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插图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
- 格式:doc
- 大小:593.50 KB
- 文档页数:9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材插图在小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下将从插图的作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插图的作用1.丰富教材内容教材插图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现教材内容,使得抽象的文字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在学生阅读文章时,通过插图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和内容,丰富了教材的形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美的插图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插图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联想,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插图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展开联想,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二、教学中的应用1.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插图辅助教学。
在讲解一篇文章或课文时,可以通过插图引导学生对文中情节和人物进行理解和想象,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启发思维在阅读课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充满想象力的插图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插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察觉能力和表达能力。
3.激发情感一些温馨、感人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插图感受到文章的温暖和美好,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通过插图,学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情感内涵,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三、教学效果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插图,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美的插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
通过观赏图片,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素养。
低年级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低年级学生受识字量影响和阅读水平所限,在语文学习中常常出现思维和语言跟不上文本表达的情形。
对此,教师需要重视低年级学生学习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突出的特点,适时运用教材中大量精美的插图,作为学生学习课文的重要资源和支架,帮助学生学好课文。
一、以插图激发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拿到一本书或者阅读一篇文章,眼光首先聚焦的就是其中那些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插图或图画。
这一方面源自儿童的好奇心和画面形成的直观感觉,另一方面是画家在插图创作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能吸引学生关注。
因此,在低年級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借插图对学生的吸引力,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课文有四幅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注意看四幅图都画了什么,注意小蝌蚪身上什么变化最明显;然后聚焦尾巴的变化:在第一幅插图中小蝌蚪的尾巴是长长的,第二幅插图、第三幅插图中小蝌蚪的尾巴渐渐短了,第四幅插图中的小蝌蚪竟然没有尾巴了。
教师抓住小蝌蚪尾巴的变化,让学生看清插图情形后思考:“小蝌蚪的尾巴没有了,会不会像小壁虎一样去借尾巴呢?它们的尾巴会不会再长出来呢?”这样在联系对比中形成的问题与图画有关,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一探究竟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纷纷表示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后,顺势提出读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要求,学生就会带着问题有滋有味地读起来。
二、以插图培养观察能力在低年级课文中,一般都配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插图中生动、活泼的形象,通常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
但课文插图如果仅仅是吸引学生看一看就完事,那就浪费了插图这一学习资源。
低年级学生需要培养观察能力,这种培养如果靠学生在课外自己留意观察,是很难奏效的;课文插图可以作为学生的共有观察对象,成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抓手。
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1《春夏秋冬》,其中对应“青草、红花、游鱼、飞鸟”的一幅插图,内容丰富,适合用于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指通过画面、图片、图表等形式,来辅助教材内容的阐述和理解的一种辅助手段。
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教材,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下面从几个方面浅析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一、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普遍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兴趣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无法全神贯注地听讲认真阅读等问题。
所以,在教材设计中,加入插图以丰富视觉效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在学习语文时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例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通过优美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对于写作主题的直观理解,然后慢慢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最终达到感性理解到思维转化的效果,让学生舒服愉悦的接受课程。
二、深化理解力,加强记忆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插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小学生的视觉记忆较为强烈,插图这种直观形式会更加印象深刻。
比如,如果教材中要求学生理解一段话的含义,如果加上一张相应的插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住这段话,使其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印象更深刻。
三、加强语文素养,提高文学鉴赏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也会涉及一些名著名篇的插图,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插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官体验,同时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鉴赏的深度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促进交流,开展文化教育语文是一门交流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开展交流和文化教育。
每种插图都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学生在进行插图欣赏时,不仅能欣赏到艺术上的美感,也能够学习到其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益的全方位教育手段。
插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插图是具有巨大潜在教育价值的隐性课程资源。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插图占据量较大,几乎每一篇课文、语文园地都配有跟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这些插图具有直观形象、色彩鲜艳、富有童趣等独特性,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
低年级儿童思维的发展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利用插图直观形象性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使用插图讲授课文,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插图教学小学低年级语文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插图教学的必要性(一)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
”[1]由此可知,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然而插图与文本的联系是紧密的,插图的直观性、形象性是文本所不及的。
因此利用插图资源来教学是必要的。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插图的特征1.视觉性:插图属于视觉语言,是对文字的补充与拓展,是对文字直观、形象、具体的描述。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有童趣,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
“配置插图可使课本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复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
”[2]2.直观性:“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直观形象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大脑思维潜能,加速记忆有着纯语言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直观形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3]低段小学语文课本的插图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人物画、自然景色画、动物画、故事画等类型。
插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让学生储备的大量表象材料,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课文。
3.功能性:插图是在文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它与文本内容息息相关,具有文字不可替代和超越之处。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插图作者:高慧华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2021年第01期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将插图与课堂教学结合,可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较别的版本更加丰富多彩,然而在教学中,教师仍然忽视插图。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为更好地运用好教材插图,教师应梳理插图的分布情况与类型特点,将插图与课文阅读对接,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梳理插图,把握特征,明确其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插图资源,首先要把握其特征。
部编版教材中插图的数量很多,形式也多样,有人物插图、故事插图、风景插图等。
如教学《我是中国人》时,对照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各族小朋友;教学《荷叶圆圆》时,观看插图,学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同时,部编版教材中的插图多是水墨画,彰显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阅读课文时,结合插图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
古诗词的插图中含有很多中国元素,以水墨画的形式,将诗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让学生在读诗、观画中陶冶情操,体会诗情画意,对诗词文化的内容有更深刻的感悟。
另外,插图色彩鲜艳明丽,对照插图阅读课文,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教学《怎么都快乐》时,教师可让学生详细观察小男孩玩积木、小男孩与小女孩下象棋、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等插图,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儿童世界的快乐。
此外,教师还要利用插图的立体感,提升插图在教学中的地位,用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利用插图是有效途径。
第一,观察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年龄小,对形象的图画充满兴趣和探索热情。
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插图,并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与见解。
[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内容提要: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形象、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
在工作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的教材,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
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插图培养理解能力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
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如我在教学《亲人》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
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
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
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
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
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观察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利用插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和方法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插图通常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插图呈现的图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加他们对课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插图能够直观地表达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联想到课文中的信息。
通过插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情节、人物形象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和发现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插图也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4.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插图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表达的媒介,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描述图中所呈现的内容。
通过分析图像、揣摩图意,学生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更加得心应手。
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利用插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课文导入:使用插图作为课文的导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情节或文章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他们的思考。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猜测故事的发展。
2.情感体验:使用插图来呈现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塑造。
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
3.文本解密:使用插图来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可以推测故事发展的可能性,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隐含信息,提升对课文的解读能力。
4.创作表达:使用插图作为写作或口语表达的创作素材,让学生根据图像内容进行表达。
学生可以描述插图中的情节和人物,展开自由想象,进行写作或口语表达,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插图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插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提高学习的效果。
善用插图,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是关系到学生未来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善用插图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语言知识。
本文将从插图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如何善用插图以及插图对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插图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插图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通过插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比如在学习诗歌的时候,通过插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
插图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对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情感经验非常重要。
二、如何善用插图善用插图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
插图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选择插图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插图。
插图的设计要简洁明了。
插图要能够简洁的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情感,避免插图过于复杂,让学生无法理解。
插图还要与文字内容相呼应,要与文章内容相符合,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而单独存在。
要多样化运用插图。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插图来讲解文章内容,可以用插图来表达语言知识,还可以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多样化运用插图,使插图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插图是一种图像符号,能够直观地传达信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就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浅探。
语文教材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图像的感知能力较强,插图可以直观地展示教材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材中可以插入生活场景、卡通形象等图像,使学生产生共鸣,感兴趣的学生会更主动地去学习。
示例:课本中的一个插图描绘了小孩子在公园里玩耍的场景,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插图感受到快乐和活力,进而增加对课文的兴趣。
语文教材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插图往往能够直观地表达语言的含义,通过图像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具体意义的把握。
如果教学内容是讲述一个小故事,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插图能够提供更具体的信息细节,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语文教材插图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
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发散思维。
通过观察一个插图,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关于情节发展、人物行为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回答这些问题。
这种参与与思考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龙源期刊网
课本插图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
作者:潘峰刘燊祺张敏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1期
小学语文课标要求要注重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在语言文字或文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领悟探究与外界的教育刺激所达到的一种综合水平,主要表现在语文知识、人文素养、语言文字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升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
本文拟用统计、调查、文献论证等方法,研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特征及利用现状、对培育语文素养的作用及其教学策略这三个问题。
一、课本插图的统计分析及利用现状
(一)课本插图的分类统计
插图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包括科学性的和艺术性的。
”(《现汉》2012年版p134)语文课本的插图是插在其中帮助形象地说明课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装饰作用的图画、图标或其他绘制的具有视觉表征的图像。
依据位置、形式和内涵,本文将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本插图分为四类:课文插图(如六下p60[1]《一夜的工作》图、一上p10“认知字母”图)、问题导图(如四上p141“成长”图)、语文园地插图(如三上p48《白鹅》图)、装饰图(如三上p146“青鹤展翅”图)。
问题导图是指插在课文或园地中云形对话框和人物图像,装饰图是指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而插在空白的地方起装饰美观作用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