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三章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知识要点一、力的概念12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4、符号:F 国际单位:牛顿(N)5、力的图示:用来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有向线段叫做力的图示说明:⑴力的产生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单个物体不能产生力。
⑵力的产生不一定....(如电场力、磁场力、万有引力)...需要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二、几种常见的力㈠、重力1、产生原因:物体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说明:⑴g为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g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纬度有关,南北极的g最大,赤道所在位置的g最小。
同一地方的重力加速度g相同。
⑵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以在物体外。
㈡、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称为弹力2、产生原因: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3、大小: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4、方向:总是与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而指向被压的物体5、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面说明:⑴常见的物体形变有: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等⑵常见的弹力有——支持力、压力、拉力、推力、浮力L)⑶弹簧的弹力——在弹性限度内,遵守胡克定律:f=kX=K(L—⑸判断弹力是否存在的方法——拆除法(判断物体A对物体B是否有弹力,设想将物体.....A.移走,若物体...B.必有弹力....;反之则无。
)...........A.对物体......B.的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㈢、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挤压的不光滑物体由于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力称为摩擦力。
2、产生原因:两个相互挤压的不光滑物体由于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3、 大小:静摩擦力——外F f =滑动摩擦力——N f μ=4、 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5、 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面说明:⑴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f ≤m ax f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外界因素有关。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古史纲要1. 人类起源与文明发展- 人类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兴起-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2. 原始社会与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3. 奴隶社会与青铜时代- 奴隶社会的特点与产生原因- 青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文化4. 前秦时代与西周时代- 秦国的形成与秦始皇的改革- 西周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周代的政治危机与分裂5. 其他古代文明- 希腊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第二章古代中国1. 五帝时代与三皇时代- 传说中的五帝与三皇2. 夏朝与商朝- 夏朝的历史地位与特点- 商朝的建立与发展3. 周朝的建立与分裂- 周朝的建立与分封制度- 西周与东周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4. 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与兵器发展5. 秦朝的统一与西汉的兴起-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与秦朝的政治制度 - 西汉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6. 古代中国的社会- 古代中国的社会阶层与人们的生活 - 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第三章世界两大古代文明1. 古希腊与古罗马-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与城邦文化-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文化2. 古印度与古埃及- 古印度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 古埃及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第四章中古时代的变革与发展1. 河间燕趙与兵谏- 河间燕趙与秦朝的冲突- 兵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2. 隋朝与唐朝-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繁荣3. 宋朝与元朝- 北宋与南宋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发展-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4. 日本的社会变迁- 日本的古代社会与文化- 日本封建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以上仅为复习提纲的梗概,实际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复习。
同时,建议多做历史题目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生物复习提纲第一章走进细胞1.1从生物圈到细胞1.病毒与细胞的关系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2.原核细胞的举例3.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对比表4.细胞学说的内容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2.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基本元素、最基本元素3.鲜重、干重细胞中最多的元素4.“检测糖、脂肪、蛋白质”实验的原理(如: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5.“检测糖、脂肪、蛋白质”实验的步骤6.斐林试剂与双缩脲的比对表2.2蛋白质1.蛋白质由什么元素组成2.蛋白质的基本单位3.氨基酸的结构通式4.氨基酸的结构特点5.氨基酸的分类6.脱水缩合的过程7.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8.变性和盐析的定义及区别9.蛋白质的功能2.3核酸1.核酸由什么元素组成2.核酸的基本单位3.核苷酸的通式4.“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过程5.DNA、RNA用什么染,染成什么颜色?6.Hcl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7.实验现象、结果8.DNA和RNA的比对表9.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2.4糖和脂1.糖、脂由什么元素组成2.糖的主要功能3.糖的分类4.单糖、二糖、多糖的举例5.麦芽糖、蔗糖、乳糖水解成什么单糖?6.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功能7.脂质的分类和功能8.多糖、蛋白质、核酸这些多聚体,分别是由什么单体组成的2.5水和无机盐1.水的分类及功能2.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速度、生长速度、抗性的关系3.无机盐的存在形式4.钙离子含量低会有什么症状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3.1细胞膜1.细胞膜的成分2.“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过程3.该实验用什么作实验材料?为什么选用该材料?4.细胞膜的功能5.信报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举例3.2细胞器1.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中心体、液泡、溶酶体的功能2.植物特有、动物特有的结构3.双层膜、无膜的细胞器4.含DNA、含色素、参与能量代谢的细胞器5.“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过程6.线粒体用什么染,染成什么颜色7.分泌蛋白合成运输的过程8.生物膜系统的定义、功能3.3细胞核1.细胞核的四大结构2.核膜、核仁、核孔的功能,染色质的组成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原生质体的组成2.质壁分离实验的结果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细胞膜的成分2.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谁?3.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三种位置4.糖蛋白(糖被)的功能5.细胞膜的两大性质生物复习提纲第一章走进细胞1.1从生物圈到细胞1.病毒与细胞的关系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2.原核细胞的举例3.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对比表4.细胞学说的内容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2.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基本元素、最基本元素3.鲜重、干重细胞中最多的元素4.“检测糖、脂肪、蛋白质”实验的原理(如: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5.“检测糖、脂肪、蛋白质”实验的步骤6.斐林试剂与双缩脲的比对表2.2蛋白质1.蛋白质由什么元素组成2.蛋白质的基本单位3.氨基酸的结构通式4.氨基酸的结构特点5.氨基酸的分类6.脱水缩合的过程7.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8.变性和盐析的定义及区别9.蛋白质的功能2.3核酸1.核酸由什么元素组成2.核酸的基本单位3.核苷酸的通式4.“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过程5.DNA、RNA用什么染,染成什么颜色?6.Hcl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7.实验现象、结果8.DNA和RNA的比对表9.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2.4糖和脂1.糖、脂由什么元素组成2.糖的主要功能3.糖的分类4.单糖、二糖、多糖的举例5.麦芽糖、蔗糖、乳糖水解成什么单糖?6.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功能7.脂质的分类和功能8.多糖、蛋白质、核酸这些多聚体,分别是由什么单体组成的2.5水和无机盐1.水的分类及功能2.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速度、生长速度、抗性的关系3.无机盐的存在形式4.钙离子含量低会有什么症状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3.1细胞膜1.细胞膜的成分2.“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过程3.该实验用什么作实验材料?为什么选用该材料?4.细胞膜的功能5.信报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举例3.2细胞器1.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中心体、液泡、溶酶体的功能2.植物特有、动物特有的结构3.双层膜、无膜的细胞器4.含DNA、含色素、参与能量代谢的细胞器5.“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过程6.线粒体用什么染,染成什么颜色7.分泌蛋白合成运输的过程8.生物膜系统的定义、功能3.3细胞核1.细胞核的四大结构2.核膜、核仁、核孔的功能,染色质的组成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原生质体的组成2.质壁分离实验的结果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细胞膜的成分2.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谁?3.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三种位置4.糖蛋白(糖被)的功能5.细胞膜的两大性质。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4、生命系统是指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2、蓝藻细胞内含有蓝藻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3、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得异养生物。
4、原核细胞具有和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拟核区域内。
5、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其中有些含量较多,如C,H,O,N,P,S,K,Ca,Mg等,称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2、①最基本元素(干重最多):C②鲜重最多:O③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④主要元素;C、O、H、N、S、P3、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
4、糖类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多种。
2、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NH2︱R - C H -COOH3、必需氨基酸: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
非必须氨基酸:另外12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
4、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生物界的蛋白质种类多达10^10—10^12种。
5、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通式脱去一分子水的结合方式。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
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⑴太阳辐射:(主要动力和最基本因素)⑵大气环流:是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原因⑶下垫面因素:①海陆差异的影响: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侯②洋流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起减温减湿作用③地形的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递减。
迎风坡降水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
其他下垫面因素:土壤、冰雪、岩石、植被、水面等等⑷人类活动: ①释放废热,影响大气的温度;②改变大气成分,产生“温室效应”③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局部气候。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水文、气候、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二、地域分异概念: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1、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2、结果: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气候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理想大陆”: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干扰的假想大陆3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太阳辐射纬线延伸,纬度更替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海陆分布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垂直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无规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复杂性) 垂直地带性中的自然带: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纬度越低的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案例2)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①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案例1:自然带、雪线与迎风坡、向阳坡②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案例2: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气候类型---自然带(结合精讲精练P42进行学习):案例15: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能,表现形式为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3、岩浆活动包括喷出和侵入,岩浆冷却分别形成玄武岩和花岗岩。
4、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①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山脉,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形态为向上拱,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地表形态一般成山特定情况下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向斜岩层形态为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地表形态一般成谷特定情况下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②垂直运动表现为断层,特点有断裂面、岩层发生错位上升的岩层形成地垒(块状山)如华山、庐山、泰山下沉的岩层形成地堑(谷地)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背斜利于找石油、天然气利于开凿隧道;向斜利于找水;工程建设避开断层5、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如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大理岩。
6、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该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7、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是海洋)、南极洲板块(南极洲+太平洋东南部)、印度洋板块(印度洋+澳大利亚+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非洲板块、美洲板块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陆地里张裂形成裂谷、海洋里张裂形成海岭板块挤压为消亡边界,①两个大陆板块挤压形成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亚欧和印度洋),安第斯山脉(美洲和南极洲)②大陆与大洋板块挤压,陆地处形成岛弧、海岸山脉,海洋处形成海沟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8、风化是指岩石的破坏作用,比如:岩石的裂缝。
风化壳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9、流水侵蚀主要发生在湿润地区,形成的地貌有:V型谷、峡谷、瀑布、红色荒漠(南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等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形成的地貌有:风蚀城堡(雅丹地貌)等。
冰川侵蚀主要发生在高山地区,形成的地貌有:U形谷、角峰、刃脊、冰斗、峡湾等10、在搬运过程中颗粒物大的先沉积,颗粒物小的后沉积11、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沉积形成的地貌:黄土高原、沙丘、沙垄;冰川沉积地貌:冰碛平原、冰碛湖12、地理环境有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和人文地理环境1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①太阳辐射:与纬度有关,决定热量条件,是导致气候差异的根本因素。
必修一复习提纲(1-3章)专题一细胞的分子组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组成细胞的元素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
(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又称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导致不适或疾病。
如:缺Fe性贫血、缺Ca则引起抽搐、缺碘引起大脖子病,缺Mg则不利于叶绿素的合成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化合物:(一)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蛋白质:1、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氨基酸结构通式::氨基酸的判断:①同时有氨基和羧基②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R基的不同)3.形成: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相连而成肽链,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质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
多肽:由n(n≥3)个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相连形成的肽链。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空间结构不同4.计算: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条数5.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注意有关蛋白质的功能及举例)(1)催化——酶(2)运输——血红蛋白(运输氧气)(3)免疫——免疫球蛋白(抗体)(4)结构——结构蛋白(5)调节——胰岛素(6)识别——糖蛋白6.蛋白质鉴定: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双缩脲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使用:分开使用,先加NaOH溶液(呈碱性),再加CuSO4溶液。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Ⅰ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①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②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③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1)蒸发、植物蒸腾;(2)水汽输送;(3)大气降水;(4)地表径流;(5)地下径流;(6)下渗。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大循环;(2)陆地内循环;(3)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1)雨水补给;(2)高山冰雪融水补给;(3)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4)湖泊水补给;(5)地下水补给等。
5、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及年际变化(汛期)、有无断流(取决于河流补给水源的补给量与支出之差的数值,如果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则与降水特征和河流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2)结冰期:有结冰期(受流域内最冷月月均温的高低影响,还要考虑冰期长短、有无凌汛)还是无结冰期。
(3)含沙量:多少(取决于流水侵蚀作用的强弱),而流水侵蚀作用受流域内地表的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地表物质组成、地势起伏大小、水流量的大小等影响。
【辩证看待河流泥沙】河流含沙量大不仅影响水质,也因为淤塞河道抬高河床而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我国河流的输沙量一般都比较大。
北方河流普遍水量虽小但单位体积内的含沙量大,南方河流含沙量小但总水量大,总体含沙量也大。
其中,黄河的含沙量高居全国和世界榜首。
河流泥沙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不仅富含养分而肥沃,也是营造河流两岸沃土及河口三角洲的物质基础。
(4)水位:高低、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作用)。
(5)流速:快慢(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起伏大小)(6)水能:与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取决地形地。
势)和径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流域气候特点中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有关。
6、影响河流径流量大小的因素(1)降水量大小与蒸发量大小;(2)流域面积大小,支流多少,汇水面积大小;(3)河水下渗量大小;(4)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小;(5)跨流域调水量大小7、河流流量的变化特点8、凌汛形成的条件(1)有冰期;(2)河道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9、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1)河流落差大(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起伏大)(2)水量大(河流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汇水面积大,流域降水量大于蒸发量)10、河流的水系特征(1)流程长度(2) 流向(受地形地势影响)及注入地(3) 流域面积大小或河网密度(4) 落差大小(取决地形地势)(5) 河道曲直情况或河床形状(如地上河)(6) 支流多少(7) 水系形状(如扇形、树枝状)11、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12、影响流域面积大小的因素12、河流的开发与保护13、河流的航运价值(通航能力评价)(1)河流的航运条件:受①河流流量及其季节变化;②河流有无冰期;③流速快慢;④河道宽直、河水深浅;⑤河流含沙量多少等影响;⑥水系大小及可通航河道长度;⑦有无人工运河沟通天然河道。
第三章相互作用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1.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力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9.8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假设的点)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
点燃
点燃
△
△
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提纲
一、金属的物理通性:常温下,金属一般为银白色晶体(汞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纯氧中可燃,生成氧化铝:3O 2
2Al 纯氧中点燃生成: 2Na+Cl 22NaCl
2
2FeCl 2Al + 3S Al FeS
O
2Al(OH) Fe O
3
Al
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2Al(OH)3Al2O3+3H2O 2Fe(OH)3Fe2O3+3H2O
(2)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注意事项: A.用长胶头滴管吸氢氧化钠溶液 B.试管里加入2毫升硫酸亚铁(必要时滴一到二滴的矿物油,油封隔绝氧气) C.长胶头滴管末端浸入硫酸亚铁下面 D.挤出氢氧化钠溶液,不要搅动溶液, E.轻轻提出滴管 (3)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现象: 白色沉淀存在较长时间,后来白色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3、盐
NaHCO3+NaOH=Na2CO3+H2O
固体NaHCO3:2NaHCO3Na2CO3+H2O+CO2↑
△
固体NaHCO3:2NaHCO3Na2CO3+H2O+CO2↑
△
(2)铁盐
二价亚铁离子(Fe2+)的检验:加K3[Fe(CN)6](铁氰化钾,黄色)溶液,生成带有特征蓝色的铁氰化亚铁沉淀(滕氏蓝):3Fe2+ + [Fe(CN)6]3—=Fe3[Fe(CN)6]2↓三价铁离子(Fe3+)的检验:Fe 3+ + Fe(CN)64+ = Fe4[Fe(CN)6]3↓(普鲁士蓝沉淀)亚铁氰化钾的量对反应无明显影响,反应很灵敏很低的浓度就可发生。
(3)含铝的盐(AlCl3和NaAlO2)
AlCl3+4NaOH==NaAlO2+3NaCl+2H2O (AlCl3+3NaOH==Al(OH)3 ↓+3NaCl Al(OH)3+NaOH== NaAlO2+2H2O) NaAlO2+4HCl= NaCl+ AlCl3+2H2O (NaAlO2+ HCl+ H2O= Al(OH)3 ↓+NaCl Al(OH)3+3HCl= AlCl3+3H2O)
四、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1、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⑩NaAlO2+HCl+H2O=Al(OH)3↓+NaCl
2、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附:1、焰色反应:用于在火焰上呈现特殊颜色的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的检验。
注:观察钾焰色反应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以便滤去杂质钠的黄光。
2、碳酸钠、碳酸氢钠:Na2CO3又叫纯碱,俗称苏打。
无水碳酸钠是白色粉末。
NaHCO3俗称小苏打,也叫酸式碳酸钠。
它是白色粉末,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略小,水溶液呈微碱性,固体碳酸氢钠受热即分解。
NaHCO3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用于制灭火剂、焙粉或清凉饮料等方面的原料,在橡胶工业中作发泡剂。
将碳酸钠溶液或结晶碳酸钠吸收CO2可制得碳酸氢钠。
3、氧化铝、氢氧化铝
(1)Al2O3俗名矾土,是一种难熔又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
它的熔点、沸点都高于2000度。
氧化铝、矾土、刚玉、红宝石(含少量氧化铬)和蓝宝石虽然名称各异,其形态、硬度、性质、用途也不相同,贵贱更是相距甚远,但是它们的化学成份却完全相同,皆是氧化铝Al2O3.
(2)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它既能溶于强酸生成铝盐溶液,又能溶于强碱生成偏铝酸盐溶液。
氢氧化铝可用来制备铝盐,作吸附剂等的原料。
氢氧化铝凝胶有中和胃酸和保护溃疡面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等。
五、合金:
2、铜合金
我国铜及铜合金分类习惯按色泽分类,一般分为四大类:
1、紫铜:系指纯铜,主要品种有无氧铜、紫铜、磷脱氧铜、银铜;
2、黄铜:系指铜与锌为基础的合金,还含有少量的锡、铅、铝
3、青铜:系指除铜镍、铜锌合金以外的铜基合金,主要含有铜、锡、铅
4、白铜:系指铜镍系合金;。