基不均匀冻胀或沉降变形对面层产生的不利影响。
基层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虽不如面层强烈,但面层下的基层应有足够的水稳定性,以防基层湿软后变形大,导致面层损坏。
2、性能主要指标①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均匀一致的承载力和较大的刚度;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坚实、平整、整体性好。
基层顶面存水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反复高速冲刷基层表面,极易将基层表面的细颗粒成分冲走,导致基层出现坑槽,久而久之破坏,下面是路面水对于基层的冲刷效应原理图:水冲刷基层效应原理图②不透水性好。
底基层顶面宜铺设沥青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为防止地下渗水影响路基,排水基层下应设置由水泥稳定粒料或密级配粒料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
(三)面层1、面层直接承受行车荷载的作用,荷载包括竖向力、水平力和冲击力。
2、面层是直接同大气相接触的层位,受降水的侵蚀作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因此面层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和高低温稳定性,并且其表面层还应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和粗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